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职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多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中文课程的建设。本文从高职中文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提高高职中文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高职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文教学质量。

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对工科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探索

摘 要:当前有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以技能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在对工科院校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定位和教学内容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与技能相融合,它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共同组成等观点。

关键词:工科;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

当前有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以技能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反映到高职语文教学上,对于高职语文的性质和定位存在三种观点——文学教育说、工具教育说和大人文教育说。笔者在分析这三种观点的基础的上,对工科院校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定位和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与技能相融合的,它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共同组成。

一、关于文学教育说

文学教育说认为,高职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课程。高职语文要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两方面构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要使学生能了解各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知识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学过的作家(流派)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加以审视。

文学教育说在课程性质和定位上与本科大学语文有所区别,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高职学生语言功底普遍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并没有完全走出本科语文的圈子。高职学生整体的文化起点较低,使日后的高職文化理论教学难度增加;他们成才期望与职业认同反差大,对自己的角色认定较困难,容易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差。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发挥它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强烈的教育感化功能,因此,以文学作品作为高职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

文学教育说提出,高职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是教学内容却没有围绕这个目标而进行组织构建。如果以构建文学史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那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谈起?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教材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中,仅有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文5篇知识短文附在相关单元之后,缺乏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支撑。如果只是以课后作业和少量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训练,对于语言功底普遍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其训练的有效性实在令人担心。

二、关于工具教育说

很多高职学校,尤其是工科类高职学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改为应用文写作或演讲与口才课程,是工具教育说的典型反映。这一观点认为,高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凸现职业能力和就业准备的价值取向前提下,锁定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专业课程教学,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从而更好地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公共文化课程应该为专业教学服务,应该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具体到大学语文类课程,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为目标。这种观点努力纠正了高职语文以学科为本位的倾向,关注到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又跳转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另外一个极端。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很多的高职学校,只是注重了技能培养,却忽视了素质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除通常意义上的“职业准备”外,还应包括“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两个基本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中、达观的人生领悟中及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马克思所强调的“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履行教育培养人、生成人、创造人的承诺,并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素质与能力基础。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确实是语文课程重要目标,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那这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在哪里?于此,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等知名学者认为“任何形式的大学语文,在单纯的语文训练上都只能是炒冷饭”。

三、关于大人文教育说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被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国家层面提高了高职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人文课程的地位。“立足职业需求,突出人文特色”的课程定位合理,它既体现了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本质特点,又比较好地结合了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

大人文教育认为,职业人文基础课程能够通过人文素养养成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能够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设置了两个内容模块,共72课时:一是职业人文修养,包括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生活的味道和职业的美德6个项目;二是职业通用能力,包括普通话、实用口才、沟通交际、事务文书写作、行政文书写作、科技文书写作,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把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突破了“工具教育说”的局限。但是“文化”的外延比“人文”的外延要宽,要广,不仅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还有物质文化;不仅制度、礼仪、风俗属于文化,而且还有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三四十节课岂能传承这些文化?把“高职语文”名称改成“职业人文基础”,以一门课程涵盖原本四五门课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文化概论)的教学任务,是否它会有难以承受之重?在72课时内完成如此之多的教学任务,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内容模块13个项目中,语文类的项目占了7个。72总学时中,语文类(文学、写作和口才课程)的内容有50课时,超过了三分之二,因此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还是高职语文。正如课程负责人所说:“人文教育不是靠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仅仅有一门主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哲学与哲学的意义”“生活中的哲学”“职业操守(有2章)”明显属于思政课程范畴,要想通过一门课程承担起整个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确实有难以承受之重,“职业人文基础”的教学内容大杂烩失之浅薄,教学过程匆忙失之蜻蜓点水。

四、高职语文应该是人文与技能相融合的课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在中学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进而内化、升华人文素养。”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语言文学修养”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顾此失彼,因此高职语文无论偏废或看重哪一个方面都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选择。

那么,高职语文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它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共同组成。有研究者对高职语文在人文与技能相融合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例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开设了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课程,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全面培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字能力和解读赏析各类文本的能力。董媛主编的《大学语文》分为了欣赏篇和实用篇。

工科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一方面是很多工科職业院校语文课时量少的现实,另一方面又要讲究教学质量。以上研究者的探索,基本需要投入近120学时才能够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工科院校语文课难以满足,可能只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职语文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文学作品要在传统名篇和精美时文中精心选择,使学生需要看和愿意看;选择写作教学的文种要彻底地打破学科体系,精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应用写作文种。基于高职学生语言能力薄弱的现实,写作教学课时量需要占高职语文的一半;而口头表达的课程,很多学校比较重视,可以考虑从高职语文课程中剥离出去,单独设置为30课时左右的选修课程来予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尹云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9,(09):113-116.

