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系统思考范文

审计系统思考

[摘要]本文就如何将系统的理论引入审计质量控制这一课题,试图从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作业过程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以及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 系统 控制

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倡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讲求审计工作质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依法审计能力的一个必然结果。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的规范体系及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才能是有效的。本文从系统的原则出发,对审计质量控制作一些探讨。

一、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审计质量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因此,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Montgomery‘s Auditing 12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1998),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直到1981年,美国DeAngelo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舞弊的联合概率,即审计质量被区分为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联合概率(Watts and Zimmerman, 1981)。近几年,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可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无论那一种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质量,它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诸如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实施程度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审计质量的基本含义中,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系统性是审计质量的一个内在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与研究审计质量的控制问题。尤其要首先来认识与研究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审计活动系统性的相关联系。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L.Von.Bertalanffy)。Bertalanf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有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这些保障审计质量的要素都自始至终地、联系地存在于审计这一过程之中,并且只有全面保障各个要素,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如果某一要素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可能是审计项目的失败。

二、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是系统控制

审计组织为使其所承担的工作能够按照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按照规定的审计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活动。系统性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显著特征,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横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看,系统性表现在审计质量

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鉴于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性这一显著特征,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控制体系,该体系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

(一)对人员素质的控制

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组织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关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本组织独立性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全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应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保证聘用的人员都能胜任工作;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安其位、胜其任、展其能、出其绩。

在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组织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

(二)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

1.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当前,有些审计人员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或做了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

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2.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基本摸清被审计行业、单位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审计中,由于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在规范操作之上。首先,应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审计人员应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它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是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的直接手段,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若能在审计期间坚持记录审计日记,也能避免审计线索的遗漏、逐渐形成更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由于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即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随时根据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就能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4.优化审计报告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

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对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拿得准又能说明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这里,将审前调查、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和报告编制于一个部分阐述,因为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贯穿在审计这一过程当中,对它们的控制又构成了审计作业过程控制的小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审计人员应把握原则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三个原则。

原则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同时把好“三关”,即“深究细查”关、“如实报告”关和“妥善处理”关。“深究细查”就是通过查“死帐”和调查“活情况”,透彻地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现状,特别不能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如实报告”既是对审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是审计机关能否做出正确结论,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的关键,重点是抓住一个“实”字,要把“深究细查”发现的问题如实反映,同时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是在对问题的定性处理上,正确处理现行法规和“三个有利于”的关系,坚持原则,确保客观公正。

灵活性是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中处理突发问题的考验,审计实施是在一个由审计组织、被审计单位和外部环境等多种部门交织在一起的系统中进行,所遇到的问题也将远远超出审计人员事前的预想和准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灵活应对一切突发事项,如在审计中发现在实施方案之外但却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同时调整人员安排,迅速对新的审计事项做好一套完善的审计准备;同样,曾经复杂的审计事项,随着审计方法的进步,如今已逐渐变得简单化,对这样的审计事项应尽快准确定性,分配审计人员到更为复杂的审计事项中。这样,审计中把握灵活性原则,将有助于审计成果的扩大和审计资源的节约,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创新性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在经济、政治迅速发展的今天,处在这一系统中的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思路已经渐渐不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创新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技术,如大胆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同时重视交流的作用,在审计中经常交流审计思路与审计方法,这样,借鉴与创造的结合,更有利于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三)对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

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问题的整改,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及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跟踪督办,把它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切实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标本兼治的

效果。同时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材料,做好建立审计档案工作,并做好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建立工作,为日后的审计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计后续阶段,建议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包括对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项目的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及审计小组的整体情况等;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情况。通过审计质量评价可以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责任追究制度,并不是简单的惩罚措施,而是要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把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也很多,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的各项工作和整个过程,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只有重视审计质量,才能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保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同时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加强班组建设的系统思考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历年来各卷烟工业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班组建设,以班组建设为契机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行业内,一大批优秀班组、特色班组纷纷涌现出来,各自在班组建设方面的经验 和技巧也都可圈可点,但大多依然处于形似而神不像的尴尬境地。

