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参与式治理园林绿化论文

2022-04-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县城参与式治理园林绿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城镇管理困境,提升城镇综合治理水平,都兰县结合县域实际,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综合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按照“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思路,积极构建“1325”治理框架,全面推行“街长制”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城镇精细化治理“新样板”,着力推动城镇美化、绿化、亮化、文化。

县城参与式治理园林绿化论文 篇1:

浅析巨鹿县城市游园建设

【摘要】城市游园是市民健身、休闲娱乐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综合性公园的重要补充。结合巨鹿县实际情况,浅析巨鹿县城市游园建设中规划布局、设计和养护管理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进而提升游园品质,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充分发挥城市游园的生态性和功能性,提高市民游园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城市游园;规划布局;设计;养护管理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16

城市游园建设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越发紧缺,更需秉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园林绿化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見缝插绿建设城市游园,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休闲健身场所。

1、巨鹿县城市游园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人们处于紧张忙碌的情绪中,人们的物质生活虽得到满足,但是更加向往绿色、休闲、健康的生活模式。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节假日和闲暇之时,人们更想要和家人朋友一起游玩,从而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城市游园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绿色开放空间,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所。

但是,目前巨鹿县城市游园整体呈现面积较小、数量不足、规划落实不到位、布局不合理、设计简单、缺少文化底蕴、建设理念传统、养护管理粗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游园品质和群众游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1 面积较小,数量不足

巨鹿县规划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7.1平方公里。目前,巨鹿县建成区内公园、游园共计28个,数量较少。除去魏徵公园、银汤湖公园、康平园、洪溢河生态公园南湖区等综合性公园,其余游园如馨悦园、鹿鸣园、邮政局小游园等面积较小。

1.2 规划落实不到位,布局不合理

公园绿地的规划落实不到位且建设土地落实困难。许多规划的公园游园因土地权属、建筑等问题导致无法建设。同时老城区内的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企事业单位搬迁等土地基本上作为商业开发用地,绿化用地有限,导致城区游园建设困难。现有公园游园布局不合理,整体布局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低,南部和东部居民进行健身休闲的场所有限,大大降低了南部和东部居住群众游园的幸福感和体验感。

1.3 选址定位不准

游园建设的选址应以居民密集的小区为主,但是现有部分游园因中心城区土地有限,建设困难,因此选址在城区西侧,建设位置较偏僻,周边居住区较少。如富源街和风清路交叉口游园、富源街和健康路交叉口东北角游园、黄巾大道和康源街交叉口游园等,游园周边厂区较多,居民较少,造成资金投入但人流量过少,致使游园发挥作用较小,获得的社会效益微弱。

1.4 设计简单,园林配套设施和植物配置不完善

因重视度低,绿化建设资金不足,投入少,部分游园设计未聘请专业设计公司,一般由县城园林绿化部门进行设计,部门设计人才队伍薄弱,缺少专业综合性人才,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系统性培训学习和设计经验,造成游园设计简单,功能性和区域划分薄弱,类型单一,缺乏园林配套设施和景观小品。游园内健身、休闲器材等活动设施较少,功能性较差,品质不高,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游园内植物配置简单,绿地植物品种不够丰富,缺乏层次感和色彩感,景观效果不突出。受水源缺乏和土壤盐碱影响,园内种植植物多为白蜡、国槐、法桐、海棠、红叶李、木槿、花石榴、紫荆等乔灌木,以上植物虽然长势较好,有着不错的绿化效果,但大乔木、彩叶树种和常绿植物较少,小乔木或大灌木较多,低矮灌木和花卉植物较少且单一,造成绿地景观缺乏层次感和色彩感,不能突出季相美。同时多数游园均种植上述植物,景观效果和绿化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未能达到一园一景,造成游人审美疲劳。

