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创新教育逐步深入各大院校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我国的就业形势,进而推动我国“双创”的发展。基于此,论文就目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开展的基本原则入手,分析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难点,提出相关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有效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篇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路径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文章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为研究个案,分析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提出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笔者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13所高校的近3000名在校艺术类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次调研科学、全面,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滞后的情况,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更多的是采用固有的课堂理论灌输等形式将相关理念传授给学生;教育内容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什么方法”的时候,选择“理论课堂知识灌输”的占66%,选择“专题讲座教育”的占15%,选择“实践教育”或“其他形式”的分别占15%和4%(图1)。当问及“您所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内容如何?”的时候,选择“内容新颖,针对性一般”和“内容不新颖,针对性不强”分别占了46%和33%(图2)。由此可见,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均有待增强。

(二)教育方式老化,教育形式灵活性不足。

一些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艺术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注重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性格特点出发,采用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注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有效的形式,教育效果不佳。

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您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教育方式过于传统,没有切合学生思想特点”(图3)。在关于“您觉得在您所在的学校中,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的调查中,有69%的同学认为需要“创新教育形式”(图4)。可见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三)教育效果欠佳,教育成效不明显。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特别在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育成效不足。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方面存在不足,教育效果欠佳,有提高工作成效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如何”的时候,只有22%的学生认为“非常规范,效果良好”,有30%的学生认为“基本规范,效果一般”,有45%的学生认为“不规范,没有成效”(图5)。当问及“您认为您所在学校有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必要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一共占72%(图6)。可见,目前不少高校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效不太显著,要注重工作成效的提升。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

(一)教育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因素。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首先要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加以重视,加大教育的重视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平时工作开展过程中把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重要的日程上,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在相关制度安排、人员配置、教育工作开展等方面加以落实,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不是随意安排的,而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内容作为传递教育思想的载体,其是否丰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比较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注重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选取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形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是否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的形式承担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使命,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方法。教育形式是否灵活有效,是否得以展现教学内容,是否得到受教育者的接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形式,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重专业实践,轻理论学习。

艺术类学生有着自身专业的特点,艺术类学生一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实践能力,但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平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上。一方面,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由于高考录取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而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包括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其中文化课成绩要求比其他非艺术类考生低,因而高校艺术类学生中大部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艺术专业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群体。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专业的兴趣和发展特点,艺术类学生更喜欢参加专业实践,喜欢参加各种比赛,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对文化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足。高校中有一些艺术类学生在追求专业学习的同时放松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更重视专业实践。

(二)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薄。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明显、个体意识强。一些人在思想行为上力图打破陈规,不受世俗觀念的拘束,在日常生活中敢想敢干,善于求新求变。艺术类学生更喜欢展现个性、强调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引人关注。一些艺术类学生由于更多地倾向于自我意识,在平时生活中,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相对缺乏,不太注重协力合作,不大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团队意识比较薄弱,集体责任感不强。

(三)约束难度大,纪律性不强。

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要求他们思维要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相比,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艺术类的特点,更重视个体和个性,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个性鲜明、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特殊的艺术专业学习模式容易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弱,做事比较随意,缺乏自律,自由散漫。艺术类学生在外表打扮上、行为表现上都体现出相对的自由与个性,纪律性不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的常规管理约束表示反感。

(四)自我荣誉感强,参赛积极度高。

艺术类学生自我荣誉意识强烈,热衷参赛、竞赛。相对于坐在课堂上听取理论讲授,他们更乐于在宿舍里完成各种专业作品。同时,艺术类学生喜欢通过各种专业赛事的参与,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所学通过作品展示体现出来,通过参赛发展自身的专业,获得相关知识,在参赛中获得荣誉感。

