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利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残疾人群收入贫困、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生存状况,就此提出建立“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包容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吸引了长辫子的辜鸿铭、激扬文字的陈独秀、呐喊阿Q精神的鲁迅、中学毕业的大儒者梁漱溟,因为多元的包容,使北京大学一举成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策源地。一所大学、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需要真正的精神,而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元、包容。当今的世界已经走出意识形态引发主要冲突的时代,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主要来自文明的传播,世界比任何时候都呼唤多元和谐的文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次真正全世界各族群、国家文明成果展示的大观园。漫步黄浦江畔,独具民族风情、创意无限的所有文明智慧成果展示在人类面前:自信、多元、平等、祥和。今天的世博会展示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文化成果、历史艺术、科技成就、环保理念、绿色创意、文明精神、民族理想等,在东方、在上海正上演的就是多元文明的大戏。

全球包容

世博会选择了中国,意味着选择了相知、交流、包容和互鉴。作为人类历史上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共有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参展方的广泛与多元,意味着上海世博会是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跨文化交流盛会。

“世界博览会对于很多国家意味着巨大机会,上海世博会使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助推器上。”布鲁塞尔“原子球”管理处主任西蒙斯深信世博会蕴涵的历史机遇。“原子球”诞生于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布鲁塞尔的现代标志。世博会有力地提升了比利时的国家地位。

俄罗斯世博会组委会副主席瑙莫夫认为,本届世博会促进着世界文化交流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对俄方来说,上海世博会具有重大意义,这将加强中俄两国睦邻关系。

坦桑尼亚新闻、文化和体育部下属的新闻局副局长霍克洛洛认为,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的一个良好契机,有助于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因素

2010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感慨地说:“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是中国因素,让世博会迸发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战略眼光深有感触地说:“从1972年我第一次访问上海到今天,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发生的变化是所有这些变化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意大利《共和国报》为上海世博会排出专版标题:为世博会欢聚上海,世界向中国致意。该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这是创世之举,189个国家与数十名各国政要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国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世纪信息:中国国家的软实力正在增强。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文化之光

东帝汶,一个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的岛国。“这是东帝汶独立后第一次参加世博会。我们要在上海世博会上向全世界展示,尽管东帝汶很小,但我们拥有光明的未来。”东帝汶部长会议国务秘书佩雷拉动情地说。

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沙特阿拉伯国家馆“月亮船”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它不仅创造沙特参展世博会以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之最,也创造了本届世博会单个馆投资最多的纪录。上海世博会沙方联络负责人谢赫博士认为,上海世博会是更加高端、便捷和全面的交流平台,世界各国人民将有机会通过更为先进的方式加深了解与友谊,加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展示人类文明共同的伟大成就。

日本《朝日新闻》的社论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世界密不可分,世界的未来也与中国的未来密切相关。因此,上海世博会应当成为各国相互学习、增进理解的舞台,这正是在决泱大国——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所在。

绿色的心

上海世博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必将影响人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世博会见证了人类进步的足迹,推动着人类的科技创新。小到蛋筒冰淇淋、瓶装水、电灯,大到电梯、汽车、飞机,这些都是从世博会走入公众视野并最终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上海世博会倡导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在许多方面,不胜枚举。《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说,这次世博会在环保、节能方面有不少举措,不少场馆都使用了节能新技术。上海修建的地铁和轻轨等交通设施将有助于在未来减轻市区拥堵与污染。

日本馆“紫蚕岛”,外披一层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阳能用于夜间发光;德国“汉堡之家”,用上了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无需外输电,也不用空调暖气,室内始终保持25℃恒温;美国馆的“屋顶城市农场”将有机垃圾置于屋顶,冬天供暖产生的热能可以促进废物分解成土壤种草养花;世博中心正南面的双层玻璃幕墙,暗藏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实现遮阳保温的良好平衡;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沪上·生态家”屋顶的“追光百叶”,自动跟踪太阳方位,实现遮阳照明多种功能;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预言,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意大利环境部长普雷斯蒂贾科莫表示,上海世博会是针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合作研发新技术的特殊机会。她说,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经济发展关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会导致污染和气候变化。因此,发达国家必须帮助发展中国家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当年发展碳排放经济所走过的弯路,国际社会只有通过技术合作的手段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英国财政部经济事务大臣皮尔逊表示,1851年英国在伦敦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开启了世博会的历史。而现在,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则代表了世博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生命阳光馆:一曲生命礼赞

