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2023-01-24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历史上各个盛世 都有共通点,政治昌明,文功武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唐代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人民才是历史的决定者和选择者,只有顺应历史,根据人民的需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事物,才能成为一种永葆生机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人的要求很简单,没有战乱,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成为当家人,民生的内容得到了巨大的丰富 ,民生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一切得利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巨大提高,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而且制度和 法律大多也围绕其建设和定立。

民生,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

从纵向上看,我国在民生上取得了的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问题,并且有加大矛盾的趋势,比如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社会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具备吸引力,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目前房价相对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过高,尤其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不断。。。。。。其他民生的主要方面也同样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

民生问题,关涉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关涉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民生问题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关系群众冷暖,事事关乎人心向背。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大局,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民生问题是祖国各项事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快速平稳发展,关系到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是实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我老家,绝大多数乡镇的小孩读幼儿园、小学,要么每天走十几里的路,要么在小学所在的乡镇租房子,由一到两个家长专门照顾,不能干活,也不能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对于天天走路的孩子的安全也是不能完全确保的。而且优秀的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我国教育发展部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教兴国,首在教育,实现中国梦,能不重视教育吗?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入虽然一直在增加,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事实,是发人深省的。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得为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储备足够的人才。要扩大人才储备,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城乡,地区间的差距,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落后地区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相信只要重视,教育平等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再者,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师德境界,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对落后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让当地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社会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业的环境不具备吸引力,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巨大并且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巨大,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显得更加重要,它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为更多人圆“安居梦”。住房问题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近年房价飞涨,但其没有围绕它本身的价值规律发展,而是一直在非理性地上涨,主要是受到土地因素、供求关系、通胀因素以及信贷支持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相信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成熟,房地产产业也将会健康,稳定地发展,从而使老百姓得到更大实惠,使老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作为一个农业市、县医院工作过的的医务工作着者来说,深知看病难,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确实看病贵。但构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家共同愿景。有健康才能享受人生,活的开心,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心力,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和保障。

近年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特殊人群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讨论的热点。让所有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兴建各种福利设施,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改善民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在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增强建设社会的积极性,为祖国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心力。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问题解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解答: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 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 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 努力的准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 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第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 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也是建设

调节、社 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 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 都能 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参与社会生活, 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 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三,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 无差别社会, 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也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 盾, 如经济领域表现出来的因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 政治领域表 现出来的人民群众与一些干部官僚主义、 压制民主等之间的矛盾, 社 会生活领域表现出来的人们要求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与公众环境、 社会 服务滞后的矛盾, 思想文化领域内表现出来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之间的 矛盾,等等。回避这些矛盾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化这些矛

第 2 页 共 5 页 创建时间:2007-3-28 11 时 15 分

问题解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盾也有损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致力 于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矛盾、 化解矛盾、 规避灾难并由此促进社会 和谐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 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 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加强对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 建 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把党和政府的方 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 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 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合理 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 处机制, 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努力创造和 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 更新社会 管理观念,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 强城乡社区组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要 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和谐村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切入点,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使每一社区和村镇都成为充满人文关 怀、环境舒适整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和谐社区。建立 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和应

急救援、 社会动员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 和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治安

第 3 页 共 5 页 创建时间:2007-3-28 11 时 15 分

问题解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五,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 人与自然的关 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 境受到严重破坏、 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 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 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 谐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 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社 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 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 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的做法。 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以优化资源利用、 提高资源产出 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 环。 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 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 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 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增强全民族的环 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第 4 页 共 5 页

创建时间:2007-3-28 11 时 15 分

问题解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 5 页 共 5 页

创建时间:2007-3-28 11 时 15 分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汉中市胥惠渠管理局党支部通过学习、研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理论、观点,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更深刻的理解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保证和价值观念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必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的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的条件下凝结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

二、新时期、新任务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时期、新任务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

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

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使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深入阐述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

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职工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水利行业要加强基层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站入村,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认识。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职工群众掌握。运用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要号召党员带头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的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1)j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3)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些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些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法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评论(0) 1 0

第五篇:维护农民工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过几天的培训,对《社会规划研究》这门课印象非常深刻。逐步认识到社会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及与每个人生活之间的密切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老龄化问题、城市贫困、保障性住房、城市农民工问题等都与城市规划工作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相对合理的规划或许能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下面我从农民工相关问题入手探讨一下农民工权益的维护。

2006年10月年全国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题,总结交流经验,并就工会深入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周密部署。这是中国工会在全党全国人民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形势下,找准自身历史定位和时代职责后作出的主动选择,对于各级工会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以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好地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进作用。

