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2023-03-18

第一篇: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误区

富县高级中学

高晓明

应用多媒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 然而,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计算机多媒体。可是纵观实际工作中,诸多同行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儿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见到一个胶体的课件,其中演示胶体的电泳实验中粒子移动的动画时,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完全地从阳极流向阴极,从阳极到U形管的中间部分的溶液全部变为无色,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如在课件中演示乙烯、苯等物质的结构,还不如课堂上直接用它们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教学效果肯定超过三维动画演示的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书法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摘要]书法教育应重视人格培养。本文从其情感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说明人格培养对学生学习书法乃至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教育;人格培养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书法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要想真正抓好学生书法教育,必须首先重视人格培养。

一、 书法教育中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的教育方略,正在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和素质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过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面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如何准确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探索有效方法与途径以实现品学兼优人才培养目标。从艺术教育的目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使命并不在掌握艺术技巧之下,尤在其之上。不论是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教育不可能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却可以使学生的人格不断高尚与完善。当然,情感培养不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完全达到的,还有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教育内容。

二、 至理明心———心正笔正、人书俱佳

教学过程中,书法理论的阐述是至关重要的一课。教师一方面通过古往今来众多人书法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阐明书法与人品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字如其人”的道理。“字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字如其人”的“人”字里既包括个人的性情,也包含个人的品质,书法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字也在变化。儿童的字洋溢着天真和幼稚,笔画僵直,结构散乱,毫无修饰。到了青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追求美观,气势旺盛,锋芒显露,华而不实,字体多变化不定型。中年以后字体日趋稳定笔锋收敛,遒劲有力。老年人的字,自然而无雕饰,内涵丰富而给人以阅尽沧桑的老成稳重感。书法碑帖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一方面在于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作者的人品为世人所称颂。“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诸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不朽千古。”慕其人,重其书,我们会敬仰书圣王羲之。他为人旷达、耿直,同情人民疾苦。官至右将军,廉洁勤政,当地连年饥荒,他向朝廷力求减免赋役,并开仓赈济。他的书法如得神功,亳楮间透露出与他人品一致的潇洒、安详、超俗的气势。人品发于笔墨,则刚毅雄强、大气磅礴、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气凛然,临大节而不可夺。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书法雄伟健拔,酣畅淋漓,人们观赏其书法作品,不能不联想到他们精忠报国,刚正不阿,横扫千军,气壮山河得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书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是人格精神的体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就有“心正则笔正”的典故。心正则笔正,立品应为先,人品书品俱佳。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是修炼人品的过程,选择书法碑帖过程中也包含了道德的价值取向。

三、 规范训练———下笔不苟、精益求精

学习书法离不开必要而实用的工具。笔墨纸砚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典故。选择并使用好“文房四宝”,需要做好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习书法,选帖、读帖十分重要。在不具备书写条件时,认真读帖,亦会有所收益。学生可自选碑帖,也可由教师帮助选定“。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读帖,需要“凝神静气”排除心中杂念,对碑帖进行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体察,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反复品味,感悟其技法特点与规律、风格与神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书法有许多规律与法则。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腕用笔,笔画的提按、顿挫、轻重、徐急、藏露、方圆、曲直,用墨的干湿、浓淡,结构中点画合理搭配、偏旁比例适当、部首迎让向背,独体字的造型变化、合体字的上下、左右、内外组合规律,章法布局作品格式、分行布白、行款钤印等,都需要长期严格去研习实践。每一过程、每一细节,如果偶有疏忽必然影响书写效果。因此,必须要下笔不苟、精益求精地对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面对如此“枯燥、繁琐、单调、寂寞”的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将磨练出坚韧意志,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优秀品质。“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优良品质和作风是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的。