1.5 缺乏特色文化底蕴

巨鹿魏徵文化、宋城文化、僧一行文化薪火相传,应将千年古郡厚重历史文化融入游园建设,彰显城市精神品格。但是现有游园大部分缺少文化内涵和主题特色,大同小异,品位不高,缺乏精品。如文化景墙、亭廊、景观小品由于投资大,除面积较大、位置重要的游园建设外,绝大部分游园没有建设。虽然馨悦园、悦康园、鹿鸣园、邮政局小游园、聚园、西平园等游园经过逐步改造提升,种植、补植各类植物,不断完善植物配置,增设园林配套设施,但文化特色仍不突出,缺乏精品靓点。

1.6 建设理念传统

游园建设中只是偏向游园的绿量充沛,设有简单的园路广场等基础设施,植物多以片植、群植等种植方式,缺少植物群落的构建,缺乏雨水收集,同时透水材料使用率较低,未融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设计方与施工方缺少沟通,导致一些新理念、新技术在建设中未充分彰显。

1.7 养护管理粗放

近年来巨鹿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绿化面积日益加大,随之绿化养护面积逐步增加。但是养护经费较低,养护工作量大,工人数量不足,缺乏有经验、高水平的专业园林绿化综合性技术人才。一线养护工人中技术人员比例较小,多数工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虽然部分养护工人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知识欠缺。受到以上原因制约,游园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后期管护未能及时跟进,养护管理粗放。日常主要进行园容保洁、植物栽植、补植等,植物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欠缺。对座椅、园林小品、健身器材、照明设施、园路等配套设施后期管护投入力度不够,部分园路破损、健身器材和园林小品损坏、景观灯过暗等,未及时管护维修,影响了游园整体品质。

2、对策建议

2.1 规划和选址方面

规划先行,规划建绿。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要严格依规划建绿。一是对照国家园林县城的标准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并落实城区各类绿地,为城市生态发展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保证城区绿化建设的需要,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二是均衡游园分布,在老城区建筑密集、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结合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闲置地和废弃地等地块建设游园。通过见缝插绿,宜绿则绿、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破硬增绿等形式,加强老城区、中心城区等绿化薄弱地区的游园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将游园建在居民家门口,逐步提升游园数量和绿化品质,方便群众在家门口锻炼休闲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2.2 设计方面

聘请专业绿化公司进行游园设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游园质量档次,真正建成精品游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加强设计引领,因地制宜建设游园,逐步提升游园景观效果和内涵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游园作为服务群众的主要绿色休闲场所,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使用群体的基本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求意见。游园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在设计中要实地查看场地,完善无障碍设施以及健身器材、坐凳、垃圾桶、儿童娱乐设施、植物科普牌等园林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游园的社会功能。

科学配置植物,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应环境能力和景观观赏性,合理搭配植物,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在绿化植物选择上,要全面分析巨鹿县的气候、水源、土壤等条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做到乔灌花草,彩叶与常绿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相结合;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不同花期植物与不同高度植物合理搭配,相互补充,丰富层次,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注重融入巨鹿特色文化,游园设计中充分考虑巨鹿魏徵文化、宋城文化、僧一行文化,将千年古郡厚重历史文化融入游园建设,使文化内涵与园林艺术有机的统一,打造精品游园,合理配置文化墙、景亭、小品等园林设施,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彰显城市精神品格。

2.3 建设理念方面

新时代园林绿化需要高质量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仅是增加绿量,更需要不断提升绿化品质。在游园建设中践行“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等建设理念,把提升绿化品质放在突出位置,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措施支撑园林绿化发展,走科学、绿色、生态、节约之路,在进一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同时,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融合发展,增强绿地的生态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园建设中要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是游园设计中优化植物设计,选用乡土适生植物,减少草坪种植,增加麦冬、鸢尾、白三叶等地被植物种类,适当保留游园内原有的野草野花,充分利用原有地被加强裸露地块治理,构建自然植物群落,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实现游园后期节约管养。二是抓好游园施工质量,严把项目设计关和施工建设关。设计方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竖向设计、集雨节水、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材料利用、废弃地治理和动物栖息地构建等问题,要现场查看指导施工方进行游园建设,加强工程项目交流。三是合理利用透水材料并打造雨水花园,同时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太阳能景观灯、微喷、滴灌等新型节能材料和节水设施。

