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论文

2022-05-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勇于创新并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校。奖项自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设立以来,全国每年有10所中小学校获奖,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期間颁奖。

第一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论文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栏目将陆续对从2010年以来获得此奖项的优秀学校进行介绍,本期介绍的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宗旨,将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学校更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二七淮东特色的科技立校、科技兴校之路。

淮河东路小学根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验,量身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科技骨干教师编写了《我爱机器人》科普校奉教材,在校內推行“机器人进课堂”的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将信息技术的奉真面貌展现给学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创建了设施一流的“机器人工作室”和“未来优秀工程师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学习多种工程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开发各种智能装置。在自己动手设计、共同编程和制作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取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除了有关机器人项目的校本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多彩特色课程体验活动”。其中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抓手的科学校奉课程非常受学生的青睞。科学组的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设立科学兴趣班。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小问题着手,预设情景,观察思考,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从选择科学创新课题到准备材料,再到撰写实验报告,都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是研究实验项目的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是合作伙伴。小实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如“指纹显现”实验,1个小组做了无数次,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灰心,不放弃,通过查资料找到原因,更换材料继续尝试,最后终于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默契合作,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內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采取自主体验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的角色,也充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综合性角色。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只是1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无论是机器人比赛还是科技创新竞技,都是学生的比賽,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如鱼得水,操作时得心应手。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提供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校采用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查找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方法作出分析与评论。

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1个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老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课程的內容、设计方案、实施方法等进行改造,因此教师与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悅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的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学习者可取长补短,并且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培养淮东学子科技素养的同时,学校还不忘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与农村结对学校及学区兄弟学校共享。2009年5月,学校黃河少年队赴台湾参加国际机器人竞審,再次获团体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乡友好学校”的二七区马寨培育小学的学生和淮东小学机器人比審选手一起远赴了山东、台湾参加机器人竞赛,登上了国际大審的领奖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同实现了科技创新梦想,为实现教育均衡再谱新篇。

面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亟待专家引领等现状,学校利用“一人双岗”副校长宗晓杰的优势,努力将城市学校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法带到农村,发挥城市科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助推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展机器人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创新精神,普及机器人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逐渐喜欢上这项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机器人活动的研究辅导员,吸纳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推进这项活动的整体合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兄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热情。

“求他山之石,立自我之新”。在张艳丽校长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心态下,淮河东路小学创新科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丰饶土壤中体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益智、育能、科技、健心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是1所具有丰富科技教育经验,并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有长期的科学教育经验,并从各方面给予科技教育大力支持。学校科技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及竞赛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科学教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第二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发展“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

“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勇于创新并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校。奖项自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设立以来,全国每年有10所中小学校获奖,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期間颁奖。这些获奖学校的创新实践经验,为促进各地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期介绍的是2019年荣获此奖项的北京市第171中学。

北京市第171中学创办于1958年,至今已有62年发展历史。年过甲子的171,历经一代又一代171人上下求索、锐意进取,从东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高中逐步成长为北京市171教育集团。集团目前有8个教学点,教职工1120余名,学生8000余名。171中学遵循区域要求,倡导把“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由此确立科技教育培养目标。

为什么学校要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的第一素养呢?作为示范高中,承担着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学家、领军人才、科技精英的责任和使命。而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需要有造福社会的抱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需要有忍受寂寞的探究精神,需要有能够抵御不断失败的艰苦卓绝的心性修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就是带有人格光环的精神。因此,171中学把科技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素养,就是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素养的培育。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投入科技教育的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多,从培养小众群体的阶段逐渐向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教育的方向迈进,实现“小众+大众”双线并行培养,带动以点到面的科技人才培养,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件事。近几年,171中学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第2阶段则是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

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助力科技精英发展

投入物力、财力、人力,创造时间和空间

学校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建设机器人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以及超过4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等。同时采用多种途径吸纳人才,特别是饱含激情、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和专家团队,采用自培、他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有人可用。

建立课程平台、重要科技创新教育平台,进行科技创新培养

学校建立了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翱翔计划平台、化海起航平台等,为不同基础、特长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其中,学森课程是打造科技精英的重要举措和超级平台,在高中的每个年级,学校都开设了涵盖文、理、技术等7个方向的19门学森课程。金鹏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英才计划等平台引领学生在中学阶段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让学生通过科研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体验过程。