四、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在进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和开展力度。要通过相关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工作活动的开展重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特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改变课堂知识灌输、专题讲座教授等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大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化,提高教育成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接纳,教育成效难以显著,要有针对性地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出发,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选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内容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为更好地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注意从时代发展要求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内容,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选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陈旧,丰富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欠佳。新时代,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丰富教育内容。比如,可通过主题活动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据了解,广东不少高校都会在每年的三月、五月、七月、十月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主题教育的契机,从艺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出发,选取丰富的教育内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主题活动中。可通过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开展雷锋题材动漫设计大赛、雷锋精神演讲比赛,培养学生学习雷锋的精神;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健康心理漫画大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结合“五四青年节活动月”举办团员风采主题海报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青年精神;结合“七一党建”举办红歌比赛,培养学生知党史、爱国家的情怀;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尊师爱师”主题书签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精神等,通过教育活动月,选取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从艺术类学生特点出发,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教育形式,增强专业实践性。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否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显得十分重要。有些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教育成效不佳。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打造“专业特点凸显,学生乐于参与”的模式,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成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实提高,要立足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学生真正乐于参与,真正在活动中善于展现自身的特点优势,寓教育于专业展示中,才能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基于艺术类专业和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结合专业比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多媒体时代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工作。要注意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特长参加各类艺术竞赛,找准学生兴趣点。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专业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形式融入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实效性。

比如,在平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立足专业优势,应时应景地开展相应的主题专业比赛。比如可结合动画、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动漫设计大赛、“廉洁—诚信”广告设计大赛、“廉洁—诚信”书签设计大赛、“美丽中国—美丽校园”摄影大赛等主题比赛培养学生廉洁、诚信等方面的思想素养;结合服装设计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服装设计大赛、校园服装文化秀等活动发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长,加强学生文明、自信、友善等意识的培养;结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校园“红”歌手大赛、校园民族文化服饰展示等歌唱、表演比赛,发挥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奉献意识。通过各种比赛的举行,在比赛中既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凸显专业特色,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晓威.浅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艺术教育,2016(01).

[2]张春梅,陈佳.试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陆墨姼.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

[4]姜思哲.谈艺术教育中如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J].艺术教育,2014(08).

[5]李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初探[J].大学教育,2013(12).

[6]李岩.新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

[7]张英.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8]孙春波.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2(1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专业实践基础上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JKDYY30)研究成果。

作者:陈志远

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创新教育逐步深入各大院校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我国的就业形势,进而推动我国“双创”的发展。基于此,论文就目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开展的基本原则入手,分析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难点,提出相关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有效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曹孟德(1983-),男,山东济宁人,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

1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行变革,创新教育思想也孕育而生。創新教育主要是指以创造精神为目标所开展创新系列教育的活动,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势在必行。

2 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开展的基本原则

2.1 部署性原则

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时,首先要以“社会主义”为教育的第一要义,以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创新教育的重大方针;其次明确院校创新教育的部署性原则,细化创新的方向与形式,为今后社会培养一大批创新高效型的人才;最后,院校还应当投入大量的创业资金,以此来支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就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推动我国“双创”事业的发展[1]。

2.2 普及性原则

院校的创新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要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平常的职业生涯教学之中,秉持着普及性的原则进行广范围的宣传,积极策动学生参与创新就业活动之中,大力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应当将创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来创业,能有效实现素质教育,进而推动我国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协作性原则

仅院校进行创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就应当联合社会各界与国家的支持与协作,给予院校全力的支持,积极开设相关的参观与实践渠道,让大学生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创新灵感,以此来实现国家所推崇的创新教育事业发展[2]。

2.4 针对性原则

院校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针对院校的办学特色来进行创新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念想。除此之外,院校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与集中教学,以此来带动全校学生共同创业。

3 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难点

3.1 创新教育信息的预判性较弱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但部分院校未全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于创新教育信息的采集仍停留在几年前,没有很好地整合互联网创新教育的资源,导致整体的创新教育质量不高。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院校对于创新教育信息知识进行了表象的整合,没有深入其创新教育的精髓之处,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3]。最后,院校对于选择创新教育的预判性较弱,选取的信息都是较为落后的信息,没有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仅仅依靠教师的人工判断进行选取,很难提升创新教育信息的预判性。

3.2 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多数院校大都注重学生的就业率,而就此忽略学院的创新创业率,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仅以满足社会工作需求的形式进行培养,难以觉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部分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仅仅浮于表面,只是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其开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以在课堂上口头宣传,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也会阻碍创新教育的开展。

3.3 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思想束缚

多数院校教师大都是老教师,其思想还被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之中,其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要求不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也就导致大部分应届生拥有较高的学术专业能力,但是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只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另外,多数教师只专注于学术性的研究,没有选择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没有什么专业的创新教育指导理念,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也侧面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4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高

