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调查报告

2022-07-30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社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社区社会调查报告

社区社会调查报告 (6000字)

社区社会调查报告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社会调查报告 收藏本页

“社区”无论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理解,还是作为一个区划来解释,都有其道理。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就如何搞好社区建设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有 益的探索。那么我区的社区建设情况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桃源政协地区组组织了张建德、张占明、于海涛、杜建4名委员对桃源街道的长源社区、滨河社区 进行了调查,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被调查社区共有71栋居民楼,5047户居民 17875人,其中有困难户262户,158名在籍党员,两个社区2000年经济总收入为5万元,2001年为1.4万元,2002年为0。呈递减趋势, 两社区共发生治安案件2000年为33起,2001年28起,呈下降趋势。详见附表

一、附表

二、附表三

2、社区组织建设情况:按照 2001年3月13日中共南关区委、南关区政府关于《南关区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分别在两个社区成立了社区组织,分别设立主任一名,副 主任五名。工资统一由街道办事处发放。见附表四。

3、现阶段社区服务网点分布情况。至2002年共有各类便民服务网点91处,主要类型: 食杂店、小吃部、超市、美发店、自行车修理、粮油经营、药店、卫生所、养老院、自行车停车场、农贸市场、网吧等。见附表五

二、调查结果反 映的基本问题

以两个社区调查数据看,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较好的方面

1、经过几年来的工 作,全社会上下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在搞好社区建设上达成了共识,同时,增强了抓好社区建设 的紧迫感。

2、自96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搞好社区建设以来,特别是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制定工作方案)以来,社区组织载体得到了落 实,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相对稳定,同时稳定了队伍。

3、吸收了一部分新人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得到了改善,文化程度 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中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 简单化阶段,且数量少、种类少,缺项较多,尤其是缺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

2、社区主任缺少社区工作实践经验,各类组织载体缺 乏,作用发挥较差,就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缺乏理论上的指导。

4、目前社区组织载体模式仍 旧沿袭自上而下的方式。仿政府机构设置,很难适应社区功能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主要工作集中在承担政府指派任务;二是社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 力不足;三是上情下达容易,下情上达意图无法实现;四是目前社区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社区建设的方向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偏差一些部门同志不能把握社区建设的实际内容,存在社区建设就是加强硬 件投入,没有认识到体制创新的问题。

2、责、权、利不统一。目前按照长南办发[2001]5号文件规定各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职责有九项, 包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搞好社区环境卫生,搞好综合治理,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可是明确社区的权力范 围确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更无从谈起利益问题,这种责、权、利不统一导致社区工作走入误区,成为各级部门工作的落实者。

3、社区资源问 题:由于地域不同导致社区在经济、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是必导致社区可利用资源的差异,相应增加资源少社区工作的难度工作的难度。

4、 发展社区的政策明显滞后,目前如何发展,给社区以什么样的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许多问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上由于各种权力机构的设置及认识不到位很 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自我壮大。

三、几点建议

建议市区政府尽快了台政策, 主要内容

1、明确社区建设的 方向。

2、明确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比如杭州等地明确社区服务中心就是一个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社区各类服务中介实体。

3、 明确社区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包括水、电、气、物业等管理部门及驻区单位等,特别是监督及制约机制的建立。

4、加大对社区扶持力 度,一是费随事转,增加时社区组织的经济投入;二是权随责走,各级行政部门(工商、税务、城管等)加大对社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北湖南路东二里社区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5日~2009年10月18日

调查地点:广西南宁市西乡 塘区北湖南路社区

调查对象:广西南宁市西乡 塘区北湖南路社区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 谈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人:xx xx xx xx 调查分工:一起出发

介于课程学习 的需要,我们于2009年9月25日~2009年10月18日对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路社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在这么20多天的调查中,我们对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路社区有了一定的了解,情况如下。

社 区方位:

南宁市西乡塘 区北湖南路社区,地处南宁市西乡塘区唐山路南面,面积0.2平方公里。东靠唐山路二号小区,南毗兴宁区铁路边,西邻南城百货商城,北临南宁烟厂。范围包括市三建公司、南宁华侨服装有限公司、南 宁华侨印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和北湖路东二里街道,是一个由27个社区居民小组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如下图黄色标志范围)

根据地图和我们的调查发 现,该社区的街道两旁设有菜市场以及小型商城等,这很方便所在社区居民出来买菜做饭甚至进行商品购物等。

社 区的行政规划与历史来源:

2001年8月20日,南宁市城北区北湖南路社区由城北区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10月6日 经各方推选59名代表,并于2001年10月11日依法产生了北湖南路社区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2001年10月20日建立北湖南路社区党组织,2004年7月成立北湖南路社区党总支。2005年3月 由于区域划分,社区名称更为:中国共产党西乡塘区北湖街道北湖南路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西乡塘北湖街道办事处北湖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立后,荣获了 多项荣誉,其中有:被命名为“南宁市第三批文明社区”、被评为“南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南宁市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先进单位”、“南宁市流动 人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南宁市无毒单位”以及城区的各项荣誉等。

社 区的人口数量:

