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3-05-29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四)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八)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九)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五、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二)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三)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五)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三)医院食物从采购、保存、烹调、运送、分发各个环节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防止细菌污染。定期对营养室工作人员、配餐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卫生培训。

(四)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六)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七)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八)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二)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三)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四)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五)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六)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

第二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手术室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师,应当具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环境卫生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功能分区应当包括:工作人员生活办公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三、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四、配备流动水等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海绵、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戴手套前后应洗手及手消毒。

五、手术室的墙壁、地面光滑、无裂隙,排水系统良好。

六、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七、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面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八、手术部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九、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换。

十、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十一、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十

二、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不得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视为污染。

十三、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十四、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限制进入手术室工作。

十五、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十六、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十七、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括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十八、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十九、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十、病人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麻醉导管及面罩等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干燥或无菌保存。

二十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关知识,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按正确的器械清洗、保养以及灭菌的方法进行。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备用刀、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特殊污染(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器械按高水平消毒—清洗—灭菌程序进行。

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进入洁净手术部清洁区、无菌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

二、洁净手术部各区域的缓冲区,应当设有明显标识,各区域的门应当保持关闭状态,不可同时打开出、入门。

三、医务人员应当在气流的上风侧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有对空气产生污染的操作选择在回风口侧进行。

四、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噪声为40~50分贝;手术室照明的平均照度为500LX左右;洁净手术室在手术中保持正压状态,洁净区与相邻洁净区的静压差应符合标准(Ⅰ、Ⅱ级8Pa;Ⅲ、Ⅳ级5Pa;洁净区对非洁净区10Pa)。

五、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

六、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连续运行,直到清洁、消毒工作完成。Ⅰ~Ⅱ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20分钟,Ⅲ~Ⅳ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30分钟。

七、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就定期检查,保持清洁。洁净手术部新风机组粗效网每2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每年更换。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力1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

八、消毒气体、麻醉废气的控制排放,应单独系统排放或与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不可回风进入循环。

九、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有时更换。

十、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十一、负压手术室每次手术结束后应当进行负压持续运转15分钟后再进行清洁擦拭,达到自净要求方可进行下一个手术。过滤致病气溶胶的排风过滤器应当每半年更换一次。 十

二、热交换器机组散热器应当每周进行高压自来水喷射冲洗,并保持清洁干燥。

十三、对空调器内部加湿器和表冷器下的水盘和水塔,应当每周进行清洗去除污垢,并保持干燥清洁。

十四、对挡水板应当每周进行清洗,保持干燥。

十五、对凝结水的排水点应当每天检查,并每周进行清洁。

十六、Ⅰ~Ⅲ级洁净手术室和Ⅰ~Ⅱ级其他洁净用房应当实行空气洁净系统送、回风的动态控制;Ⅳ级洁净手术室和Ⅲ、Ⅳ级其他洁净用房可能通过末端为高效或者亚高效过滤器的局部空气净化设备实行动态控制,并设置工程专职人员负责手术进行中的计算机动态监控;非洁净区可以利用局部净化设备进行循环自净。

十七、设专门维护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十八、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当保持密闭,不泄露。

十九、负压手术室和产生致病性气溶胶的房间应当设置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且排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

十、排放有致病气溶胶的风口应采用密闭装置。

二十一、洁净手术部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并作为手术部基础材料存档。

二十二、洁净手术部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检测方法和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二十三、每天可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十

四、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十五、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部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

二十六、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进行一次包括尘埃粒子、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测漏、零部件的工作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监控并记录。

二十七、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消毒供应室的各类人员必须经相应的岗位培训,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消毒供应室布局合理,相对独立,邻近手术室和临床科室,便于收、送;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通风采风良好。

三、医院应按照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重复使用并需要清洗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集中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和供应。

四、医疗机构应根据其规模、任务、消毒供应种类及工作量,合理配备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设施。

五、内部布局合理,分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分去污染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划分明确,标志清楚,区域间设有实际屏障和物品通道,严格管理,实行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不昨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

六、天花板、墙壁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洗和消毒;墙角宜采用弧形设计以减少死角。地面应防滑、易清洗、耐腐蚀。电源插座应采用嵌墙式防水安全型。包装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安装空气消毒装置,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消毒2次,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9cm平皿)标准。

七、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物品,定点放置。对各类无菌包应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包括包装规范及包外标注等,发放前必须认真检查,过期重新灭菌。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保持车辆清洁、干燥。

八、凡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灭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污染的器械应单独包装,明显标记,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WS310.2-2009《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有关要求处置。