为保障最优秀的学生获得最优质资源,利用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每年选送20名左右高中精英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学生走出去,高校导师专家请进来,多措并举,保证学校科技教育处于高水平状态。过去3年,在各类全国科技竞赛中,有13名同学获一等奖,19名同学获二等奖,在各类北京市学科比赛中获一等奖500余人次。

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171教育集团现有8000余名学生,学校在做科技教育的时候,要让眼光移动起来,项目移动起来,人才移动起来,创新人才评分移动起来,并希望通过“移动”组群将“小众+大众”的创新科技教育打造成为171中学科技教育的特质。

据此,学校将“科技素养作为171学生的第一素养”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深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明确科技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挖掘学生潜质,普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实现“优秀基础加特长”的培养目标,在大范围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基础上为高端学生发展奠基,打造有特色的高品质教育。

要做大科技创新教育,需由点到面,由大变强,通过科技教育,让171中学这种大体量、学生人数众多的学习平台上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未来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

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使更多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

在做好小众科技创新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大众科技创新教育,这一目标对学校提出了挑战。为此,学校要“用实力形成科技教育的势,用队伍生成科技教育的智,用实践促成科技教育的能,用创新完成科技教育的魂”,要以更加丰富充盈的科技元素,更加盎然浓厚的科技氛围,更为扎实地推进科技教育,将科技教育立体化、常态化、系列化,在人、财、物、时、空各方面充分保障,全力打造,扩大受众面,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体验创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科技环境,以境育才 171中学地处国家人事部、劳动部、林业局、交通部,原煤炭部化工部、航空科工委等几大部委的中心地带,为学校提供了专家和课题指导支持。

打造如虎添翼的校园硬件条件,以物育才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尤其是171教育集团的成立,更为科技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条件支持。

建设德业双馨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以人育才 经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支职业素养过硬的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锻造和扩大是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最核心的依靠。

大力开展与时俱进的科普教育活动,文化育才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提升立体系统的科技课程,课程育人 课程始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依托地球与空间科学实验室,开设地球与空间科学课程;依托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开设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课程;依托汽车拆装教室、金工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开设技术工程类课程;依托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开设机器人系列课程。

将科学知识与理论实践化,课题育人 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理论的运用深化,形成重实验、重操作、重应用、重探究、重创新、重交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全面辐射,努力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校、北京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基地、北师大国家重点机器人课题项目实验校,学校要不断处理好科技创新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断促进校本化科技集合力的发展与壮大。

小结

发展“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其中,大众是面对更多学生,是基础,是基本;小众是针对潜质突出的部分学生,是提升和引领,是金字塔尖顶。在北京市、东城区这个重视科技教育的平台上,171中学要借力、助力、合力,为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做出更好的科技创新教育!

“北京市第171中学秉持‘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将科技素养确立为学生学习力的第一素养,凸显科技教育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建有完善的高端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如微生物实验室、生化测量室、数理实验室等,还有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汽车拆装教室、木工实验室、创客空间等通用技术类实验室。学校教师研发了大量校本课程,机器人课程是学校最有特色的课程,其他还包括拆装汽车、厨艺、3D打印课程等,丰富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北京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和国家英才计划等资源,以及北京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作者:陈爱玉 潘忠泉 李铮

第三篇: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据分析

摘 要 对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地方代表队参赛及获奖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同时从省市整体、中职、高职3个视角对获奖数量、获奖学校分布、获奖课程与专业分布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发现参赛热情持续高涨、教学改革优势凸显,但仍存在区域间不均衡,省市内中职、高职间不均衡,学校间不均衡,课程、专业间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坚定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深化“三教”改革、促进均衡协调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据;“三教”改革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创新赛制实施全新方案,把往届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3个赛项整合为1个赛项,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本届比赛首次鼓励东西协作、校企合作、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比赛分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和军事职业组。中职组、高职组各设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一组和专业二组3个组别。

本文以地方代表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名单[1]、报名情况、比赛参赛指标,统计分析本届比赛地方代表队参赛及获奖基本情况,同时从省市整体、中职、高职3个视角对获奖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据此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地方代表队参赛及获奖基本情况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参赛基本情况

