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

读《巴金读书》有感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是书籍培养他成为杰出的作家。

巴金视书为老师,为良友。他从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为他以后的作品铺垫了基础。

巴金读书的情况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多、广、精。多是指巴金一生读的书量多,有百本小说;广是说巴金不仅读中国的文学,而且在香表哥的帮助下,读了许多国外的名著,受到国外文学的熏陶,是之博采重长;精是说巴金读书中的一个要求。他读书从不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是善于思索,善于深刻理解作品,融会贯通。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读书中心索很重要,对某一难以解决的问题,长期索绕于心,冥思苦想,这时,在外界的刺激下—或是读书,或是与人交谈,或是调动往昔的知识储备,就会触发灵感,豁然开朗。因此,勤于思索是激发灵感,开启思路;获取知识的基础,使你受益无穷。

从巴金的读书经历中,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思路,从而对他的作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们如何读书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二篇:读巴金的《家》有感

这一段时间我正在读巴金的家,这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必读的文章,他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旧家族旧社会的事情。文中出现的人物,我对高觉新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下面我就要谈一谈他。

觉新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中,老太爷是家中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封建腐朽势力的顽固拥护者,没有人可以违抗。《新青年》是当时青年学生最喜欢读的杂志,觉新也不例外。他在学校学习物理专业,每门功课都是一级棒,每年都那优秀。当时的他心中充满抱负,对物理充满兴趣,想当一名物理学家,他还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上完高中要出国留学,长长见识。但是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父亲把他叫到书房,告诉他不能继续上了,上了也没用。以一种极其顽固的口吻告诉他这一事实。觉新一下子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高中学的物理,任命的接受父亲的安排。很快在父亲的安排下,觉新娶了一位官家小姐,而在之前两人根本没有见过面,他只是被动麻木的接受。好在妻子比较体贴,渐渐地觉新忘记了之前的失落,只是沉浸在妻子的温柔里,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却。之后又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一家单位,开始了工作,当他领到第一份薪水时,还是开心了一把,只是以后就淡然了。不久,父亲死了,他很自然的接下父亲的担子,一时间迷失了自己,周旋于各个大家长之间,迎合每一个人,让自己处于疲惫之中。但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会独自一人在湖边吹箫,哀悼他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爱情。他在少年时代有一个很要好的情人,只是他们八字不合,被大人硬生生的拆散了。

觉新是一个矛盾的人,它既有新社会先进的知识,又有封建残余知识。在他的处事当中,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也许在当时的社会觉新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并且走得相当辛苦,放弃了梦想,放弃了爱情,成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忠实的守护者。

第三篇:读巴金《随想录》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沂源一中07级23班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第四篇:读巴金《家》、《春》、《秋》有感

小说(Novel) 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诗歌、戏剧、小说)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可缺少的文化财富。其中,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便是中国现代小说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从1931年开始,《春》在《文季月刊》上开始连载发表,到1940年5月《秋》最终完成,前后历时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巴金先生以自己的犀利的视角的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从而揭示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鼓励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并且与这种没落的封建家庭彻底的决裂,由于对于题材的熟悉和作者自身深切的感受,这部作品从《家》开始连载的时候便受到广大的关注,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自然而然的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起来反抗这种“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在这三篇长篇小说中,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族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小说通过对高家不同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亦或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等各个不同文化角度和视野的描绘,为我们展现出来一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顽固不化,还有一批以觉慧为代表的一行接受新知识教育和受到“五四”运动冲击的新青年的英勇与果敢。

在信息文化方面,语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产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的雕琢表现出来时代的文化。例如:通过对觉新在高老太爷,克明等封建家长面前语言的描绘,表现出来他的不折不扣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他希望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和谐”的相处,至少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他在哪里都是尽量的说好话,但是似乎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似乎总是不想让他消停,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他去面对,总是会让他感到痛苦和无法承受;而当他在觉民、琴以及的的妹妹淑华面前时,他却能说出快乐的话,似乎又有了勇气同这个家族的不公平、不合理作斗争,他仿佛又像是获得了新的生命一般。觉新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出了他作为艺术个体的悲剧,为我们展现出来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状况,受到了五四运动思潮的冲击,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对国人的摧残,这种新思想发展异常缓慢。其实,觉新的形象只是当时大部分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能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形象来推测一下当时国人思想的一个基本状况;同样的我们能从像高老爷子,克定等一些封建大家长的言语中看见他们的顽固不化,尽力去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令人作呕的丑恶嘴脸,这些都能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激起读者强烈的愤慨和不满。

在物质生产文化方面,小说也为我们展现出了民国期间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机器生产的兴起。觉新和克明每隔固定的时间就会派高家的管家去田间收租,这就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依旧是封建地主剥削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主要向地主租住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金或者是粮食作物作物对地主的报酬;另外,小说中也屡次提到高家的管家高升回禀高家的时候是说农民租金缴纳经常收不起来,去田间收租的途中会遭遇土匪威胁或者田间很多田地会遭到洪涝灾害,从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较差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小说中,克明、陈姨太等都在觉新工作的事务所购买力一些“股票”,虽然这些“股票”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中小型的民族企业也开始逐渐初步发展起来,暂且抛开他们的规模和本质来说,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应该对这一变化加以支持和必要的肯定。