2.4 资金投入方面

提高绿化重视度,充分认识加强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绿化资金投入,保证城区绿化建设和管护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绿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将绿化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为园林建设和管护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都应将绿化费用纳入投资预算,并按规定建设绿地。机关单位、小区和城中村也应加大绿化资金投入,确保责任区内应绿尽绿,植物管养到位。

2.5 园林绿化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加强园林绿化人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离不开园林专业人才建设,不仅要注意引进专业人才,调整现有队伍结构,还要做好现有干部职工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定期针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学习交流,并向绿化先进地区学习经验技术,进一步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6 提升养护管理方面

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养”,高品质的游园,不仅需要高标准设计和高水平建设,还需要精细化养护。要加大对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视及投入,各种园林管护设备要配置到位,做好游园养护管理工作。城区游园管护进行市场化运行,由专业的绿化养护公司进行管养,融入公平、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绿地养护技术水平,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状况,确保游园配套设施后期管护到位。

2.7 宣传引导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奖惩措施,积极动员县直各部门、城中村、企业等力量建设游園绿地,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建设积极性。通过广播、公众号、宣传标语等媒介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绿化意识,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上营造爱绿护绿建绿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持续不懈的开展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和“星级公园”创建活动,引导各单位、小区、公园游园在绿化设计、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提升,动员有条件的单位、小区建设集中绿地,配置休闲、健身活动设施,改善环境质量。

结语:

当前,巨鹿县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游园规划选址、设计、养护管理等工作,将千年古郡厚重历史文化融入游园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园林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游园建设与品质提升,发挥城市游园的生态性和功能性。

参考文献:

[1]宋红梅.简述小游园的设计与植物配置技术[J].现代园艺,2020,{4}(04):78-79.

[2]马菠.小游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5,31(06):76-78.

[3]张建勋.对城市小游园规划和设计的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6,000(011):64-64.

作者:杜晓玲

县城参与式治理园林绿化论文 篇2:

探索推行“街长制”构建城镇精细化治理“新样板”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城镇管理困境,提升城镇综合治理水平,都兰县结合县域实际,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综合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按照“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思路,积极构建“1325”治理框架,全面推行“街长制”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城镇精细化治理“新样板”,着力推动城镇美化、绿化、亮化、文化。本文对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全面推行“街长制”的具体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构建城镇精细化治理的相关经验启示,为高原地区城镇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街长制;精细化;城镇治理

一、前期状况分析

(一)主体协同困境:“薄弱轻”的治理模式限制功能发挥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道路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治理体系优化升级缓慢,前期治理阶段显现出主体协同不紧密、治理模式“薄弱轻”的现象。

一是治理主体单薄。城镇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方协调、多元共治,但从以往的治理工作中看,都兰县城镇治理体系依旧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治理主体局限于党委政府,没有突破单链条——纵推式治理流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城市治理格局还没有形成,致使有效治理方式普及难、集中群众意见收集难、综合公共治理协同难。

二是治理力量弱化。由于县级财政收入制约,城镇治理资金得不到保障,导致在城镇治理工作中人员力量难以及时补充、执法类培训相对缺乏,加之城镇管理主要依靠“人海战术”“文明劝导”等方式,形式单一、缺乏威慑力、执法效率不高,尤其面对违建拆迁、治安管理、生态环保、矛盾纠纷、环境整治等诸多治理难题,普遍存在“双拳难抵四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三是主体协同欠佳。城镇网格化治理模式不够完善,虽然构建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多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并存、坚持“属地统领、区域共建、工作联动”为牵引的共建、共治、共享、共促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但政府作为城镇治理主体与治理核心,统筹部门联动、协调社會组织合作、引导社区物业协作的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实现协同效应的机能发挥不明显。

(二)综合执法困境:“散、慢、软”的执法瓶颈捆缚治理手段

行政执法是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力举措,但在实际中,综合执法不紧密、执法力量整合缓慢以及运动式执法等问题制约城镇精细化管理进程。

