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技巧

2023-01-25

第一篇: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技巧

高考语文语用题高分技巧

原创 庄永海

在高考语文之中,两道语言运用题占据了12分的分值,虽然题目很简单,但这几年语用题都成了提分空间较大的题目。如此的香饽饽,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握一定的技巧,就有机会冲击满分。并且,拿下作文前的最后一题会对后面写作文减少压力,从而全盘有助于我们将语文拿下。以下是我对语言运用题的一些拙见。

语言运用题的考查形式千变万化,不管遇到那一种类的题,我们都不能惊慌失措,要仔细地审题,把握以下的规则。

①仔细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这是语用题最重要的原则,弄不清题目要求一定会事倍功半。 ②根据不同的题型,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比如说压缩语段题,答题切入点就是找出语段的主干。

③注意特定题型的格式。这也是考查我们运用文字的能力,比如说请假单、告示、短信都有特定的格式,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

④注意内容。我们的答题一定要根据题干语段得出,这样我们就要突出针对点,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我们的内容也要创新,开拓思维。比如题目请续写“运动会上,运动员_______”这样的话就要求我们抓住运动会上的运动员为主体去续写,并且我们要不落窠臼,积极创新。 ⑤注意谦词、敬词的使用。这就是要求我们的答题要得体、流畅,需要我们平时的语言训练。 以下是我归纳的一些语用题题型的解题要点:

①压缩语段:我们要抓住所给语段的主要对象、主要观点,将主干和重要内容抽离出来,合成一个流畅的句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准确地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比如事件的起因或者是观点的依据,并且抓住最重要的信息比如事件的结果或者是观点的结论。

②扩张语段:我们要抓住题目中说给的语段说体现的主要对象来夸张,根据这一对象,围绕这一对象展开联想,这种联想也要根据所给语段的语境而来,并且我们要大胆地运用修辞手法,美化我们的语言。

③仿写:仿写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抓住所给句子的格式,也就是句式和修辞手法。根据这一格式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从不同方面去填充内容。

④应用文:这一题型范围很广(包括广告、海报、请假条、某某启示、报告、信息)这样我们就要根据题干给的要求,并且抓住所要表达的内容,注意不同文体的格式,做到符合要求、内容准确、得体通顺。

⑤信息获取:这一类题型一般是给我们一个调查的数据,要求我们根据数据分析整合出重点信息,并且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措施。这样我们就要根据数据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别的数据存在的不同特点,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数据的特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这一数据特点大胆地提出相应的设想。

语言运用题需要我们平时针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多做训练,不断提升我们对文字的信息获取、分析整合、联想、格式运用、修辞技法的能力。我们不妨可以选择多去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广发涉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需要我们平时练一练,写一写。我相信经过这么多年的语言积累,拿下语言运用题并非难事。

第二篇: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指导训练题11

201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训练(11)

1.(2010年安徽宿州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浪淘沙

□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

(2)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案】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2.(2010年山东济南2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 朱敦儒

②③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3.(2010年杭州学军中学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

□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一样。前者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苦;后者以春天的“二月花”来比喻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黯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

(2)点明时令是秋季,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长,说明相思之久;用“残”字渲染出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出愁苦的心情。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春 愁

□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你认为“春愁难遣强看山”一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眼是“强”,这里的“强”是指作者勉强打起精神,这句话是说虽然时值春天,但国恨家仇难以消除,勉强地借观看山景来排遣胸中的苦闷。

(2)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在割台一周年之日,作者难以平息胸中的狂潮。所谓“春愁”,即因此而生,勉强出户游山的举动,并未消除胸中郁闷。个人的悲痛与广大台湾同胞的血泪交织到一起,谱写了一曲爱国的悲歌。

5.(2010年南通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伙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示例一: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大意对即可) 示例二: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6.(2010年临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黄山寺

□ 高 翥

①②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地表现了山中的美景,详细地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2)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情,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美的真谛。

7.(2010年辽宁沈阳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贫 女

□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诗中贫女与寒士有哪些相似点?试选诗中两例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自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一种自叹。(任选以上两例进行说明即可) (2)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本诗主要运用了“比”的写作手法(答“双关”也可)。

