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022-09-11

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进程中的起步阶段, 也是各种学习习惯与兴趣形成的阶段, 准确把握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促进小学生思维、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特征思维为主, 并逐步过渡向逻辑思维。小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控制自己言行的能力较差, 因而思想不易集中, 注意力易于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常带有感情色彩, 注意力不够稳定。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直观形象记忆向语词抽象记忆发展。学龄前儿童记忆事物是以无意记忆形成为主。儿童入学后, 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他们的有意记忆开始得到锻炼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 他们的无意记忆也仍在发展。从记忆的内容来说, 儿童比较容易记住具体形象的东西, 较难记住语词等抽象内容, 但通过学习, 他们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由于一些知识的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及不可感性, 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数学教学中, 抽象的概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易于形成一堵墙, 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困难, 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拆除这堵因知识的抽象所产生的墙, 让枯燥的知识生动、有趣, 使学生乐于学、易于学, 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2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必须从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入手, 努力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间信任。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如果对某一门功课教师“不感冒”, 往往会从主观上抵制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门。因此, 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师生间融洽的关系, 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沟通、平等和课堂气氛轻松、幽默、宽容, 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主动帮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课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要讲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有分工、有评价。教师要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 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的积极因素,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将数学学习活动化, 激发小学生数学好奇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 充满着好奇。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 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 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 比一比,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有效度。通过数学学习生活化,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十分高涨。比如:角的教学中如何认识角。老师可以告诉角就在大家的身边, 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能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角吗?找到后给小组内的同学看看。由学生自己找角, 老师查看学生找到的角。学生甲:在书上找到角;学生乙:在信封上找到角;学生丙:在三角板上找到角……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直观性。在孩子们的眼中, 数学只是各种数字和符号。其实, 数字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而人类社会处处存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 数学在人们身边随处可见, 也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但是, 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让他们喜爱数学, 学好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由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许多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 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儿童,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的教学。老师演示用硬纸条做的两个活动角, 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角, 然后让学生用桌面上的纸片和图钉也做一个这样活动角。让学生把边长一些的角和边短一些的角重叠, 观察这两个角的大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 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让每个小朋友拿一个活动角, 来玩一玩。引导大学如何把角变大, 又如何把角变小, 通过学生的体验, 掌握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 使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这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积极创设情景, 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参与主动性。要通过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氛围,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性,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 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一旦被吸引, 往往会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例:在教“年、月、日”时, 由于这部分教材内容较抽象, 可以设计一道趣题:一位老奶奶, 从她出生到1996年2月底才刚好过完第18个生日。请大家想一想, 这是什么原因?老奶奶究竟多少岁?学生听了肯定感到奇怪, 老奶奶怎么只过完第18个生日?于是议论纷纷, 产生众多猜测, 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这时, 可以及时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进行启发。“2月底有什么特征”?非常有趣地导入新课。可见, 这样的情境创设,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思考, 就会发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 就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 而是一种成长需要。

摘要:探讨小学生学习认知基本特点, 提出结合小学生自身实际,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措施,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认知特点,数学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科秀.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08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綦江发现新物种“天竺葵叶报春”下一篇: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