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学风”的掀起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响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利于其中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 篇1:

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高职课程设置

摘要:为迎合市场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必要。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课程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由于受培养目标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与专门技能,如果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仅片面强调为学生的职业出路做准备的技术教育,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工具人”,从而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层面。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人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为主,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价值,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这两个层面各有侧重点,各具重要性,但二者之间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融合关系。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单纯地重视或忽视其中任意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注意在培养学生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关于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学校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与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曾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类课程。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偏少。在能力本位观念指导下,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与实习实训的时间,甚至为此不惜牺牲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至于人文教育课程则被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与精神的培养相统一,扭曲了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质。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弥补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以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更新课程设置,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要达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就要设置相关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增加人文课程比重要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必修课程的比重。要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建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受到较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文科类学生应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理工类学生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在增设人文课程时要注意选准课程,人文课程的开设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加以选择,课程门类与学时过多,难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而过少又会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另外,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不太适合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辩论式、问题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增设选修课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自主精神与选择性的要求,可以有目的地增开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并建立选修课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必要时还可以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须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起到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弥补其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2)既能使学生感兴趣,又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要挖掘师资潜力,配备得力教师,尽可能多地开出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要防止选修课程千篇一律与单调划一,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3)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既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又要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例如,通过开设《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古诗词鉴赏》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积极贯彻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理念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教育应是一个包含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学校领导与人文学科的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职责,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渗透的职责。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都要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创新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7-128.

[3]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2,(2/3).

[4]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吴绍芬,吕卓超.时代发展呼唤科学人文的交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

作者简介:

张翠英(1978—),女,河北唐山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张翠英

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 篇2:

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摘 要:近几年随着“国学风”的掀起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响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利于其中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古诗词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一、 前言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近些年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诗词在政府讲话中多次出现,而且在考试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因此诗词鉴赏也成为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重点学习的内容。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所以造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中,抛开整体诗词的意境,对诗句的含义进行单句翻译,并简单地用语言叙述出来,语句表达方式上缺乏生动性。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诗词意境以及含义方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创造性被扼杀,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一直停滞不前,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高职院校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 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诗词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教师固有的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较为严重,课堂教学目标主要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背诵,并教学生怎样去逐字逐句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学生只刻板地理解了诗词表面所写内容,对诗词描述的意境,以及诗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所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方面就会造成一定的片面性,认为能对诗词进行背诵,并且了解诗词的意思就具备了诗词鉴赏能力。那么学生在进行诗词鉴赏时主要就会通过背诵来进行,久而久之使得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诉求,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情境的想象,慢慢地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 破坏了诗词的整体性

诗词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它有着较强的押韵性,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诗词描写方式上能更好地展示情境,使所描述的景色在人的思想中更具象化。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整体诗词中的每个语句单独进行教学,在对每个句子的含义全部解释完成后,重新整合到一起。这种方式只是教会了学生一些理解诗词含义的方法,针对考试大纲来教学生诗词方面的应试技巧,并没有过多地在诗词韵律和描述情境上进行教学,从表面上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在众多诗词含义方面举一反三,考试中能够获得一定的得分项,但从本质上讲,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破坏了诗词原有的意境和韵律,原本完整优美的诗词被分裂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重点,但诗词鉴赏能力方面受到了限制,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理解能力而对整体诗词进行一个具象的描绘,不利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目前诗词鉴赏方面在语文试卷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成为了学生获得更多考试分值的主要来源。教师为了使学生的卷面分值得到提高,所以在鉴赏诗词的教学方式上,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例如“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做出以下答案:“通过描写……的景色,烘托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卷面考试中得到应有的分值,提高学生的卷面得分,但这种固定的分析诗词情感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限制。诗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无国界且没有评判标准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对艺术呈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如果在诗词鉴赏能力方面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一味地追求卷面成绩,就会导致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投机取巧,无法对诗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诗词所呈现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更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诉求。

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 通过阅读来巩固学生诗词基础

诗词的韵律感相对较强,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领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其中美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诗词来理解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与时间来对诗词进行阅读与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气势的表现,使诗词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能够在学生朗诵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提升了学生诗词方面的语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重视课堂朗诵与阅读并非是要放任学生,任其自由发挥,而是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尊重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朗诵与阅读。同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诗词中对当前整体节奏进行简单了解,进而为其后期的诗词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 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了解

自古以来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方式一般较为含蓄,诗词中这种现象则更加常见,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了解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就需要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在一般古诗词中,首先,教师可以对作者和身处的背景环境来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应对整体诗歌的表达含义进行系统的整理,将自身感情融入其中,并用生动形象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诗词的表达含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最后,指导学生对全文诗词进行朗读,感受我国诗词语言的韵律美,并鼓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诉求。这样使得学生在诗词意义理解上有了整体观念,对整篇诗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再把诗词分裂成单句来理解,在对诗词进行记忆时就会更加简便,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尊重并鼓励学生进行联想

诗词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与鉴赏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身想象力,在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时应抛开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诗词鉴赏本身就是一种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而不应该片面地把诗词鉴赏作为提高卷面成绩的一种方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赏析,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对诗词表达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陈述,并对当时作者身处环境进行联想,感受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师要积极听取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相似表达情感的诗词,对这些诗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并且在总结整理过程中对以往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方便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能力。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加强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就要正视高职院校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首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阅读与领悟,使学生的诗词基础得到有效的巩固,从而更好地为后期诗词鉴赏服务;其次,要以保持诗词整体性为前提,对诗词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感受作者创作诗词时的背景条件,以及作者想要诉说的思想情感;最后,要根据对诗词进行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设想当时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并根据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找出以往所学知识相似的表达情感并进行整理,方便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能力,增加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喜爱程度。

参考文献:

[1]熊十华.古诗词鉴赏能力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2):99-100+103.