大多数学生都是从九年制的应试教育中渡过的,深深地被考纲、标准答案所束缚,难以跳脱出原有的固化思维模式,加上其习惯了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创新创业思想的觉醒。

4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4.1 构筑创新教育的云平台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入,云计算也孕育而生,其计算的高效化、虚拟化,能有效减少对于PC机硬件、软件的要求,通过云平台的创建,能够有效帮助院校进行系统性的创新资源整合,不必去消耗大量的存储空间。另外,通过这种云平台的构建,能够帮助院校实时把控创新教育的动向[4],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教育信息的预判性,也能让学生通过云平台及时了解到创新信息的走向与趋势,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创新教育云平台。

4.2 探究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整合多方资源,主要以创新教育为第一要义贯穿整个培养模式,适当融入企业与市场的元素,根据现代化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相对创新职业规划培养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院校的创新教育水准与质量。与此同时,院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获取企业的技术与运营的支持,能够有效将学生的创新教育成果转换成实际的成果,不仅能推动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4.3 组织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教育的理念也在逐步地进行转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逐步转变为能力培养思想,将教授逐步转变为传授,以下便是创新教育的多种活动形式。

4.3.1 搭建创新教育的网络平台

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掌门一对一等网络课堂平台正在逐步兴起,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形式。基于此,搭建创新教育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这类的网络平台及时上传一些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创新教育的信息,也可以发布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上传,可以准确地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5],也能及时修改创新教育的课程。

4.3.2 线上线下的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理应贯穿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能仅将创新工作浮于表面,不能仅将创新教育放在课程之中,而应当深入学生课余生活之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深度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之中,长此以往,能够侧面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思想,进而推动院校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院校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通过构筑创新教育的云平台、探究培养的新模式以及组织培养的新形式等手段,能够有效提升院校的创新教育質量,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楚钧.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27):191-192.

【2】张晓."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79-80.

【3】刘琴,丁立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29(3):6-10.

【4】翟继友.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6(6):22-26.

【5】王庆,沈诗林.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J].人民论坛,2018,598(17):130-131.

作者:曹孟德

艺术类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坚持艺工融合 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北京服装学院成立后,在保留原有的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服装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拓展了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随着学校艺术专业的迅速发展,如何体现艺术类教学特色,建立与艺术类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为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艺术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显著特点,因此,研究艺术类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对构建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艺术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意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这是艺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艺术类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个性化,才能培养学生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也是艺术类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艺术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因素在艺术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从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到艺术作品中需要体现的艺术情感来看,教师应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艺术类教学还要注重创作实践。我校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在艺术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在教学安排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和观察时间。

了解艺术类教学的规律及特点,便于对艺术类教学进行服务和管理,同时也为建立一系列艺术类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稳步提升教学水平

我校是理工科院校中兴办艺术类专业较早的学校,随着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学校总的专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给学校统一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质量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校,多学科并存,各学科之间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交叉与融合。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在艺工结合办学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1.不断完善和丰富“四个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01年12月,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北京第一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的高校,取得了良好成绩。之后,学校将2002年确立为“教学质量年”。2003年将“创新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在此之后“以质量为根本,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心中。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的领域中不断进行深层次探索,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四个一”的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建立了一个负责组织并进行本科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的机构。2004年,学校独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岗位,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2007年,正式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公室,形成了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院(系、部)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行政管理体系和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组成,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的学术管理体系。学校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职能部门,统一调动全校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校长办公会决策教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等办学方略。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系、部)学术委员会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懂教学的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即校领导教学工作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建立了一套包括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制定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和方法,条目细、内容详、范围广,可有效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

建立了一支由领导、同行专家和学生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队伍。即组成了一支由具有丰富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教授、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教研室主任、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队伍,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努力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做到客观与公正。

2.将“两级管理、求同存异”与“四个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打造教学质量评价新模式

“四个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于工科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艺术类教学相对于工科教学而言更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因此,在对艺术类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坚持“两级管理、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我们所建立的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是适合艺术类教学管理的特色模式,从而能更加科学合理地维护教学秩序,在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各艺术专业的办学水平。

