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其重塑

2022-11-2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发展因素, 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背景下民警执法权威也严重受约, 对社会和人民发展都不利。因此正确认识警察执法权威的实质, 加强警察的社会治安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

( 一) 各种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据相关数据显示, 2007 年1 月至6 月, 全国范围内共发生阻碍执法、暴力袭警案事件共1642 起, 有15 名民警牺牲, 1892 名民警受伤。仅2008 年上半年, 全国公安机关民警执法遭受暴力袭击事件的就有321 起, 共1746 人受伤, 此后民警侵害事件也接连发生。各种袭警事件不仅影响了民警执法权威, 降低社会治安质量, 也严重影响的国家法律的尊严。

( 二) 社会公众对于警察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执法民警, 执法不严、徇私枉法, 甚至知法犯法、内部违法交易频发,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民警的信任。2013 年8 月, 云南易门公安局副局长酒驾肇事逃逸、河南平舆县公安局局长利用职务贪污受贿253. 5 万人民币、民警强奸犯罪嫌疑人等事件的发生, 不仅是民警形象大打折扣, 群众对警察的信任也一度下降。

( 三) 社会对民警的负面评价明显增多

就目前关于所有民警的舆论情况来看, 负面舆论居多。在这些负面新闻、舆论的影响下, 加之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 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负面评价有增不减。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行风评议中, 公安机关的排名由此落后于其他行业, 这样不仅影响了警察执法的积极性, 也挫伤了警察执法的权威。

二、警察执法权威受到威胁的原因

( 一) 警察执法范围不明确

警察执法法律不完善, 职责上缺乏限定性。由于法律对于警察的范围界定比较模糊, 一些地方政府把警察当作治理的万能钥匙, 借助警察的强制力开展工作, 如城市拆迁、市容整治、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等, 其实这些工作根本不属于公安警察的执法范畴, 这就导致警察权力被滥用, 长此以往, 很难在群众面前树立执法权威。此外, 对于阻碍民警执法行为缺乏责任追究的“溯及力”。公安民警的工作性质与其他国家机关人员有所不同, 但我国并没有制定针对阻碍警察执法行为的法律条例, 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效果不佳, 很多阻碍警察执法的行为得不到有利制止,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警察执法权威的树立。

( 二) 警察正面形象不牢固

第一, 警察的治理保护能力颇受质疑。近年来, 我国刑事案件案发总量一直在持续增长, 且其侦破率不高, 群众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护, 对社会产生恐惧心理, 安全感差, 对公安警察的工作能力信任不足, 从而对民警的执法权威产生质疑; 第二, 警察的公共信誉不被认可。地方警察利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 执法粗暴、执法不严、知法犯法, 警察执法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进而使民警执法权威受阻[1]; 第三, 公安队伍问题频出。在群众心里警察本来是人们可信赖的群体, 即便群众以不堪一击, 警察依然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但近几年警察酒后驾驶肇事逃逸、涉黄涉赌等事件数之不尽, 使警察形象受严重损, 民众对警察执法渐渐产生抵触心里, 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

( 三) 社会对警察期望值过高

一些群众对警察期望过高,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 一旦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就会对警察产生抵触情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发言途径, 借助网络表达或宣泄对警察的不满, 其他网友也是牵强附会, 根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 就加以批评、谩骂。社会舆论威力不容小视, 这些不良信息不断扩散, 甚至产生轰动反响。网民把这种不良情绪或偏执转移到现实生活, 进而影响民警执法。

三、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的重塑

( 一) 明确执法范围, 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1. 依法执法, 保证行为合法性

依法执法是树立公安民警权威的重要手段,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现象会使警察权威受损。因此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树立依法执法的意识, 规范执法过程, 保证执法行为的合理性。各级公安部门要认知落实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细节等事项, 从而保证警察在各项执法活动、执法环节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避免随意执法行为的出现。此外要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减少群众猜疑, 防止社会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准确划分职责与权限, 防止权力滥用

对警察的职责和权力要有严格界定, 避免权力的泛化, 出现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知法犯法等现象。公安警察是一个易于辨认、容于攻击的职业, 很容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敌意报复, 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对于由职能部门决策失误的而引起的事件, 要慎用警力, 稍有不当就会把矛头转向群众, 加剧警民关系, 从而削减警察执法的权威性[2]。

( 二) 做好信息社会中的宣传工作, 树立警察正面形象

1. 加强警察执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宣传

在过去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多停留于法律法规、治安防范等方面的教育宣传上, 只是单向知识传授, 与警察执法并多大关系, 民众关于警察执法过程中该怎样配合一无所知, 甚至对警察执法工作产生抵触、藐视心态。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对于警察执法过程中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宣传不到位。因此在今后的执法活动中, 借助信息社会的有利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宣传, 巩固警察执法权威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提高执法的有效性。

2. 利用网络舆论, 引导网民对执法权威的认同

网路舆论具有明显的情绪化、自由化、非理性化, 对事实了解不透, 主观对警察形象和执法权威进行评论, 使警察执法权威严重受挫。信息技术管理部门要积极改变网络环境, 创造有利于理性精神成长的环境。公安机关有计划、有组织的创建一些关于警务知识的平台, 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环境。准确了解群众对民警的认知, 积极吸取群众意见, 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法过程, 重塑执法权威。对于不合逻辑且与真相偏差较大的信息, 可适当采用冷却法。很多时候网民都是心血来潮, 这时进行解释只会越描越黑, 不仅没有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事情愈演愈烈, 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 三) 加大公众对警务工作参与, 实现管理机制的转变

信息社会使警察工作不在具有神秘感, 传统的管制型权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打破了公安机关的管理机制, 警民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迅速实现管理机制的转变。要想实现管理理念和机制的转变,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民众对警务工作的参与度, 在执法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 从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 一切与群众利益有关的事物都公开, 积极吸引群众参与其中, 增加对警务工作的认识和认同, 努力构建制度型权威[3]。警察执法权威的树立, 不仅取决于执法过程的强制性、支配性和惩罚性, 社会公众的意见影响也很深刻。如果警察执法不够透明,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民众对警察的权力持怀疑态度, 进而导致执法权威不稳定。

四、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的加快, 使警察执法权威面临多重挑战, 主要是因为警察执法范围不明确、负面舆论接踵而至、群众对警察信任不断下降。因此重塑警察执法权威十分必要, 不仅可以改善警民关系, 提高执法质量,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摘要:警察权威是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保障, 但目前我国警察权威面临重重挑战, 警察职责不明确、公众对警察信任下降、负面舆论增多等, 严重影响了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文章分析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探讨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的重塑。

关键词: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挑战,原因,重塑

参考文献

[1] 谭代雄.浅谈当前中国警察权威的下降与重建[J].公安研究, 2010 (01) .

[2] 戎尽寒, 周彦宁, 黄建国.信息社会背景下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其重塑[J].公安研究, 2011 (02) .

[3] 王占军.社会和谐语境下警察执法权威重构的路径选择[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1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下一篇:天然气处理和加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