九、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十、器械、物品的清洗,应根据其不同材质和性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构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构清洗方法。

十一、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必须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和器械功能检查,符合要求后再包装灭菌。灭菌包必须包装严密、正确,捆扎松紧适宜,包外标注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锅号、锅次等,使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十二、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灭菌物品的装载、卸载、存放与发放正确、适合,严格遵守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确保供应物品的质量。

十三、消毒供应中心应进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建立清洗、消毒设备和操作的过程记录,记录应易于识别和追溯。灭菌质量记录保留期限应不少于3年。对消毒剂的浓度、使用中的消毒液、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清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十四、消毒供应中心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清洁剂、洗涤用水、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含硬质容器、特殊包装材料)监测材料等,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一次性珍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供应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十五、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持证上岗,遵章守制。

第三篇: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为降低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发生率,特制订本制度。

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皮肤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3.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服及被单。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压疮

1、压疮高危患者住院期间,积极消除患者压疮的诱发因素。

2、护士在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并对皮肤情况进行严格交接班。

3、避免组织局部受压,压疮高危患者班班交接皮肤情况。保护骨突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

4、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5、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翻身后用防护剂按摩受压部位。

6、促进局部血运: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身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紧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经常检查、按摩受压部位,定期督促、协助患者温水擦浴,全身按摩。对处于被动体位的患者,视全身情况开始进行独立的功能性上肢运动,能促进血管功能恢复,预防压疮的发生。

7、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应补给足够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协助医师予以静脉补充。

8、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9、发现有皮肤压红等压疮先兆及时处理。

三、烧伤感染 1.防止外源性感染

⑴烧伤患者应安置在有消毒隔离条件的病房,对病情严重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⑵烧伤隔离病房内空气保持清新、流通,必要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

1 ⑶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前,医护人员应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⑷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后,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手套,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更换手套,脱手套后消毒双手,视病人创面情况穿隔离衣。

⑸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应远离烧伤创面。

⑹所有床单位物品,如布类必须高压灭菌备用,病室内固定相应诊疗器具,如听诊器、血压计及体温计等。

⑺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⑻严格探视制度。

⑼患者出院、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 2.防止内源性感染

⑴注意饮食卫生,消除来自食物中的病原菌。

⑵应反复作创面分泌物、痰、大便、尿细菌培养,掌握菌群动态变化及药敏情况,一旦发生感染,及早用药。

四、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1.预防急性乳腺炎要积极预防和治疗乳头破裂。

⑴保持乳房清洁。怀孕6个月以后,每天用毛巾蘸水擦洗乳头。产前清洗乳房,去除乳头部污垢。

⑵哺乳前、后,用水洗净乳头,用细软的布衬在乳头与衣服之间,避免擦伤。

⑶不要让小儿养成含乳头睡眠的习惯。

⑷轻度乳头破裂在哺乳后局部涂药,下次浦乳前洗净。

⑸重度乳头破裂,可用乳头罩间接哺乳;或用吸奶器吸出后,用奶瓶哺食小儿。

⑹对乳头上的痂皮,可涂抹植物油,待其变软,慢慢去掉。 2.预防急性乳腺炎要防止乳汁瘀积。 ⑴产后应尽早哺乳。

⑵哺乳前热敷乳房,如果产妇感到乳房胀痛便要及时热敷,热敷后用手按捏乳房,提拔乳头。

⑶婴儿吸吮能力不足或婴儿食量小而乳汁分泌多者,要用吸奶器吸尽乳汁。

⑷注意清洗乳头,涤除乳腺管口积垢。

五、新生儿脐炎

1.新生儿脐炎的预防主要是做好断脐后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2.新生儿每日淋浴1次。脐带未脱落前,洗澡后要将脐带周围的水吸干,每日用75%酒精或金雅碘消毒液消毒脐轮与脐周皮肤1次,尤其注意脐轮深部的清洁。

3.勤换尿布,勿使尿布遮盖脐部,以免脐部受尿液污染。

4.为母婴同室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床上物品、衣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宜用棉织品。

5.如脐部潮湿、渗液或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可用3%双氧水冲洗局部,洗净后涂金雅碘消毒液,并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败血症的发生。如果形成脓肿者,需及时切开引流换药。若变为慢性肉芽肿者,使用10%硝酸银给予局部烧灼,肉芽较大应手术切除。

六、婴儿脓疱病

1、婴儿要注意勤洗澡、勤换衣,应选择柔软、吸湿性强、透气性良好的衣服,而且不要让孩子过热,捂得太多,夏天室内要通风。

2、婴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3、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4、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5、进行卫生宣传,毛巾、面盆等应经常消毒。

