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特色发展

2022-07-27

第一篇:融合创新特色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字号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总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军品生产向军品民品生产并重转变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带动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之后,国家相继实施“两弹一星”等重大装备项目,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同时,军工企业积极掀起民品开发热潮。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上世纪90年代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战略重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逐步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格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军工行业效益明显提高。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成效明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高度重视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并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推动落实。1964年,党中央作出“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提高了国民经济生存能力和战略后方支撑能力,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地区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后,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重点加强了通信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工作。1994年启动的军民合建光缆干线网,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进入新世纪,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利用国家提升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军战场建设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完成了一批民用基础设施附带军事设施项目建设。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军队教育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从地方引进了大批军队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作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使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此外,征集大批地方大学生入伍,大大改善了兵员素质结构,促进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

军队有关保障初步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1998年底,军委明确提出“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2000年,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经过10多年持续推进,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军队保障摊子大大收缩,保障效益显著增强,保障负担明显减轻。全军先后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几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在近年来部队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国庆阅兵、处突维稳、联合军演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检验。

国防动员各领域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在后备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压缩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规模,依托相关行业组建新型民兵专业分队,增大海军、空军、二炮预备役部队比例,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积极改善训练保障条件和装备器材,改进训练方法,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应战能力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动员上,突出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和相关行业动员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和物资保障基地,有重点地落实物资动员储备和轮换调用。在人民防空建设上,着力推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加大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力度。在交通战备建设上,坚持结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布局,调整组建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保障队伍,国防交通抢运抢修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在国防教育、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实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出发,统筹谋划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使之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骨干,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必须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调动军地各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良好格局。五是必须坚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机制,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根本目的是富国和强军。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军民融合式发展,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重点是“七个领域”,即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军队社会化保障领域、国防动员领域,以及空天、海洋、信息等领域。实现方式是“六个纳入”,即: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任务是构建“四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军工集团公司跨行业专业化重组、产研结合、内部重组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增强军工行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要加速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为平台,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孵化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的重要领域。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在办好军队院校特别是指挥类院校的同时,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军队人才队伍发展路子。要有效利用国民教育优质资源,坚持军地通用专业主要由国防生培养补充、指挥专业和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主要由军校培养的大方向。要更加注重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坚持科技素质与军政素质并重,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要研究解决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发展及退役后安置问题,军队重点抓好大学生当兵培养、岗前培训、使用帮带,各级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公务员选拔、就职创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要依托国家信息资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共享资源、合作建设等方式,完善军队通信骨干传输网,建设陆海空天一体的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军民共用的航天设施和应用保障体系,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依托地方基础设施加强战场建设。在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等级、技术标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认真贯彻军事需求,努力完善战场设施条件。要依托社会力量搞好装备维修保障。适当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范围,逐步形成部队维修力量、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和地方相关企业相结合的装备维修保障格局。要依托市场资源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逐步将军人社保、医疗、退役安置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军事物流、装备维修等创造条件。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重点编组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急需的民兵专业队伍,调整各军兵种预备役部队比例结构,加快转变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训练有素、动员快速的后备力量。要搞好重要战略物资联储联供。扩大军民通用物资储备覆盖面,重点抓好未来作战急需、稀缺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联合筹措、运输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军地联储联供保障体系;坚持实物储备、能力储备、技术储备、生产储备相结合,提高储备效益。要抓好战略机动保障能力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基础上,把大型民用飞机、大吨位民用船舶等列入战略后备运输力量体系,有计划地做好加装预置军事功能的工作,确保需要时能够为部队战略投送提供有力支援。要提高重点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在城市规划中统筹人防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和疏散地域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战时防护功能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人防工程和重要经济目标抗毁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工程。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狠抓落实。

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去年底国家启动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规划》将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颁发施行。《规划》出台后,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各省(区、市)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努力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