对地方代表队报名情况和参赛指标进行统计,见表1。数据显示:本届比赛共收到来自地方37个代表队的791件参赛作品(中职424件、高职367件),地方队参赛覆盖率达100%,作品参赛率达95.53%,分别较2018年提高2.7%和7.43%,创历史新高,作品参赛率中职与高职基本持平。2019年共有791支参赛教学团队,共计参赛对象2885名,参赛教学团队负责人分布在566所学校。

统计数据显示,参赛作品组別分布如下: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一组、专业二组的参赛率分别为96.57%、95.74%、94.20%,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率(98.20%)最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共109件,涉及全部13门公共基础课程(德育课分为5门不同课程);中职专业组参赛作品共315件,涉及16个专业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没有参赛作品。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共60件,涉及10门课程(思政课分为2门不同课程);高职专业组参赛作品共307件,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

(二)参赛作品获奖基本情况

对获奖名单进行数据统计并计算参赛作品获奖率,本届比赛中职组、高职组共产生一等奖94个、二等奖156个、三等奖259个,获奖总计509个;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率分别为11.88%、19.72%、32.74%,总获奖率为64.35%,获奖作品涉及全国412所职业院校和53家合作企业,见表2。

509个获奖作品的组别分布统计数据显示,公共基础课程组获奖112个,专业一组获奖273个,专业二组获奖124个,见表3。组别各自获奖数量及获奖率与参赛指标、比赛奖励比例相关。

(三)获奖教学团队情况

本届比赛首次规定必须以教学团队方式参赛,对获奖作品的教学团队及获奖人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本届比赛509支获奖教学团队中,4人教学团队348支,占比68.37%,3人教学团队148支,占比29.08%,2人教学团队13支,占比2.55%,可见4人团队和3人团队是主体。共计1862人获奖(中职998人、高职864人),其中学校教师1809人,企业兼职教师53人,见表4。

(四)联合参赛获奖情况

进一步对联合参赛的教学团队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联合参赛获奖总计83个(中职37个,高职46个),占获奖总数的16.31%,其中跨校联合参赛获奖31个、校企合作参赛获奖53个、东西协作参赛获奖2个。公共基础课联合参赛获奖8个,专业课联合参赛获奖75个,见表5。联合参赛获一等奖21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2个。

二、省市整体获奖数据统计与分析

统计分析地方代表队各省市整体(中职、高职合计)获奖数据,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只参加中职组比赛。获奖作品涉及412所职业院校和53家合作企业。

(一)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据本届比赛各省市整体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37个代表队中有36个省市代表队获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没有获奖;26个省市半数(含)以上参赛作品获奖。湖南、安徽获奖总数各24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列全国第一;浙江、重庆获奖总数各23个(获奖率95.8%),并列全国第二;北京、山东获奖总数各22个(获奖率91.7%),并列全国第三。见图1。

(二)一等奖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本届比赛要求高、难度大、竞争激烈,一等奖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从省市整体的一等奖排行榜可以看出,有26个省市的94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江苏位列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江苏、广东、湖南一等奖各超过10个;北京、浙江、重庆、山东、湖北一等奖各超过5个。此8个省市一等奖共计71个,占一等奖总数的75.53% 。江西、海南、厦门、贵州、甘肃、深圳、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没有一等奖。见图2。

(三)一、二等奖(入围现场决赛)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本届比赛一、二等奖是由入围现场决赛的参赛作品及教学团队现场展示(对抽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讲解、模拟实际教学)、答辩角逐产生,难度创历届比赛之最。省市整体一、二等奖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共有32个省市入围现场决赛,250件作品获得一、二等奖。广东、湖南位居榜首。广东、湖南、北京、江苏、浙江、重庆、山东、湖北、宁波处于第一阵营,均有达到或超过指标数一半的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河北、安徽、四川、厦门处于第二阵营,均有达到或超过指标数1/3的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没有作品入围现场决赛。见图3。

三、中职获奖数据统计与分析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职组共产生一等奖50个,二等奖85个,三等奖140个,获奖总计275个。中职获奖作品涉及237所中职学校和15家合作企业。

(一)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据本届比赛各省市中职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共有35个省市获奖,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获奖;29个省市半数(含)以上参赛作品获奖。广东、重庆、湖南、安徽获奖总数各12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列排名全国第一;北京、山东、浙江获奖总数各11个(获奖率91.7%),并列全国第二;上海、宁波、福建、广西、内蒙古获奖总数各10个(上海获奖率100%、其他省市获奖率83.3%),并列全国第三。见图4。