一是综合执法不紧密。城镇管理面过于宽广而执法权又相对模糊,条块分割的权责体系下,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职能部门,如: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需要兼顾各方事务,加之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造成职能部门“缺位”,执法部门“补不了位”,一定程度上导致执法中无法形成切实有效的治理体系。

二是执法整合缓慢。执法部门在职责分工上相互独立,各部门之间联动协同的能力不强,彼此之间相互响应也不及时,尤其是涉及拆迁问题时,往往存在城管部门能够掌握违法搭建信息,而当事人相关证照登记信息、居住信息却掌握在发改、公安、社区等部门手中,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合、执法整合缓慢,容易导致职责模糊或空白以及推诿扯皮等问题。

三是运动式执法普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创建卫生城市目标下,城镇治理往往习惯用“运动式”“突击式”的方法抓城镇管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整治、突击修复,短期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阶段性创建任务完成后,缺乏统揽机构组织落实长效管理,导致城镇管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不良循环。

(三)环境整治困境:“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阻碍城镇美化

城镇环境卫生整治是城镇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一环,也是都兰县历年常抓不懈的重点任务,但从前期治理成效看,城镇环境“脏乱差”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呈现反弹性、重复性的整治怪圈。

一是环境卫生脏乱。道路“九乱”(乱贴、乱挂、乱堆、乱放、乱写、乱画、乱搭、乱建、乱设摊点)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背街小巷垃圾清运不畅,卫生死角大量存在;“五包”制度执行不严格,垃圾乱丢乱弃、厨余垃圾乱倒乱排、单位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小区物业管理混乱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尤其是城市“牛皮癣”、沟渠垃圾堆积、109国道线及乡镇村郊垃圾无序管理的问题久治不绝。

二是街道秩序混乱。部分街道两旁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绿化带经营、倚门经营现象严重;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出租车随意停车拉客现象屡禁不止;私搭乱建、破墙开洞、违规修建天台阳台、私自圈地占地等违法违章建设行为依旧存在,尤其是店面招牌残旧、广告牌匾任意设置、宣传横幅随意悬挂等乱点乱象治而不绝。

三是基础设施陈旧。近年来,都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聚效应差,城乡统筹发展后劲不足,综合承载能力还不强的困境日益凸显,乡镇依旧处于“半城镇化”状态;棚户区、城中村、三无小区问题依然突出;地下管廊更新维护不及时,导致下水井经常性堵塞、外溢;垃圾转运能力薄弱,街道及小区垃圾难以及时清理;街道路灯仍有破损,各类线缆布线混乱、乱拉乱挂问题非常突出。

二、“街长制”工作成效

党建引领下的“1325”街长制治理框架和“1+5”管理模式成效显著,街长不定期巡查工作机制作用发挥明显,街道周边乱点乱象得到了治理,街面乱丢乱堆垃圾得到了清理,商铺经营秩序得到了规范,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初具规模,外立面改造项目让城镇“改头换面”,都兰县城容貌初步实现了除“旧弊”迎“新生”。

(一)治理框架不断健全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一个体系、三级街长、两类人员、五项重点”治理总框架,积极落实“1+5”(街长+责任单位+城管+环卫保洁+监督员+信息员)管理模式,明确三级街长岗位职责,同步推动乡(镇)村环境整治街长(片区长、路长、村巷长)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净化、序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住建、市监、卫健、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作用,组建城镇联合管理执法巡逻队,联合县督查委、文明办、爱卫办成立督查检查组,不定期开展街长城镇管理效能评估,实行“每月一评分、每月一总结、每月一通报”量化考核模式。构建形成以责任街道为轴、纵横成网、责任到人、监管有力、督查督促、常态长效抓好城镇精细化管理的闭环体系,着力推动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措施“常态化”,管理实施“规范化”,机制保障“长效化”,治理目标“品质化”。