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完善需求提报论证机制。军事需求对融合式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要逐级建立完善提报机制,使军事需求提报论证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机制。落实军事需求,必须搞好军地衔接,尤其是重大项目对接。要依据国防动员法,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通,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信息保障。要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统筹制定各领域融合绩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军民融合规划计划执行、重大项目进展、综合效益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此为依据,加强奖惩激励、督导问责,促进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新起草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军民融合的要求。要完善军民通用标准。统筹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扩大军民通用标准的范围。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大型交通工具加改装、民用资源征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既要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军事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军事需求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优先安排解决融合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急难问题,力求在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统一起来,切忌急功近利。三是军需与民用的关系。要搞好综合平衡,做到既保障军需又兼顾民用。四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五是项目建设与成果应用的关系。要坚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确保建设项目质量高、效益好。同时,要克服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切实把各个项目管好用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防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融合式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来源:《求是》 2011年08月01日

责任编辑:春华

第二篇: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鲁泰控股集团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在供给侧改革引领的新一轮转型升级下,山东各地都在奏响新旧动能转换的“变奏曲”。如何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处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在探索、在发展、在破题。

鲁泰控股集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制定新旧动能转换的“施工图”,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体产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树立互联网思维,实施轻资产运营,培育形成了“煤炭、盐化工、电商物流、托管服务”四大板块竞相发展、相互支撑、协调并进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集团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科技兴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6年4月8日与济宁利特纳米有限公司签订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项目合作协议。2016年11月5日,全国首家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在山东鲁泰控股集团建成启用。

该中心聘请两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了研发团队。依托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济南大学、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在石墨烯改性高分子材料、智能材料、氯乙烯合成非汞催化剂制备及氯乙烯生产新工艺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研发中心所研发的新型PVC树脂基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能满足电磁屏蔽EP-2级材料要求,可广泛应用于电子、集成电路包装和电磁波屏蔽等领域,并与海尔集团、中国铁路通讯信号集团达成了工业化生产的合作意向;今年3月15日,PVC防静电管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被列为2017年第一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后将形成自主设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坚持互联网思维,发展电商物流业

集团总经理李合军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立足企业实际,创新运用‘互联网+’模式。”近年来,鲁泰控股集团充分利用“互联网+”“供给侧改革”等宏观利好政策,应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两个平台”,即电子商务平台和工业品公共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鲁泰物矿网于2015年底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店铺展示等功能。截至2016年12月底,共入驻会员9743家,完成在线交易1879笔。2016年5月11日与海尔集团乐赚互联网金融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接入乐赚互联网金融公司“快捷通”支付平台和“海融易”金融平台,在实现鲁泰物矿网在线交易闭环的同时,构建鲁泰物矿网的“企融通”服务平台,共同开发鲁西南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展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集团理财增值等服务,去年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2180万元。2017年,电子商务平台力争发展会员2万家,在线交易额突破15亿元,互联网金融业务突破1亿元。目前,鲁泰物矿网已接入“快捷通”支付平台,实现了平台在线业务链条闭合,预计年在线交易量40亿元以上。

工业品公共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重点整合各种物流服务资源,发展供应链物流服务,实现“互联网+物流”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轻资产运营 开展托管服务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技术管理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陕蒙地区开展托管服务,分流富余人员,将企业“人员多、负担重”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创新盈利模式,提升企业创效能力。自2013年11月以来,先后托管了神木县百吉煤矿、鱼台双合煤矿、府谷煤化集团亿隆煤矿、陕西省府谷县海则庙煤矿,陕北战略重心基地已初具规模。同时,积极开拓宁夏托管市场,与宁夏通达新能源集团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托管罗花崖煤矿、小泉煤矿,争取今年下半年并购建设月儿湾煤矿。

2013年以来,托管煤矿累计生产煤炭600余万吨,共分流人员800余人,节约人工成本近亿元,已累计实现利润4600多万元。对于“轻资产运营”模式,市领导指出“鲁泰控股集团成功拓展外包服务,实现了由输出煤炭产品到输出技术、管理与服务的转变,这是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

