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管理论文提纲

2022-10-09

论文题目:大学生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对群体的许多研究中都显示,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Bizumic,Reynolds,Turner,Bromhead,&Subasic,2009;Greenaway et al.,2015;王勍,俞国良,2016)。在学校群体中,大学生对其学校的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产生种种的影响,尤其在其心理健康状态上。同时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也是社会认同对其成员心理和行为影响的重要解释变量(王勍,俞国良,2016;殷融,张菲菲,2015)。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认同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大学生对其学校群体的认同、自尊及其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三所不同层次(省重点、省普通、高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92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丁立(2008)编制的大学生学校认同感问卷、Luhtanen&Crocker(1992)编制的集体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2000年郑雪等人修订的《国际大学调查》(A卷)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相对较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其主观幸福感中,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积极情感的时间高于体验消极情感的时间。(2)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性别上表现为男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及生活满意度要高于女生;其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体验上不同,具体表现为高年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体验上要略高于低年级学生;第三,在专业类别上表现为不同专业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有所不同,即理工科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生活满意度要高于文科类的学生,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高于文科类,理工科类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之间表现为理工科类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显著高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第四,在学校选取上表现为优先选择本校的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体验上均高于被迫选择本校的学生,而在消极情感体验方面,被迫选择本校的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要高于优先选择本校的学生;最后,在学校来源上表现为就读于省重点高校的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均高于省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省重点高校与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上显著高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消极情感的体验上,省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显著高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3)在相关分析方面,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主观幸福感中的消极情感方面显示,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均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4)路径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不仅能显著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两条间接路径(以集体自尊为中介;以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的链式中介)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发现集体自尊在大学生的学校认同与个体自尊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个体自尊又在集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校认同

2.1.1 认同的含义与分类

2.1.2 学校认同的理论基础

2.1.3 学校认同概念的界定

2.1.4 学校认同的研究现状

2.2 自尊

2.2.1 自尊概念的界定

2.2.2 自尊的研究现状

2.2.3 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

2.3 主观幸福感

2.3.1 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2.3.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2.4 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现状

2.4.1 学校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现状

2.4.2 学校认同与个体自尊、集体自尊的关系研究现状

2.4.3 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现状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的总体思路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现实意义

3.5 研究方法

3.5.1 文献法

3.5.2 问卷调查法

3.6 研究对象

3.7 研究工具

3.8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各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4.2.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

4.2.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检验

4.2.3 各变量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4.2.4 各变量在择校上的差异检验

4.2.5 各变量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检验

4.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4.4 多重中介作用分析

5 讨论

5.1 大学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分析

5.1.1 大学生学校认同的总体状况

5.1.2 大学生学校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现状分析

5.2.1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总体状况

5.2.2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5.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5.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大学生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5.5 大学生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6 教育启示

7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问题论文提纲下一篇: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