(二)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持续畅通街长联络工作机制及成员单位与职能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络机制,通过建立街长制微信工作平台,将23名街长、52个责任单位责任人、22名监督员及信息员纳入其中,统一在11条主干街道设置“街长公示牌”和街长《巡查日志》,充分发挥住建、市监、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作用,同步将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纳入协调议事范围,推进情况第一时间通报、存在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累计反馈整改问题1500余条,切实以聚合效应推动街长制工作全面落实。

(三)县域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都兰县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目标,持续强化地下管道排水设施维护力度,及时疏通维护城镇排水设施,累计更换维修污水井盖、雨水篦子156套,顺通污水管网1630米;抓紧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和沿街外立面改造、城镇街道绿化等工程,积极投资858万元实施温馨小区、农村信用社家属院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设项目,投资2067万元对城镇主街道实施路灯提升改造和绿化种植项目,动员全县机关干部在县城8条街区种植金叶榆、紫葉李、榆叶梅等13种植被24万余株,切实优化提升了城镇生活环境水平。

二是规范街道经营秩序。按照“界定清晰、便于管理”的原则,重点整治沿街店铺、零散摊点存在违法(章)行为以及车辆乱停乱放和工地作业不规范等现象。截至目前,规范店外经营106家(含乡镇),责令清理乱堆乱放杂物及垃圾73处;取缔零散摊点占道经营48处;及时拆除破、残、旧店面招牌156家;督促设置作业围挡施工单位24家。

三是加大乱象整治力度。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集中治理城市“牛皮癣”、违规搭建等乱点乱象,持续强化城镇卫生保洁力度,切实提升县城环境卫生水平。截至目前,整治各类乱点乱象1300余次;清除乱堆乱放建筑垃圾2100余吨,生活垃圾890余吨,清理县城沟渠沉积垃圾50余处;拆除违规搭建2826平方米,拆除断壁残垣180余处,依法完成征收拆迁14户;限期拆除违规设置灯杆、灯箱、广告牌96处;修复破损、下沉人行道铺砖146处,更换破损、缺失井盖75处;清理乱涂、乱贴小广告680余处。

四是持续延伸治理触角。按照全面推行“街长制”工作要求,都兰县8个乡镇积极响应,结合镇(乡)域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制订城镇治理方案,稳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城镇精细化治理有效融合。如:香加乡立足“责任到位、宣传到位、整治到位、监督到位”,探索制定《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整治及明确责任划分的通知》,依据地理区位、整治重点及范围半径,明确划分7个治理片区(含各村、站所、宗教活动场所),实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牵头负责的片区长负责制;巴隆乡以全面推行街长制为契机,细化明确109国道沿线及村级道路环境整治责任人,推广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现场观摩评比活动,以逐村观摩评比、现场评定打分、实时排名公示的方式,看亮点、找不足,坚持以考核评比提升城镇治理工作实效。

(四)考评监督效果明显

出台《都兰县“街长制”考核管理办法》,完善“街长制”工作评分细则,围绕主干街道环境卫生整治、街道延伸单元及环境卫生责任片区卫生整治以及执法巡逻队重点整治3个方面,细化12项具体考核评分指标,将“街长制”工作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全县年度督查计划和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实行百分制绩效考评和街道治理效能评价,按照“有效管理、较差管理、混乱管理”进行差别排序,每月依据量化考核结果及差别排序情况对管理混乱行业、效能发挥较差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媒体月曝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持续提升“街长制”推行力度,全力推动城镇管理品质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推动基层治理与城镇治理创新互嵌

立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精准嵌入以街长制为主干的精细化治理矩阵,推动形成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工作共促、区域共建的城镇治理新格局。立足县域空间布局特征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坚持管理与建设同频共振,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的原则,积极争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电网、通信设施,进一步完善街道亮化、绿化,以及集中供热煤改气、供排水、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立足街长制机制驱动下的互嵌效能发挥,注重发挥党建在城镇精细化治理结构中的驱动作用,稳步推进自上而下的“植入式”管控向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互嵌式”治理转型,不断激发政府治理活力。