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1893年用手触摸着参观了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然后,她在她最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著作中写到:我会把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在世博园里,也有这样一个能看到世界的光明、未来和希望的地方,它就是生命阳光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此特别发来贺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办的‘生命阳光馆’开启了世界博览会近160年的历史先河,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世界6亿5千万残疾人人权的提升,该馆将有助于促进残疾人福祉。

我感谢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渝努力的人们,这一目标同样是联合国宗旨的核心内容。我也赞赏该馆名称的命名,它预示着我们为所有残疾人创造光明未来的期盼——当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并能发挥他们巨大潜能之时,光明普照。”

记者在生命阳光馆采访,遇见“最美火炬手”金晶,她现在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生命阳光馆爱心大使和特约讲解员。金晶今天格外漂亮,穿着一身红色连衣裙,胸前绣着“阳光鸟”,一只脚上穿着金色皮鞋,她优雅地单腿盘坐,在轮椅上接受记者采访。

一位外国女记者问,为什么有那么多残疾人来到世博园区,来到生命阳光馆?

金晶说,这里有很多国家的科技和文化展示,生命阳光馆里更有对残疾人生活帮助很大的高科技产品,就算是高位截瘫病人都能在这些设备帮助下做翻身、开窗等高难度动作,这让残疾人感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还有,世博园区的无障碍设施做得非常好,让残疾人不用担心不方便。

生命阳光馆馆长曹子平说,从世博会试运营至5月9日,参观生命阳光馆的参观者已超过11万,其中,约10%是残疾人。

史无前例 群策群力

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两年多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夏季特奥会和残奥会,国际社会反响强烈,上海世博局和国际展览局产生了在上海世博会上设立残疾人馆的想法。

“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在这样信念的支持下,上海世博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8年7月3日签署了上海世博会参展协议,正式确定设立“生命阳光馆”。

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生命阳光馆以“消除歧视、摆脱贫穷、关爱生命、共享阳光”为主题,分为序厅、阳光天地、生命舞台、体验空间、智能居室、爱心走廊等6部分。各种高科技,让参观者走进残疾人世界,了解中国迅速发展的残疾人事业,共同感悟生命美好,感知如何摆脱残疾带来的障碍。

留住脚步 带走感动

早就听说生命阳光馆有一个盲人体验区,黑暗中没有一丝光线,参观者需要左手扶墙,右手搭在前一个参观者的肩上,相互扶持才能摸索前行,用嗅觉、听觉和触觉去感知城市中的嘈杂和自然界的鸟鸣。

我们努力尝试,但依然感觉失去光明的难过。尽管有解说员不断提示,左手还是分辨不出墙上的雕塑是什么,右手早已离开同伴肩头,连走路都走不稳当。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相信所有体验者都只有一个念头:逃出黑暗!

在门口的留言本上,许多人留下了一份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心,一位参观者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关心残疾人,真心实意在盲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你的手,帮助他们。

我想,生命是如此脆弱,事故、疾病,甚至仅仅是衰老,令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曾经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残疾人的困境,在生命阳光馆里,我们对残疾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敬佩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韧,走出展馆,我们是否忘记一切依然故我,不再感悟生命可贵生活美好?

生命阳光馆意在展示“城市,让残疾人更美好”,阳光区生动展示了种种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现代化高科技器具,描绘出未来城市残疾人生活的美好前景。

“智能居室”展示了高科技的各种家居设施如自动厨房、自动浴室,爬楼轮椅、机器人等,这些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日常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幻影成像更是生动反映了未来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如机器人、导盲犬、智能汽车等。

赶来参加活动周启动仪式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世博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科技,不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也给残疾人兄弟姐妹带来美好的希望。生命阳光馆不仅会让残疾人感到温暖,也会激发他们更多创造力,期待大家参观生命阳光馆,感受爱的光辉、分享快乐时光。

城市智慧

探索人类未来发展之路,需要借鉴全球智慧。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生命行星报告》中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始,人类的全球生态足迹出现了“赤字”。作为人类文明曾经的产物,今天的城市很难摆脱“城市病”的幽灵。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将超过48%。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正是为了探索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印度斯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上海世博会:中国揭示未来城市概念》的文章说,垂直城市、仿生塔、水之城,上海世博会展示了未来城市生活的概念。文章特别指出,所有努力强调的重点都是低碳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将成为一届凝聚行动的世博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蒂贝琼卡说,联合国对于城市的实践,就像以“同一个地球,同一个联合国”为主题的联合国馆所展示的那样,能够促进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国际对话,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和公正性这一共同目标。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世界上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城市改造,甚至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都成为核心问题。这些令人关注而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这届世博会演绎的核心思想。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做出了清醒、果断的选择。