在物质消费方面,小说中也有许多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例如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淑华和淑英姐妹们经常会在闲谈的时候拿来一些糕点吃,经常会在琴等表姐妹来的时候一块吃席,在高家花园的湖中间凉亭之中“请客”,这些都是对封建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随性与悠闲;还有在一些钱财消费方面,向克安、克定等高氏子弟,从来都是大手大脚,这些描写都从侧面暗示了高家这个封建没落家族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量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中讲述了沈氏的一个丫鬟喜儿的死,由于身份卑微以及沈氏的尖酸刻薄,只能惨死在“充满怪味的昏暗的”高家下房之中,死后沈氏竟然连一口棺材都不肯给她买,沈氏的对自己生活挥霍与对丫鬟的吝啬也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制度文化上的体现。首先就是家庭,就像一直为人所熟知的,《激流三部曲》以描绘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的家大族——高家的逐步没落为主线,像是一部缩小了的《红楼梦》,通过讲述大家族的兴衰来披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在小说,作为高家这份如此大家业的创建者,高老爷子毋庸置疑是这个大家族的决策者,在这个大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尽管克安克定等兄弟不安分,也仍然会畏惧这个大家长。作为嫡长孙,觉新成亲一月后,由于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的去世,觉新自然就承担起来的协助三叔克明来掌管这个大家族的任务,这也是对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其次,便是体现在婚姻制度上。在《秋》中,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对周家的薏和枚少爷的婚礼做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对枚少爷的婚礼,从婚前的“过礼”日子一直到婚后枚少奶“回门”的描写。在正式结婚前两天的“过礼”的日子里,周家便把提前准备好的凤冠霞帔、龙凤喜饼等过礼用的抬盒送到女方冯家去,午饭过后便是女方送回来的抬盒,全是女方的妆奁等物品,当然,少不了的是双方的近亲对新郎的道喜和祝贺以及宾客的推杯换盏;婚礼前一天晚上的“花宵”周家举行“簪花”的礼节,枚少爷在行完跪拜的礼节后便得睡在“新奇、温软的新床”上,等着“新婚之日”的到来;喜庆的日子在周波涛的训话后开始,“敬祖”、“发轿”,由迎亲的宾客将新新娘子迎回周家,须经过“拜天地”、“拜祖人”、“夫妻交拜”、“童子秉烛送入洞房”等一系列程序,接下来便是“撒帐”,“揭盖头”的典礼,然后由枚少爷去女方冯家“谢亲”,回来之后新婚夫妇对祖宗行三跪九叩首的“大拜”,再者就是谢客敬酒,闹洞房。经历了一系列的繁琐的礼节后,一个象征着家族地位与实力的婚礼才接近尾声;还有婚礼三天之后的“回门”的大礼......小说通过对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婚礼为我们展现出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风俗,令人感到窒息,压迫与无奈,这也就激起了像小说中觉民与琴的这样一些新知识分子的反抗,促使他们最终为了抵抗这样的封建旧礼教而斗争,用自己的行为向旧礼教宣战。

高家以及其他大家族的故事也在枚少爷的死、克明的死、觉新的事务所被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和克安克定一手操办卖掉了老宅分了家中逐渐向了尾声,觉新虽然依旧是高家那个“作揖主义”的的代表,但是在文章最后他也对克安和克定等“长辈”说出了自己从来不敢说的话,也是一个不小的改变,不是么?就像觉民和琴说的那样,“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也许,这并不仅仅是觉新一个人的秋天即将过去,也蕴含着整个封建制度的没落与“完结了”。觉民们的报社不久就另外找到地方迅速重新置办了起来,这也象征着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星星之火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燎原之势。离开老宅之后,似乎高家的每一房的人都过上了自己“欢心”的日子,觉新与张氏两房相互照应,过得也算是融洽。克安与克定继续过着坐吃山空的日子,吸食鸦片,挥金如土,变卖田产与房地,维持着生活。

小说结尾了,让每个读小说的人都不免心有戚戚,维护封建的“吃人教条”的人事物都最终会走向黑暗的深渊,社会必然会朝着自由、民主的新时代发展。

第五篇: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我是巴金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尽管我仰慕郭沫若的才华,

鲁迅的笔风。但我最喜爱巴老的作品,从“小狗包弟”到“海上的日出”从“寻梦”到“做一个战士”。每一篇都是那样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给我无穷的遐想和共鸣。当我困难时,我读到: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样大那样深。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当我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极度丧气时,你说出:做一个战士是不知道萎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石摔倒,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当我好高鹭远时,你真诚的道出: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支撑你在宇宙的长河里濯濯升辉。“巴金星”我心中的明星。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当太阳落下帷幕时,总有黑夜的降临;当白天的喧哗悄悄逝去时,总有宁静的到来;当炎炎夏日被瑟瑟秋风取而代之时,总有残叶的飘零。 《家》,这本书中描述的大家族公馆中,是四室同堂,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会充溢在这个富有的家庭之中,然而对于公馆中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黑洞洞的家庭。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家》中三位善良、单纯的女性就是悲剧。