四、 工在书外———滋养学问、增才益智

学习书法与做学问、长才智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首先,学生必研习法书碑帖。千百年来,法书碑帖得以流传,因多出自古今书法名家,字精文美,既表现了书法家的才情逸趣、成长经历,又折射出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中国书法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分不开的。从书体的演变、书写工具的改进、书法功能从纯实用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都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其次,中国书法易学难精,书法之功由字内功和字外功构成。为追求更高深的艺术造诣,必须有意识地学习书法之外的文化知识与姊妹艺术。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激情的诗歌、深邃的哲学……。书外的功夫与学问从来是无止境的,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所面对的更是无边浩渺的知识海洋,必须投身浩瀚的知识领域,广涉博取,以滋补自身的艺术修养。如书法理论、书史源流;美学、文学、音乐、美术、武术、历史、哲学等。

书法理论知识对于书法技艺的提高至关重要,古今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供我们学习与借鉴。如: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自书论》、唐代孙过庭《书谱》、宋代米芾《海岳名言》、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等。往往学生只注重书法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书法理论的学习,事倍功半、进步缓慢、停止不前。只有在训练中借鉴古人的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验证这些理论的是非得失,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

了解书史源流,也可以帮助学生鉴古博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书法技艺便会得到不断进步,书写水平逐步提高。书法的美丑标准固然因人的好恶而异,也随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而有不同。美丑之间,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在这里,美学修养的有无、多寡,起着决定的作用。书法欣赏中风格的“雄浑”、“秀逸”、“古朴”、“潇洒”、“险劲”、“文静”、“老辣”等等,均需要眼界高、视野宽。书法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也”的道理。

在文学方面,多学一些古今诗词歌赋、楹联警句、格言妙文,不仅是为选定书写内容,而是通过诗词佳句陶冶性情,增进学养,丰富思想,悟得表现美的内涵。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谓一语中的。

五、 创作实践———美润性情、有益身心

学生在书法技法实践的过程中,随之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善、情感之真,训练心的智慧、眼的敏锐、手的灵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并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注入到书法作品之中。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作书习字须用全身力量,要有精气神,是眼、手、脑的协调配合,心手双畅,挥洒自如。因此有助于健身养生,调剂心理,益智补气,焕发精神。首先,指、腕、肘需根据字形的大小、字体的区别、风格的变化协调动作,同时全身各个部位都必须得到自然而有效的配合,才能随心所欲、神融笔畅。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然沉劲,若饥鹰侧攫之势,于是随意临古碑,皆有气力。”可见,在作书习字时,全身都得到活动,它使肌肉交替地处于紧张和松弛状态。呼吸加深血脉通畅,内脏得到自然的调节。这种运动寓动于静,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对于消除疲劳,保养身体,起到良好作用。

再说用脑,从立意书写开始,写什么、怎样写皆需用脑事先想好,可谓“意在笔先”。唐代徐寿说:“欲书,当先看所书纸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相称,以何等书,今与书上结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

书写时心情宁静、神态安详,精神集中于尺幅之上,大脑的一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精神得到振奋。写完后,再仔细端详玩味,则又感到怡然自得。

创作与欣赏书法作品,还能起到调节情感的作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需要及时疏导调节和排解释放,否则会积郁成疾、乐极生悲的。因此人们在兴奋不已、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悲愤伤感时,常以书写书法作品来进行舒散、调节,使胸中愉悦或苦闷都淋漓尽致地倾泻于笔端纸上,收卷时心头悉数惨雾俱消,复归和谐、恬静、坦荡的境界。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喜剧代表作,是在名流雅集、心情欢畅的情境下创作的;而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悲剧代表作,是在“安史之乱”中,其侄儿平叛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表达心中悲痛之情“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

六、 结论

学生的人格品质是长期磨练与修养的结果。因此,书法教育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个性发展为根本,以训练学生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教导学生能以作书的“平常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便是由“法”入“道”,实现人格培养。

第三篇:秘书人际交往中的“三个误区”