社区生活着汉、壮等六个民族,共有3850户8745人。其中男性占总人数比例的37%,女性占总人数比例的63%;居民中年龄最大的为92岁,年龄最小的为3个月;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占总人口比例如下:0~10岁占9%,11~20岁占14%,21~30岁占21%,31~40岁占25%,41~50岁占15%,51~60岁占10%,61岁以上占6%。 居 民的生活水平:

经过我们的调 查访问,由得到的信息和数据来看大多数居民的家庭月收入在1200~1500元之间,家里的主要家电有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电脑等,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有摩托车、自行车和小汽车或小轿车等。其中

关于社区居民家庭的主要开 支,主要用在供房买车和小孩教育,其次是家人看病及其他支出;在我们调查到的居民中,大多数居民表示个人感觉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水平表示满意,当然也有一些 居民认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一般甚至不理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家庭成员处于工资收入低微甚至失业状态。关于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经济 困难方面,由于家庭收入稀少加上家中某些成员需要大笔经济支出,以致造成了家庭困难。根据图表所示,从居民的文化程度百分比表我们不难看出,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集中在中学毕业,其次是大学毕业再到 小学毕业,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跟当时居民年轻时的教育水平及普及程度有关,以前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普及范围小。从居民的职业构成百分比表上看,我们得出 这样的结论:该社区里面的工人占多数,其次是商人,学生也占了一定程度的比例,我们觉得这符合社区的职业构成分布,毕竟该社区不是商业区也不是学校等,大 多数居民都是以工人的身份上班为主。

居 民的生活方式:

或许由于居住 地面积小,用地紧张的缘故,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路社区里的是休闲场所很少,几乎没有,所以居民在工作之余,他们参加社会团体活动也就相应的变得很 少。即使在平时的节假日里,经调查发现,很多居民还是喜欢选择在家一起聚餐看电视上网等,偶尔也会有一些到公园去散心、走访亲戚、与同事朋友聚餐等等。居 民的作息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很多人早上起床的时间是6:00~7:00,晚上休息时间是23:00~24:00。

居 民的人际关系:

经调查,南宁市西乡塘区北 湖南路社区里面的居民,大多数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好,无论是与家庭成员还是亲戚朋友都能够和谐相处。居民与朋友同事的交往较为密切,如果遇到困难,他们 几乎都是先选择跟自己的家人寻求帮助,其次再到亲戚朋友,不得已才寻求外人帮助,他们认为跟自己关系越亲近的人越能也越容易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家 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居民觉得相互之间处理得很好,平时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祖孙、婆媳之间的关系都较为密切,经常交谈。偶尔也有一些居民跟家庭 里的某些成员相处得不是很好,偶尔会发生一些口角、冲突和矛盾什么的。

社 区文化:

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路社 区全体成员以下共识:决心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把北湖南路社区建设 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美、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社 区特色:

在我们所调查到的社区中, 我们发现该社区设置有几个“爱心超市”,里面的商品属于实价买卖,这种“爱心超市”主要向老人和困难家庭提供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困难居民的生活,做到了 “平等互助,爱心暖人心”的服务宗旨。社区治安做得相当好,管理该社区的物业公司不时派出人员对社区进行巡逻检查,还在居民出入最多的路口设置有小黑板和 粘贴墙,即时的提醒居民注意出入安全,发布最新社区信息。

问题所 在:

通过20多天的调查,我们对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南路社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看到社区环境整洁安静和居 民生活舒适的一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①社区居委会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女性,在居民遇到一些比如家庭纠纷或民事纠纷的困难请求帮助时,某些 工作人员生怕解决不了问题或不想得罪某些有势力的人,就借故有事离开或推迟以后再解决。这是让我们感觉很心痛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我们的一次调查采访 时无意从一位老婆婆的口中得知的。②其次是,能够给居民提供娱乐的场所不多,经观察发现,偶尔在一些居民区的一楼,设有一些娱乐室,但大多数都是只是用来 打麻将和扑克等的小屋子。③再次,就是,社区似乎没设有紧急医疗救助室,居民出问题只能向外面的医院或救助站寻求帮助。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作进一步 的调查。或许,该社区还存在着很多其他问题,影响着居民们的生活,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关注。 结 语:

在这次关于南宁市西乡塘区 北湖南路社区的调查过程中,我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对其进行检验,巩固了我们的所学知识。走进社区去调查,我 们渐渐大概的了解到一个社区的地理方位和环境,环境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居民的社会方式和习惯,同一个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间交往关系,以及社区所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我们希望社区居委会能够更多的深入社区居民进行调查访问,及早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 的生活环境。

第二篇: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报告

十月初我们10 福祉系全体同学在刘纯老师,郑沪生老师,及陈文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走进了长春市进化社区,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教室在社区中参与这种活动,意义非凡,并且收获颇丰。

一、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一)调查社区老年人口

(二)调查如今的养老状况如何

(三)调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四)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条件。

二、活动流程

(一)首先社区主任为我们介绍了社区的基本状况,等一些列的自然情况,其中提到进化社区老年人数量与其他社区相比人数较多,并且两劳释放人员也居多,老年人口数量每年呈一定数量增加,这是关键所在。