不否认目前的班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都只能算是阶段性的。在现阶段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决不能好大喜功,更不可垂头丧气。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学习,迎难而上。随着班组理论知识逐步完善和班组建设经验的日愈丰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冷静下来结合现实及发展潮流,重新系统地加强对新新班组认识,认真分析当前班组建设的状况,积极探讨班组建设存在的问题,确实找准未来班组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的放矢。一句话,卷烟工业企业班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一、对班组的认识

1、何为班组 班组,是卷烟工业企业内部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的同工种工人、相近工种或者不同工种工人组织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组织。班组是卷烟工业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的单元,班组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卷烟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整体面貌。

2、生产车间班组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产车间的班组是卷烟工业企业进行生产制造的直接践行者,班组的建设水平,可以说就是生产车间的生产制造水平。

1)班组是卷烟工业企业中开展作业及完成生产任务最基本的单元。

生产车间的班组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开展者,它承担着按时完成计划卷烟产量并保证卷烟质量上乘的任务。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班组人员素质、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有效作业率的提升,影响着各项考核指标的顺利达标。

2)班组是生产车间乃至卷烟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

卷烟工业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对卷烟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和组织协调,最终使生产力的三要素科学结合,达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充分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卷烟工业企业管理要上水平,首当其冲就是要在生产车间班组建设上下功夫,通过班组的力量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耗,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卷烟工业企业各项制度、政策的实施也需要通过班组的运行来加以实践、检验,通过班组的力量不断查找制度建设的问题,改进不足,不断地优化完善制度。离开班组,卷烟工业企业管理就缺乏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3)班组是“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的基本条件。

现在卷烟工业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式越来越严峻,要在竞争中有所突破,就必须不断地调结构、增产能、创效益,而这些对卷烟工业企业的员工就是很大的考验,员工的素质提升、教育、培训与产量在“轻、重”关系上一见分晓,轻培训,重产量的问题较为严重。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的当然是立足“岗位练兵”“岗位成才”,而班组却能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提供最基本的硬性保障。以班组为单元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以“传、帮、带”的模式以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为基础,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大师级人物。这些离开了班组是行不通的。

3、班组在生产车间管理中的职责

班组虽然是一个微小的管理单元,但整个生产车间是由一个个小小的班组构成的全体。从这一点可看出,班组其实是一个人员相当庞杂的系统,系统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生产能否有机顺次进行、卷烟工业企业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与否。可见,班组在生产车间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班组在生产车间管理中的职责具体主要有:

1)落实上级决策,管理好生产现场并即时向上级反馈基层信息

作为生产车间乃至卷烟工业企业的最小管理单元,班组是具体工作的开展实施者,班组有职责在第一时间组织落实好上级的决策,管理好生产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保养好班组责任区内的生产性及非生产性设备、检测仪器、工具,以班组的集体智慧为节能降耗、控制生产成本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应即时将生产第一线的各种信息汇总向上级反应,做到不夸大其词、不掩盖事实真相,绝不上上级反应不确切的信息,误导上级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2)班组人员的系统性管理

班组首要的职责,就是要确实管理好本班组涉及人员的方方面面。包括:组内人员对应工种的具体安排、作业资源的合理划分利用、班组成员出勤率管理(病、事假及其他)、组内成员思想意识形态的把握、组内人员间工作关系及个人关系问题的梳理和协调、组内成员素质、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的培养及提升,班组工作环境及对象的现场管理及班组的创新性建设。

二、卷烟工业企业中班组的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来,卷烟工业企业开展班组建设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国有企业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和现代的发展不协调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班组建设的脚步和建设效果。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随风顺势”别人搞班组建设,自己盲目跟风,对班组的认识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由于行业政策、大企业率先垂范等原因,各工业企业盲目展开班组建设进程,结果由于缺乏对本企业历史背景、人员要素、机制状况、环境制约等要素的科学研究及可行性评价、缺乏合理的定位、缺乏班组建设的充分知识储备等,导致班组建设的道路崎岖坎坷,班组建设不是促进了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反而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更有甚者,仅以“在一起工作”作为班组划分的唯一条件,严重违背班组建设要素。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班组建设“形而上学”。