[2]王玲.努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J].文学教育(下),2017(11):52.

[3]项丽.古诗词鉴赏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7):141+145.

作者简介:左姗华,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左姗华

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 篇3: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为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和社会上一些其他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缺少了对大学生们应有的人文关怀,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产生了人文知识匮乏、人文情怀丢失、人文技能不足、人文精神弱化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而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正逢其时。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人才观念;(二)建设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三)加大投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条件;(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辟个性化实践教学基地;(五)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能够拥有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然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处在边缘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和就业竞争力,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相关学者和高校的深切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继承和发展,为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在社会大力呼唤着要传承好民族文化底蕴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育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还关系着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当前,如何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来探索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界一直以来看法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经过了西周到清中叶这一段时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指从过去到现在发展起来的,融合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是动与静、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产物。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与不同时代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在整体上体现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反映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它通过观念的表现形态来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同时又以观念的表现形态来影响人们,使它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1]。传统文化世代相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深深地融入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至今还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蘊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内涵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一个人的成长,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吸收自己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脱离了民族,脱离了民族文化,那么他(她)永远也不可能成长;一个民族也一样,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孕育文化、保存文化,在精神荒漠中是永远不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化之花的。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在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去吸收养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传播文化的载体,有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有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神圣使命。高校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发挥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结合传统与历史,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2]。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总体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大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为社会作贡献,为祖国图发展。所以在抗疫斗争、抗洪抢险中奋力拼搏,涌现出众多的为祖国、为人民而奉献青春、生命的热血青年。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缺少了对大学生们应有的人文关怀,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人文知识匮乏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社会上存在“一切以分数为中心”以及“重理轻文”等不合理观念,使得很大一部分同学十分看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他们在思想上缺乏对人文价值的正确认识,轻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听不进老师讲授的内容,认为是抽象的说教,甚至存在着抵触情绪。这种认知导致大学生欠缺基本的人文知识,在知识构成上存在缺陷,在内涵修养上严重不足,影响其未来与社会的融合。

(二)人文情怀丢失

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但学生对这些课程既无兴趣,也不重视,视其为副课。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在人文课程中吸收人文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在面对社会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时,在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很容易将道德规范放置一边,放大自我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忽视自身道德修养建设,出现道德品质低下、行为粗鄙、三观不正等问题。

(三)人文技能不足

人文思维与技能具体表现在语言上的表述能力,人际交往上的沟通能力、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以及艺术欣赏上的审美能力等几个方面。培养人文思维与技能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十分重要。当前大学生从人文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对人文思维缺乏训练,能够经常有意识地用历史思维、哲学思维看问题的学生占少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导致在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缺少方法与技巧,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同时在对艺术,对美的鉴赏上只知紧跟潮流时尚,却缺乏成熟的人文素养,以致于出现一些怪异的艺术趣昧和与环境场合不相适应的另类行为。

(四)人文精神弱化

人文精神历经艰辛,经过不断的文化交融和实践检验,最终由人类文化中精华积淀而成,是人类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力量。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传播迅速,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心逐渐加重,心态开始变得浮躁,他们对于考研、考证、考级极为上心,对于无法在短期给他们带来收益的人文知识,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人文精神养育的不足和长远眼光的缺乏很不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关键取决于高校领导对人文教育是否能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是否能够正视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领导要想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要不“唯学习论”,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加强对传统文化普及式教育;最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时,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实际教学中,协调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大学生身上融通并进。

(二)营造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除了直接教育,还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旁支,是一种具有引导作用的亚文化[4]。大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生活学习,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每时每刻都淋漓尽致地发挥着“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应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其注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普及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排演传统戏剧、朗诵古诗词,寓传统文化于乐,增添大学生身上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人文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人文精神。通过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软硬件设施的辅助等。通过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使校园具备营造人文氛围的物质基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高校须增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如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汇的场所,其馆藏是否丰富、设施是否完善、环境是否达标等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优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完善馆内传统文化资料,建立传统文化储备,完善服务设施,加强环境建设,才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土壤。

(四)增加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多渠道、分层次进行,应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观念,把培养学生人文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好“理论学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分享讲堂”。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渗透式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比例,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避免灌输式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再通过社会实践,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储备。首先,高校依托地方人文资源,把地方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与利用,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其次,结合课堂教授内容,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观、游学,达到知行合一。最后,从课堂初识到实地考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们崇敬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养分进行人文教育,不能只依托学校教育,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应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优秀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养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教学)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辩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学习方法,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网络课堂以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以传统文化课程知识点精品视频为核心,注重价值引领;线下学生大量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古诗文,观看戏剧、观摩书画,增强自身文化积累。其次,学生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舞臺剧、音乐课、革命遗址、“VR+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宣传,以电视、抖音等各类媒介录制的传统文化节目为载体加强彼此交流;重视传统节日的节庆仪式,回味传统经典故事,增强自身文化底蕴。最后,力求知行合一,把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军.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探析[J].科技信息,2010(26).

[2] 陈少志,李海霞.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导向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 陈卫平.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王瑞(1993—),男,汉族,宁夏石嘴山人,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易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煤炭地质勘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SGKCSZ2020-7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问题教学法下的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积极心理学小学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