坚持改革改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

为落实《国务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市国资委和信达公司达成了推进鲁泰控股集团市场化债转股和股改上市的共识。目前,集团公司委托中介机构完成了尽职调查,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和股改上市的初步方案。

扬帆举棹正劲时,乘势开拓谱新篇。李合军表示,鲁泰控股集团将不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彰显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大显身手,大展作为。

第三篇: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贵在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推进,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也为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此后,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提速阶段,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日益成为时代要求。为此,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继承和创新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体系中,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组织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导向市场化、产业运作企业化、产业形态一体化为特征,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农业与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集约配置,带动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一脉相承,但相对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又有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创新价值。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主要内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农业产业化形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式倡导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结合,丰富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农业产业化的边界。服务业引领或平台经济带动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大大拓展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应用创新的办法求解,必须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书记在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如此。用创新思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若干着力点推进经营主体创新和联合合作。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经营主体。除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还包括部分投资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供销社、电商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也可以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边界更加模糊,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加丰富,人才、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更加显著,更需要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分工协作,甚至联合起来攻坚克难,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还在不断加大;导致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去产能、去库存”的推进和取消大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局部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减收的问题也容易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把带动农民增收放在突出地位。因此,相对于以往,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应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置于关键地位,努力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但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有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问题。目光紧盯促进当前的农民增收固然有其必要,但也要防止因此损害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效果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可持续性。要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放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突出地位,借此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鼓励领军企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增强对一般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进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也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间接带动农民增收。许多专家倡导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但是,“紧密”到何种程度为宜,也应因地制宜。不存在放之四海尽善尽美的模式。(作者: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链接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农业产业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了基础、提供了主体支撑、提升了发展质量,并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建立了有效渠道。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包括龙头企业打通全产业链条促进要素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主体融合的模式,还包括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等途径。——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农业产业化发展也需要创新、转型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要服务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中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应总结推广典型模式和典型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化试点,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和服务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开展品牌建设和村企对接。——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王乐君三产融合的灵魂是让农民分享二三产利润三产融合的灵魂是要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中的红利和利润,推动企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工商资本等经营主体的多元培育。三产融合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不仅是农业产业间的融合,也是城乡之间的要素融合,既要盯住产业纬度,更要放眼区域纬度。从产业维度到区域维度,可能就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与之前发展乡镇企业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地方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水电气等基本设施的同时,要加大光纤、宽带等现代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发展“互联网+”。——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邱天朝要实现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化三产融合体现的是一二三产业的交叉经营特征,“宰羊、吃羊、喝羊汤,种葡萄、酿葡萄酒、建葡萄酒庄”,这是对三产融合的形象比喻。产业化的产业界限非常清楚,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没有明确的产业界限,是要让农民享受农业经营的多重价值,而不仅让农民简单地分享加工方面收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化,是“一二三产业的连接和延伸”向“一二三产业的交叉和渗透”演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良彪扭转“国产的入库,进口的入市”局面三产融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国产的入库,进口的入市”等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局面下,就更要加快三产融合步伐,加速产业链各要素整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保供给,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产融合在摸索实践中,要靠内生的力量,依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发现办法和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农民弱势地位仍需政府持续扶持推进三产融合,路径选择很重要。可以选择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

二、三产业,也可以支持龙头企业等主体向前延伸发展第一产业。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不能代表哪种融合路径更优秀。根据我国农业的现实特点,应坚持“双轮驱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既要支持农户、合作社,又要支持龙头企业,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夏英农业是“身体”,互联网是“翅膀”三产融合的背后,金融是重要推手。企业在经营中,资金链关乎企业生命和正常运转,要学会用现代金融手段保证资金流、现金流的畅通。此外,要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让农产品产加销借助互联网,实现要素快速整合、交换,实现产地、流通、市场等的有效对接。如果说农业是“身体”,那么互联网就是“翅膀”,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薛素文杨柯整理