(二)一等奖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中职一等奖彰显了中职教学的最高水平。从中职一等奖排行榜可以看出,全国中职共有15个省市5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广东、北京位列榜首。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一等奖总数均超过或等于6个(一半指标数);重庆、湖南均获5个一等奖。处于领军阵营的此6个省市,一等奖共计39个,占中职一等奖总数的78% 。见图5。

(三)一、二等奖(入围现场决赛)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中职一、二等奖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中职共有32个省市入围现场决赛,135件作品获得一、二等奖。广东位居榜首,全部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广东、重庆、北京、湖南、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宁波、四川处于第一阵营,均有达到或超过6支(指标数一半)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河北、湖北、厦门处于第二阵营,均有4支(指标数1/3)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见图6。

(四)获奖学校分布统计分析

1. 学校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全国共有237所中职学校获奖,获奖数超过2个(含)的中职学校共有48所,获奖数3个及以上的中职学校共有13所。其中,鲁中中等专业学校、长沙财经学校、厦门信息学校获奖數各4个,并列第一。见表6。

2. 学校获一等奖总数统计分析

共有47所中职学校获一等奖。有9所中职学校获2个及以上一等奖,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获一等奖最多,各3个,见表7。

3. 学校获一、二等奖(入围现场决赛)总数统计分析

共有120所中职学校入围现场决赛获一、二等奖,有24所中职学校有2个及以上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其中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长沙财经学校、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各有3个作品入围现场决赛。见图7。

(五)获奖课程与专业分布统计分析

1. 公共基础课程获奖统计分析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共有73件作品获奖,涉及中职公共基础课全部13门课程,课程分布及奖项见表8。获奖总数位居前列的分别是语文(14个)、数学(11个)、英语(11个)、公共艺术(8个)、职业道德与法律(6个)、体育与健康(6个)。此6门课程共计获奖56个,占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获奖总数的76.71%。

公共艺术、职业道德与法律、体育与健康、化学各获2个一等奖,此4门课程获一等奖共计8个,占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获一等奖总数的66.67%。

2. 专业技能课程获奖统计分析

中职专业技能课程共有202件作品获奖,涉及16个专业类,专业类奖项分布见表9。其中,获奖总数超过10个(含)的专业类如下:医药卫生类(24个)、交通运输类(23个)、加工制造类(22个)、旅游服务类(19个)、财经商贸类(19个)、信息技术类(19个)、教育类(18个)、土木水利类(16个)、文化艺术类(13个)、农林牧渔类(10个)。上述10个专业类共计获奖183个,占中职专业技能课程获奖总数的90.59%。

医药卫生类、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各获5个一等奖,交通运输类、教育类各获4个一等奖,财经商贸类、土木水利类各获3个一等奖,此7个专业类共获一等奖29个,占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一等奖总数的76.32%。

对中职专业技能课程获奖作品所属专业进一步分析显示:获奖作品共涉及72个专业。其中,获奖总数超过5个(含)的11个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18个)、护理(16个)、汽车运用与维修(15个)、电子商务(10个)、建筑工程施工(8个)、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8个)、计算机网络技术(6个)、机电技术应用(5个)、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5个)、数控技术应用(5个)、旅游服务与管理(5个)。学前教育、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3个专业各获4个一等奖,在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上都名列前茅。

四、高职获奖数据统计与分析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高职组共产生一等奖44个,二等奖71个,三等奖119个,获奖总计234个。高职获奖作品涉及175所高职学校和38家合作企业。

(一)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据本届比赛各省市高职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共有30个省市获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获奖;22个省市一半指标数(含)以上参赛作品获奖。江苏、浙江、湖南、安徽获奖总数各12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并列排名全国第一;河北、北京、重庆、山东获奖总数各11个(获奖率91.7%),并列全国第二;湖北、江西获奖总数各10个(获奖率83.3%),并列全国第三。见图8。

(二)一等奖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从高职一等奖排行榜可以看出,全国高职有19个省市的44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江苏位列榜首。江苏、浙江一等奖总数分别为8个、6个(一半指标数);湖南、湖北各5个。处于领军阵营的4个省一等奖共计24个,占高职一等奖总数的54.55%。见图9。