(二)我们由陈老师带队首先走入当地一普通居民家中做实地调查,并发现一些问题,老人通常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我们调查的这位老人就是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为了照顾老人,女儿没有任何工作,无收入来源,老人常年吃药,家庭负担较重,且居住条件并不是良好,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三)在经过我们一番详细调查与沟通后,发现诸多问题,这位老人83岁,有心脏病史等,视力也有问题,但思维相当清醒,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大病小病总会有些,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人的精神状况十分不好,对生活没有充满希望,郁郁寡欢,并且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试着用我在课堂上学的学的知识与老人进行谈心,努力与老人寻找相同的话题,并手握着老人的手,给与其亲切感,老人在我的带动下与我渐渐的愿意与我交流了,并且难得的是在老人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可见之前老师教给我们的福祉知识是多么的有用,遗憾的是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不够多,以至于不能更进一步的为老人服务。

(四)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不容乐观,老人居住的是一幢老居民楼,可谓“历史悠久”,残破不全,在进入楼里之前我甚至以为这栋楼已经被废弃很久了,然后进入房间后的第一感觉是阴暗,房间窄小,墙上斑驳不堪,家具破旧,且一张床就已经把房间的一半地方占据了,由于是一楼,而且地势较低,潮气重,居住环境根本不利于老人的健康,进入老人家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且没有取暖设备,老人穿的较多,总说冷不爱走动,与老人谈心唠嗑时问起是否参加社区活动,老人根本不知道社区为何物,更别说参加社区活动了。

三、总结与体会

总结:整个社区之行发现了许多优点,社区主任非常热情,态度很好,耐心为我们讲解,社区也有意识的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也有一定的场地与硬件设施,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社区活动的宣传不是很到位以致于许多老人都不知道有社区活动,不能更好的发动全体老人参加,而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则是在于老人当今的自身状况与养老状况令我较为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心理精神状态也不是令人乐观,再就是由于老人自身需要照顾则家庭中必须有一人给与照顾,劳动力减少,家庭的开销增大,收入减少,使家庭生活困难,加重家庭负担,何谈幸福,何谈福祉,根据以上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

(一)社区方面:

1.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让所有老人参与所有的集体活动中去,做到老有所乐,从而改变老人的精神状态。

2.针对老人自身的情况,应当找专门机构给与其照顾帮助,好让家庭成员解放出来,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才能减轻家庭负担,才有资格谈幸福,才有本钱谈福祉,还需要的是懂得心理的社工入户走访谈心,解决老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得让老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

3.逐步帮助老人改善身体健康,充分组织动员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

(二)家庭方面:让家庭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对待老人的言辞,与态度,对待老人这种特殊人群有时需要另一种思维,尽量满足老人要求有时善意的欺骗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老人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老人自己去做,多与家中的老人进行沟通,缓解老人的孤单感等。以上便是这次社会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建议。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获益匪浅,亲身踏入社会才得以让老师们在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只知识得以发挥,但也深深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深深的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加倍努力”。

第三篇:暑假社区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汪国真有言: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既然选择了医学事业,就应该一往直前。在医学事业中,既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必要的社区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更是医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实践自我,锻炼自我的一个平台,为了实践自我,锻炼自我,同时也为了响应学校发出的“社区医疗实践”的号召,我决定去家乡的乡镇卫生院参加暑假社区医疗实践。

这是我成为一名医学生以来第一次参与个人社会实践,不由得想做的特别一些,同时也想感受一下基层医疗的现状,并感受医学的氛围,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去判断,真正到医学领域去实践。

利用这个暑假的时间,我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见习实践工作,同时也对乡镇卫生服务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一天主要简单了解了乡镇卫生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午的时候中心举办了一次乡镇健康教育讲座,内容主要是有关夏季养生的。台下的听众主要为老年人。讲座讲述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然后指出应如何恰当好处的养生、应食用何种水果蔬菜。不仅这些老大爷老奶奶学到了不少,我也懂得了父母在夏季不应错过养生的好机会。

第二天也是准时8点上班。今天实践的内容是免费体检。在卫生科这里,群众可以免费检查血压、血糖等体检项目,每天来参加的人都比较多,很多是来量血压、血糖的,老年人来这里体检后还会询问最近的身体情况是否良好。同时这个科室还负责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来诊的辖区村民的健康状况都被记录在案,可以对其中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和防控管理。

接下来几天,我在医院每个角落都转了转,看到许多新奇的展示,比如医院的最长的走廊的墙壁上挂了很多相片,里面记录了这个乡镇医院从刚建立直到现在的成长足迹,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有个很大的屋子被当做了阅览室,里面有很多普及医学知识的书本,感兴趣的人们可以随时翻阅;同样,宽敞的休息室也布置了许多照片,相当温暖、和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医学生则更加如此。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因此,从这几天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医生在患者的基础保健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生可以轻松地和患者唠家常、聊天,也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在家属区里医务室里看病的温馨经历。可见,入户这种更加体贴周到的医疗行为,对于很多医疗观念比较淡薄的患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位医护人员的真诚笑容,对病人和家属的亲切问候,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虽然现在社会上风气不好,甚至有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但医生治病救人的初衷一直都在。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有医德,我一定会牢记于心。