领导重视,尤其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监督是班组建设能够长期开展的首要因素。很多企业生产车间班组建设,开始时搞得轰轰烈烈有模有样,可“热乎劲”一过,由于生产任务重、压力大、激励缺失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监督不到位等原因,班组成员开始自由散漫,头脑中逐渐滋生“班组建设可搞可不搞,搞不搞都是一个样。”的错念。甚至,反过来麻痹领导,领导面前是一套,领导背后又是另一套。

4、误把QC活动当作班组建设。

QC和班组,从定义上就有明确的差别,它们的性质也各有不同。QC小组可以根据企业某一时期存在的某一问题或者是某种兴趣来组建。它有明显的自主性、群众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严谨科学性和高度的民主性。而班组,它是企业开展生产活动的最基本单元。班组建设,是一个企业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过程。

5、考核、激励制度配备不完全或存在“执法偏向”,严重压抑班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卷烟工业企业班组建设,没有配套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或者是配套的措施顾此失彼,赏罚不明。一是,存在按照程序办事的思想。班组成员开展工作仅仅是按照班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来进

行,至于效果怎么样与班组成员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干多干少,干好干差都一样。二是、虽然各种配套制度建设完备,但在具体的考核中碍于某些原因、某些关系、某人面子而避重就轻,甚至对丁点的好大吹大擂而对严重的问题却轻描淡写。如此种种,大大挫伤班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底下,难以有效展开管理,推进班组建设。

班组长是一个班组的直接负责人,在开展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搞好班组的管理工作,起到上传下达,左右协调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班组长配备根本就达不到班组建设要素中班组长的要求,往往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按位就搬”,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合格班组长的素质,也没有从分的知识储备,难以有效开展各项班组建设工作,推进班组建设发展。

7、班组建设规范性差、标准化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领导的重视,班组开展工作较为自由散漫,杂乱无章。虽然有严格的制度和行为标准,但执行力不强,甚至“做表面工作”的歪风邪气较重。这些严重阻碍了班组建设的脚步。

三、对未来加强班组建设的建议

1、坚持严格动态考核。

加强标杆班组的评选条件优化和各项考评标准的跟踪考核,对班组工作的开展进行不定期和不限制考核项目的抽查,对考核不合格的班组,采用“班长负主责,成员都反思”的模式,严格检讨、按职责扣发薪金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再次检查,若还是达不到要求,责任到个人记录“黑名单”,最终数次并罚,降级转岗。对表现极佳的优秀班组,当即进行奖励,并记录在案累计作为优秀班组评选条件。再次评选优秀,对一流班组,加倍奖励。

2、加强现场管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在班组生产现场管理中,通过导入六西格玛和“6S”管理活动,形成以班组管理为活动平台,以人的素养为核心因素,以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为环境因素,以安全、环保为目标因素的生产现场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

3、健全组织、权责分明、加强领导。

确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班组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应成立班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行使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统一认识,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企业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办事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下设班组建设工作监督、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班组达标管理等班组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工作。

4、加强对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培训。

班组长的综合能力的强弱,是落实任务,完成指标的关键。因此,要尤为重视班组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要定期组织班组长培训和经验交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地更新班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模式,将一些班组长派送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组长及整个班组管理集体的素质,以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第二,要更加注重对班组长综合素质的培养。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管理的效果,光有交流、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班长的日常培训学习外,更应注重班组长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应该以各种素质拓展和竞赛作为载体,提升班组长的团结协作意识、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勇于挑战精神。第三,企业应有意识地给班组长“加压”,并充分放权,给予班组长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

5、着力提升班组全员综合素质水平。

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班组整体的技术水平大多有待提高。班组成员不乏业务不熟练、业务知识匮乏、技术水平低下、对潜在的隐患无法识别。部分成员鼠目寸光,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意识,工作不求上进,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要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必须

千方百计着力提升班组成员的综合素质。第一,班组培训应该一改往日的传统“开会式”“说教式”努力向“互动和讨论”的方式转变。第二,要积极加强导向作用,促进班组成员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更加注重尊重个性,包容并举。第三,着力培养班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大企业大政方针、总体战略及细化分工在班组成员中的宣贯,让每位成员明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及自己在企业战略目标中的作用。捋顺企业利益和班组成员荣誉、利益的关系,将班组成员紧紧和班组和企业拴在一起。

