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2022-11-11

第一篇: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法律素养

大学生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一,理想追求淡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视,但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较弱。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不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从而出现道德观念浅薄,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开始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呢?

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我们要适应转变。我们应当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通过积善成德的方法养成优良的品德。从环境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教育,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文明健康,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在我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外部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实行思政教育。全国高校事实上已经在实行思政教育,我们的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便是很好的实证,但是这却没能杜绝大学生犯法现象的出现,追根究底,是教学形式出了错,一味的将知识强加于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社会宣传。加打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的宣传,让大学生通过身边的真实的实例了解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他们看清法律的戒尺。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时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理论依据。法律与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理念,并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律与他律并重。

第二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近几年来频频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上出现,血淋淋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使我们很难想像创造这个事实的犯罪群体就是大学生。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曾就大学生犯罪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的1%;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犯罪比例上升,这的确令人深思。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

多负面影响。

受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更可悲的是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是时有发生,就这样一件一件的类似的事件的发生的同时,有些人们怕若上麻烦对好人好事是不闻不问。有很多的家长就这样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常常把这些例子当成“教材”。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潮流的发展,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也属少数。但是在这种让人学雷锋不讨好,反而招来一身的麻烦的案例是让很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雷峰的出现,但自己又不想做雷峰”。这一些社会的不良的风气无形中让大学生把社会想得比现实更可怕,都可能污染大学生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成为大学生自身和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时刻谨记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珍惜大学生活,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

第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生活理念,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顺境与逆境。“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三: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第四: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邓小平曾告诫我们“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

第五: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人生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

总之,大学生们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势,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加强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抵御不良行为的侵蚀,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做一个合法公民。

而作为教育界,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正确的主张必须与良好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实现方法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一是运用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必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录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以满足大学生求新、求知、求美、的要求,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美学特性及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二是运用基础性教育与专题、典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首先要着眼于基础性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切实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比如修养理论、法律知识等。在基础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些专题教育,比如,举办“法律在我们身边”校园系列讲座,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社会成功人士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重点解决一些大学生关心的思想修养问题、人生伦理问题、道德与法律问题。

三是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不是在静止状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一方面,思想教育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着力解决他们的难点、疑点和关注的热点,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应用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守法护法能力、理解他人的交流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总之,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需要大学生自己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努力做好,这是关键。

第三篇:大学生应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

摘要:本文通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举例表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必要性,提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相关途径,最后是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的展望。 关键字:

1、大学生;

2、道德修养;3法律素养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对一些现象存在错误的认识,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所以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占座”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更有甚者,“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这说明,有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还是不高的,只顾自而不顾他人。为此,大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就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法律素养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作为21世纪法制社会的大学生,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法律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一、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了解法律法规,更好的领会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思考、从法律角度思考和处理问各种法律问题。社会上法律事务越来越多,参与法律实践,才能训练、培养和应用法律思维方式。

二、努力树立法律信仰。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三、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要向他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宣传我国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四、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权威,且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采取事前预防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法律素养的高低,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要全民的长期努力,望这一艰巨任务早日完成!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自从教育教学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国一直本着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因此为了使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更好的贯彻,体现我国新改革的教学理念,

相关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寻求改革新方法。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转变现有方式并且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以课程标准为大纲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对课本的了解决定了学生在日后上课时吸收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更为方便的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这些受益一生的思想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就如同课文中:“成长中的我”,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参考各方资料与方法,不断深入研究,从

而便于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和渗透知识。

二、以学Th自我为主体

以往到应试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主,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学习并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不能促进学生到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制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来充分确保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回归,

同样也是教学上的根本。例如,学到“诚实守信”时,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感受到了说谎话的痛苦与歉意。这时教师应该学会适时的延伸话题,例如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小明的奶奶得了很严重的病,当他去医院看奶奶的时候,应该怎么跟奶奶说呢?这时当有同学说:“我们应该如实告诉奶奶她得了重病”。就可以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善意的谎言”。以此让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不好的,“善意的谎言”是可取的。诸如此类,当教师明白通过学生自我的思考探索来理解课程的实质,那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以后只需要提供生活案例、真实情景等教学辅助工具,只通过零星的指引和点播,其余让学生自己探索,以此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真正实现育人之目的。

三、以Th活实例为常态

从举例想象到真实情景,可以使教学过程主题明确,逻

辑严密,结构完整。如果这种教学方法一旦得到普及,那对于学生的逻辑性等方面会大有益处。比如在某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红绿灯问题时,由于小学生对于交通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老师可让同学们回忆上次一起去春游的场景,

让学生自己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之后再课本中的问题一一带入到这个情境中,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会这件事情,

通过生活真实案例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之中。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编写,渗透在儿童的生活的各方面,与生活分离的纯粹道德是不存在的,就像人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是一样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来源于从小的培养,并且以越细腻越充分的例子去影响他们,她们的道德体悟就会越高越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发现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感知活动的生动形象,会使学生的领悟更为清晰。如:课本中“我们小点声”,就从走进班级学校产生的噪音入手,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或者是把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产生噪音的具体情况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太吵了,

什么也听不见!有的说:我书都看不下去,心里被吵的很烦躁!老师:是的,我们在公共场所,哪怕产生极小的噪音,

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即使我们不这么以为。所以我们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去做呢?有的学生说: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有的同学说:如果有话说,就小声点说轻声说话,

不要影响到别人。而这样的情境设计,有益于学生培养意识

规则和道德感知。

四、结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分辨分析,制作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因此才能更好地对传达知识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教育者需积极探索教学的转变方式,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由“教学”向“教育”转变,“教师”向“学生”转变,由“模拟”情境向“生活实例”转变,由“复杂枯燥”

向“简单体验”转变。这样,才能促使道德与法治更好辅助教学,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第五篇: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阐释。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正文:新课程理念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价值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设定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帮助教学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不会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偏离核心。为此,目标的制定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目标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是泛泛而谈,必须是具体而细致的。比如九年级的《国家荣誉》这一单元,从单元题目来看,外眼光,内涵深,概念笼统,难以入手。因此,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本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什么是国家荣誉?如何形成和增强国家荣誉?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国家荣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国家荣誉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国家荣誉进行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并愿意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荣誉。 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自己的事去理解这一宏伟的概念,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情感。

2、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思维训练平台

认知理论与建构理论都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学生在范式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最近在网上频频出现的公交车让座的社会新闻引发了大量网民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是两极分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公交车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现象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公民素质。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里,创设的是热点生活情境,生活化的情境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也教会了学生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只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与课堂内容关联,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回归现实生活,设置有效作业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就是带有一定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设计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现实生活既是学生们学习素材的来源之处,又是学生们检验真理的具体渠道。作业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是检验真理的渠道之一,有效的作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理论知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单元,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1、观察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对他们的行为中所体现的责任进行分析;

2、观察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3、就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写一篇议论文。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作业的过程中,经历的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从他人向自我的内化。作业完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

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美好的潜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合着日常学习中的表现,给予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等综合性的评价,运用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才能更加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叶素贞.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5 [3]祝丽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5] 王雪松. 尝试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散文诗歌读后感下一篇:小学生习惯培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