作者/李 庭

秘书作为领导的左右手,工作的协调者,无论是上传下达还是沟通协调,都需要与方方面面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鉴于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初涉秘书岗位者,感到最困难的是处理人际关系,觉得神秘莫测、无所适从,往往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

一是把领导当靠山。一方面是依靠靠山。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秘书有很大的依附性和随从性。有的秘书就习惯于依赖大树,只要是领导交办的任务,不管什么事,都喜欢搬出“靠山”来处理协调,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自己的主动性丝毫未能发挥。另一方面是迎合靠山。有些年轻秘书觉得,不管自己工作能力强不强,与同事关系好不好,只要靠住领导这座大山,抱牢领导大腿,就能畅通无阻、呼风唤雨,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上,而是热衷于送钱送礼、逢迎拍马,一味地迎合领导需求。实际上,大多数领导都喜欢脑子“灵活”一点的秘书,希望秘书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能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而不是在自己身边时唯唯诺诺,不在自己身边时趾高气扬。

二是把同事当下属。秘书作为领导和下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与普通人员相比,有着与领导更多接触的天然优势,容易滋生恃宠而骄的不良作风。一是误把自己当领导。秘书在分析思考问题时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领导,站在领导的高度去思去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有些秘书因此会产生思想上的误区,把握不好身份上的度,自我感觉良好,在同事面前自觉不自觉地摆领导的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样无疑会给人留下傲慢无礼的印象,也给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筑起了一道壁垒。二是误把自己当“钦差”。工作上不少中心工作都需要秘书居中协调,会同方方面面群策群力把事情做好,也需要秘书做必要的监督,把基层工作的情况反馈给领导。秘书如果仅仅以坚决贯彻领导意图为理由,不顾实际一味对基层工作人员提要求、作指示,只会招来别人的反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是把利益相关者当“哥们”。秘书在领导身边工作,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与方方面面打交道,无论是企业、社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都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不可避免地会有人有求于领导。其中有些人就把秘书作为公关重点,为求与秘书攀交情从而结交领导,从一开始的喝茶聊天到后来的洗浴按摩,甚至到最后演变成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有些秘书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的心安理得,信奉“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把这些人当朋友、当哥们,而后通过自己与领导的关系,为朋友、哥们谋私利,自欺欺人地认为是正常交往、礼尚往来。这无疑与秘书工作的性质背道而驰,最终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身败名裂。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商联经济处)

第四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摘要】

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体;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动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总之,游戏是幼儿的需要,是幼儿的学习,是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

【关键词】

幼儿

游戏

学习

游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玩,但儿童的游戏却不同与成人的玩,它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欢。通过游戏,儿童锻炼了肢体,训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可以说,儿童就是在游戏中长大的。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对游戏是爱好的,应满足这个爱好,不但要有游戏的时间,而且要让游戏渗透幼儿的生活,儿童的整个生活是游戏”。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正如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的:“游戏对于学前儿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游戏在幼儿课程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形成愈加丰富。但也要看到,当前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儿童的游戏认识还很不一致,对游戏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游戏无益论。“勤有功,戏无益”一直是人们用以告诫孩子要努力的一句名言。特别是在当前片面追求智力的思潮影响下,部分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惯和运用。表现为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以腾出时间来“学习”。家长的这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影响了教师,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这种心态,一些教师便处处压抑儿童好玩的天性,向孩子灌输“贪玩的孩子不好”的观念,而用生硬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那些并不适应他们当前水平的知识技能(如学写字等),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破坏那些对儿童来说原本是美好的事物的形象(如绘画等)从而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在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性教育,其中之一就是放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一、充分认识幼儿游戏的重大作用

实践证明游戏活动应该肯定是最符合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的特征的。因为,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因为幼儿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创造性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事物,模仿成人的劳动、学习、生活等活动,反映出对事物的态度,幼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但是,幼儿本身的身体情况以及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不能完成成人的学习,劳动的任务,这就产生了幼儿的愿望和心理上的矛盾,而幼儿在游戏中就能解决这一矛盾,使幼儿得到极大的心里满足。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性教育,在游戏中发展儿童想象力,促进儿童感官的迅速发展,促进儿童各种心理过程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的成长和形成。