第三篇:工商系统监管与服务问题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它不仅决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是监管所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行政执法部门,也是解释并仲裁执行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仲裁者。它依法确定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地位。监督管理或参与监督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检查处理经济违章,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

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服务经营者。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监管与服务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有些基层工商所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对监管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执法的水平很是欠缺等问题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从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和完成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等,就必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的发展。

市场监管,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履行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退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工商部门的服务问题,所谓服务:一是指通过提供有关的国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提高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政策水平。提高他们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自觉性。二是指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商部门有组织、控制、服务、协调、监管的职能,像其它诸多职能一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谈论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一项管理职能都只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功能,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产生也只能而且必须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的结果。如果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来谈论职能则必然将服务职能扩大化,从而得出管理就是服务的结论,如果用这种观点来解释工商管理的职能就会使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是服务而不是监督的结论,这显然是与实际相悖的,应当把所谓服务归结为监管,而不只是为了服务而服务。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监管与服务的目标不能统一,就会弱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整体的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确落实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坚持依法监管为基础,以透明监管为核心,在监管的模式,方法,手段,措施上进行创新,加大监管与服务的力度,认真做好服务的每项工作,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提高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绝不能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毫无规则的国家,这就如难以想象一场足球比赛毫无规则一样,一场良好的竞赛必须是竞赛者不但接受规则而且接受解释与执行这些规则的仲裁人和裁决人,同理,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其成员必须有接受那些约束他们经济行为的一般条件并切实地遵循这些条件行事,于是就产生了对政府这一外在力量的需要,运用政府的权威,站在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全面地规范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可以用来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地修正规则的方法,用公正的权威来调解人们在解释这些规则的含义时所发生的歧见。强制那些不遵循有关规则行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顺从规则,实施这种外在强制功能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权威政府机构,这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就是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本身寓服务于监督管理之中的服务的诠释,这就是工商部门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

我们一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要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不断增强监管与服务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使监管工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监管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多作贡献,要为建立公平,公正,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要通过开展工商服务进社区,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活动,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为优化经济服务,为推进和谐社会服务,为监管与服务相统一,促进工商事业发展而努力。

第四篇:药监系统执法建设的思考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树立良好的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确保人民用药用械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药监执法形象,沟通与群众的感情,改善与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一、加强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药监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药监执法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树立药监执法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1、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新时期药监执法工作的现实需要。郑晓萸、曹文庄之流腐败案对药监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当前重塑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建设更具重大意义。没有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药监执法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的药监执法人员,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药监执法部门应有的贡献。

2、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药监执法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形象建设,药监执法部门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3、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药监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人员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药监执法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最重要的是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

1、树立五个意识。服务意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为衡量标准;程序意识。药监执法工作,不仅要严格遵守执法纪律,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规定,追求程序规范;效率意识。药监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是政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强调效率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作为一名药监执法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形象意识。人民群众对药监执法人员的信任是从外表开始的,如果执法人员衣着不整,满嘴脏话、粗话,举止轻浮,蛮横无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药监执法的信任,药监执法形象建设就无从谈起。实施“形象工程”,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们药监执法形象建设的良好开端。

2、增强四个能力。办案能力。一个职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执行技巧,既要能够快办案,又要能够办好案,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协调能力。药监执法工作对抗性较强,如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发矛盾,因此,执行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协调能力,通过多协商、多沟通来解决问题;写作能力。执法人员不光要善“动手”,还要会动笔,要具备必要的写作水平。既要写好法律文书,做到文字顺畅、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又要多写执法理论文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好的工作方法会起事半功倍的功效。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加强机制建设。药监执法形象建设,必须从药监执法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抓起,在推行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准,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核心就是药监职责规范化;二是明,规范药监职责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规范药监职责的根本目的在于便民、利民、为民;三是清,要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内容,强化责任监督,过错追究;四是新,从执法、执纪和内务管理等方面入手,确定符合药监执法机关实际的工作规范、内务规范、监督规范和考评规范,体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药监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运行的新机制。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除了执法人员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药监执法的影响力。外树形象,就是展示现代药监执法新形象,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做好自身宣传。药监系统相对其他部门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尤其是食品综合监管职能的划入还是近几年的事,正是如此,很多老百姓对药监系统不太熟悉。因此,药监系统执法机关要把食品综合监管、药品、医疗机械主管的职能;要把执法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向社会传播,以获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药监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药监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药监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各级药监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机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张贴标语、设立网站、专家讲座、电视讲话、知识竞赛、法规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医疗机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药监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地理解、支持、接受、配合药监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新闻媒体是药监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药监执法机关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度地用好传媒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要建立药监执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合作机制,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主动邀请媒体报道药监执法机关的正面先进典型,主动接受他们的舆论监督。