总之,首次社会实践令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应始终秉着真心求学的态度,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医生的必修课:那就是首先要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真诚待人,对导师要勤学好问,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本心,做事对得起良心。

第四篇: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总结报告

成都心家园“心成长”青少年社区发展项目年度报告

(2012年7-12月) (此报告由社区社会工作者撰写,提交给有关社区、主管部门及社工机构,用于总结年度在此社区推行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情况,并计划下一季度的工作重点及方向;转用请注明出处,否则侵权必究。) 总结日期:2012年12月11日 社区名称:成都市锦江区皇经嘉苑社区 社区人数:约4155人

服务年期:2012年7月1日——2012年12月31日(6个月) 项目主管:马淑华

社工姓名:刘德梅 、龚熤杉

一、项目名称:“心成长”青少年社区发展项目

二、组织机构:

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Chengdu Spirit Home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是5·12地震后长期坚持为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自发结合组成的民间公益团队,主要从事心理援助、社区服务、培训教育、助学帮困等工作。团队成员充满激情,具执行力和创造力。从地震后到现在一直在灾区多所学校和多个社区坚持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并在成都市区相关社区专业化运作社会服务项目,有较丰富的相关领域实际经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成都心家园”长期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认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工杂志、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和海外国际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心家园”的事迹。中心于2011年4月13日在成都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成都心家园志愿服务队为共青团成都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直属服务队。2012年荣获“全国先进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第五届“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本机构使命旨在关爱弱势群体,为有需求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提供精神抚慰和生活帮助。秉承“给心一个温暖的家”的组织愿景,我们坚持“用心做事,快

1

乐做人”。本机构的特色在于专业NGO与志愿团队服务相结合,发展本地领袖、把接受服务的对象发展为志愿者,由点到面,少变多,带动社区的内在的变化。 成都心家园博客欢迎您:

http://blog.sina.com.cn/xinjiayuan512 邮箱:Xinjiayuan512@163.com

三、项目背景:

青少年肩负着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内开展教育和青少年成长活动能有机结合学校和家庭,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等需求。

锦江区的学校教育在全市一直保持领先,社区教育也在锦江区社会创新的大潮下得到了良好的推进。根据调查发现,锦江区的保障住房小区有大量留守青少年,而保障房社区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成都心家园将依托社工、义工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的力量,开展适合保障住房社区青少年有益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并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青少年的能力素质,丰富他们校外生活,帮助其成长。

四、项目愿景:

总目标:协助改善锦江区皇经嘉苑社区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环境, 达成每一个社区家庭的“孩子全面成长、家庭幸福和睦”的心愿,进一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社区和睦、社会和谐。 具体目标:

1、 促进农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更客观的看待社会;

2、 帮助学习不得法的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3、 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开展适合社区青少年儿童有益的活动,鼓励 他们参与社区活动,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青少年的能力素质,丰 富他们校外生活,帮助其成长;

4、 通过社区项目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

5、 建立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校外辅导站。

五、项目内容:

项目相关活动主要围绕保障房社区中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并将发掘并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小区资源,推动小区居民互相帮助、邻里守望相助,在自助助人中,提升居民整体生活质量。

工作主要模式是“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社工+义工”两工联动的模式。 项目实施地:成都市锦江区皇经楼村3 组(经天西路69 号)皇经嘉苑小区;针对学生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群体)设计的特色活动有“心家园青少年成长俱乐部”,通过“心家园青少年成长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对特殊群体(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留守青少年儿童)实行一种全新的精神层面的关爱模式,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根据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成长的小组活动、开发与实施,总结方法、途径,形成特色,组织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参与青少年成长俱乐部,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家庭,努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相互关爱的温暖环境,使社区居民与青少年儿童互动,结成社区内联网,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倡导社区邻里关爱的氛围,促进社区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助互助的社区共同体。通过“心家园心成长”系列活动,对社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学业辅导、注意力训练和汇报演出,在训练时注重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展示、互相帮助;充分利用夏令营课间和课后的时间有意识的引导社区参与夏令营的中、小学的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学会适应;通过专门组织团体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和提高交流沟通、团体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六、项目开展情况:

(一) 工作概述

1、社区概述

成都市锦江区皇经嘉苑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皇经楼村3组(经天西路69 号),四至大体范围:东至规划道路;西至规划道路;南至三环路;北至规划道路。具体位于成都市琉璃立交侧,紧邻三环路。社区始建于2010年4月。是政府出于帮

3

助城市中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目的而建立的保障性小区。该小区融合了来自城市各个角落,各个社区的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并且以经济适用房住户为主,同时拥有少部分廉租房居民。总建筑面积约130854 平方米,住宅总套数1576 套,廉租住房套数有200 套,约有居民440人,经适房套数共1376 套,约有居民3715人。总人口4100人左右,1576户左右。