并且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玩”,即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他的思考、验证、创造、吸取知识的方式,是他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游戏为孩子思维、情感、社会行为等早期综合素质发展奠定了基础。那种“填鸭式”“传授式”

1 教育,将幼儿大部分活动时间放在纯粹的技能训练和不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超前学习知识上,即使产生短暂的效应,其意义也不大,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迅速发展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些急于求成的做法,甚至有害无益。

所以,要关注幼儿的整体性生活就不能忽视游戏作用,让游戏在幼儿教育和幼儿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

具体地我们都认识到游戏能有力地促进幼儿体、智、美、德几个方面的发展。 第

一、 游戏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中,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有全身运动也有局部运动,加上许多游戏在户外进行,幼儿可以接触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各个系统的功能均能得到加强。 第

二、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他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的确孩子们要反映和再造他们参观过的周围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在作业中学习过的故事、童话、诗歌、音乐、舞蹈的内容,首先就要记住这些作业的内容,情节,并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创造性的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促进了儿童思维、语言、记忆、注意、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运动中枢神经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儿童的智力在迅速发展。

第三、 戏可以促进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成长。当幼儿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时,他们的与同伴发生争吵吃了亏时,就要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挫伤。另外,幼儿在游戏思想情感开始、向社会化发展。为了能与伙伴一起玩,他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中,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模仿成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反映成人美好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

第四、游戏能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游戏一般离不开音乐和美术活动。幼儿在玩“小剧院”游戏时,需要表演节目。在玩“娃娃家”“商店”等游戏时,需要装饰和美化;玩“照相馆”游戏时,需要画画“照片”。这些都离不开美育。

而且,游戏还是师幼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 下面以一具体案例来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案例:我变了

(背景

9:20

中班

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做游戏,她让每个幼儿到创设的活动背景“亲情村”里面去找来自己的照片,然后想其他小朋友介绍。完了以后教师让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镜子,来照镜子,并说;“小朋友们照照镜子观察一下自己与刚才在照片上看到的相片有什么变化。

教师走到小雪跟前,小雪有点拘谨地看着老师。教师蹲下来。拉拉小雪的手 轻柔的说:“小雪好几天没有来幼儿园了,去了外婆家是吧/ 老师可想你了 ,你想老师吗?”小雪的脸上显出快慰的神情,接连着点头。教师伸出手在小雪红扑扑的脸上反复抚摸着。

“小雪一定在外婆家吃了许多好东西,那么照照镜子看,你变了吗?”小雪一边听凭老师的抚摸,一边细声细气回答:“长胖了。”教师听后笑出了声,随即亲了亲小雪,对她说;“真好,在照照镜子,看看还有什么变化。”小雪高兴的拿着小镜子认真的照着。

通常无论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还是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之时,人们都会把“喜欢孩子、热爱孩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但是。透过“我变了”这个案例。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教师在和小雪的游戏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并非他职业角色的需要,那时一种发自教师心底的对小雪的喜爱之情,是一种互动中一方对另一方所怀有的一种非常自然的人际情感。提及滋生这种情感的动因,一方面也许是那句俗语“日久生情”所揭示的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互动行为与人际情感状态

2 的一个通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友好还是敌对,一般都是和常见到的人彼此建立起来的——当然是和我们认识的人。”这一原则意味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越接近,彼此之间互动行为发生的机会就会越多,也就越容易了解对方,容易对对方产生好感(当然也有可能是相反的情感)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可谓朝夕相处,事事相关,预期的或者是现实的密切而有濒繁的互动往来,是教师喜欢幼儿的基础;是另一方面,幼儿特有的童稚与率真,特有的与成人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自己的需求,唤起教师心中美好的情感体验,表露幼儿的心声,进而让师幼之间多一份沟通与了解。