3、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最近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对食品药品安全当地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负相关的责任,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这就说明药监系统不能认为自己是垂管部门,而淡化了对当地政府的沟通,应当依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拟订方案,取得政府的支持,这样,药监系统才能在当地树立好的形象,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第五篇:农信综合业务系统操作风险思考

随着综合业务系统应用的不断推进,系统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

首先,各种操作风险产生的最基本因素都是人。由于历史原因,信用社一线员工的文化基础普遍不高,随着综合业务系统功能不断扩展,部分员工业务能力已难以适应新的系统。此问题在实行单人临柜及业务授权和事后监督时尤为突出,单人临柜岗位难以安排,业务授权流于形式,加之稽核员和事后监

督员很多对综合业务系统不熟悉,造成有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也容易形成风险隐患。另外,由于信用社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沟通不足,对职工的思想动向掌握不足,也容易引发风险隐患。

近来,通过综合业务系统的作案,有一个特征,就是作案人都利用了不同类型的操作员进行相关操作。其实,有关柜员卡管理的制度都制定得非常详细,但操作员的防范意识淡薄,密码保密意识不强,加之代班情况存在,密码无定期更改的习惯,就给人以可乘之机。部分操作员由于业务素质或思想原因致使授权流于形式,特别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联社并未严格执行操作员刷卡进入系统,更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其次,由于信用社管理体制不断变迁,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健全,部分操作未规范,也容易引发诸多问题。

如信用社存折磁条信息有时会消失,这种情况也会造成一定隐患。由于通存通兑,客户在异所办理业务时,经常碰到需要更换存折的情况,磁条信息消失需要重新写磁情况,以及无磁条信息取款情况。这些情况省联社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办理,也没有明确由何部门负责处理,操作员没有依据,做法也各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当前,由于各种专用设备管理不严,加之由于客户疏忽大意,造成信息泄露,利用atm和银行卡作案的现象越来越多,如果发生客户资金被盗的情况,开户行的责任该如何确定?开户行该如何配合客户追回被盗资金?这些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流程!如果解决不好,极容易造成客户与信用社的对立情绪,影响银行卡和开户行的声誉,也给基层信用社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设备也有可能造成风险。比如授权时,授权人没有专门的授权终端,必须在操作柜台进行授权,很容易造成授权密码泄露,有时还会造成操作人员之间的心理冲突。

系统操作中也存在部分风险。

如办理小额业务时,由于系统延时,经常出现挂帐现象,有时挂帐达一天以上,操作员很难准确判断该笔业务是否已发出,有时需要直接与省联社和收款方联系,容易造成延误客户资金甚至造成重发业务事件。

系统繁忙时,某些业务(比如农信银业务)尚未处理完毕,系统有时会异常退出,出现“传输文件错”等错误提示,但查询分户明细,该笔交易已入客户帐,但是打印文件未下传至前台机器,造成存折,凭条不能打印,只能手工填制,易形成操作风险。

日常检查的有效性和经常性对监督管理到位至关重要。部分网点操作员对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的学习不重视,对政策不了解,也容易造成操作风险。日常检查和监督与综合业务系统结合不够,也是造成风险不能及时发现的原因之一。

要减少甚至杜绝风险,就必须在人员、制度、管理、设备、系统等各方面做出极大的努力,这是我们所有信合人的努力方向,也是所有金融人的难题,希望我们每个信合人都为争取解决这个难题尽自己的力量和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访信法范文下一篇:心里感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