1.农民工对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对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我国农民工达3亿多人,其数量还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继续增加。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普遍存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必须作答的时代课题。 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六中全会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有这些,都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创造了有利的良好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同时,也对新形势下工会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是工会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好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广大职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不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势必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不和谐因素,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工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抓紧抓好。  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是工会动员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全国亿万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促进城乡繁荣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的中国,离开农民工,就谈不上我国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就谈不上农村小康的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会组织只有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才能更好地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是工会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能否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农民工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工会组织必须充分看待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的现实紧迫性,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为把广大农民工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应有的作用。  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是工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内在要求。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只有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政治责任,真正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利益代表者、维护者的作用,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这是党对工会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民工的愿望,更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工会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各自特点和优势出发,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把农民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最切实地维护农民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农民工正在发生的三大转变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2.1农民工规模仍会继续扩大,但增速将趋向平稳

报告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一方面,目前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预示着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2.2农民工流向仍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但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扩散 大中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一种客观要求,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这种迹象已经出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有所增加。

2.3农民工转移仍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为主,但在城镇定居的将逐渐增多 目前,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收入偏低,不足以支撑其家庭在城市定居生活;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农民工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使他们流则有根、出而能退、进退有路。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可以避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流民”现象和类似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继续存在,大量农民工仍会以流动就业为主。报告表明,我国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将逐渐增多。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据统计,近年来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持续增加;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3.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

3.1、提高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所得。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重点在劳动收入、安全卫生、社会保险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让农民工在城市能生活下去,使收入最低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应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两年一调的制度,前几年无限期拖延的情况必须改变。二是保证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向农民工发放工资。为防止拖欠,克扣和压低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必须制定和实行拖欠、克扣、压低工资的补偿和处罚制度,绝不让想占农民工便宜的人占便宜。同时要按国际惯例,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即委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和年检时代收欠薪保障费,划入财政部门设立的欠薪保障基金专户。对恶意拖欠工资,恶意使用试用期的企业要采取行政和法律等措施,坚决予以打击和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农民工纳入养老、工伤、医疗保险范围内。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没有把农民工纳入其中。这无论对不能参加保险的劳动者个人还是对实行保险制度的企业都是不公平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国家把农民工工伤保险作为重点,但同时要考虑使农民工尽快加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主要以储蓄和商业保险的方式取得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对于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应与本单位其他职工一同办理养老、工伤、医疗保险。要依法强行推行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不为农民工办理三类保险的,不管企业性质如何,都应采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强制实行。同时制定灵活的交费办法,农民工工作流动后,保险费随之转移。

3.3、创新建会和发展会员的新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建会方式。

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只要职工自愿就可以建立工会。但实际上企业主不同意,工会就建立不起来,我们以往的工作思路,是立足于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使工会的路子越走越窄。其实组建工会是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企业主理解支持要建,不理解不支持也要建。今后建立工会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企业工会、街道、社区、村镇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商业街、大楼、行政村工会联合会等。重点抓好社区、乡镇建会,通过社区、乡镇工会建立各种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在当前的企业体制条件下,让基层工会独立承担维权职责确实勉为其难。以往的这个工作思路要改变。为此提出“维权工作上提一级”。其含意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上级工会要承担基层工会难以履行的维权任务,包括组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协调所属单位劳动争议等。二是上级工会要大胆维护基层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在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或遭到打击报复时,上级工会要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保障他们不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降低职位、调换工作、减少薪酬。三是要坚持基层工会民主选举制度;试行和逐步推行工会主席公开选任制度;上级工会也可以选派干部到基层任职、工资由上级工会发放。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解除基层工会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能大胆履行维权职责。

3.4、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一是制定政策法规,二是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监督劳动法规的执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应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质量上予以保障,建议省、市、县(区)尽快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大队,落实专职人员和工会专职劳动监察员编制,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所有企业都要设工人劳动监督员,反映企业执行劳动法中的问题。有关法规要明确违反劳动法规的法律责任,对严重违法行为要坚决追究责任,加大违法成本。

3.5、整合社会力量,切实把农民工的事情办好。

现在社会上下都在关注和爱护农民工,这是一种好现象,是职工维权社会化的表现。但从目前情况看,存在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工作不落实的状况,看起来都在做、都在管,成效却不理想、不到位,因而形成要“情况”的多,下功夫抓的少;做面上工作的多,认真探索的少;讲难点问题的多,真正突破的少。农民工问题是一项新的工作,应该从开始或起点上就打好基础,形成既统筹力量又有所分工,分工的目的是为了合作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农民工问题抓出成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筋理论重量计算公式下一篇:共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