[2]王小红.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1):105-107.

[3]李向明.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建设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18-20.

[4]张建,姚红.基于职业发展,贴近职业生涯建立双轮驱动的高职素质课程体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1-6.

[5]杨亚蕾.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方向[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0):63-64.

[6]朱恒.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浅谈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03):71-74.

[7]尹云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9,(09):113-116.

[8]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08):122-123.

[9]赵玉芳.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文教资料,2007,(02):66-67.

作者:刘新荣

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2:

论新时期如何提升高职中文教学质量

【摘 要】高职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多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中文课程的建设。本文从高职中文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提高高职中文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高职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 中文教学 教学质量

引言

在教育改革新时期,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依然有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了高职中文课程教学。实际上,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增加学生对人生及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二是中文课程知识是贯穿学生一生的财富,如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三是中文课程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因此,新时期对高职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文教学目标

1.高职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这并不一定会给予其终身保障,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掌握一种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来应对未来复杂的工作。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如道德修养、文学素养及高尚的品德等,高职中文教学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素质要求。因此,高职中文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就是要树立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开拓学生思维,为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高职中文教学要发挥其专业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学习程度较低,在学习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等造成学习困难,如基本的请假条格式掌握不清,不能独立编制实习报告,抄袭情况十分严重,作文习作中缺乏逻辑性、错别字很多等。因此,高职中文教育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挥其专业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利用各种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高职中文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首先,高职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为依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选择具有增强中文课程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语言熏陶中,联系实际,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其次,高职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文课程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并根据相应课程教学目标定期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职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中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如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如分组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总结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中文知识应用能力等。

2.注重课堂效率,提升中文教学质量

首先,课堂学习是高职中文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因此,要想提高中文教学质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践为辅,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指导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交替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其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优化高职中文课堂教学设计,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高职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将中文课程教学分为书写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四个模块,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模块,进行分层次教学,逐级突破学生在中文学习中的障碍,全面提升学生中文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中文教学质量。

3.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让中文教学“生活化”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中文学科涉及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创作,高职中文教育工作只有依靠生活才能够具有充足的力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的领会这些作品做蕴含的内在哲理与真谛,就要将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中文教学“生活化”。高职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状况,提高对现有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營造出各类学习情境开发学生中文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将抽象的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知识。

其次,高职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主动关注社会民生,将所学的中文课程知识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发挥中文教学中对各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让高职学生能够以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更清晰地认识社会,更理智的处理未来复杂的工作问题,将高职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人生导航标。如在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播报”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并针对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中文知识来解读社会现实问题,全面提升高职中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高职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引导价值。文章通过对高职中文教育目标的解读,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效率与中文教学“生活化”三方面提出提升中文教学质量,望能够为中文教学的改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朱小利.怎样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67-69

[2]张立宁.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2,12:126

[3]刘丽玲.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问题与质量提升策略[J].理论观察,2013,12:160-161

作者:张玉堂

高职作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3:

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摘要: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技工教育不容忽视的现象,造成技工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实现。其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社会时尚的影响,也有技工院校本身急功近利、媚时趋风的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技工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精心设置人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技工教育;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及作用

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培养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功利心理和认识偏差,在技工教育领域已经严重形成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深思。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即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价社会历史现象,养成正确的审美和伦理观念,具有良好的对外对内心理调控心理,人生态度昂扬奋进,对国家、民族、集体和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概而言之,人文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事。

