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10-22

高校舆情是高校师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事件的感受、认识和评价倾向, 是社会舆情在高校的特殊反映。新时期, 我国经济与政治环境日益宽松, 人们的观念更新、利益多元, 舆论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部分高校师生利用相对宽松的网络空间, 不负责任地就某些社会焦点问题发表非理性的言论, 甚至抹黑中国、美化西方社会, 产生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我国网民规模在2018年6月达8.02亿, 其中20岁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达27.9%。[1]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舆情相关有效信息, 就难以有效地应对, 正确处置舆情。因此,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不言而喻, 建立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刻不容缓。

一、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2]。2015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 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 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3]。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高校舆情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面对变化中的网络环境适时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非常重要。

健全高校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专业的舆情监测能对校内教师群体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行监测, 也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 还可以监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等, 能为学校最终的决策及预判处理提供依据。

做好高校舆情引导是当前创新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动态、探索舆情的分析及应急引导机制, 是维护高校稳定、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一些有关高校舆情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 研究者普遍认为高校人员人员多、学历高且对国内外时事比较敏感, 常常以新发现的自然信息为是非标准去非议现存的政治规范。中国青年报社常务副社长张坤习惯经常利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与大学生群体互动。他说到“网络舆情就像一个保险, 平时不注意, 等到关键时刻, 你才体会到它的重要性。”[4]现实中,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滞后。由于网络主体的隐秘性以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摆脱传统社会舆论的制约和压力提供了机会, 其道德标准判断能力在网络舆情环境中被大大弱化, 个人自我约束力缺失, 传统道德规范弱化, 自行降低社会道德标准, 放弃道德责任感, 将人性中的不好移到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第二, 网络舆情监管失控。我国网络舆情监管系统运行时间不长, 还没有形成成熟而规范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因而对某些网络舆情处理欠妥当, 态度被动, 手段单一, 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对发生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采取的是"老套路"即"删、堵、封", 或者"一刀切"式删除网络信息, 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导致权威信息不能第一时间被大学生知情。另外, 网络舆情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育、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流与互通, 不能有效整合资源, 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第三, 非理性网络舆情蔓延。一是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行为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通过炒作手法介入社会公共事件当中去, 且重点关注事件的负面消息, 在网络舆情中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颠倒黑白, 污染网络环境, 迷惑大学生的判断从而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二是非理性情绪的延伸。一些大学生认为网络的匿名性能不受限制的发表言论, 非理性情绪暴涨, 可能引发公共危机。

三、建立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有专家指出, “舆情监测不仅仅是技术, 更应该演化成为公共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青年, 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面对变化莫测的网络舆情, 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

(一) 高校舆情监测与应急引导工作的总体思路

首先在舆情引导上, 要注重以什么意向吸取自然信息, 意向引导要保证大学生信息接受的方向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其次, 引导大学生用什么信念将吸取的信息编码为知识, 即对大学生的理念信念引导过程要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再次, 要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切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建立健全高校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 应该建立健全高校应急预案, 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其次, 要根据变化的网络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舆情监测机制。

1. 建立精准、公开的应对网络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

高校要组织专门力量正确运用引导技巧, 坚持正确原则, 及时启发疏导。并且注意时效, 有理有节地处理介入, 因势利导, 化被为主动, 将负向舆情引导到正向舆情上来。

2.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协调机制

高校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 需要高校和地方宣传及公安部门等在内的多部门联合行动、分工合作、共同应对。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参与进来, 分工协作, 积极应对, 妥善处理, 正确发声。

3. 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交流机制

大学生网络與情发生后, 一定要建立宽松的话语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正确的利益诉求, 引导学生负面情绪的发泄与释放。要积极同学生进行沟通与对话, 直面学生诉求, 及时有效提出解决方案;要丰富学生舆情表达的渠道, 完善包括学生会干部、党员、信息员组成的联络员制度, 全方位收集网络舆情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为学校供决信息支持;同时应当完善大学生舆情信息的发布机制和反馈机制, 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流与配合, 扩大舆论"正能量"。

4.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保障机制。建立一支政治好、专业精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技术和资金的保障机制, 应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 配备必要的分析软件、资金, 还应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专家库, 加强研究与分析, 强化舆情的监测和控制, 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5. 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和处理机制

要做到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主动作为, 权威发布, 消除社会公众的质疑;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一时间发布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的信息;正视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正面作用, 加强对吧主、论坛管理者的管理和教育。要看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处理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和处理能力。

6. 通过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提高新闻发布效果

发挥政府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引领优势, 及时发布和更新社会公众关心的相关信息。加强校内外协调、形成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合力;强化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 让高校师生明白在网络中发表的不当言行是需要承担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总之, 通过对当前高校舆情监控与应急机制工作的现状分析, 提高高校舆情监控与应急机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把这种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控与应急机制的科学做法和工作经验推广到高校的具体工作当中, 真正实现高校舆情监控与应急工作的高效管理、科学管理, 最终达到了解和掌握高校舆情动态, 为高校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理舆情危机提供参考。

摘要: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给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网络舆情工作指明了方向, 面对网络环境的变化建立健全高校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舆情动态, 为高校科学决策和处理舆情危机提供对策依据, 应当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急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对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17 (002) .

[3]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被提上日程, 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2-05/28/nw.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坑工程中土钉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探讨下一篇:漫谈高中物理的动态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