第三篇: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1大题考点5提炼语意含解析

考 点 五

提 炼 语 意

(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

(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2012·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读万卷书”一般指读书很多,而就第一组所列文章看不出这点,故排除A、D两项;“寸草春晖”一般指报答长辈之恩,与第二组所列文章《同桌的你》《奔跑吧,兄弟》等显然不匹配,故排除B项。另外,“指点江山”一般是指评论国家大事,就第三组所列几篇文章看,写的可能是生活感悟,显然与评论国家大事有距离。

因此本题应选C项。

例6考查概括提炼语段的深层含意的能力。此题属于记叙类语段压缩,涉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关键语句,然后整合成答案要点。要抓住老园艺师话中的类比以及“听得懂草木的叹息”的含意来表述。

【答案】 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每点2分)

一、因题定法,依据材料类型与题型特点规范审题答题 1.审题

(1)审清材料类型、题型特点,明确提炼方法。

材料的类型不同,其提炼方法也不同:记叙类材料用“舍枝叶取主干法”,议论类材料用提取关键词句法,说明类材料用层次要点相加法。

题型不同,其提炼方法也不同:提取关键词题用的是筛选提取法,下定义题用的是定义法,一般性概括题用的是整合法,结论题用的是提炼法。

(2)审清限制性要求,如“设定角度压缩”中设定的角度、字数等。 2.答题

(1)规范:提炼语意题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阅卷老师一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读:①主要信息是否齐全;②字数是否符合规定;③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流畅。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解答提炼语意题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①要点齐全;②字数达标;③语言规范。 (2)方法:解答此类题,要抓核(去次)、分层、明度、懂法。

①抓核。确认语段内聚的核心,即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中心所在,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如原因、论据、解释性话语等。

②分层。将语段分成若干个层次,用“层意”的交集合成。 ③明度。明确字数的限制。

④懂法。留:保留或摘录能表明中心内容的词句。删:删除冗余信息。简:简化句子或句意。改:改换成简洁说法。

二、提炼语意的“4方法” 1.分层取舍法

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要点法

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

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

(1)提取“邻近属概念”。

下定义时,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归纳;一种是所给材料中没有现成的属概念,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确定。 (2)筛选关键信息,删除无用信息。

下定义是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准确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归纳信息,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信息。 (3)整合成句。

整合成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整合,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合理排序、运用陈述语气。 4.提取关键词法

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 1.(2017·通泰扬三模)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C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标题是主题和主要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的主题要求,提取标题中的关键词,注意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要点。] 2.(2017·盐城三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语段含意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________。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省。

A.去糟粕,辨真伪 C.知贵精,不贵多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C [本题侧重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作为首句,往往是全段的主要话题或观点内容的概括。因此,解题时,要在把握全段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 3.(2017·南京盐城一模)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②《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③《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④《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⑤《烟波浩渺岳阳楼》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 ⑧《遥梦敦煌》 A.甲:②⑤⑦ 乙:③④⑧ B.甲:①④⑦ 乙:③⑥⑧ C.甲:①⑤⑧ 乙:③⑥⑦ D.甲:①②⑤ 乙:④⑥⑧

B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即从专题名称和作品中提炼关键词,结合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准确判断。]

4.(2017·通泰扬徐淮宿二模)古人常借“杜鹃”来寄寓哀怨、悲苦的情思。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这种情思的一项是(3分)(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 [B项,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 5.(2016·镇江三模)下列四个选项中,对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如果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更好了。这样,你就做到了卓越。而在这一个点上的超越,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成功。乔布斯是个完人吗?苹果公司是面面俱到的吗?他们的每一块木板都比竞争对手长吗?当他们能把产品做到人人喜欢,就几乎一切都有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描绘的理想模式之中。

A.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且将其发挥到极致。 B.优势这块板越长越好,能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更好。 C.我们总是追求样样不落人后,努力活在别人的模式中。 D.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靠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成功。

A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B项,表述的是优势发挥的程度。C项,表述的是不懂得发挥优势而失败的原因。D项,表述过于绝对。]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于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应做的。 A.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抛弃形似,追求神似。 B.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