上海世博会的世界回声还将继续持久地回荡,上海世博会属于世界。

专家点评: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总策划)

《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了!这成了走进上海世博中国馆的观众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一张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数码巨幕墙上,画卷中身份各异的1068位“古代百姓”在汴京城池里游弋穿梭:脚夫赶着毛驴缓缓步向城门,虹桥上商贾百工云集,商人牵着驼队进域……

如此高科技含量的艺术品,在世博园区比比皆是。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沙特馆里全球最大的IMAX屏……大量声光电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艺术品获得了更为多样的表达。

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艺术表现,这也是艺术本身的进步。世博会发展至今,展示的已经不仅是技术、产品,而是思想。思想如何展示?必须依靠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我们已经从单纯的绘画、雕塑发展到了声光电、新媒体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这是全新的视觉文化的试验场与萌生地。艺术离不开高科技,它从来不是一个能够脱离社会发展的独立存在,它必然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思潮的转变。时代催生的科技进步,使人类无穷无尽的美好创意化为现实。凝结成有形而永恒的美丽。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一场浩荡的“世博效应风”,正在席卷上海文化演出市场。七八月历来是演出市场的淡季,今年上海却出现演出场所“一地难求”的盛况。世博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将海内外名剧、名团、名作源源不断地吸进这片沃土,除园区内一万七千多场表演外,世博园区外的展演展览将多达4万余场。

借世博会东风,海内外诸多艺术展也争相亮相上海。意大利“罗马的广场”当代艺术展、“与世博同行——《中国当代艺术的十个个案》”大型展览、“中日陶瓷珍品展”……世博的精彩,在艺术对公众的深刻影响中延续。

世博会给中国留下的最大财富之一,是对文化艺术家的启发与感染。在此次盛会中,中国艺术家会通过各国文化的比较与交融,找准自身的文化定位。无数生动的实例可以让他们看到:一方面,建筑、设计、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的潮流是不断发展的。需要观念上更新,手段上跟进,常变常新;一方面,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精神特质与独立品格。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固守与拓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世界各个国家艺术发展的两大要素,如果一味固守不知开拓,会流于保守;一味开拓而忽略坚守,就容易失去艺术的独立性。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摘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利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残疾人群收入贫困、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生存状况,就此提出建立“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现状

1987年中国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各类残障人员共约5 16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9%。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报,中国各类残障人员总数为8 296万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20多年来,中国残障人员总量与残障人员比例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残疾人属于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现阶段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在总体上依然令人担忧。

1. 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低

调查公报显示,在2005年全国有残疾人家庭户人均全部收入中,城镇为4 864元,农村为2 260元。2005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9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 255元,可见城乡残疾人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所有残疾人家庭户中,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全国农村贫困线683元,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944元之间,处于贫困线边缘。

2. 残疾人就业比较困难

近年来残障人员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05年城镇新安排残障人员就业仅为39 万人。2006年15~59岁残疾人的就业率则下降了6.21个百分点,为47.84%。同年全国城镇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残疾人中,在业人口297万,就业率为38.72%。农村同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率为59.02%[2]。随着全国福利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下降,得到安置的残障人员数量也在相应减少, 1996年全国各类福利企业共有59 000家,安置残障人员94万,到2006年底则下降为30 000家,安置人数降至62万人,残障人员群体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危机。

3.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有3 591万,文盲率为43.29%。6~14岁的246万学龄残疾儿童中,有36.81%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比例极低,全国具有大学程度的残疾人为94万,仅占全部残疾人的1.13%。曾经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比例分别为35.61%和8.45%。而对上述服务有需求的残疾人比例则分别达到72.78%和27.69%。这表明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当前提供的服务之间有很大差距。

