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论文

2022-12-12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 盲目的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提问, 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功能或提问形式的句子, 更确切地说, 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提问是最常见的课堂交互活动。问题的种类,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以及过程的控制, 决定着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唤起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令学生兴奋,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保证有效的课堂提问:

1 合理设计提问

合理设计的提问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学习体会快乐感和成功感。早在1998年, 石欧教授就在其著作《教学别论》中指出:传统教学中, 事实性发问最多, 有部分是推理性发问, 而开放性发问则相当少;课堂上的问答模式主要有是非问, 选择问和特指问三种亚模式。国内外关于中小学课堂提问现状的某项调查结果显示:事实性和理解性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占课堂提问的80%左右, 而启发式的综合提问却少之又少。教师往往把提问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知识检查上, 学生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 仅凭记忆和理解就能够回答, 很难激发学生交流思想的愿望。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不是一门知识学科。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 而不是某方面知识的获得。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应少一些诸如“General Questions”, “Optional Questions”, “Tag Questions”等记忆、理解性提问, 多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的提问。这类开放型的提问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上获得答案, 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假设、推测等思维过程才能回答。这种提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教师的提问的随意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这种提问超越了学生记忆力、理解力等智力方面的培养, 更注重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

此外, 设计提问时还应注意简化、调节问题的表述。问题语言应简单、清楚, 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具有挑战性。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且如能回答这类问题, 学生将大大增强信心。在提问过程中, 要在原有问题基础上继续发问。当问题有难度时, 教师可通过继续发问, 给予学生暗示, 启发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可通过继续发问, 增加问题的挑战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 灵活选择提问对象

首先, 应鼓励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提问这一课堂活动中来, 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照顾到不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学生, 给予每位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对等机会。通过提问设计, 扩大课堂提问的面,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既要提问优等生, 又要兼顾中等生和后进生。

其次, 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 自信心强的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问成绩中等的学生;难度较小的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既能激发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避免了差生丧失信心, 失去学习兴趣。基础知识、记忆性的问题提问内向和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理解、开放性的问题提问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复习巩固旧课内容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水平代表着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巩固当堂所教内容、新知识, 提问学习程度较高, 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 他们的正确回答, 有利于其他同学对新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 形成正迁移;检查教学效果则要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 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所学内容, 那么其他同学往往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当然, 不管对于什么层次的学生怎样的提问, 都应遵循“跳一跳, 摘桃子”的原则, 问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努力才能正确回答。

此外, 还要注意提问时应兼顾做在前排和最后两排的学生, 这些区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提问时应先发问, 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 然后再指定回答的对象, 避免先指定学生, 后展示问题, 从而让其他学生感到回答无望或不需要自己回答而影响积极思维。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 提问切忌按一定顺序指定学生回答, 这样同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在短时间内熟悉学生, 记住全体学生的姓名和学习状况。

3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Orstein的研究表明, 当等待时间只有一秒钟时, 学生将无思考的余地, 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将时间提升至三秒钟时, 学生的回答相对延长,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回答得准确率也有所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等待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思考, 等待时间过长又不利于课堂节奏的控制, 使部分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 课堂秩序松散。但在我国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等待时间过短。面对发问后等待中沉默的学生, 教师们似乎感到不安, 这短暂的数秒显得尤其漫长。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大部分教师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一秒, 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一秒钟之内不能回答, 老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 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然而, 提问后,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提问, 回忆相关信息, 组织答案, 甚至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而且,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生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跨越语言障碍。此外, 学生的反应速度, 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当等待时间过短时, 这些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被迫放弃思考。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能够延长学生的回答, 降低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概率, 得到更多可能的答案, 增强师生, 生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 这个问题很重要, 老师在等待我的回答, 我要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

调整等待时间可以单纯依靠老师人为延长, 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来实现。后者更有利于生生互动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对学生回答作出及时、适当的评价, 是提问有效进行的保证。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反馈,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评价既可以是学生回答内容的反馈, 也可以是对其形式的反馈。

研究表明, 肯定的评价比否定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肯定的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 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原始动力, 更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

优等生需要表扬, 后进生更需要表扬。首先, 优等生本身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比后进生大得多;其次, 当优等生不能正确回答提问时, 老师们倾向于继续暗示, 或简化问题, 使优等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增加, 而当后进生不能正确回答提问时, 老师们更加倾向于立即给予评价或制定其他学生回答。所以, 在课堂上, 老师赢下意识地增加后进生被表扬的几率。

评价的方式既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肯定的评价一般简而精。“Good”, “Okay”, “All right”, “That’s right”, “Fabulous”等等这些足以予学生鼓励。而否定的评价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当答案不确切时, 老师可以以升调提醒, 提供暗示, 给予鼓励和引导。对于错误的回答, 老师一般不应直接指出, 更不可冷言相对, 挫败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在对提问进行总结时, 老师如能引用学生的正确答案, 可能会得到比直接评价更好的效果, 同时还能及时强化所学知识。当然, 评价时, 老师也可以用手势、表情等更加形象地传达自己的评价。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普遍的心理规律, 巧妙地运用“提问”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引导他们饶有兴趣, 满怀信心的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当然, 以上四点仅供参考, 老师应根据所教内容, 课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提问策略。

摘要:有效课堂提问能够唤起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令学生兴奋,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提问、灵活选择提问对象、适当延长等待时间、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来保证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设计,提问对象,等待时间,提问评价

参考文献

[1] 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Regent.2001.

[2] Freiberg&DriscolI.Effects of a reciprocal questioning proce-dure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J].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Peabody College forTeachers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2000.195-297.

[3] Holland, R.and Shortall, T.Classroom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M].Birmingham:The Center for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1997.

[4] 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现状[J].学科教育, 2003年第1期, 22-25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下一篇:自主高效课堂下关注思品教师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