两级管理。即实行校、院(系、部)两级管理。在管理上学校力争做到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与互相尊重,建立了校、院(系、部)两级教学过程监控机构,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促进了学校艺术专业的和谐发展。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学校现在每年组织暑期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研,以问卷和访谈方式相结合,获取第一手的市场调研资料;二级学院(系)也始终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了调研的科学性和调研结果的可信度,用以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对于学校的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求同存异。即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针对共同点统一规范、统一评价,同时按照艺术教学规律和特点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细分,建立了与艺术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与管理办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以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计划的执行要严肃,但要定期地修订教学计划,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跟上现代艺术的发展。在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教学日历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修订。对于艺术类课程,教学要求是统一的,但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风格可以各有不同。学校规定,艺术类课程教学日历上每次课程的安排要明确清晰,外出考察、搜集资料、市场调研、写生等教学环节,要在教学日历中写明。如有变化,按调(停)课处理,以维护教学日历管理的严肃性。在排课方面,学校充分尊重艺术类的教学特点及规律,所有艺术类课程都采取集中阶段性排课,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投入到课程中去。

在艺术类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兼顾了工科与艺科,对于艺术类课程,学校单独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日常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在艺术类课程考核方面,以美术系为试点,建立了完善的艺术类课程作业要求及评分标准;在艺术类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北京服装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质量标准,明确了艺术类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与认定;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环节,学校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和《北京服装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表》,确定了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撰写规格;在艺术类新办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制定了《北京服装学院新专业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新办艺术专业建设的各项质量标准。2005年,由校外专家和本校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对绘画、摄影、动画3个新办专业进行了专业评估,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明确了存在的不足,对艺术类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建立教学质量档案资料系统。学校十分重视艺术类教学的档案管理,建立了完备的艺术类教学质量档案资料系统。学校建立了艺术类专业入学考试的试题库,对于学生优秀作品的留存、发布及出版形成制度,对实践教学资料的积累都有相应的规定,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存档模式也进行了规范。

3.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艺术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上,学校逐步转变艺术类教学管理的思路,从以知识传授为评价依据逐步转向以能力培养为评价依据,在注重管理的长期效应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不仅评价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而且更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教学态度,不仅能够评价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而且还增加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如教师的情感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创作情绪。对教学思路的评价,不仅能评价教师的讲课思路,而且还评价了教师能否启发引导每名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着重评价全班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收获,如教师教完一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在展览期间,组织艺术类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同时由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校、院(系、部)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教学督导组成员观看展览后作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学生创意能力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三、以评价促提升,艺术类教学取得长足发展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多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艺术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长足发展。

1.艺术类教学取得一定数量的标志性成果

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被确立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2008年,建成市级精品课程两门;艺工结合团队“服装设计与营销管理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一批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的邹游老师于2004年获得“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刘瑞璞老师于2006年获得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2005年~2007年有14位艺术教师荣获了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5位艺术教师荣获“桑麻奖教金”。学校教师还承担并完成了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制服、火炬手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和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的任务。

学校在艺术类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优良成绩。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17部,北京市精品教材4部,2005年~2007年学校共计出版艺术类教材32部,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美术3个特色教材系列。

艺术类学生出版《Photoshop经典设计200例》、《flash动画原动力》等著作3部,获国际、国内比赛各类奖592项。在2007年HRD(国际钻石高阶会议)钻饰设计大奖赛中,全球有44件作品入围,来自中国的8件作品有6件出自我校,比利时王储妃玛蒂尔德公主殿下亲临我校,主持中国地区获奖作品发布仪式。

2.学校的办学声誉和艺术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显著增强

学校拥有艺工结合的优势资源,注重文、理、艺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交叉多学科知识,在有限课时内,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装高校,建校以来培养了两万多名合格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很多人已成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国有、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2005年、2007年,北京市两次授予学校“功勋学院奖”、“时装之都育人贡献奖”。近年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评价较高,满意度达90%以上。据用人单位反映,学校的艺术类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服装纺织行业发挥了中坚作用。近年来,我校的艺术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有些优势专业一次就业率甚至达到100%。

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自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艺术类教学的质量评价工作,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以提高艺术类教学水平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人才,促进高等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周永凯 田红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学科与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与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