6、禁用塑料制的床单、尿布。

7、当皮肤有外伤或破损时,更要注意皮肤及衣服、被单的清洁消毒。

第四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服从手术室护士长的管理。除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及手术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2、进入手术室按照入手术室流程,凭有效证件在入口处领取钥匙,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鞋、帽、口罩。手术中需短时外出时,应更换专用外出衣、鞋。手术结束,应脱去手术衣帽、更换鞋,并放入指定位置,将钥匙还原,离开手术室。

3、手术室科学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并有醒目的提示。

4、合理安排手术的区域与台次: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应分室进行;同一手术间先安排感染风险低的手术,后安排感染风险高的手术,连台手术手术间层流自净30分钟;感染手术安排在单独的负压手术间。

5、病人须更换清洁病人服后入手术室。

6、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凡呼吸道带菌者必须参加手术时,需带双层口罩,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者,需请巡回护士更换口罩,上肢皮肤病及感染者不得参加手术。

7、手术室对每月手术类别作详细登记,并统计上报。对特殊感染的手术病人,及时筛查、登记和上报,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8、手术室每季度做一次生物监测(包括空气、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外科洗手、高压灭菌器等),并鉴定监测效果。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和处理。

第五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

1.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⑴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功能分区应当包括: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区;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标准

⑵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⑶手术部的物品应分别采取有效的净化流程,各通道应符合功能流程。 ⑷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部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结束后。

⑸各级手术间应设置感应式自动推拉门,并设有自动延时关闭设置,室内温度宜22—25℃,湿度以40c- 60%为宜。手术间的门,除物品及人员通过时均应关闭。

2.人员管理

⑴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⑵进入手术部清洁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手术人员不能戴首饰、耳饰、擦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不允许有自己的衣服外露。外出人员及时更换鞋、衣。

⑶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刷手方法和消毒剂详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⑷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⑸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人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⑹参观人员应佩戴标识,由专人领至指定位置。人数控制在2-4人。 ⑺手术室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肤病(如痈、疖)时一律不准进人手术间。

⑻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部,必须更衣、戴帽、换鞋,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 3.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⑴手术室实施标准预防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接触、空气、飞沫的隔离预防措施。非触摸式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或海绵块、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⑵手术间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尘、无血迹。私人物品或书报一律不准携入,严禁在手术间内做敷料。因抢救借出的物品,一律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放回原处。

⑶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血液、体液的污染扩散,一旦污染,立即实施控制措施。 ⑶术后污染的器具应送消毒供应中心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处理后备用。

⑷手术中对病人做好手术护理记录,若发生清洁切口感染情况,协同相关科室及医院感染控制科分析感染原因,及时纠正。

⑸接送病人手术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要防水、防渗,一人一换。

⑹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0-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⑺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⑻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⑼手术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和敷料等用品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②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③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④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⑤进人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⑥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关知识。

⑦连台手术需重新按照外科手术刷手法刷手后再进行下一台的手术。 ⑧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⑨术后的废弃物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4.备注

其他管理要求参考《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附 Ⅰ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术前

(1)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2)感染性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性手术专用手术间内实施,条件受限时则应安排在当日最后—台。

(3)患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手术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实施转运。

(4)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遵循相应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若为甲类传染病患者,手术人员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应加穿抗湿的防护服;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手术人员应戴呼吸防护面具(如N95口罩),若可能发生体液暴露,应穿抗湿防护服和鞋套,戴防护面罩。 2.术中

(1)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外出,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

(2)术中应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 (3)严禁参观手术。 3.术后

(l)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手术用的物品、仪器等进行单独终末消毒。 (2)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废弃。

(3)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手术间外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注明感染性标志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4)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处理。 (5)普通手术间: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 4.环境清洁

(1)空气:普通手术间动态空气净化器应继续开启至少30分钟。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拭各种物体表面,再次擦拭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保留30分钟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⑶地面: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当天手术完毕后,应对手术间进行及时的清洁消毒处理。

附 Ⅱ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人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或者消毒后倒人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卸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洁消毒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后再清洁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洁消毒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2.地面

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3.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台麻醉师和巡回护士等应重新洗手,根据需要戴手套。

(3)口罩:手术人员应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一次性使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口罩潮湿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空气

普通手术室: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5.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

(3)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宜超过20m2,清洁过程中应随时清洗拖布或更换清洁的拖布,不得一把拖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手术间。

(4)清洁与感染手术室用洁具应分室分池清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运营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后勤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