小区未成年人口情况:男性未成年人有357人,女性340人,共有697人,比例相等。住在经济适用房的未成年人有649人,住在廉租房中的未成年人有48人,经济适用房中的未成年人远大于廉租房中的。0-14岁儿童有553人,廉租房中共有24人,经济适用房中有529人;15-18岁青少年有144人,廉租房的有24人,经济适用房有120人,0-14岁儿童约占未成年人80%。

小区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广阔,公共设施齐全。包括小区活动室、“心家园 心成长”助力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者之家、小区便民卫生服务站等;小区内设有公共健身器材、凉亭等。绿化地带较为集中便于老年人饭后散步;健身器材齐全,内容多样;建有较大的地下停车场;社区内铺设的盲道和部分行路标示比较规范准确公共建设完备。小区外围生活服务资源丰富,有舞东风超市、红旗连锁超市、法律事务所、小型便民门市等。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社区周边城镇很近,交通便利,利于居民出行。 需求评估

“皇经嘉苑”小区上千户当中,人户分离占到95.32%。人户分离是普遍现象,教育助学金等补助的发放以及《残疾证》、《准生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等证件的办理,均需由户籍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具体负责承办。由于人户分离,户籍地社区未能经常性入户调查并进行跟踪管理,加之信息互动不畅,造成管理“脱节”。居住地社区普遍认为保障对象户籍不在本辖区,不属于其管辖范围。加之来自不同社区的保障对象在同一社区集中居住,使社区工作压力加大,而人财物却未予以保障,因此,居住地社区不愿主动接手管理。加之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区域性差异,使保障对象担心原享有的政策福利不能持续,或者考虑子女上学等客观因素,往往不愿意迁移户籍。社区内购买经适房以中年家庭居多,有青少年的家庭

4

不少,但以上这些问题和因素造成社区内大量的青少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和服务。因此,根据社区受益群体需求,设计本青少年社区发展项目。

服务中心简介

“心家园 心成长”助力站成立于2012年7月初,于成都市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点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30平米,设有图书一角、办公区域、青少年活动片区,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到目前为止有两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一名实习生,一支大约二十人的社区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和一支10人左右的社区老年志愿者团队。

活动情况汇报:

2012年7月21日:开展机构督导会议。会议对中心的运行情况作了的分享、项目前期中心工作重心的探讨、专业技巧上的请教等。

2012年7月24日社区户外羽毛球比赛,参与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大概50位,孩子们很喜欢,社区老人也加入到跳绳中,而且自觉的充当其自愿者,维护现场,协助社工开展活动。

2012年7月28日:“亲子手牵手,社区心连心”——健康户外活动,参与人数45人。以亲子家庭为主,带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居民间、居民与社工、亲子间的信任良好关系。

2012年8月24日:欢乐全民趣味运动会,参与人数120人左右。丰富社区青少年暑假生活,为本社区青少年构建更加更广阔的交际平台,并以青少年活动为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的社区氛围,增加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2 年9月27日:“庆中秋·迎国庆”精彩坝坝电影,直接参与人数150人左右。在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际创造和谐欢乐的社区氛围;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国情怀;增强社区居民间的凝聚力、对社区的归属感。

2012年10月22日:开展机构督导培训。会议对中心的运行情况作了的分享、十月中心工作重心的探讨、专业技巧上的请教等。

5

2012年10月25日:“暖巢人家,岁岁重阳”活动,参与人数150人左右。本次活动是用“晚会”形式进行的,以节目表演和社工游戏表演为主要内容,带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促进社区居民间、居民与社工信任良好关系,并且也通过社工游戏增进了亲子家庭的亲密关系。

2012年10月28日:“一同成长”家长讲座——《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参与家庭30户左右。讲座聘请了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儿童成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帮助家长成长为优秀的老爸老妈。

2012年11月24日:链接成都市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队的人员到社区开展大型社区活动——社区减防灾知识讲座与演练,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有50人(含青少年)左右。

2012年11月29日: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1月督导会议。

2012年12月23日:“幼儿成长联谊会”。参与家庭10个。与爱达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展示前期学龄前与社区幼儿活动成果,搭建家长沟通平台,为后期发动社区家长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理念建立基础。

2012年12月29日:“辞旧迎新庆元旦 缤纷活动贺新年”之冬季运动。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寒冷的岁末一场别开生面的全民互动带给居民彼此的温暖,老人、小孩都玩儿得乐此不彼,很开心,小小礼物给了居民新一年的祝福,愿彼此幸福!