除此之外,游戏还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之所以成为儿童期的主导活动,是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一方面经验、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儿童只能以游戏为主导活动。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初级形式。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的性质和内容,因而可以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儿童社会,从而使儿童的各种社会能力得到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伴那里学习游戏中所需要的态度和技能,如顺序、转换、分享、合作,以及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等。同时,由于游戏的集体性在游戏中对已感知的东西的重复就不仅是在行动中进行,而且也可以在有效的谈话形式中进行。这种谈话和言语的交流无疑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总之,在各种形式游戏中,儿童渐渐习得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应当具备和掌握的社会技能和品质,使儿童能够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从而有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游戏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幼儿,是怎样对认识的世界进行取舍,再造的,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窥探幼儿的启蒙阶段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为今后的事业和生活道路创造灿烂的前景。

一、 游戏”儿童才识健康儿童

(一)游戏就是学习。

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游戏。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经验,是学会了学习,同时玩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

(二)游戏就是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孩子玩的过程包含众多因素,重要的因素有四种:

1、 自发性;游戏是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形成的自发性活动,是由孩子亲自决定,亲自选择的。生活中某一情节,某一事件,某一物质都可以引起孩子玩的欲望。

2、 情绪的展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流露出愉快、兴奋和喜悦的情绪。游戏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愉快的了解未知事物,在游戏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令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是经过自发的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他们愿意以自己的力量克服在其中产生的任何困难。

3、 想象力的发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能充分想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多数的孩子喜欢玩变化无穷的原始素材。如沙土、积木等,正是由于这些可以塑造孩子创新意识的原始素材的存在,孩子才能无休的玩下去。

4、 自由的行动;游戏本身就给了孩子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环境,使孩子可以自发性地开始玩耍,产生愉快喜悦的情绪体验,拓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潜力。这些因素起源于生活,又促进孩子在生活中快乐的玩。游戏既能促进孩子想

3 象和思维的发展,又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三)游戏是智能教育

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相当深远。最初,孩子不一定会主动跟大家玩,只是在旁边和自己的朋友做同样的游戏,但是他们会慢慢的融入团体的游戏中,甚至,后来为了争玩同一种玩具与其他 发生冲突。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别人和自己的立场不同。为了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并且慢慢的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见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了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玩耍中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了。

每一次的玩耍中都能让孩子收获很多。例如:孩子在玩沙时,发现泥土加水会变软,用泥土制成的容器却能够盛水。孩子们由此了解泥土和沙子的性质。另外,孩子们在捏撮泥土时,可以将泥土变成圆的、扁的、长的等各种形状,这就有助于培养孩子对素材的特征及形状大小等方面的辨别能力。又如孩子在玩泥过程中采用堆积,搓揉等手法,成功的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以制作过程又让孩子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中国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人卜卫提出:“如果玩不在是学习时,我们就不应该让儿童玩了吗?我反对当玩是学习时才鼓励儿童玩。”我也相当赞成这一观点。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游戏本就是儿童的权利,与学习并无关联的一种权利。其实,孩子本来就是爱探索未知。喜欢提问题的,如果教师寻找到适合于孩子玩的方式,那么就可以使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在玩中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帮助儿童达成自己德文愿望。

三.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

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及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参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的进行活动,所以教师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开诊所”、 “丢手卷”“捉迷藏”-----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没有太多乐趣或我们认为无意义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选择后,他们才会玩的尽心,学的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么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在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那”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不是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了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从而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

自己选择“我来做XX”。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它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儿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幼儿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

