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持续开展和不断深入,其理念已对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 篇1:

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摘要:根据麦可思对“工作能力”的定义及就业数据反映出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明确各自承担的能力培养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技能。

关键字:工作能力 培养方案 课程群 实践教学

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等10个专业连续三年成为“就业红牌专业”;工商管理等10个专业则是“就业黄牌专业”;31%的大学生“学非所用”。不容乐观的就业数据表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需求之间有较大的不相适应,亟待进行有效的改革。

1 就业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麦可思将“工作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五大类: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就是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2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控制,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立足就业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

①专业基础突出应用。当前高校培养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没有动手能力,何来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要以突出应用来改革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实现优化。

②专业方向突出广博。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有:信号获取、传输与处理、检测与维修、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多媒体和微电子等等。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要广泛的涉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

③通识教育突出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法制精神、理想信念、人文情怀、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

④“四个不断线”突出能力。“四个不断线”是指“数学、英语、计算机、实验”不断线。数学、英语、计算机是工具,实验是手段,能力是目的。通过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践等环节,强化学生系统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的训练。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培养方案的改革中,重点讨论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法是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达到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对于专业基础课以课程群来整合教学内容[1],体现“不以课程而课程,要以内容而课程”和“不以学时定内容,而以内容定学时”的原则。课程群包括:电路群、电子电路群、数字电路群、信号群、电子与计算机群、通信与控制群。

专业方向课,要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前沿性”、“先进性”的原则设置,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方向课力求理论加实践,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需求。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模式同样需要革新[2-4],要以实践课的教学需求来组织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实践课为主导,并不要求实践学时多于理论学时,也不意味着不注重理论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实践教学在突出应用性、工程性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5 规范课程教学实施体系

规范课程教学实施体系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一个课程群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在内容上实现

了有机的联系,在教学上实现了密切的衔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并且要规范教学过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 结论

电子信息类专业由于就业行业广泛,人才需求旺盛,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培养的人才能否经得住人才市场的检验和认可。此次培养方案的改革,理清了公共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各自承担的能力培养要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始终,是一次很好的改革尝试。

参考文献:

[1]覃焕昌,潘大胜,颜锦.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11):131-133.

[2]高飞.以质量工程为引导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171.

[3]高飞.《EDA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2):85-86.

[4]张金红,刘方,白艳玲,等.构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65-167.

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重庆市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10227),电工电子实践性课程质量工程建设。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10208),《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高飞(1980-),男,山西阳泉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理学硕士,主要從事电磁场、EDA技术、电工电子及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高飞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 篇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摘 要]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持续开展和不断深入,其理念已对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课题组在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下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问题,以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从专业认证的过程、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措施和方法将对相关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人才培养

一、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过程

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1]。

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电子信息类的骨干专业。目前,我国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是由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中心下属的电子信息委员会执行。该机构主要负责电子信息类相关认证专业的培训、申请受理、认证材料审核、现场进校核查等事宜。

自动化专业认证每年开展一次。一般是在相关专业准备认证的前一年,填写认证申请书,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学生、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等,并将认证申请书提交给电子信息委员会。该委员会对专业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判断其是否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并决定是否受理。若专业基础较差,在专业改革上缺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很有可能被否决。通过初步审核的专业将被接受参与下一年度的正式专业认证。正式专业认证需要先向电子信息委员会提交专业认证的初评材料。从申请受理到提交正式材料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参评专业需按最新的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大纲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大纲分为七大部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2]。参评专业需从教学、师资、学生等各方面入手,组织提供详细的佐证材料,以支持自评报告中陈述的各种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认证的自评报告及其附件。

电子信息委员会收到专业认证的自评报告和附件以后,将组织多位专家,按照《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的要求[2],对自评报告及其附件进行仔细审阅。最后通过专家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通过该专业的自评报告。如专业自评报告未获通过,该专业将重复上述过程,参与明年的新一轮专业认证。