小组活动:

音乐小组、美工小组、信息技术小组各两期,一个月为一期,每周1次。共开展24次,每次小组参与人数8—12人左右。

生命教育小组活动8次,每次小组参与人数5—8人。

天使小志愿者活动,12次,7月每周2次,八月每周1次,时长2个月,并在继续进行。每月大型活动和亲子活动中,我们的社区老年志愿者和青少年志愿者都参与了其中。

“童心·同心”儿童成长小组两期,每期四次。每次分为两个分小组,每组人数在6到13人不等。共开展了16次小组活动。

6

老爸老妈团”家长沙龙——亲子手工活动5次。每次参与家庭在5到7组左右。 个案及个案咨询:

个案家访,3次,单独交流2次,九月中旬自然结案。

个案咨询并记录6个。 常规服务:

1、“主题早读会”,7—8月,每天早上9:00—10:00,一个小时;

2、自由活动时间:7—8月,每天上午10:00—11:30和每天下午14:00—15:00和17:00—17:30。9—12月,每天上午10:00—10:30下午14:00—16:00。

3、“四点半学校”课业辅导,下午16:00—18:30,2—3个小时。

4、“学龄前儿童成长活动” ,每天上午10:30—11:30。 其他:

驻点服务社工外出培训和参与项目相关会议:5次

接待:共22次。

七、效果评估:

从2012年7月5日到2012年12月31日。开展大型社区活动8次,机构督导会议6次,小组活动65次。接待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组织的领导和参与人员22次以上(见附表)。

七八月每天中心人流量约40—45人次;9月以后每天中心人流量约30—35人次,月人流量为800人次左右;年度人流量4224人次左右(一周五天,每天35人次算起,不含参观人员和其他)。

小组活动和大型社区活动直接服务人数1575人以上。个案和个案咨询直接服务7人,不包括对其家庭和社区社会人群的间接服务和影响。

效果评估通过随机访谈法、资料收集与分析、问卷法、观察法、活动参与人数和活动反馈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

7

随着项目的进程,活动的开展,逐步带给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青少年改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关系,逐渐增强社区青少年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将陌生社区转变为熟人社区。通过每个月的大型社区活动、节假日联谊活动等,促进文化团队的规范化自我管理和有序化自我发展。并且协助青少年在游戏互动中发展新的人际关系,获得价值感,增进社会能力建设。

在每天、每周的各色专业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的开展中,逐步发掘并运用正是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推动了社区居民互帮互助、邻里守望互动。组建了我们自己的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团队——天使小志愿团队,通过家访等服务形式,走进社区,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专业服务关系。

在社区中树立了良好的志愿精神,促进了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在助人自助中,提升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并在随着工作的进展,我们还从中发动了一批社区骨干老人参与本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利用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八、项目感受及经验:

项目进入社区时间正好为暑假初期,通过陌生人拜访,社区走访,观察法进行了前期需求调研,以暑假兴趣小组活动吸引了社区很多青少年,但多为十二岁以下青少年;为接触、了解、以及宣传项目进入社区我们开始针对10到16岁较高龄段青少年进行家访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反映,大多数12岁以上青少年基本在家上网、睡觉和看书、上辅导班,忙于补习和课业,初期很难吸引这一部分青少年下来,所以在七八月项目工作重心以3到12岁青少年为中心开展活动,并且借助这一部分服务对象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也很好的进行了项目和服务宣传,并且组建了社区自己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者团队和老年志愿者团队,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随着九月份社区青少年开学,工作重心以0到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尤其是0到3岁的幼儿结合早教内容,满足社区居民前期一直提出需要针对他们进行服务的需求。在常规化的学龄前儿童成长服务活动中,社工以引导者的角色介入,培

8

养幼儿社会发展性行为习惯为主,辅助贯穿家长骨干的培养,社工逐步退出主导服务内容,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服务大家的意识,这也紧扣项目:增进社区邻里关爱的氛围,促进社区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助互助的社区共同体主旨。

而6岁以上的青少年我们以“四点半学校”、每周六的专业小组活动、以及个案和个案咨询为主,在他们繁重的课业压力的空隙,服务他们,缓解压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城市社区青少年和农村社区青少年社工以及学校社工的对比:

城市社区青少年以学业压力为主,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很多,所以社区社工针对其服务的时间比较少,基本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段,而且介入社区的时候不能单单以青少年为对象,潜在的还有其家长和家庭环境的需求调研,如果忽略了家长这一部分工作,在后期活动的开展中很难从学业压力中“解救”出青少年,参与活动。随着项目的深入,高龄段青少年会以聊天的方式寻求其压力的释放、青春期问题的解答等,这就产生了个案衍生出来的个案咨询等服务方式。 在零散的服务时间里、服务空间狭小、工作和活动地点未明确分开的现状下,很好的弥补了高龄段青少年的需求。

农村社区青少年以留守为主,亲情、家庭的情感上空缺是他们的主要需求,学习压力次之。在活动的设计更多的是情感的弥补。

学校社工的最大优点是青少年的需求能很集中的表现出来,而且服务时间较社区青少年相对集中和密集。服务效果的产出明显和及时。

九、面临困难及对策:

1、场地问题。没有独立的个案、小组活动室。一个房间既包含办公区域、图书区域、小组活动区域、自由活动区域、物资储藏区域等,在各色活动开展上存在一定的场地问题。但是通过一定的分区角,有意识引导幼儿和青少年在活动中在划定区域里互动,或者分时间段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每周二到周五上午属于学龄前儿童活动的开展,每天两点到四点属于专业活动的开展,四点到六点属于半