4 鹰捉小鸡”娃娃和小熊跳舞“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老师分配角色,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这往往忽略力偶啊一些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就应该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的去表演。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结合自己的角色。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们对游戏参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它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如拿积塑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和孩子们玩“医院”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针管”没有,孩子们就给我建议“用毛笔当针管”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木棒、吸管)来代替针管。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们的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相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孩子们“猫和老鼠”的游戏,由于在跑跑、跳跳中获得了乐趣,玩了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老师可以问:“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玩”孩子们提出要求时,老师遵守约定,满足孩子们的兴趣要求。他们会玩的更积极更投入。实例证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观。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或是把玩游戏作为完成某一任务的奖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来决定做游戏的时间。

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处理,让幼儿更深的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四.在游戏中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几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这与“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是一样的道理。

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热。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的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是小孩子的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的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出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答案,一次活动“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结果,因造成了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是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手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也 存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总

5 是按自己心目中“好游戏”的标准来指导幼儿游戏。通过在活动中的,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认识:

(一).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开展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数学游戏“帮朋友回家”中,我看到那些涂有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卡片时,便认为可以在游戏中教幼儿学会分类。于是,我先让幼儿玩游戏,为画面中找回所缺的几何图形,然后又让幼儿根据图片的颜色,形状分类。幼儿最终按要求完成了任务,然而整个活动过程对幼儿来说,变的索然无味,也未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个活动的何在?经过思考,发现自己能够把握游戏与学习分类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当然,也完成预定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把这个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节奏稍稍变动,让全体幼儿都参与活动,变着法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图片的特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更换游戏方案让幼儿在教师内找出与图片颜色一致、形状相同的物体,然后很自然的提出按事物的不同性质(颜色、形状)分类。经过以上实例证明,这个活动以渐进式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 而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

(二).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增强活动的趣味,使幼儿在心理上更积极的参与游戏过程。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用一种“开商店”的游戏来让幼儿记忆教师先前教过的知识,如说出一样物品(例如香皂)的特征,但不许说这件物品得名称。通常一个幼儿被请到前面来当“顾客”,教师当“售货员”,其他幼儿在后面静坐旁观,这种游戏只要求幼儿记忆背诵,幼儿自己不用主动思考与探索,而且这种游戏只是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幼儿之间的一问一答,绝大部分幼儿不会耐心坐着听。对于大多数作为旁观者的幼儿来说,这种游戏是没趣为的,他们不可能在心理上参与游戏过程。

(三).把握师幼互动节奏可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叫教师往往会发现,以前在学校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离具体的教学情境太远,几乎无法在现实当中发挥作用。而在同时,我们对幼儿的了解,对课程的把握,对教学的构思,和同事的协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种种困惑呢?途径之一就是师幼共同游戏,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幼儿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活动,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尺度。然后通过反思性学习形式形成新的信念体系及专业实践策略以及自己独特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而冲“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敏感性,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步入优秀教师的行列。

(四).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视界融合的体现

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就要求幼儿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去观察,去发现儿童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尺度,也即是他们对其他人所给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它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与儿童的目光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相接”。正是通过这种相接,教师的眼睛通向了儿童的生活与心灵,去理解他们的“几多欢乐,几多愁”,了解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尺度,肯定他们的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这种平视它所能,所要体现的是一种“视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儿童的现实,也看到了他们的可能;不仅看到他们的突然,也看到他们的应然;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今天,也看到了他们的明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幼儿教师能够为儿童们设置一种合理,

6 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也使他们能够在被理解中充分享受儿童生活的幸福。

以上实例和理论说明,把握好师幼胡动的节奏,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一).把握好与幼儿的互动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以“我想怎样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的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什么,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及步骤。

(二) 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去“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三) 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四)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说话和走路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说话,走路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的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总之,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教”。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儿童教与玩的活动。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在游戏中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及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是游戏开展的前提,而让幼力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力所在。

参考资料:

第五篇:浅谈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 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 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不一定非得通过移动设备,固定设备也可以完成这一过程),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