若自评报告获得通过,电子信息委员会将制订日程安排,到该专业进行入校现场认证。现场认证由电子信息委员会召集多位专家组成现场认证小组,深入专业开展为期3~4天的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主要包括:教师座谈、学生座谈、教学环节现场考察、教学资料核查、支持条件检查等方面。认证小组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教师、学生(包括毕业生)的访谈;通过听课、观摩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环节考察;通过检查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方式进行教学资料核查;通过参观实验室、图书室等方式检查教学资料等支持条件。现场考察完成后,認证小组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最终通过专家投票给出是否通过专业认证的结论,对于通过的给出3年或6年的有效期。同时,认证小组要反馈现场认证报告,以便相关专业进行相应的整改。

通过认证的专业还需不断地进行持续改进,因为专业认证的有效期只有3年或6年,有效期结束需要重新认证,过程与初次认证基本一致。上述机制是为了促进专业持续改进,防止出现专业认证的终身制。

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和关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必须要与工程教育的要求一致,同时要结合专业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2]。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总方向和总要求,要阐述专业培养的技术内容,要涵盖专业培养的所有应用领域,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应明确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取得的成就,而不是学生毕业时的成就。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其他的各个培养环节必须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同时,专业培养目标也要随着社会经济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完善[3]。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学生在电子系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产出为导向,根据学生毕业5年后能力实现及具体就业岗位调查,调整和优化各类课程的开设学时、课程间的衔接以及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以实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4]。

2017年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依据学校定位、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建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我校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系统运行等方面工作,又能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管理和经营等工作,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对于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满足工程认证的标准。其制订思想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贯彻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5]。在专业认证过程中,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并同时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的规定[2]。

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根据学校定位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我国经济和河南省地方特色行业发展的需要,设计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符合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自动化专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素质、较强的工程能力、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017年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最新修改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 “平台+模块+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自动化专业基础,具有一定工程及创新素质、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工程设计与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有效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架构反映了自动化专业必修课程的先后修关系,如图1所示。

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中平台课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公共基础平台课(校公修课)主要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通识基础,该类课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并奠定学生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体现厚基础。学生在一二年级基本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

学科基础平台课为学生奠定了控制、电学和信息等学科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控制工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

模块课程主要由专业模块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研究分析控制系统性能、设计和运行方面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够针对控制系统的特定需求,选择适用的模块(部件)和控制方法,或者具备开发新系统和新算法的初步能力,并在设计或开发的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

实践教学模块课程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依据培养方案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和过程管理,必修实践教学课程重在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解与控制系统设计、运行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知识,分析和评价控制系统性能研究过程对上述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工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专业在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群主要是专业开设的任选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群主要是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之前完成。

学生修完上述所有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均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各类课程的学分要求与必修/选修课总学分要求见表2,能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自动化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2]。

四、持续改进主要措施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自动化专业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中的质量要求标准,每隔3年就会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按照规范修订,并进行持续改进。在修订过程中还聘请校外专家对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然后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最后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在近几年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过程当中,本专业严格遵循上述标准程序,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017年5月,根据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控制类专业标准,自动化专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意见,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组合了课程内容和学时,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强化重点内容的讲解。同时,强化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尽快接触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主要修订和改进内容如下:

(1) 按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的要求修改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改后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并将毕业要求从12个方面进行具体表述。

(2) 采用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在教务处的组织下,优化了通识课程的学时和开课学期,使得通识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

(3)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由8学时增至16学时,并全部安排教授或企业特聘教授授课,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可视化程序设计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而将16学时的积分变换与场论课调整为32学时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这样在不增加总学时的情况下,增强了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类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5)根据目前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将专业英语选修课由两个学期64个学时调整为一个学期32个学时,精炼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6)在课程群中增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創新创业能力。增设PLC综合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实验3门选修课,这些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根据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2017年学院组织自动化专业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更加明确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以适应工程认证的专业标准要求,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通过了各课程大纲。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对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进行了审查,要求专业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五、结论

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据自动化专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创新能力,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规律,完善了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夯实学生基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完善,才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方法在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效果,也将对电子信息类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知[Z]. 教高司函〔2018〕24号.

[2]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8 版)[Z].北京: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8.

[3] 孙宪丽,张欣,张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 2016(4):112-113.

[4] 陈江璋.基于“OBE”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系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8):135-136+144.

