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教学中设置探究式问题的作用

2022-09-12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 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如何创设好探究性问题情境, 以问题促思考, 提高教学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很有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讲述、有序的板书和系统性的小结及尽量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在众多的方法中, 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 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宝。

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 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可塑性大, 这些都可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极富挑战性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 产生一种渴求探究的强烈愿望, 引发自觉的学习要求。

如在学习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 (文中所举实例均出自于此)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 关于香港回归问题, 我先放映香港被英国侵占的整个过程和1982年英国对阿根廷的马岛之战的资料片, 然后设置了一连串探究性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收回香港? (思考、讨论、回答、归纳总结后再提问, 下同。) 2、英国人甘心把香港交回中国吗?为什么?3、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携带对阿根廷马岛之战的胜利之威访华, 还想维护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可最终还得乖乖地跟我们谈判,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4、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给我们什么启迪?为什么说香港的明天会更好?它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影响?这种提出探究性问题, 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说是借用文艺创作和说书人的技巧而形成。就是在故事进行到最扣人心弦时有意避而不讲, 引而不发, 以造成读者或听众非读完或听完则不能满足自己心愿的一种心理状态, 由于产生惦念和想象, 促其刨根究底, 进而逐步激发学习动力, 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当然悬念的产生并非目的, 它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困惑、欲求、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 打破教学过程的平衡状态, 为此, 以问题设悬念后, 教师必须辅以其他手段, 如点拨、讨论, 观察等等, 把教学重新引向平衡。成功地运用此法, 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增长和丰富思维的触角, 推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运动, 从而催化兴趣、诱导求知、激发热情、活跃气氛, 在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课堂质量。

历史教材不是历史复习资料, 其知识内容的条理性、内在规律往往散见于看似杂乱的叙述中。现行新教材虽然具有众多优点, 但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缺, 难免顾此失彼, 所以, 历史课中的提问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在不超纲的前提下, 用问题链的形式, 把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 达到乱麻抽丝、享受乐趣的目的, 通过从不同角度清理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 满足不同的需要,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凭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遇到的难点太多而无法自解, 极易丧失信心, 进而减弱学习的劲头, 且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以问题带学习的方法则可化整为零, 将一大难点分解成一系列内在联系的小问题而迎刃而解,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教师适时而恰当的有效启导, 就能在看似平易中屡见奇特, 杂乱中理出头绪, 难题中找出答案, 取得探求未知, 获得成功的情感需求, 形成知之乐之好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

历史教材按年代次序对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叙述和解释。教材中包括微观的内容和宏观的知识结构, 所以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就必须按“学—问—思—辨—用”的良好读史方法和习惯进行。“学”, 是指对教材进行认真反复的阅读和钻研, 否则, 离开基础知识则一切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 就是提出疑问, 通过对教材的所有疑点和问题进行提炼、排列, 组合成问题链, 学而无问则无以成学;“思”, 是指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形成相应的史学观点;“用”, 就是应用, 即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识记、理解、评论、解答与表述。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提出灵活多变的不同问题,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使之经过反复有效的练习逐渐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识记、运用的效果

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进行泛读或精读, 带着疑点和问题读, 不但要掌握教材的通篇内容, 而且要挖掘其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整个章节的来龙去脉,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引文、地图、插图和注释等可用资料, 从而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注意力, 长久坚持则阅读能力和效果必然提高。历史知识要进行记忆, 是必要的, 而记历史的基本方法无非两大类——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后者包括网络式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等, 由于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串联在一起, 因而知识点都形成彼此联系的问题链, 进入学生的大脑进行贮存,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 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中有问, 问必带思, 思必有辨, 最后一环为知识的应用, 在认知和论证过程中, 提高了历史理论水平, 培养了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于经常要识记和思索问题以形成历史概念, 就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提高知识层次。实践证明,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探索和创造的方法学习历史, 对未知史实进行有创见的分析, 肯定会产生新颖而丰硕的思维成果。

摘要: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进而提高学科成绩与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是课改后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而在诸多的有效方法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而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以问促思, 以思促学, 对实现三维目标,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结合实践,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等三个方面叙述设置探究式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漫谈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教育下一篇: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