9

封闭式课业辅导时间段。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此困难。

2、社工服务时间与服务对象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项目以社区青少年服务对象为主导,一到星期五全天,他们基本在学校,只有放学时间段和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针对此,社工调整服务时间段,比如下午六七点下班;主要活动放在周末;充分利用寒暑假这样的长段时间等,或者利用青少年零散休息时间,比如放学后的“四点半学校”,主动寻求压力缓解的个案咨询等,满足、服务社区青少年需求。另外,通过拓展活动深度,也能很好的为城市社区青少年进行服务。

3、活动深度的拓展。寻求督导和同工支持,扩展思路,有效设计、开展活动。

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皇经嘉苑站点

2012年12月12日

附年度接待统计表:

201

2年接待单位汇总

——7月到12月

7月18日:成都市房管局汤科长来访

7月19日:迅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3名工作人员来心家园成长助力站参观 7月26日:房管局汤科长协同成都团市委颜明部长来中心考察 7月27日:房管局的相关人员来中心参观 8月2日:崇州领导来中心参观

8月13日: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者齐先熊到中心针对机构内团队建设、

10

专业价值和理论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8月15日:广元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来中心进行参观 8月23日:成都电视台来中心采访

8月24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社区发展中心主任乔栋来中心参访 8月27日: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的高校志愿者团队来中心参观、交流和学习,共20余人

8月28日:成都市团省委权益部工作人员来中心考察工作 8月31日:成都市团省委权益部3名工作人员来中心考察工作

9月5日:接待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教授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参观团、自贡房管局团队来访、成都市锦江区基金会工作人员到访中心

9月6日:武汉市房管局团队来中心参访、成都市团委权益部工作人员到中心视察工作

9月7日:接待了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团委副书记、权益部长、综治办负责人等组成的参观团队,参观人数60人左右

9月19日:新华社两名记者到社区采访、参观助力站 9月25日:房管局到机构来参观

10月11日:接待来自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的参观

11月4日:接待了来自北京住房建筑部的张雪勤司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助力站参观

11月6日:接待来至安徽、河北、浙江等12个省市建设厅、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等领导组成的学习考察参观团队到助力站参观,参观人数150人左右

11月19日:接待了来自共青团成都市委党组成员刁元员、权益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刘洪江,天津市滨海新区团委副书记卢盈等一行9人组成的参观团来访 11月21日:接待了来至金堂房管局到助力站参观

注: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接待各省各地各级领导二十二次。

11

第五篇:社区社会保障实习报告

一. 实习时间

2011.12.26——2012.1.13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标

1.了解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概括及实务 2.了解社区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和面临的问题 3.思考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与完善等问题 4.召开实习情况总结会,交流意见心得

四.实习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我国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社区社会保障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完善我国社区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模式,树立新的保障理念,是构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

一、什么是社区社会保障

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落实和托底的基础部分。它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为社区成员提供管理服务,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享受法定基本保障、单位补充保障后,基本生活仍然发生困难时给予托底保障,发挥其管理、服务和托底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层次应分为社区托底保障、政府法定基本保障、单位团体补充保障三大层次。社区托底保障为政府法定基本保障拾遗补缺、消除死角,帮助政府落实法定基本保障的政策和待遇,为社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解困救急等经济上的托底保障,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社区服务。

二、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托底保障

1、社会保障起源于社区社会保障。

2、政府法定基本保障不能替代社区的托底保障。

3、我国政府的社会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

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一般要受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标准不可能太高,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刚刚起步,尚不可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养老保险只在城镇职工中实施,医疗保险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起步,失业保险在企事业单位实行,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甚至三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职工不在社会保障网中,他们抗风险能力低,最需要社会保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应地出现了对社会保障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政府强制性基本保障外,还应有单位补充保障和社区托底保障。

三.社区社会保障的现状

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3个城市2008年计划新建住房面积共17607 .35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面积4894.06万平方米,占新建住房面积比例为27.8%。全国大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面积占新建住房面积的比例都在10%以上。从整体情况看,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2008年住宅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2008年中国房产的一个热门话题。

即便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可是它能保障队伍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吗?保障性住房计划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此提出了置疑:"现阶段除了特困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其他为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家庭至少占80%以上。政府解决如此庞大群体的住房不符合实际,是画饼充饥,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他说,"而且,限价房只不过是告诉市场,房价只能上涨,不能下降。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无论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特殊保障,还是对中低收入群体实施普遍保障,其基本原则就是对市场"拾遗补缺"。其主要意图为: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利;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从宏观上看,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实施将对目前高位运行的房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些土地储备较为丰富的城市来说,一旦保障性住房实际供应量增加,一方面会缓解楼市供需矛盾,加大商品房市场的竞争压力,挤压商品房的空间;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增加,将会减少商品房市场需求,这就可能降低楼市上涨预期,重点关注中西部城市实施程度。