[5] 印峰,王永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J].铜仁学院学报 ,2017(12):55-59.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罗勇 刘晓兰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 篇3: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素的底层逻辑研究

【摘 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协作委员会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开展调研、编制、论证和修正工作,制订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十项要素相互耦合,体现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逻辑关系。同时,协作委员会对编制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五点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强院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确保校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性。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素;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郭占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江苏常州,213025)信息(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控制工程教学。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

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1]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课基础弱、学生差异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与中职、高中后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区别。[2]因此,如何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五年学制的系统优势、时间优势和生源可塑性优势,[3]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范地设置课程体系,达成培养目标,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各类教学标准主要适用对象为初中起点三年制中职和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并不适用于涵盖三年中职和两年高职两个学习阶段的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同时,江苏当前所使用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概念不清晰、制定程序不规范、内容更新不及时、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新编制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联院”)为贯彻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4]于2019年统筹组织各专业协作委员会,对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主持修订了学院五年制高职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标准,进而指导省内各分院和办学点修订五年制高职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标准。本次修订工作进一步增强了院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性,确保了校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性。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联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协作委员会负责编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其他说明10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耦合、相互支撑,要素之间存在着严谨的逻辑关系:“职业面向”要衔接专业与职业的发展,“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及要求”要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实现,“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要规范各类课程设置的联系与要求,“实施保障”要调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入與参与,“毕业要求”要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达成度。[5]这些要素构成的闭环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

整个编制过程经历了调研、编制、论证和修正四个阶段,现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后续各校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点进行总结概述。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考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摸清职业面向、找准就业的主要岗位,需要对照标准、健全德技并修的课程,需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通过调研准确定位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包括本专业所属专业大类、专业类,以及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6个栏目。

为了能准确地表述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范畴,协作会从4个方面开展调研工作。一是调研常州市人才需求。近3年的数据表明,中专与大专学历人才需求量最大,其中电子信息及通讯类对人才的需求稳定,且渗透于其他行业,体现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智联招聘网站调研了江苏省1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大专层次),企业需要的主要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维护与管理员、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产品销售与推广人员、Web前端开发人员等;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三是调查了联院常州刘国钧分院近3年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收回的问卷中有157人(占61.3%)继续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个人群中从事网络系统平台搭建的约占10%,路由交换(网络设备)约占15%,网络建设及管理约占20%,网络安全约占15%,综合布线约占10%,方案设计约占10%,硬件维护、技术服务约占15%,普通技术工人约占5%。四是学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专业调研。该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习内容涉及“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路由交换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无线局域网组建、数据库应用、Web前端技术、网络渗透与防护”等课程,要求具有“建网、管网、用网”方面的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现代网络的规划、设计、部署和运维。在调研的基础上,联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针对五年制高职的特殊办学体制,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引领下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二)结合标准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联院的指导意见对培养目标给出了清楚的范式,协作会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网络维护人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网络搭建、维护和管理,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了准确表述,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其完全一致。

(三)构建支撑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课程体系

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指导意见要求,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彰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彰显五年制高职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是关键。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两类课程体现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理念。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与文化课,共设置8门必修思政课程,并将思政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化必修课补充劳动教育,增加美育限选课程,健全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专业(技能)课程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平台”为人才全面发展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模块”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参照《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整体安排如表2所示。

(四)设置毕业要求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达成度

毕业要求是对专业学生毕业时所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达成度检验的标准,是支撑该专业达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教学监管部门审查学生能否毕业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调整专业紧跟行业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会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根据联院指导意见,“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评价,符合下列要求的,予以毕业”: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操行考核合格;完成学校实施性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活动,各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取得学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通用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相对应的基本学分;修满学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

三、编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联院有27所分院开设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分院要在充分调研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前提下,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协作会编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地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能够符合行业产业要求,体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特色。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的依据,分院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需要强化党的领导

“职业院校党组织负责人、校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6]分院责任人要组织专家对专业调研报告和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这是一项反复循环的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规范制订程序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需要厘清国家教学标准、联院指导性方案、分院实施性方案的关系