综上可见,残疾人群体是中国最具典型性的一个社会弱势群落。他们既有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又具有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脆弱性。因此,基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基本生存公平、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与社会具有接纳弱者义务的理念,极有必要对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存状态给予高度的关注,构建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既成为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又成为时代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构建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应包含政府保障计划、企业保障计划、个人补充保障计划和社会慈善事业补充保障计划四个支柱,同时应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提供的基础保障,属于低层次内容,覆盖全体残障人员。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型养老金、基本医疗救助、公益就业扶持、免费义务教育等。第二层次是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配套保障,属于中层次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由政府提供的残障人员生活补贴和企业内部提供的互济救助)、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福利(福利供养、就业安置、创业优惠、住房补贴、供暖补贴、教育补贴等)、社会服务(如就业指导和培训、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内容。第三层次是由个人自身和社会慈善事业提供的补充保障,属于高层次内容。它是在前两个保障层次基础上,满足残障人员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为其参加社会科学、文化、体育等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有力支持。上述三个层次紧密衔接,构成了一个梯度分明而又相互联系的保障体系,这里称之为“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应由残障人员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含残障人员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等子系统构成。

1.社会救助子系统

第一,政府救助应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临时救济、康复救助等项目。首先,继续将残障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中,做到应保尽保;对接近低保而又未达到低保线的边缘户给予救助;对一户多残、一户重残的残障人员家庭,通过政府财政安排使之享受定期化、制度化的社会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其次,临时救助包括节日救助和突发性事件救助。再次,政府应加大对残障人员的康复力度。对残障人员康复治疗的费用,由市政府及残联设立残障人员康复基金中给予部分报销;对于社会救济型残障人员,除了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应为其提供医疗服务作为扶贫解困的形式。第二,民间救助。在建立残障人员的社会保障网络中,要大力发挥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空白。依托社区残障人员协会,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引导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残障人员社会保障服务。还可以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来建立残障人员生活保障基金等。

2.社会保险子系统

第一,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社会保险。城镇残疾职工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按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待遇。对于有工作单位的残障人员,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其次,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障人员也应按规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政府应对其进行补贴。第二,重度残障人员社会保险。政府应帮助无业贫困残障人员和重度残障人员解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问题。对于社会救济型残障人员,政府应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基本医疗保险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子系统

第一,福利供养。中国《残障人员保障法》规定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法定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障人员应予以供养、救济,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应按规定安置收养残障人员。第二,就业安置和创业优惠。可以考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安排残障人员就业。如民政、残联系统等有关部门可举办一些集中安排残障人员就业的福利企业,也可建立精神病人的工疗农场。此外,政府应倡导成立若干行业协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对安排残障人员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照差额人数向残障人员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障人员就业保障金。对于有创业愿望的残障人员,应为其培训并提供低息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帮助其创业。第三,教育福利。对不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应根据其特殊需要实施特殊教育。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残障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将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在费用方面,政府现已免除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阶段的费用给予部分补贴。在资金来源上,政府财政应承担主要责任,并提倡社会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资金。第四,政府还有必要对贫困残障人员的住房、冬季取暖等最基本生活需要进行补贴。

4.社会服务子系统

第一,积极发展残障人员文化体育事业。定期举办残障人员运动会、艺术节、智能竞赛等,同时建立残障人员图书馆、俱乐部和活动站等,丰富残障人员的文化生活。第二,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根据市级财政状况和残障人员基金情况,可以免费或优惠为残障人员提供轮椅、助听器或手杖等必备用品,并对残障人员搭乘公共汽车、火车,进入公园、盲人读物邮寄等给予优惠或免费。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促成尊重残障人员、帮助残障人员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逐步建立多维一体的社区服务网络。残障人员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提供与残障人员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帮扶服务;以家庭为基础开展残障人员社区康复;残障人员再就业服务;残障人员的文化生活服务;建设社区无障碍环境;心理辅导服务和维护残障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程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结果及其对策[C].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

ZHANG Jin-feng1, YANG Jian2,ZHANG Xiao-meng2

(1.China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Key words: China; the disabl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张金峰 杨 健 张晓蒙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3:

靠手走路的致富能手

这个不足两尺高的汉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他很矮小,是个弓背猫腰、手脚并用“爬着走路”、身高不足60厘米的“小矮人”;他很有影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海外版)》以及中新社、人民网等众多知名媒体,都刊播过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他成了感动全国的“一尺男儿”。

他,就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沙子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今年38岁的“爬着走路”的养殖大户谭启树。

这个不足两尺高的汉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两岁多就患上小儿麻痹症

1973年3月8日,谭启树出生于沙子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75年7月,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医生说:“这孩子即使不死,能够站起来的希望也等于零———除非有奇迹发生。”