2.微信可以对用户设置分组,并发布有声有图有文字的多媒体资讯信息。

信息传送的交互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往往被忽视和无法顾及,利用微信的互动方式,老师可以针对某个学生和某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微信可以主动进行消息的精准推送,并可以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查看用户对推送消息的浏览情况。

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保证了教学的时效性,以前学生在课下遇到的问题只能在学校里请教老师,这就造成了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和宝贵的课堂自习时间被过多的占用。而微信的及时沟通功能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4.微信可以与用户实时进行交流,特别适用于互动式的学习。

考虑到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不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无法抽出连续的时间进行1对1的沟通和学习。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地留言交流中,可以实时的建立1对1沟通环境,而无需专门的预约和安排。 5.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

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班级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班主任和教师发送推送消息,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而不同兴趣爱好者之间通过搜索功能,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 6.微信平台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将网络上的所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通过二维码,推送等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连接到互联网上的几乎所有学习资源,进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此可见,微信本身并不是一个类似数据库一样的学习资源载体,而是一个可以快速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的强大的平台。在学习中使用微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所尝试的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方法和平台。

(二)微信互动课堂

微信互动课堂是指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学辅助,科学设置微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而言,教室多媒体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微信互动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课堂微信交往促进了及时的教学反馈,加强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乃至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课堂微信交往促进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心智的激发、情意的感染以及新型教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 1.课堂知识点的有效传播遵循传播学aisas模式

课堂教学是围绕知识要点展开的,中学课堂知识点的有效传播遵循“引起关注——产生兴趣——主动搜寻——采取行动——进行分享”这一过程,每次课堂的知识点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感兴趣,往往大家不会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会针对这一知识点展开搜索,然后进行记忆和掌握知识点的行动,最后把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老师分享。因此,中学课堂的教学应更多地开展讨论互动。 2.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教师角色已发生新变化

传统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学教学手段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让师生在信息获取上趋于同步,教师在教学信息资源的掌握上不再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兴前沿学科,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更加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物理学相关课程,往往要利用最新的题型和生活实例用于教学中,而这些信息学生们同样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因此,中学教师的角色较以往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担任教学内容引导者的角色,如何组织好教学,引导和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实现良性互动,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3.让微信互动课堂成为师生感情交流互动的新平台

微信群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用于教学,在课后更是成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通过朋友圈版块大家可以发布自己的生活动态,对有意思的说说点个“赞”或发表看法,特别是在节假日,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问候自己的学生及其家人,氛围倍感温馨,学生们也会给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三)校园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组织等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全国首家教育微信导航,收录了高质量教育微信公众账号,是以发布、展示及教育微信用户订阅和用户学习需求为目标的微信导航网站,全面打造最权威的微信公众导航平台,网站中汇集了最优秀的教育微信公众信息资源。为用户、媒体、学生、机构、企业等提供一种全新的互动沟通模式,以及通过自由平台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体验。同时区别于校园杂志、校园手机报、校园微博等媒体,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将是快速传递校园信息的又一新方式。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是要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传递校园信息的主流媒体,以“主流性与草根性并重,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观念引导与行动实施并重,服务学校与服务学生并重,立足校园与放眼社会并重”为原则。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实现了信息一对多的传播,而且互动性更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3G、4G网络业务的深入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微信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被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市场巨大。微信产品不断升级,各种功能不断研发,使得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微信与教育的发展

微信在教育领域会是一个很大的助力,首先,微信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立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平台,也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而教学如何教得好就是建立在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另外,微信教学方法多元化,可以图文、语音、视频,能很好的表达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学生在微信上也可以很好、很详细的问出心中疑问,从而获得要学习的知识。

随着微信软件的发展,它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和平台。因此,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 [2] 陈旭远,杨宏丽.论交往教学[J].教育研究,2006(9). [3] 詹义清,邓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2,(26). [4] 张韵.交往教学的课堂应用——生生交往的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5). [5] 李春梅,李思齐.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青年记者,2012,(33). [6] 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 [7] 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下一篇:秋天主题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