C.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细究形似,而要强调以神驾驭形。 D.艺术家在创作时形态既不能不像,也不要太像,差不多为妙。

C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不能片面化,要全面理解语段;二是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理解片面,是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曲解。B项,“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错误,该语段强调的是形似与神似之间。D项,语段中说“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因此像与不像都不是关键。C项,“不要细究形似”是对文段前半部分的准确理解,“以神驾驭形”体现了形与神的关系,是对文段后半部分的准确理解。]

第四篇:票证类高考历史题解题技巧

一、土地证券类

“土地证”是指土地使用权属的凭证。在农耕文明社会里,土地是土地主人(简称“地主”和农民)的命根子。我国古代崇奉 “以农立国”的正统思想,历来高度重视对土地的开拓、争夺、管理和使用。夏商周时期,土地名义上属于奴隶制国家所有,实质上是属于奴隶主贵族国王所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李悝、商鞅等变法运动,封建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在战国时期得以确立并继续发展;此后,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和管理,但是,人们公认至今没有见到宋朝以前的“土地证”;宋朝时,土地证雏形出现,当时名称叫“地符”,它明确了代表国家管理土地和进行权属的认定,是我国最早的土地证。宋朝以后的历代“土地证”虽然名称各异,例如明代的叫做“清丈归户单”、“归户由帖”等,但都符合几个必要条件,即官府公章、统一编号、发证时间、签证人,不仅有宏观的地理位置,一般还标注该田亩东南西北具体的毗邻关系。明代时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清丈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明清两朝的土地证正式成为一种法律保障形式。

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地主被镇压、逃亡远徙,征收田产地丁漕粮时,找不到业主,便自然而然创造性地采取了“着佃交粮”政策,给佃农耕种的土地发放“田凭”,即土地所有权证书,把土地所有权转移给了实际耕种田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美好的政治主张,但由于战事频繁和很快失败,它只是局部地区短期的施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翻身当家作主人,多次颁发过土地证。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28日公布了《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目标,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为了保护土改成果,人民政府根据新的土地制度向农民颁发了土地证,用法律的形式确认新分土地的所有权。

“土地证”和“地契”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地契”是指典押、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法律文据)。其中载明土地数量(面积)、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卖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亲属、四邻、中人及官府等见证人签字盖章。地契由卖方书立。未向官府纳税前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称为“红契”。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地契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买方保存的“红契”可等同于“土地证”),可以凭它作抵押贷款等。

土地证契能够反映一段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证从纸的质地、规格、式样、图案设计、内容设置、颁证机关印章的形状,到颁发此证领导人的名章、毛笔填写的字体等,都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明代万历8年的归户由帖(土地证)

民国地契

江西兴国县1934年土地税收证

陕甘宁边区现存的土地证

解放区的土地证

土地所有权证

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全国丈量土地、划价,颁发地券。1872年大藏省颁布东京府地券发行章程,解除《永远禁止土地买卖令》。四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否定了过去的领主权,使自耕农从土地封建束缚下解放,成为自由的土地所有者。“1880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这是一种土地私有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比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一个进步。”

教材中有关解决土地问题的国家还有美国、法国、俄国、埃及等,但都没有介绍出现土地证券。学习和复习时,注意其土地政策和特点及意义。

【真题跟踪】

(2009·天津卷)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答案:D。

【模拟训练】

土地,历来是人们争相控制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变更留下的凭证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它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革命史观来看,哪些时期的土地证赋予农民的权利是一样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哪一时期的土地证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为什么?

(3)从文明史观和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学说来看,由材料一到材料

二、三追求的文明形态演变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证赋予农民的权利是一样的。主要目的:鼓舞农民革命,激励他们参加反封、反侵略的斗争;解决农民缺少或没有土地耕种(生活)的问题。(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经过全国土地丈量、划价,颁发地券(土地证)。四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否定了过去的领主权,使自耕农从土地封建束缚下解放,成为自由的土地所有者,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材料一到材料二:农耕文明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材料一到材料三:农耕文明到社会主义主义工业文明;材料二到材料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到社会主义主义工业文明。