各地保障性住房在实施过程中也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格审查不严,保障对象部分错位;建设标准不严,户型偏大,品质跟不上;选址不合适,交通不便利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保障性住房失去兴趣和热心,也可能会阻碍政策性住房推进的进程,因此建设部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实施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特别是在房价高的大中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房源和土地供应,动态把握其供给规模,使政府在调控市场、优化结构、平抑价格等问题上掌握主动。及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严格限定建筑标准和购买对象,这样才能确保保障性住房目标的实现 四.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实践进入新的阶段.20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侧重于体系构建、模式设计、政策制定等领域,对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环节研究得不够深入,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安全保障难以真正解决.社区作为政府和社会的联系纽带,日益成为对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保障的载体.深入研究社区社会保障,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落实和托底的基础部分。它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为社区成员提供管理服务,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享受法定基本保障、单位补充保障后,基本生活仍然发生困难时给予托底保障,发挥其管理、服务和托底保障功能。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维系统一制度下的社区特色,由当地 政府、企业部门,和既非企业又非政府的非营利部门针对社区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协同合作。

各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条件各不相同,其主要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社区形成保障体系的方式、特点均不会相同。例如,云南可能在相当时期内要以肃毒扶贫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向,甘肃需要解决因缺水带来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农村贫困问题,等等。

五.社区社会保障的功能

1、保障功能:包括就业保障、托底保障和互助保障等。

就业是社区成员的最基本的保障,社区可以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就业情况,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社区建设中本身就会提供大量的如管理、家政、保安、保洁、保绿等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将成为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就业的重要渠道。

托底保障就是社区组织对社区成员在享受了政府基本保障后,遭遇到新的家庭无法解决的风险,或暂时没有被政府保障所覆盖而需要救助时进行托底性保障。

互助保障是社区群众性的自我保障和互助保障,通过群众自愿参与,成立互助互济会等群众自我保障性组织,运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间有困难或需要时互助互济,如病伤互助,灾害互助等。

2、服务功能:包括社区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

低偿服务主要是一些行政事业性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如社区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减少就诊费用。有偿服务是商业性服务,是企业行为。无偿服务主要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志愿者为老弱病残贫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生活、社会活动等提供的福利性义务服务。这是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服务包括物质上的帮助,福利上如为残疾人建立的盲道等设施,还有精神层面的帮助。

国外社区服务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德国的“邻里之家”活动是睦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日常有病员护理,家庭服务,临时照看小孩,烹调,家电修理,购物,园艺等服务项目。美国50%的成年人和70%的大学生参加了种种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包括照顾老人、儿童、残病人、病人和单亲家庭等。服务内容包括送午餐、咨询服务、安慰电话等。美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是每个志愿者每周参加无偿社区服务工作4小时。

3、管理功能

社区管理主要是受行政事业单位委托对社区成员进行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包括帮助政府部门落实各项政策和制度,对社会成员具体管理,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无单位人员、离退休职工等,社会保障管理,如对社区成员享受政府法定基本保障的审核,社会救助金、社会保障金发放等,社区互助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管理等等。

六.完善社区社会保障的意见

通过这十五天的调查了解,我对社区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提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社区建设应以人为本,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区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2、完善社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街道委员会应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规划安排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统一信息收集,统一申报批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标准待遇,统一给付发放。街道可以建立一个集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开发、保障托底、社会救助、中介服务、信访接待、志愿服务为一体,信息上岗,服务联网,管理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涉及社会保障的有关事务,将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有机结合,为社区成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3、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形成社区照顾机制。 政府必须投资兴建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网络,改进社区绿化程度。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机构和组织,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同时建立社区服务志愿队伍或互助组织,开展社区咨询、义诊和义务维修、家庭照顾等无偿互助活动,尤其针对低保、残疾人员进行服务活动,逐步形成社区照顾机制。

4、建立社区居民互助帮困机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要把单向的帮困变为双向互助帮困结合起来,形成互助的帮困机制。

5、我们强调中国社会保障新体制要把基点放在社区,要着力发展社区的非营利组织和机构,并非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减少。而是需要划清哪些领域和那些工作是政府应该和必须承担的,那些则应该由社会组织特别是民办非营利组织来承担。

6、政府职责:

A、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在设立“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制定非营利组织法或非营利公司法。以法律来确认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必须进行法人注册的非营利组织的最低资本界限。

B、统一制定扶持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首先是财政政策。作为公共财产的社区福利设施是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资源,维护好这些设施,是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支持。

依托社区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不失时机加快探索,逐步建立。

七.社区社保概括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会保障平台实行窗口式服务,使主城居民可以直接在窗口办理保险、领取低保金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工作人员还介绍,社保平台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群众在窗口里能够享受到就业指导、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6项服务。居民遇到这6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到平台窗口进行咨询。而居民如果要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优抚金也可以在社区窗口办理。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再就业小额贷款的申请审核、4050人员申请岗位补贴,都可以直接在社区窗口完成。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大龄下岗职工退休后,医疗保险也由保障平台办理。另外,社区保障平台还可以办理和发放部分失业保险。

另外,在就业方面,下岗失业人员还能够在社区保障平台获得帮助,社区保障窗口可以提供就业指导,社保平台将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展就业培训,并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社区治安巡逻、物业管理、保洁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

工作人员纷纷表示,社区保障平台的建立,为社区群众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带来了很多方便,以前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社区群众申办保险和咨询政策都必须到指定地方,造成了很多不便。另外,在就业方面,社区保障平台大大推动了就业,平台里专门设了协管员,主动上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联系岗位、推荐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抒情散文名篇读赏下一篇:社区计生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