第四篇:大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高亚芳 刘爱丽

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行、游、住、吃、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和环节,实现旅游要素外在吸引力和文化内涵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创意源泉、市场空间、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推动了文化产业实现高科技化、尖端创意和精品化。

甘肃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同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入境旅游者对甘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资源的兴趣的比例分别为60%、42%、34%,国内旅游者对这三项资源的兴趣的比例分别是62%、35%、38%,文化已成为甘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162家A级景区中,文化型旅游景区107家,占总数的66%。在甘肃省对外推广的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中,文化型产品是绝对主力。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甘肃已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大融合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引导产业融合的价值取向,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适时制定出台诸如合作机制建设、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品牌项目开发、管理体制改革、专门人才造就、投融资改革等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对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进行系统筹谋、总体规划,实现发展理念、定位、目标的全新突破。强化规划先行理念,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尽快组织完成《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力求突出规划的创意性、文化性、高端性和品牌性,有效发挥其指导、控制、提升作用,凸显规划顶层设计的引领意义。

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利共赢

通过多种旅游载体,把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散的文化集聚化,让高雅的文化雅俗共赏、精英的文化大众分享,让文化在保护前提下“旅游化”,成为大众的公益品和消费品,在“旅游化”过程中实现文化产业化;充实旅游产品规划、目的地建设、吸引物开发、服务接待等重点旅游领域的文化内容,让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使旅游产业“文化化”,有效促进两大产业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的融合发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赢。

三、拓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

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为上游规划和设计,确立甘肃特有的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文化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重点领域,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在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促销、精品旅游线路设计、特色餐饮推荐、主题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及从业人员培训、定点文艺演出单位设立,重大旅游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组织策划等方面,旅游与文化部门应保持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围绕适应和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注意从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多层次赋予更多的甘肃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突出和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吸引力、生命力和发展力。

四、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引领战略

采取各市州申报,省文化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认定的方式,编制《甘肃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建立陇原文化旅游品牌工程数据库,对列入名录和数据库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投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文化创意、产权交易、产业集聚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市县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区)、镇、村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和陇原文化旅游品牌工程,发挥品牌辐射带动功能,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向纵深化融合发展。

五、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科技含量,让技术手段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良好介质,将文化资源创造为满足游客体验化、参与性多元化需求的品牌产品。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使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产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和科技进步,创造出更多的旅游文化精品。(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五篇: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内容提要】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场大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电视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笔者在对当前电视产业微宏观环境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出自己看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产业 创新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格局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与重组: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出现“竞合”的态势;传媒产业在组织结构、营销策略、业务形态、发行渠道、市场规制、产业链等方面谋求重新布局,新的传媒格局正在生成。

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现状

媒介融合带来了电视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电视产业环境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当前电视产业在微宏观环境方面具有如下优劣势。

(一)优势

1.政策扶持。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推出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01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2009年,“强调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交替、文化产业跨区跨行并且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建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①。2010年,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③的发展目标。在此期间及之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件,政策惠及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已有的文化产业领域。电视产业也随之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2.电视市场巨大,节目生产能力极强,网络覆盖率高。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电视覆盖率达97.82%,全社会电视机拥有量高达4亿台,以城市为主的有线电视用户也达到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达到4527.86万户。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制作数量比10年前(2001年)大幅增长86.7%,2011年全国各机构共制作节目时长264.19万小时,播出节目时长1495.34万小时;电视剧制作由10年不到1万集增涨到2011年的14942集,年制作量成为世界第一。④

3.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电视节目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明确了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⑤后,传媒产业迅速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受到各方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家政策对资本准入门槛的降低,将盘活传媒资本市场,为传媒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涌现,电视节目播放呈现“零时空” 特性,节目播出平台趋于多元化。节目制作水准大大提高,视听效果更加震撼,节目生产周期缩短,精细化的节目生产与差异化的定制节目成为可能。