(三)一、二等奖(入围现场决赛)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据高职一、二等奖获奖总数排行榜显示:高职共有26个省市入围现场决赛,115件作品获得一、二等奖。湖南位居榜首。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北京、广东、河北、安徽处于第一阵营,均有超过6支(指标数一半)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山西、内蒙古、陕西、广西、山东、江西处于第二阵营,均有达到或超过4支(指标数1/3)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见图10。

(四)获奖学校分布统计分析

1. 学校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全国共有175所高职学校获奖。其中,有29所是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有48所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这77所“双高计划”学校在高职获奖学校中占44% 。

获奖数超过2个(含)的高职学校共有48所,获奖数3个及以上的高职学校共有14所。其中,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获奖总数7个,排名第一,见表10。进一步分析这14所获奖总数3个及以上的学校显示,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13所均是“双高计划”学校(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7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占比92.86%。可以看出,教学实力与职业院校实力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2. 学校获一等奖总数统计分析

共有42所高职学校获一等奖。对42所获一等奖学校进一步分析显示,有8所是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8所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这26所“双高计划”学校在高职获一等奖学校中占61.9%。

有3所高职学校获2个及以上一等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3个一等奖,位居第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各获2个一等奖,并列第二。

3. 学校获一、二等奖(入围现场决赛)总数统计分析

共有100所高职学校入围现场决赛获一、二等奖,有17所高职学校有2个及以上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其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4件作品入围现场决赛,位列第一。见图11。

(五)获奖课程与专业分布统计分析

1. 公共基础课程获奖统计分析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共有39件作品获奖,涉及高职9门公共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未获奖。获奖课程分布及奖项见表11。其中,获奖总数位居前列的分别是英语(10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8个)、数学(5个)、语文(4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个),此5门课程共计获奖31个,占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获奖总数的79.4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各获2个一等奖,此2门课程一等奖共计4个,占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等奖总数的57.14%。

2. 专业课程获奖统计分析

高职专业课程共有195件作品获奖,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分布和奖项见表12。其中,获奖总数超过10个的专业大类如下:财经商贸大类(21个)、装备制造大类(19个)、交通运输大类(18个)、医药卫生大类(15个)、电子信息大类(14个)、农林牧渔大类(13个)、教育与体育大类(12个)、旅游大类(12个)、土木建筑大类(12个)、文化艺术大类(12个)。上述10个专业大类共计获奖148个,占高职专业课程获奖总数的75.90%。

教育与体育大类获5个一等奖,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各获4个一等奖,医药卫生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各获3个一等奖,此6个专业大类共计获一等奖23个,占高职专业课程一等奖总数的62.16%。

对高职专业课程获奖作品所属专业进一步分析显示:获奖作品共涉及105个专业。其中,获奖总数超过3个(含)的20个专业分别是:护理(10个)、学前教育(8个)、旅游管理(7个)、会计(7个)、汽车营销与服务(5个)、环境艺术设计(5个)、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4个)、园艺技术(4个)、软件技术(4个)、空中乘务(4个)、建筑工程技术(4个)、数控技术(4个)、供用电技术(3个)、工程测量技术(3个)、连锁经营管理(3个)、酒店管理(3个)、艺术设计(3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物流管理(3个)、道路桥梁工程技术(3个)。学前教育(一等奖4个)、护理(一等奖2个)、汽车营销与服务(一等奖2个)、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一等奖2个)、园艺技术(一等奖2个)5个专业在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上都名列前茅。

五、結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再上新台阶,参赛热情持续高涨

2010-2019年,这场备受关注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赛事走过“精彩十年”,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2]。2019年比赛进行了升级,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新赛制呈现“量大、面广、自主”的新面貌,比赛难度空前提高。但是,全面考察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新赛制仍然受到广泛肯定和欢迎。本届比赛再上新台阶,各代表队参赛热情持续高涨。

一是参赛率高。地方37个代表队全部参赛,作品参赛率创历史新高。

二是院校、教学团队覆盖面广。791支参赛教学团队负责人分布在566所学校,参赛学校分布广泛;教学团队以4人团队为主,队均人数3.65,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联合参赛模式新。首次鼓励东西协作、校企合作、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呈现出东西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区域内协同教研的良好态势。

四是课程及专业覆盖面广。代表队自主规划参赛课程与专业,中职公共基础课覆盖全部13门课程,高职公共基础课涉及10门课程;中职专业课涉及16个专业类(专业目录共18个专业类),高职专业课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