(二)推动制度约束与权责管理深度融合

坚持在制度约束力度上下功夫,增强制度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依托街长制全闭环运行制度体系,继续探索完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机制、监督检查机制、问题发现解决机制、警城联动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曝光倒逼机制,着力打造具有都兰特色的街长制制度体系。坚持在力求权责分明上下功夫,对横向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整合,继续发挥好城镇综合执法巡逻队职能作用,彻底解决碎片化运行、单兵作战、互动低效的问题,对纵向街长架构权责进行延伸下放,加大力度推动乡镇、社区推行街长制(片区长、路长)治理模式,着力解决权责职能不匹配所造成的“看得着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坚持在制度约束与权责管理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持续发挥督查检查组职能作用,合理延伸督查范围,实现对制度运转、权责履行的全覆盖督促监管,加大力度推动制度高效运转下的权责效能高效发挥。

(三)推动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互商共建

强化政府在城镇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以街长制为城镇治理的“绣花针”,串接勾连多个社会治理主体(如:小区物业、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共同发现问题、共同参与治理、共同摸清需求、共同商量对策。积极拓宽社会层面参与渠道,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街长制”公众监督、举报、受理、公示制度,健全倾听群众意见工作机制,让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商户在城镇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找准政府角色定位,从“划桨人”向“掌舵人”转变,着力把社会关系从“你和我”转变为“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推动社会各界有效参与城镇治理全过程、全环节,逐步推动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多元城镇治理格局。

(四)推动督查考核与群众评价双向互动

不断完善考核管理评价体系,将群众的客观评价及反响、群众反馈的问题处理速度、对群众利益关心程度、对待群众的态度、为民办实事的程度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纳入考核评分中予以体现。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评化”工作原则,整合力量,细化内容、量化指标,严格落实周督查月考核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新闻媒体监督以及群众意见反馈力度,确保街长制责任落实到位。持续创新优化考核方式,结合城镇管理动态化的特点,坚持日常巡查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系统内考核和社会化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三个结合”,实现考核的常态化、客观化、可量化,并充分听取街长所管辖街道的市民和沿街商户意见,作为街长管理成效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刘贵尧,中共海西州都兰县委书记;叶万福,中共海西州都兰县委副书记;李文博,中共海西州都兰县委办公室秘书。)

作者:刘贵尧 叶万福 李文博

县城参与式治理园林绿化论文 篇3:

湘阴县城市管理研究

【摘 要】城市对我国而言,是各行政区划层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展现和彰显地域地方形象与精神的窗口与“地标”。本文在系统梳理城市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湘阴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个不足(站位不高,重建设轻管理;养成不够,有倡导未抓实;体制不顺,多条块不集中;严常不够,紧一阵松一段四个方面),并且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做法,提出了湘阴县城市管理的几点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城;二是坚持市民主体,素养立城;三是坚持改革驱动,严管靓城,为县城管理转型提质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管理;湘阴县;对策建议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概述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城市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本文所论述的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二)城市管理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促进城市体制管理创新的基石。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锐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等。有助于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三)城市管理的重大意义

1.城市管理是维系城市发展的根本保障。就城市而言,水、电、气、电话、公交、垃圾清运等要素保障须臾不可离,一旦某环节特别断电、无水、停气,就可能出现“死城”问题,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环境和服务,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城市管理关乎区域发展。城市是地方的“颜面”,乱糟糟、脏兮兮等城市乱象直接影响外来客商投资信心,投资兴业的洼地难以形成。

2.城市管理是打造幸福家园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向往,主要是享有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快速便捷的交通出行、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优质就近的公共资源,所有一切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城市管理的提升,有助于变“以管为本”为“以服务为本”,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教育惩戒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让城市宜居、宜业、宜教、宜智、宜养、宜游,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二、湘阴县城市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湘阴县城位于文星镇,始建于1951年8月,原名城关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因城内古迹文星塔而改名为文星镇。县城规划面积139.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辖19个社区,12.14万人。