二、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煤票、布票等类

中国在春秋时期就诞生了世界最早纸前粮票──“粮签”,一直到汉代的“食者籍”、宋朝的“要券”、“熟食”,明、清以来的各种粮食证券及民国时期的天赋票。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我国开始(北京市)对粮、油、棉、布等基本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各类商品票证逐步作为计划供应的调节手段应运而生,有关民众生活的粮票、油票、豆腐票、肉票、鱼票、布票、煤票、肥皂票、煤油票等达数十种之多,到1993年,主宰百姓生计40年的商品票证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承记着百姓的辛酸与无奈。如今,那些穿过岁月风尘存留下来的票证,正成为收藏品,它是中国百姓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见证,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

清代票证 明代票证

民国时期的粮食票证 革命历史时期粮食票证

中国早期军用粮食票证

中国通用粮食票证

俄国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苏俄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美国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过各种商品票证,其中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国家。

【真题跟踪】

(2009·辽宁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

一、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略拉了拉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模拟训练】

下列两张票证(或图片)既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一

请回答:

(1)上述票证反映了新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变迁?

(2)图一票证是怎样确立的?有什么历史作用?

(3)图二票证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图二

(1)由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新中国政权诞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确立了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大公有制经济;作用:它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体制背离经济规律,是不可持续发展的。(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发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和贸易体制改革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三、邮票类

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是邮件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据考证,1653年法国巴黎出现的邮资付讫证标签,是最早的邮票雏形。1840年3~5月,英国用黑色油墨印刷、发行的面值1便士的邮票(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中国的第一组(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

邮票发展数百年来,逐渐体现出时代性、知识性、思想性、史料性、艺术性、趣味性等,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等。小小邮票,见微知著。它是国家名片,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秀丽风景;它是小百科全书,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风土民俗、科技发明、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往往都是邮票的重要题材;它是人们解读社会和人生一面镜子;每张邮票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和一段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人类、民族的艰难奋斗历程,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的剪影。

【真题跟踪】

1.(2007·海南卷)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答案:A。

【模拟训练】

1.下图是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到美洲400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意义主要在于

A.发现了美洲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联系的整体

C.为西班牙王室带来巨大财富 D.是殖民扩张的开始

解析: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正确答案为D。

2.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其中采用了孙中山的照片,这透露出它追求的国家理想是

A.自由民主独立 B.人民民主专政

C.君主立宪政体 D.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仔细审读题意,“它”应指的是整枚邮票,因此,要综合思考邮票整体信息和核心主题。邮票上的信息有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关键词“民族、民权、民生”,还有“19

37、

7、7抗战建国19

42、

7、7”等字样,还有美国总统林肯,林肯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二人都主张“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所反映的国家理想是自由民主独立,所以,正确答案为A。

3.下图是纪念辛亥革命发行的邮票,票面中的孙中山像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左侧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关于孙中山奋斗业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推翻腐朽清王朝,领导、发动了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革命任务,发动并指挥了北伐战争

解析:A项,武昌起义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和进步士兵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发动的辛亥革命高潮事件,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但他建立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积极发动革命,威望高、影响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公认的领袖人物。孙中山是1925年3月12日逝世的,北伐战争是1926年6月兴起,故孙中山指挥了北伐战争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D。

四、股票类 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资本短缺问题,并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602年,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该公司是以股份形式筹集资金并分配利润的。它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了。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经纪人。

与此同时,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股票。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华商组织了上海“平准股票公司”,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专门从事股票交易的机构。

1949年1月天津解放,解放军管委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 6月正式营业,该所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真题跟踪】

(2010·安徽卷)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模拟训练】

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年9月20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正处于三大改造中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就可以得出答案。正确答案为D。

票证类历史题既题目美观,又有情趣,又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解答票证类历史题,要求考生:

第一,要根据题目要求仔细审读材料(票证)。

第二,要结合时代背景把握票证所反映的主题和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当时生活等层面的信息。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根据票证综合分析提取信息;作答时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回答问题。

第四,平时要扩大阅读范围,多收集一些关于“票证”的历史故事。

第五篇:高考历史解答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在高考试题中,历史解答题常常以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我们就一一介绍六中题型考法,以及答题技巧有哪些~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

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自主概括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语文病句专题复习下一篇:高考业务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