望着昨天还活蹦乱跳、从此就只能瘫坐在地上的谭启树,父母的心都碎了:“这孩子一辈子怕是完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在接下来的5年中,父母抱着谭启树四处求医,期待着奇迹会光临。正规医院不行,就找民间草药郎中,周边的所有医院,都留下了谭启树父母的足迹。为筹集医疗费用,谭启树母亲李光财将自家养的年猪卖掉、鸡蛋卖光,但倾尽家中所有,谭启树的双腿仍然一片麻木,并一天天萎缩……

奇迹没有来临,谭启树最终还是没能站起来。

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对于残疾的谭启树来说,成长是苦涩的。

当别的孩子蹦蹦跳跳的时候,他只能用双手提着自己的两条毫无知觉的双腿一步一步挪动。哥哥姐姐走进了学校,渴望上学的谭启树却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向父母要来纸笔写写画画。

为了不使他寂寞,早已远嫁的姐姐瞒着外出务工的丈夫卖了家中的年猪,从县城买回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谭启树觉得十分好奇,一天到晚看个不休,可是,他弄不明白电视里的人在说些什么。谭启树这才想起要读书识字,苦苦哀求父母让他去上学。

1987年9月,15岁的他才终于走进校门,到离家大约两公里处的碗厂小学读二年级。出于对读书识字的渴望,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每天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十五岁的他和六七岁的孩子同班,却因为个子太矮不得不坐在第一排,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让他如坐针毡。就这样坚持了三学期,谭启树能够看懂电视了,也能够读报纸了,还学会了使用字典等工具书。

正在父母替他高兴,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的时候,他突然又不去学校了。父母急了:“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没有,是我自己不去读了。”

当时,他没有给父母说实话。原来,与其他同学年龄的巨大差距,加上孩子们有意无意的隔离,让他很难融入集体;不仅如此,他奇怪的身体还经常被同学们取笑。

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已经四处举债、家徒四壁。考虑到家里的沉重负担,谭启树决定不读书了,回家养鸡,给自己找条出路。

拖着残躯做买卖备尝辛酸

光阴荏苒,逐渐成人的谭启树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他通过收听收音机、看电视等方式多方收集信息,决心找到合适的“营生”自食其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像一般残疾人那么单调和乏味。

谭启树初次创业是从养鸡开始的。那年他只有十七岁,他用自己家的鸡蛋和母鸡,根据电视上的讲解进行操作,由于技术有限,10个鸡蛋只能孵出8只小鸡。抛开浪费的两个鸡蛋,一次只有8只小鸡,一个月左右的孵化周期,何时才能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达到电视中的规模化养殖呢?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放弃养鸡的打算。

随后,他又在电视上看见广州某军区的养猪学习的函授广告。1991年,他参加了广州某军区生猪养殖函授学习班,并开始试销广州军区生产的“翠竹牌”生猪饲料添加剂,后来又扩大到猪饲料销售。

更令人称奇的是,1994年1月,连走路都是问题的他,竟然离开家乡,远赴四川资阳推销猪药。可惜出师不利,刚去不久,就因当地一场大规模整治风波失去发展空间,只好无功而返。被迫回家后,谭启树转而经营起了黄连、农副产品买卖之类的小本生意。

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路都不容易,四处奔波做生意就更难。“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辛酸的事,尤其是乘车,几乎每次都要等两三个小时才有车愿意让我爬上去。”谭启树说。

“1997年7月28日,我在一个前不着店、后不挨院的地方买下73公斤黄连,正在等待雇请的车辆搬运时,陡降瓢泼大雨。我自己搬不动黄连,只好把外衣脱下来盖在上面,自己蜷缩在旁边,全身都被雨水湿透了。”谭启树话里充满了辛酸,“由于行动不方便,我在雨中起码淋了三个小时。”

“他做生意很老实,乡亲们都愿意和他交往。”谭启树的邻居说,后来,要卖黄连、白果等东西的乡亲,就预先通过电话联系上谭启树,谈妥价格后,主动送货上门。那些年,靠着自己的诚信经营,谭启树每年能赚3000多元。

把握商机当上养殖大户

做了几年小买卖后,经销过猪饲料的谭启树,决心转而通过养殖生猪赚钱。

2000年首次养猪,他喂养的10头猪就给他带来了4000多元的利润。在随后的饲养过程中,颇有商业头脑的他敏锐地注意到,本地仔猪大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就地大规模繁殖仔猪,创收空间很大。

再三谋划之后,2007年2月,他拿出2.7万元,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仔猪繁育场。为节省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种猪,从地基开挖到圈舍浇铸、屋顶搭盖、门窗制作以及建设消毒池、排污管道等,几乎都是谭启树一个人拖着残躯独立完成。“回想起修繁育场那几个月,我至今还为自己喝彩!”谭启树为此很自豪。

2007年9月10日,谭启树从彭水引进了第一批种猪23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手里资金告罄的他,不得不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但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信贷员的答复让他很失望———“一分钱也不能贷!”