县城管理主要由县规划局、住建局、环保局、市场和技术监督管理局、交警大队、县卫计局、商务粮食局下属市场管理中心等部门和文星镇承担。县规划局城市管理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规章、方针、政策,拟订全县城乡规划、城市总规、详规、分区规划等编制、报批和实施;住建局是县城管理主要职能部门,下设城管大队、环卫中心、公用事业局、园林绿化中心、燃气管理站、户外广告办、建管站、执法大队、质安站、城建档案馆、自来水公司、设计院等二级机构,履行城市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园林绿化、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气管理等职责;县环保局城市管理主要职责是对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土壤和光、恶臭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縣市场和技术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主要职责是依法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按规定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承担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监督管理职责;县卫计局城市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组织和指导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县市场管理中心城市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城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牵头协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文星镇负责社区及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整治,硬化、绿化、美化等工作。县城管理形成了两级政府、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站位不高,重建设轻管理

主要对城市的定位不准不清,对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认识不深不透,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重外延轻内涵,注重追求规模扩张,努力打造城市门面的同时,忽视了城市管理,导致城市管理步伐跟不上城市开发建设的步伐。

2.养成不够,有倡导未抓实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要求市民文明素养同步跟进,否则不管它建筑多美、设施多先进,也难称现代文明城市。湘阴在城市管理中,特别是自文明、卫生、园林县城创建以来,先后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文明创建·巾帼建功”、“文明言行”、“文明餐桌”、“文明交通”以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四德”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确实触动、影响和带动了市民群众远离脏乱差、追求洁净美,但重形式、造氛围的问题较为突出,抓践行、重监督做得不够,“高空抛物”、“隔窗乱扔”和前面行人丢、后面环卫扫等现象时有发生,劝导、制止不够,市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体制不顺,多条块不集中

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分城市设施和城市空间两大类,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城市面貌、城市环境、公共秩序等五个方面。目前,这些管理涉及住建、工商、市管等多个部门,甚至包括公安对城市治安的管理。同时,城市管理还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突出的问题是许可权和处罚的隔离,在处罚权里,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又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有交叉,又互相独立,容易出现谁都有职责管谁都不真管,形成死角和空档,很难真正做到部门间相互配合,问题也得不到真正解决。

4.严常不够,紧一阵松一段

当前,各大城市在城市管理上“常态化精细管理”、“最严城市管理”等口号叫得响亮,但往往“虎头蛇尾”松散收场。就湘阴而言,严格、常态化城市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的问题同样突出,一些城市管理的顽疾如不是到了非治不可,或主要领导有指示要求,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同时,每当文明卫生县城迎接复查时,城市管理主要职能部门就草木皆兵、全员上阵,严抓重管,县城一下脱胎换面、焕然一新。检查一过,各类问题就死灰复燃、反弹回潮明显,不仅过度透支了城市管理成本、效益低下,而且还易引发市民反感,影响政府形象。

三、提升湘阴县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湘阴县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湘阴县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以全面建成小康湘阴为总揽,以建设“左公故里、美好湘阴”为愿景,以“对标对接、融长发展”为战略,以“两核三带多点”为重点,强力推进“一二四行动”,领跑“十三五”、进军“省十强”,努力把湘阴打造成为岳阳次中心、省会卫星城。

湘阴县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人性化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规划,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二是数字化原则,即坚持整合城镇管理资源,优化城镇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三是法治化原则,即坚持群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真正解决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的原则。

(二)湘阴县城市管理的具体举措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城

(1)注重前瞻规划大手笔

在城市规划具体编制上,应坚持“新城新得现代、古城古得经典”原则,以现代理念、前瞻眼光、一流水准编制和完善城市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快城市交通、地下管廊等专项规划修编,推进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

(2)突出规划审批严把关

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城市建筑方针,突出重点区域和节点,抓住局部和细节,严格审批把关,注重科学统筹地上地下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与道路交通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力戒只顾当前、不管长远、无视效益的“烧钱”建设,确保城市建设不折腾、不反复、不落后。注重挖掘左宗棠、郭嵩焘等湘阴文化品牌,保护性开发老城老街老建筑等特色文化遗存,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精神。

