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优势

2022-09-1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 以极其贫弱的物质基础, 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 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2000年以后, 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 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 (9.76%) 的增长, 既摆脱了通货紧缩, 又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效益改善, 波动减少, 协调性增强, 中国经济一直良性地持续前进, 实属世界上罕见的奇迹。

1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究竟是什么动力推动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经济发展的动力又何在呢?概括起来, 分述如下。

1.1 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 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13亿中国人民的消费积极性, 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 中国广大民众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 城镇居民中主流群体 (也包括部分农民) 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以住房和汽车与通讯消费为代表, 居民消费快速升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 比2008年大幅增长了42.1%, 创历史新高。至2009年底,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 与上年相比, 增加1152.10万辆, 增长17.81%。其中小型客车保有量为4242.68万辆, 与上年比, 增加961.54万辆, 增长29.31%。小型客车增量占载客汽车增量的97.07%, 是载客汽车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到2010年底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预计将达到9000万辆。近10年来, 电话以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攀升,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21亿户, 和7.3亿户, 互联网:1.03亿人。中国民众的消费, 一年接一年地不断刷新着历史的记录。

随着消费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 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 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 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一五”的五年里, 我国从一个钢铁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 钢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 原本大部分依靠进口的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实现基本自给。同样在这五年里, 中国钢铁行业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提升, 今年钢产量将达6.3亿吨。原煤产量1978年约是6.5亿吨, 2000年约是13亿吨, 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到2008年别便达到了28亿吨, 今年将达到近30亿吨, 比之2000年约为其2.4倍。“十一五”期间, 中国以每年新增约1亿千瓦发电装机的速度加快电力建设, 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荒”问题, 到今年底电力装机将达9.5亿千瓦左右。目前中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6.5万公里, 是2001年1.9万公里的3.4倍, 总里程仅次于美国, 已跃居世界第二。

1.2 由于户籍限制放松, 人口流动加快, 使城市化快速发展, 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 历经30年, 到改革开放之初, 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 (17.9%) , 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 2010年预计城市化率可达50%, 城镇人口将达到6.5亿。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 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也促进了城市间的铁路、公路建设, 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农民进城收入提高了, 国民整体消费水平被大大拉升起来, 随之经济自然得到增长。

1.3 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影响了世界经济,

也使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它反过来又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连年增长, 进出口也同步提升。在过去这场经济危机中, 我国受到的冲击还是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我国拥有良好的经济基本面, 而且资金相对充裕, 再加上拥有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 我国对外资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2010年1月至10月, 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181家, 同比增长16.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0.03亿美元, 同比增长15.71%。改变了2009年负增长的局面。外商投资进入中国, 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供给能力, 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 提高了中国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 创新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1.4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以及宏观调控能力的明显提高

首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物权法的出台, 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几年,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再者, 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加快, 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 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 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 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 直接融资占比提高,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最后, 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 保证了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2 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诸多优势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中国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 但横向比较, 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因此,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无疑仍然具备诸多优势。

第一, 国内市场广阔, 需求空间很大。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 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 缩小这种差距就能产生巨大的需求。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2010年城市化率到将达到50%, 2020年, 城市化率达到55%, 届时, 按总人口14.2亿计, 则城市人口达到7.8亿。仅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 对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 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而不会明显降低竞争力。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 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40%, 今后即使有所降低, 也不会低于30%, 以30%的投资率足以支撑7%~8%的经济增长, 如果投资效率提高, 甚至可以高于这一增速。

第四, 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居民、企业在经济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会提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增强, 政府职能转变也将改善对经济的调控, 所有这些都将释放出新的活力, 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 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 从外部环境看, 总体上,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 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 资本流动加快, 产业转移加快, 技术辐射加快, 加之中国经济国际化经验日渐增强, 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3 结语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这是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稳健”并非“紧缩”, 它是一种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 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双向微调。但是,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 仍然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发挥我国各项优势, 积极扩大内需, 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态势。

摘要:叙述我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别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居民爆炸式的消费增长,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拉动了经济增长。并指明中国未来继续发展的诸多优势, 预示我国持续向好的经济前景。

关键词:中国经济,动力,优势,前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肾上腺素不同给药途径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下一篇:论优秀导游人才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