贷不到款,他就四处借钱,硬是将种猪增加到了56头。

为了实施生态养殖、合理利用资源,谭启树又在琢磨新的养殖项目。天道酬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看到《漫山遍野找鸡蛋》的节目后,深有感触。于是就去找沙子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探讨在当地科学规模养殖的可行性。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给他找了大量的科学养殖资料:湖中养鱼、湖面喂鹅、湖边养鸡、林中养猪,并刻录成光盘送给了他。他深受启发,赶紧回去与村支书商量,想把知青农场的100亩地租来办生态养殖场。虽说在当地他也是小有名气的的生意人,可是没有几个农户愿意把土地转租给他。因为,他是不足60厘米高的残疾人。而他要办的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如果亏本,谁来保证土地上一年的收入,而土地是农民所有的产出所在。

眼看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又要从身边溜走,政府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原来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早就把这个残疾人想搞规模养殖的想法上报给了相关领导,石柱县领导听说了他的的事迹之后,特意派县扶贫办的同志来给知青农场的农户做工作。政府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并以政府的名义作出担保,农户们终于答应将土地承包给他,解决了他养殖场的场地问题。

“养鸡收入虽然不多,但让我掌握了一手较完善的养鸡技术!”谭启树说。

普通人举手之劳的喂猪活,对谭启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看到,在喂猪时,他要用手支撑在圈栏上,“爬”进猪圈添加猪食。

“他啥子都会,不仅能喂猪、盖房子,打毛衣、做鞋垫都会,学东西快得很。”谭启树的母亲说。

2008年2月,谭启树与县畜牧兽医局签订了生态养殖协议书,由畜牧兽医局提供技术,按照猪粪喂鸡、鸡粪肥林、每天打扫进过滤池、3天清理进化粪池、全部粪便废水进沼气池、沼渣种植玉米洋芋、沼液淋灌绿色菜的模式,由他自己经营,实现年出栏超过300头猪的目标。

2009年3月,经过县畜牧兽医局招标的验收机构检查验收,谭启树所建标准化养殖场合格。2009年,谭启树饲养的350头肥猪销售到了重庆涪陵、四川成都等地,仔猪占领了沙子镇、金铃乡、金竹乡30%以上的市场。当年,谭启树的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按沙子镇党委书记黄怀林的话说,他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我是残疾人,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但别人是人,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可以。”谭启树说。

引领大家共同致富

谭启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有钱人,他并没有把钱用来挥霍,除了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和添加相关设备外,他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过上好日子,自己独自承担了家庭的所有花销,还给家里买了冰箱、彩电、电饭煲。

“从小父母把我背来背去,四处求医,弄得家里一贫如洗。现在,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我的事业也算略有小成,他们也该安享晚年了。”谭启树说得很是实在。

谭启树不仅把自己的父母想在心里,而且还把沙子中心幸福院的老人们也记在心上,一有时间就去和他们拉家常,看一看他们缺点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解决。2010年春节前,谭启树把一头200多斤重的肥猪送进沙子镇幸福院,并和幸福院老人们一起吃“刨猪汤”,让那些老人们感动不已:“启树啊,你喂个猪很不容易,白白送给我们吃了,我们啷个感谢你哟。”

这个憨厚的农村党员知道:默默无闻的他在希望即将再次破碎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圆了他的梦想。“政府无私地帮助了我,现在该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更何况我是个共产党员。”谭启树坦然说道。

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后,谭启树的养猪场又多了一批特殊的主顾。原来,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谭启树经常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猪仔和母猪配种等业务。

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只要哪个说暂时拿不出钱,不管是谁,随时都可以在谭启树的圈中把猪牵走,等他们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再给他本钱就是。

“共产党讲的就是奉献。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由不为社会作贡献,没有理由不关心帮助他人,更何况我曾经得到过不少人的关心和帮助呢。”谭启树无比自豪地说。

当问及他以后有何打算时,谭启树说:“我希望能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大家共同致富。同时,作为残疾人,我深知残疾的痛苦,所以如果有残疾人需要我帮助的话,我愿意免费提供技术……”

作者:谭华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色英语教学满足社会需求论文下一篇:物流业复合型物流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