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化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为例

2022-09-10

一、背景与趋势

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村落, 在急剧社会变迁和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面临着空心化、衰落甚至消失的困境。而如何充分发掘传统村落价值, 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 促使传统村落由衰败走向生机, 是规划学界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对于传统村落的活化研究大多集中在物质空间修复和技术取向, 未从活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上进行深入探讨。故本文试以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为例, 探寻传统村落活化机制与路径, 搭建城乡一体的桥梁, 以冀对其它传统村落活化提供经验借鉴。

二、机制与路径

借鉴中外大量传统村落复兴案例, 对传统村落活化从动力机制上进行深入分析, 大致可分为内因活化型、外因活化型和多元活化型三种类别。其中内因活化型主要指依赖自身优越的生态、历史文化资源, 村民发挥自主作用促进传统村落由衰落走向活化的过程;外因活化型指通过重要项目或契机带动原本由于经济衰落、劳动力外流而逐步蜕变为空心村的传统村落活化;多元活化型指多种因素活化型指在政府或市场的外力和内因 (传统村落居民主动参与) 综合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由衰败走向活力。活化路径主要通过物质活化、精神活化、产业活化和机制活化等四种进行实现。其中物质活化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精神活化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灵魂;产业活化是传统村落拥有自生能力、活化发展的动力;而机制活化则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支撑。

三、保护与发展——以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为例

1、现状评价

2013年8月, 杨桥村入选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杨桥村地处常州市与无锡宜兴市交界处, 具有枕河而居、河巷相依的双层水环特色风貌、“介宜阳之邑, 通南北之衢”的商埠遗存及灿烂的共产党红色文化等特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面临经济发展滞后, 村落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等困境。

2、活化路径

为实现村民的田园栖居、创业者的梦想天堂和都市人的乡愁故里的活化目标, 必须寻求外力 (政府、市场、社会) 与内力 (村民) 合力活化的动力机制来实现。其中通过格局风貌保护、建筑修复等物质活化来激活传统村落的物质承载;通过产业复兴来延续传统村落活化动力;通过人口引入、文化传承激活传统村落的灵魂栖息;通过机制活化来实现村落的持续发展。

2.1物质活化

首先建立核心保护范围和传统村落规划范围两个保护层次来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保护;其次基于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确定修缮 (复) 、改善、整治、拆除等四种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加强对市级文保 (5处) 、历史建筑 (27处) 、码头、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4项) 进行重点保护与传承;第三应延续包括传统街巷、传统建筑、传统河道等要素;保护前街后店、前商后宅、滨水而筑的典型江南水乡商埠格局;恢复和重塑历史上重要的传统公共空间和建筑譬如古戏楼等, 并规定新建建筑体量适宜, 建筑色彩应体现粉墙黛瓦的特点, 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褐色、原木色等较为朴素颜色, 保持与核心保护范围整体风貌相协调。

2.2精神活化

针对现状居住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象可借鉴台湾的“社区营造”模式, 应注重人口引入, 优化人口结构, 应保留500人左右的现状规模, 远期通过功能业态完善, 逐步吸引青壮年村民回迁、城市居民及创客等人群;同时应尊重原汁原味、彰显地方特色、文产互促等原则, 注重文化传承和利用, 促进杨桥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与业态功能紧密结合, 增加杨桥村落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3业态活化

应将植入有机农业、都市休闲、特色民宿、生态体验等新兴业态功能作为村落活化的切入点。首先注重一三融合, 产业延伸。利用广袤的农田大地景观, 塑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全域乡村旅游产品, 将杨桥打造成为集民宿体验、渔家乐趣、古村探寻、健康养生的都市后花园;其次强调文旅联动, 功能更新。重点对建筑进行功能更新, 未来打造以民宿餐饮、文娱休闲、酒吧等功能为主的杨桥特色旅游目的地, 打造具有“原生文化、原真生活、原貌村落、原味体验”的传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第三应强调项目引擎, 文创结合。加强对杨桥、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 聘请苏东坡红友酒酿制、杨桥捻纸等当地艺术家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在杨桥老街开设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引入知名乡建、乡伴团队打造文创市集、创客村落, 打造文创天堂, 未来形成传统村落转型活化的典范。

2.4机制活化

未来管理机构上应成立由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社会人士、村民代表参加的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运营方式引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的运营模式。即政府发挥专项资金支持、外部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等职能;设计师、乡建人士、民宿专家、投资人等社会力量或者众创众筹主体进行合作开发。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应制定村规民约, 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基础设施维护、绿化管护、环境卫生管理等长效机制。制定传统村落管理的规章制度, 重点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及村内其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日常保护管理。

摘要:在当前乡村资源大熔炉时代到来之际, 面对传统村落空心化、衰落甚至消失的困境, 本文以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为例, 重点探索传统村落的活化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 促进传统村落由衰落走向“活化”保护发展。

关键词: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6 (1) ;

[2] 13-18莫筱筱明亮.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 (1) :91-96.;

[3] 张东马运超.基于保护和发展思路的传统村落街坊更新研究——以河南裴城核心街坊为例[J].建筑文化.2014 (10) :90-95;

[4] 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5] 苏家村乡建实践:希望南京不再缺热爱乡村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管理探索下一篇:关于国际法治中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