(二)劣势

1.体制规制的约束。我国现有的电视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政府既行使管理权,又直接参与经营,市场自主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政府?Φ缡雍砩喙δ艿闹厥右皇蹦岩耘ぷ?,经济功能重视不够,产业意识缺乏。电视产业按行政级别分级建制,多头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各利益群体无序竞争,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电视台实行严格的国有,不允许民营电视机构开设电视台,传播渠道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使电视产业跨地区、跨媒介和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比较困难,电视产业还未完全导入市场,资本进入受限。

2.新媒体兴起,消费市场分流严重。随着网络市场的发展壮大,电视市场受到冲击。数字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带来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零时空特性使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分流受众群,尤其年轻受众流失严重。传统的电视产业格局面临技术、市场、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型。

3.电视传统产业链单一。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产业链形式单一。从产业主体来看,缺乏大型的电视产业集团;从营利模式来看,传统的广告营利仍占主流,其它增值业务有待开发,后产业链业务格局没有形成;从经营理念来看,“内容至上”仍居高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电视产业链需要进行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提高运作效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版权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节目版权得不到保护,直接影响电视产品生产、图书音像市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

二、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推动规制创新,强化产业意识,整合顶层管理机构,制定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电视产业创新有待国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产业意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在当前,就需要促进媒介管理主体的整合,通过统一的媒介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杜绝多头管理。2013年,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是国家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对媒介管理主体进行整合的重大举措。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有基于全局性的战略考虑。从电视产业来看,相关部门应会以整个国家电视产业为主体,对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设计,并对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进行全方位管理。

(二)完善电视产业链,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与纵向产业链整合,尤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的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提出了要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电视产业集团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链条,寻找能够维持长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在“碎片化”时代难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并整合产业链,一方面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另一方面整合纵向产业链,从而打造电视产业的全产业链格局。从横向产业链并构来看,就是要推进电视产业与出版业、电影、音乐、游戏、旅游、艺术、网络、新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协作以及各区域间电视节目制作、运营、播出等机构的协作,完善不同主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将竞争格局引向“共赢”为主的格局,实现价值增值。其中尤其要注意“台网”融合发展。从纵向产业链整合来看,电视产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新媒介环境下电视产业链的上下游,研究制定增长型战略,实现一体化增长。 这就要求以内容产品制作为核心,寻求制作、运营、平台、渠道、播出等环节的协同效应,在广告、付费电视、多平台联营、衍生品经营等利润生成部分谋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在内容生产层面,充分认识节目的周期性规律,在保证实时播出节目的同时不断策划推出新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受众信息,细分受众,为受众提供定制节目和服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的营利关系。在利润增长上,寻求与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差异化生产同一节目,提高同一内容生产在不同平台播出的叠加效应,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利润率。同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开发以品牌电视节目为核心的图书、音像、服饰、玩具、旅游、主题公园等业务,实现产品的附加值,产生资源叠加的放大效果。

(三)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电视产业扩大的重要手段就是资本运营,即“允许媒介兼并有高增长价值的企业而实现增值,允许电视业上市融资,允许电视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其他企业资本投入电视产业经营。”⑥“国外电视跨国巨头的超速扩张,无不是与资本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的电视业,这是最佳的出路。”⑦中国传媒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在逐步放开资本的准入政策,传媒业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我国电视业现已打破原先的财政拨款方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运营能力,在融资渠道上,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吸引业外资本、成立上市公司以及创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取资本支持。在投资方向上,实行多元化产业经营,合理分配投资,获取资本收益。但当前电视产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大步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政策规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媒体产业集团的经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电视产业要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必须在政策规制的改革下进行。要建立现代新型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战略规划,以优质与高效率的内容生产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现代营销理念进行市场开发,注重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将电视产业做大做强。

注释: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http:///bank/

GB/202474/232800/16202814.html.

⑥⑦文硕、张小争、李晓萍编著.《电视营销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第1版.

作者简介:李茂华,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编辑:长 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下一篇:如果我选择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