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开发与应用

2022-12-26

1 黑龙江民俗文化概述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北部, 是我国最北部的边疆省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 西、南与内蒙古、吉林接壤。在面积约46.9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的广袤的和土地上, 古往今来繁衍生息着20余个少数民族, 汉、满、朝鲜、蒙古、回、达伽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区域, 以农林牧渔猎为生产方式, 是北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最佳试验场。境内大小兴安岭, 山峦连绵, 形态浑圆, 山间谷地宽坦。小兴安岭火山群中的火烧山和老黑山于清朝光绪间喷发过, 并形成了五大连池湖泊和四十余华里长熔岩浆凝成的“石龙背”。远古时最大的湖泊是兴凯湖, 现在是中俄的湖界;镜泊湖古代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山堰塞湖, 有吊脚楼子瀑布和地下森林等著名的景观与群体风景, 有许多地方风物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境内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森林同大小兴安岭一样茂密, 榛莽丛生, 深山密林中有许多野生动植物, 出产紫貂、灰鼠、水獭、獐狍、鹿、犴达罕、虎、豹、熊、野猪及山珍木耳、金针、猴头、北芪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俄边界河, 盛产名贵的鲑鱼 (俗名:大马哈鱼) 、鲟鳇鱼;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及呼兰、诺敏、和呼玛、挠力、倭肯和拉林等支流与湖泊, 盛产“三花五罗”和锦鲤、白鱼和细鳞等杂鱼。这些历来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衣食之源。远古时, 黑龙江地域曾建立肃慎国;唐代在镜泊湖畔建立过渤海国;女真族曾于会宁府 (今阿城市) 建立过大金国。境内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土质肥沃, 曾长久保持过原始面貌, 被称为“北大荒”。清代中后期才大批移民开垦。盛产大豆、小麦、谷子、糜子、玉米、亚麻和甜菜等。那些淳朴、豪放、敦厚而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风, 所涵盖的东北民俗文化, 是一束艳丽的奇葩, 可以说黑龙江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黑龙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大批移民犹如洪水裹夹着泥沙, 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可阻挡地夹带而来, 具有深厚传统积淀的各种民间艺术也随之涌入。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在这片土地上, 结合了北方地域的风土人情, 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同时其视觉形象载体民间美术也逐渐呈现出地域特征。

2.1 多元的兼容性

黑龙江在各民族的民俗在相互渗透吸收、互补与发展。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对多元化的兼容, 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这里不是文化的沙漠, 它拥有无数的绿洲。据不完全统计, 东北的民间农具与粮食加工器 (物质民俗) 达130多种, 而许多类别与中原、及南方农具有明显差别, 仅锹就达6种。东北各民族队色彩诱发的心理效应也不同, 大多数民族喜红色的喜庆热烈、黄色的富贵温暖、白色的安静纯洁, 蓝色的深远寂静。尤以锡伯族、达幹尔族、鄂伦春族对绿色情有独钟。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春节、端午、中秋节等, 东北各民族也都把它当成重要的节日, 可见习风兼容、多元同化。

2.2 缤纷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因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区位、特定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同, 因此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不同风浴。凡是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及审美规范, 所致又呈差异性。

如不同民族的建筑, 服饰, 饮食等差异, 建筑风格:吉林乌拉、叶赫古城、辽宁岫岩、宽甸等满族建筑的典雅, 大兴安岭鄂伦春曾居住的“撮罗子”的古朴, 赫哲族的“仓舍”的原始, 蒙古族游牧帐房的端庄, 朝鲜族茅草屋的敦厚等;服饰特征:满族服饰的精美大方, 朝鲜族服饰的落落翩翩, 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服饰的骠悍宽绰等;饮食的禁忌:东北民族大多数食猪肉、回族人禁食猪肉;朝鲜族食狗肉, 满族禁食狗肉等。

2.3 传统的变异性

凡是风俗都是自古相传, 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主要表现为时间的久远、范围的广泛、思想的固守及模式的转变, 并随时间及历史发展变化而呈变异。如过去达斡尔族民间婚后不孕妇女向“柳树神, 三叩。鄂伦春原始婚礼中, 一对新人步入新房前“围越篝火”的风俗, 在篝火旁顺绕三圈, 后跳过去, 意在消灾祝吉……现随社会与时代变迁, 居民条件环境改变, 其俗不消, 产生变异, 喜绿裁柳, 向往美好。再如剪纸艺术 (精神民俗) 中的“东北刻纸”即俗称“挂钱”, 西南及中原称“花钱子”, “喜门笺”, 多用彩纸, 少数以金箔和银箔纸刻制, 选择吉祥图案与文字, 像五谷丰登,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大都四张一套, 每张图案一字, 它配合年画与春联使用。“挂钱, 原是巫术中的招幌, 现变为祝祈的艺术品。一种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也影响其它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 变异性明显。春节原为以祈禳灾祸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活动, 后逐渐演变为庆丰年祝吉祥活动, 如今融入了更浓烈的文化娱乐内容, 使围绕春节而展开的诸多民俗事象都受到了影响与变异, 但在变异过程中也完善了一种传承。