人文教育能解决专业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人除了物质的追求,还有更丰富的精神追求,渴望和平、安宁、向上的生活,要求提升精神生活。人文精神是规范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价值导向和指南作用,成为规范人全面发展的灯塔。只有加强人文教育,唤起人发展的需求,激发起人发展动力,支配和支撑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人才能返回久违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内心安宁、平和与幸福,并产生不竭的向上动力。在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意志较为薄弱、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纯洁学生的思想,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感,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技工院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上有其独特性,其生源特点亦非常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技工院校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在基础学习中遇到困难,学习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技工院校专业工种主要与当前就业市场挂钩,主要集中在制造、能源、建筑、服务等行业,专业与就业市场地紧密结合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倾向。总之,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人文知识贫乏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大约在16-20岁之间,成长于流行文化时代,流行文化的重刺激轻营养的快餐式特征,造成学生普遍在人文知识上的缺血缺钙,加之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属于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困难生,且由于应试教育的杠杆作用,大部分初高中学校普遍将政治、历史等课程置于副课地位,不开或少开,客观上必然造成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学生仅有人文知识大多数可能来源于经过游戏化处理的网络游戏,其导向性令人思虑。几首流行歌曲,几个网络游戏,几本流行漫画也许成了技工院校有些学生精神生活全部。

2、人文素质低下

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基本任务。但技工院校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感存在偏差,对他人关爱之心弱化,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不很强烈,自我控制、抗挫折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甚至少数学生处世讲求功利,奉行实用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大事关心不够,缺乏爱国主义激情,学习存在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现象,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对流行文化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衣着追求时尚前卫,耽于网络游戏,精神生活不丰富,打架斗殴,个别学生存在赌博早恋现象。总之,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二)就学校和教师方面来讲,人文教育的缺乏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加之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学校对人文教育缺乏应有重视,甚至出现取消人文课程的趋势。在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顺利就业,人文课程的取消无碍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竞争,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导致技工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2、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缺乏

技工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于理工院校。理工科高校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善,导致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先天不足”的教师任职于技工院校,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深深影响学生。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质,不能在绝对居于优势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文教育。

3、目前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德育、语文、管理等课程,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几乎没有,已有课程也在削减课时,甚至还有被取消的趋势。人文课程未形成体系,实用主义教育趋向明显,校园人文氛围淡薄。

总之,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强技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减少专业性和功利性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责任感、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爱因斯坦讲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不够,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他必须对美和道德有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技工院校应改变只重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而转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技工教育才能彰显特色,技工院校才有广阔发展前景。

三、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策略

自从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并在人文教育方面采取措施。如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两课”和大学语文课。各种人文讲坛已成大中专院校一道亮丽风景,积极加强文史哲的学科教育和艺术教育,并积极开办各种活动课程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技工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人文教育弱化趋势,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技工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摈弃肤浅的实用主义观念,应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存在谁主谁次问题,对学生教育而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人文教育不仅无碍于专业教育的强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有利于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学生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个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趋丰富。良好的人格特征将大大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专业教育与学习效率。

2、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培训,教育者先受教育。针对部分教师人文素质较低的实际,应利用教师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科学技术史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教师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技工院校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教会其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3、重新整合、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技工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改革教法,使德育课程内容与教法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信息、使其始终保持对学生足够吸引力,教学方法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而代之以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乐趣,从而接受正确的人文精神熏陶。其次,人文课程要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学习阶段,形成有序化体系,一年级开设德育、语文、英语、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科技发展史等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人文基础知识,使其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技校生的角色转换及思想升华。二年级可开设管理学、现代市场经济概论、影视欣赏等课程,促使学生思想深刻、知识深化。三年级可开设择业指导、企业文化等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总之,应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科学设置人文课程,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专业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以专业教学传递人文精神,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发展的回顾及前景展望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应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技能人才、劳动模范勇于探索、勇对挫折、谦虚谨慎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精神,培养认真做事的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培养任何课堂和书本无法取代。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日常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技工院校应通过特定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等美德与公德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体育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热爱专业的精神;通过文学社、书法会、摄影会、影迷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培养、熏陶、影响全体学生向上,树立他们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从而激励学生投身学习与生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天津: 职业教育研究, 2005(6)

[2]吴学兵.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初探.天津: 职业教育研究, 2006(1)

作者简介:王海宇(1963-),男,西飞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作者:王海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研究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