2.再创佳绩,教学改革优势凸显

本届比赛再创佳绩,获奖项目突出展现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

从省市来看,江苏、广东、湖南、北京、浙江、重庆、山东、湖北8个代表队成绩优异,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质量(获奖等级及获奖率)均名列前茅。湖南、安徽参赛作品全部获奖。本届大赛东道主湖南表现出超强实力,成绩首次跻身前三甲。内蒙古、陕西、山西比赛成绩较往届有明显进步。

从学校来看,中职成绩突出的代表有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等;高职成绩突出的代表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值得关注的是,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分别位列冠军、亚军;有77所“双高计划”学校获奖,在高职获奖学校中占44%,26所“双高计划”学校获一等奖,在一等奖学校中占61.9%。获奖与职业院校实力呈正相关。

从课程与专业来看,公共基础课程成绩突出的有:中职语文、数学、英语、公共艺术、职业道德与法律、体育与健康;高职外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学、语文。专业课成绩突出的有:中职医药卫生类、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教育类、财经商贸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农林牧渔类;高职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旅游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文化艺术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获奖专业反映了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专业改革情况。

从参赛方式来看,4人教学团队是获奖主体,在获奖总数中占比近七成;其次是3人教学团队,占比近三成;只有少量2人教学团队获奖。首次联合参赛也有不俗成绩,获奖数占总数的16.31%,校企合作最多,跨校联合其次;东西协作获奖数虽少,但令人欣喜的是,仅有的两个东西协作,即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组成两队东西协作参赛,均获三等奖。

3.存在4个不均衡,成绩差距依然存在?本届比赛获奖成绩差距依旧存在,表现为四个不均衡:

一是区域间不均衡。获奖成绩突出的省市主要有东部地区的江苏、广东、北京、浙江、山东、河北、宁波,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安徽,西部地区的重庆、内蒙古,即获奖成绩总体呈现出东部强,中、西部次之,东北弱的格局。

二是省市内中职、高职间不均衡。上海、吉林获奖成绩中职明显好于高职,广东中职一等奖及获奖总数远超高职,重庆、四川中职一、二等奖数远超高职,北京、山东中职一等奖数远超高职;湖北、河北、江西、甘肃、云南获奖成绩高职明显好于中职,浙江高职一等奖数远超中职,山西高职一、二等奖数远超中职,江苏高职获奖总数超中职。

三是学校间不均衡。部分学校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遥遥领先,例如,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获奖4个(3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奖4个(3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而一些学校却未获奖。

四是课程、专业间不均衡。例如,中职公共基础课获奖最多的语文共获奖14个,而获奖最少的体育、职业素养各获奖1个;高职公共基础课获奖最多的外语共获奖10个,而信息技术课未获奖。中职专业课获奖最多的医药卫生类共获奖24个,而获奖最少的能源与新能源类获奖1个;高职专业课获奖最多的财经商贸大类共获奖21个,而获奖最少的公安与司法大类获奖1个。

(二)对策建议

1.守初心,坚定立德树人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职业院校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守为党育人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在青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度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担当、民族团结、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谋发展,积极深化“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当前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教师对应“谁来教”,教师改革以能力提升为抓手。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課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期到企业实践,提升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建设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材对应“教什么”,教材改革以课程建设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着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专业课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建设模块化课程,及时纳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生产实际案例;实训教学内容源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或工作流程、过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充分开发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将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输送到更多地区,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教法对应“怎么教”,教法改革重在创新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学模式,就要以此为根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或虚拟职业“情境”中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把课堂搬到工厂、企业车间等生产服务一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实践教学。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习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因材施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

3.縮差距,促进均衡协调发展

针对“四个不均衡”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做引领”。加强对大赛方案的精准解读,大力宣传推广比赛优秀成果,加强公益性师资培训,领军省市经验分享,获奖教学团队经验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结对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省市、同省市内不同学校、同省市内中职与高职结对帮扶,双方互派师资、交流学习,强化教师协作研修,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三是“深实践”。教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深化课程和专业建设,积极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

四是“担责任”。“双高计划”学校、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动承担责任,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20]2号,2020-01-19.

[2]王扬南.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18-22.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3-19)[2020-03-20].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9/03-18/news807951.shtml.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ability competition; award-winning data; “Three Teaching” reform

Author Gu Yanying, senior teach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6)

作者:古燕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风吹麦浪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