3 黑龙江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3.1 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家最本原、最直接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追求, 表现了最基层劳动者最朴素、最真诚的生命渴望和理想探求。剪纸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生活风情,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同时, 它也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各地剪纸艺术各具特色, 南方纤细、清丽、婉约, 北方粗旷、古朴、率真。它们都蕴含着乡情美意, 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 凝聚着中华民族之神韵。因此剪纸艺术是平面设计视觉资源库中不可多得的形式之一。

黑龙江地域的剪纸艺术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衍生艺术, “它多采用‘剪影起花’ (即阴刻) 的方式剪出形象, 再用松烟熏黑, 在画面镂空处的背面衬以五彩纸片, 具有白山黑水的东北雪域的对比强烈、爽朗浓重的风格。这种形式非常适宜于贴于墙面, 而北疆天寒地冻, 窗纸结满厚厚的雪霜, 形成的分割也比较规整, 以便有充分的黑色线形的分量, 压住斑斓的色彩对形的干扰。”

3.2皮影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皮影是一种在民间流行多年的艺术形式。其中有民间工艺的含量, 有民间戏曲的含量, 也有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含量,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陕西、四川等地皮影中, 生、旦的眉眼雕刻成平行线, 通向鬓角、发际, 而黑龙江皮影, 生旦眉端与眼角鱼尾线, 连接成弓线, 显得很有弹性, 并且也生动。特别是嘴形在鼻至下骸S形线上, 概括成一红色箭头形, 嘴角上挑, 显得精神而俏皮。

黑龙江皮影无论对于人、器物、景物都注重写实, 但也不失于写意, 这正符合东北人的审美情趣。

3.3 黑龙江民俗活动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黑龙江的民俗活动有很多, 是非常具有东北特色的, 如民俗活动二人转、扭秧歌、庙会等等。这些民俗活动, 随着各地保护与发展地域民俗文化政策的出台而得以迅速发展。同京剧、河北梆子, 江沪的越剧一样, 作为地方戏曲的二人转独具特色, 近年来在中国各大媒体都炒得很火, 热播的二人转电视剧, 二人转专题栏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二人转的表演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理所当然可以成为平面设计的表现题材, 正如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可以成为表现中国的题材同样。其它东北民间的民俗活动庙会、秧歌等等, 都可以经过图形或摄影的手段成为平面设计的素材。

3.4 地域民俗风情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黑龙江这片黑土地, 从粗犷质朴的乡野民间到白山黑水自然风光, 处处渗透着北方的独特风情与气质。在这片土地上, 有富饶美丽的大小兴安岭, 五大连池市的五大连池、温泉及熔岩地貌, 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熔岩隧道等。连绵的山地和广阔的沼泽地是动植物资源宝库, 有天鹅、丹顶鹤、东北虎、东北豹、麝等珍稀动物, 全省建有多处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观鸟旅游颇受青睐。其他野生动物亦多, 因而开发了桃山、乌龙、平山等狩猎场, 吸引着中外旅游者。辽、金、元政权也以黑龙江为其重要活动范围, 金代前期都上京城即在今阿城市之白城, 故黑龙江多有这些政权的文物古迹。黑龙江的方言是在十分丰富的东北语言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说北方方言形象生动, 以黑龙江诗人庞壮国为例:诗人说十二月:是刨刃子刨猪肉羊肉片狍子肉在火锅子底下的策划下单兵独破的季节;是粘豆包占领盖帘簸萁大花筐图个粘就是年的吉利片发起集团冲锋的季节;是热乎燎的铜唢呐炸开嗓门感动得双喜字红蜡烛哭软了身子的季节……总之, 东北方言有一个特点就是既然形象又实在, 既有想象力又具有幽默感。一个学生以东北方言为例, 做了一个很另类的尝试, 他试图从稚拙的笔触中表现东北方言的质朴与幽默, 粗犷与豪放。

我们要从传统的民俗图形中提取适合新风格的要素, 将传统的图形进行分解、重组, 不断改变原始形态, 蜕变成新的图形。改变后的图形虽然在外形上与原形有或多或少的区别, 但本质是不变的, 它的千变万化也是立足于原形的基础上进行转化的。在民俗图形的创造过程中, 设计师必须接受现代创造性思维的挑战, 更要接受与现代审美意识撞击的洗礼, 现代图形创造意识与创造手法是现代文明的共同财富, 也是摆脱旧模式束缚的重要方法。让新民俗图形散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体现出地域的精神特质,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 结语

民俗文化的视觉承载者民间美术, 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最直接的原动力。深入挖掘民间的设计方法、设计观念、设计表现等等, 融入现代设计领域, 丰富本民族的设计语汇, 将会开创出独具本土特色的现代设计。今天人们发觉民俗文化所饱含的深层感情, 于是现代设计寻觅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之根, 同时民俗文化不会消亡, 它在现代设计文化中找到了新的生命, 并将与现代设计文化共融共生。

摘要:本文旨在梳理黑龙江地域的民俗文化, 探讨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资源通过整合与加工, 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以平面设计的手法与设计师的地域特征为出发点, 进一步地探究黑龙江地域民俗文化的可挖掘性, 提出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宣传与应用民俗文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平面设计,表现

参考文献

[1] 杭间, 何洁, 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3] 高卉民.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4] 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 .

[5] 刘邦厚, 刘邦厚, 刘恒甫.话说龙江[M].黑龙江民族艺术精品展览馆.

[6] 冯晓辉.东北民俗文化初探原载北方民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甬沪宁管网大型储罐防雷技术分析下一篇: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