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专业教学标准的具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兜底要求,院校可以根据区域需求和本校特色,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高要求和体现特色,但不能低于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7]

联院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联院的指导意见,参照专业教学标准,针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编制的,给出了五年一贯培养模式结构框架,分院在此基础上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同样不能低于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

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要开足开齐必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自行开发。毕业要求原则上须考取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证书,分院的实施性方案可以增设其他证书种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国外知名技术技能证书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三)需要与时俱进地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相对于2017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建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专业课程“Python程序设计”“云计算基础平台架构”“SDN架构搭建”“操作系统安全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方向模块,这些课程内容已是目前网络行业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只有专业课程设置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比如,5G移动通信网络与LTE网络相比,在架构上有很大的变化,这对承载网提出新的挑战。随着5G的推广,希望从事“建网、管网、用网”工作的高职毕业生需要掌握新的知识、技术、规范等,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需要及时调整。

分院要根据产业、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方法、新管理模式、新服务方式等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做好选修课程管理,并可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认定,促进专业交叉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展现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8]此外,分院还要建立滚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

(四)需要从多维度整体设计实践性教学

方案中实践性教学(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考证实训、集中实践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时占比超过60%,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五年培养周期,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核心板块,也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如何推进实践育人、如何落实1+X证书制度、如何创新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需要分院在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予以思考。

第一,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与技能的性质影响着教与学的方式。方案中超过3000学时的实践教学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是方案制订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实践育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其一,“实践知识是知识类型的一种,具有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遍到特殊的特点”。在本方案中,这些实践知识包括默会知识、技术与技能,方案中设置的实训周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者通过反复理解、反复训练才能掌握这些知识。比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安排4周的实训,就是让学生反复实验以熟悉并掌握操作系统管理、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本领。其二,实践育人是在教与学共同创设的情境中進行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活动的时空在场。[9]这种情境可以拓展至校外的真实场景。比如学生需要在入学前了解行业发展以培养兴趣,利用假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等。这些延展性的安排就是要在实践中育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三,分院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课程支撑,确保开足开齐,需要明确实践教学的方式、要求及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并规定毕业条件来推进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

第二,五年制高职的显著优势是学制长,更适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时数占总课时的60%以上,这就为书证融通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教学时间。目前,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公布的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1+X证书有:Web前端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云计算中心运维服务等。分院要以初级标准为基本要求,以中级标准设计学时(中级标准含初级标准),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及更高等级证书,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和整体设计。另外,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分院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比如,“CAD工程制图”安排一周实训,总学时达到94,这样教学内容中就可以全面引入“CAD工程师认证”的标准,学生修完课程后参加考证,通过考证有效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为此,毕业要求明确了证书种类及等级,本专业学生可以获取的1+X证书列举如表3。

第三,实践教学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赵志群教授认为,“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满足更高要求,‘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为目标”。[10]因此,建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然而,实践课程面广量大,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难易度不同,这可能是教无定法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具体课程的教学模式,更要思考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为了能顺利实施,实施性培养方案应从“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保障”六方面构建实施保障,这六个方面相互耦合,支撑着培养目标的达成,从不同维度诠释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实施方法、考核办法与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需要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配套教学文件,是落实人才培养理念、模式、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学校在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时,要注重用新时代理念武装课程标准开发思想。

第一,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合力同向同行。[11]

第二,分院需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书证融通。分院根据培养方向确定具体的X证书后,制定的课程标准就必须考虑考证标准要求,用标准引领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开发(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及时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从“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出具体课程实施建议,深化“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克勇,彭召波.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相关政策综述与解读[J].江苏教育,2017(12):8-13.

[2]郑在柏,程又鹏.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江苏教育,2016(12):67-70.

[3]徐国庆.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创“江苏模式”[J].江苏教育,2017(92):1.

[4][1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10-18)[2020-10-30].http://www.juti.cn/2019/1018/c95a11398/page.htm.

[5][7][8]江小明,李志宏,王国川.对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5-9.

[6]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05)[2020-10-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7144.htm.

[9]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8(8):19-27.

[10]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8(1):53-57.

作者:郭占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机构现金流量信息论文下一篇:气相色谱分析烟草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