(3)坚持控建拆违铁手腕

城市规划制定和执行得怎么样,首先与领导干部的眼界、素質、政绩观等密切相关。作为一方决策者应带头树牢“规划即法”意识,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不搞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注重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规划执行,坚决实现先规划再建设、无规划禁建设,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铁腕推进控建拆违,切实维护规划权威性。

2.坚持市民主体,素养立城

(1)增强市民展厅意识

作为县级战略思考,必须从“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定位,通过政策、舆论、文化等手段,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同行动,充分发挥政府无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实现全体市民共建美好家园。

(2)创建文明社区楼栋

社区和楼栋是城市构成的细胞和基本单位,对于加强局部自治、化解矛盾纠纷、延伸管理服务、夯实文化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用“郡县安、天下治”来形容或许不为过。开展文明社会楼栋活动,从表面看来是形式倡导,从实质分析是唤醒、感召和引领人的有效载体,能把人最基本、最持久、最深沉的感知和认同激活转化为行为。

(3)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群众性文体活动因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特殊形式,能让群众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受到感染、熏陶,是提升思想道德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涵养素质修养的生动课堂和重要途径。因此,湘阴要紧密结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现象和问题,鼓励各界文艺创作者、艺术贤能从现实找素材、拿新品、出力作、正导向,以生动、形象、感染、接地气的群众性表演方式感化人、陶冶人、教育人。

(4)依法有效惩戒监督

依法管城是推进法治湘阴的应有之义。当前湘阴首要的是借鉴学习外地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抓紧围绕即将出台的《湖南省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健全完善一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切实管用的县域法规和规章,明晰作业标准,优化管理程序,量化评价考核,补上过来欠账,填补管理空白。同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以法治城、严格管城,法令公开透明、执法严厉公正,促进城市执法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

3.坚持改革驱动,严管靓城

(1)推进城市管理一体化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关于城市管理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加快完成县城管局组建,构成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机制。同时,针对市场质量监督管理、交通、环保、交警、卫生等城市管理交叉、职能重叠等突出问题,应建立一个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或类似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机构,由县创建办组建并归属于县政府下属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指挥中心,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汇集到此中心,由中心向具体分管部门派发处理,处理后也需向中心反馈,或起到了组织、协调、监督的作用,或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形成合力。

(2)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

以社区为单位、以街区为网格、以楼栋为单元,科学划分管理网络。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网格管理员、民情信息员、网格警员、网格监督员,把矛盾调处、公共服务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项,融入网格,落到人头,对静态城市部件与动态城市事务进行定位分类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精细描述管理服务对象、精确采集管理服务信息、精准处理管理服务问题。依托“平安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县域、数字城管建设,扩大覆盖网络、强化协同平台、融合前后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精确、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最终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问题。

(3)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做好城市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永无止境。人民群众对城市工作的意见和怨言,多数表现在管理和服务,做好城市管理和服务,必须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重在精细、要在精细、成在精细。城市管理各部门须紧紧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全生命过程,坚持精益求精、细之又细,不断提升解决城不洁、路不通、灯不亮、水不净、道不畅、行不便、住不安等能力和水平,让市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4)推进城市管理常态化

一座城市,它不只是建筑物的集合,更是人的聚集。我们常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持续工程。管好一座城市,既需要雷霆般的“大整治”,也需要有和风细雨式的耐心管理;既需要主管部门毕其功于一役,也需要众多部门、行业联手发力。湘阴在城市管理方面必须坚决破除“运动式”“突击式”等思维,建立城市管理周通报、月排队、季奖罚、年考核机制,常抓细管、严抓重管,坚决依法依规将“治超治限、治脏治乱、治噪治污”和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摊点、占道经营、无证经营等乱象整治进行到底,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县域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勇,李广斌.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體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谭显明.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 张淑杰.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作者:邵万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资源管理云计算技术论文下一篇:现代分层技术计算机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