梅是旧式才女,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觉新的软弱,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高老太爷的独霸,不管是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他们处在的那个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使梅失去了心爱的觉新,使她在身体被病魔缠绕时,又被精神之痛压在下面,直到抑郁而死。

瑞珏是温柔贤惠的一名女子。如果有人说是因为她抢夺了觉新而致使梅死去,那我可不赞成。因为瑞珏并不知觉新与梅相爱,并且瑞珏也是受害者。她因为被高老太爷抽签抽中而成了高家媳妇。瑞珏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嫁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是风度翩翩,也许是性格古怪,也许是体弱多病。珏带着自己无限遐想嫁进高家。珏的温柔贤淑打动了觉新,并且为高家生下一个小男孩。本该是享受着大少奶奶的待遇,却因在高老太爷时逝世时怀着第二个孩子而被逼住到了破旧且远离高家的小屋中,最终因为难产而死。

鸣凤是一个充满天真、善良的女孩,虽然是高家的下人,但是清秀的脸庞,单纯的性格可以让人忘却她的身份,这也使得叛逆的三少爷觉慧爱上她。的确,她很动人。在鸣凤身上也许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是那么容易接近。没有姨太太们那种高档的胭脂水粉,小姐们俏丽的服饰,简单让她变成觉慧眼中黑压压的高家的一个亮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女孩却被高老太爷当成物品,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山为妾。鸣凤或许是三位可怜的年轻女性之中

最勇敢的一位。她用投湖自尽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不管是成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梅,还是死于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瑞珏,甚至是为封建家奴制度所迫害的鸣凤,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存在。从小说表面来看,似乎高老太爷是罪魁祸首。其实高老太爷在大家族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封建家长制一样。在高家没有人被允许与高老太爷顶撞,也没有人敢违背高老太爷的一切命令。这样的高家,这样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残毁、深渊、懦怯、黑暗。

看着三位年轻女性因为高老太爷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家族的牺牲品,我开始愤恨,我假想着或许有一天,高老太爷逐渐从高家失去影响,那这样雷同的悲剧就不会再出现。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激流三部曲》的后面又出现了觉新兄弟的继母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无力帮助。这是又一幕悲剧上演。可是又有谁能改变呢?即使高老太爷不存在了,可是另一个象征着封建家长制的老太爷会出现。

我想,这就印证了觉慧在旧历年给人施舍时的想法,即使他今天能够因为觉慧给的钱而生活下去,然而以后却还是会挨饿。 封建家长制度就像恶魔,徘徊在中国旧式社会中。在黑暗中,似乎一切都变得渺小,一切都变得奴服。但是觉慧勇敢地逃出家庭并且获得了自由。这也许就是那黑暗中微弱的星光吧。

现在,中国已不存在这样的制度了。我要感谢像觉慧那样黑暗中的星光。即使当时是那么不起眼,但最终成就了现在的光明。

我永远坚信: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在宁静中暴发的是最大的喧哗;叶落归根,枝条上总会有新芽的绽放。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去世。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他,并没有被封建腐朽思想所侵蚀,“五四运动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运动。19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到外地求学,27岁那年他赴法留学,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灭亡》,这部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群青年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所进行的种种革命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有着献身精神的悲剧人物,巴金将他塑造为一名悲剧英雄。他的抗争精神,他撕心裂肺的呼叫,让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这篇小说终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英雄,尽管在黑夜绝望呼叫的英雄。

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4月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随后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家》,随后与《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家》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到四川为背景,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历史,小说描写了几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但他不是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直指向了专制主义。

抗战爆发之新中国成立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氛围忧郁而悲哀,如短篇小说《废园外》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了几天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园内的一个深闺少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平凡但又有着一股巨大的伤感。

巴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与以后相比并不是那么精美圆熟,但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轻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的身影,艰难跋涉,如杂文《龙》中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文中说,”我走进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护身武器,我用它劈荆棘,打豺狼,它还帮我等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没……”文中深刻表现了作者手中握着笔与封建专制与人民的敌人斗争,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斗争给世界带来光明。

巴金的一生平凡而又曲折,在《在怀念肖珊》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妻子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全文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文章开头作者想到了六年前妻子肖珊逝世之时,首先让人为之一痛,作者说他当时想倾吐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倾诉,执笔三四个小时而写不出一个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该受到多大的打击,但他并为被击倒因为他要与这些反对派斗争,直至看到中国富强的那一天。 正如他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到:“一九三五年,小说《家》出版后两年,我曾经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着我的营垒,并没有做过妥协’因为这段话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判……”然而作者丝毫动摇过自己坚定的心,他一直手握笔杆与他的敌人斗争着。

巴金的一身平凡而又曲折他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他走过了无数的沼泽,但他没有被累垮,他一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在他的文章中也体现出来,他的文章题材广泛,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他从不隐藏自己的快乐,也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他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说:“今天出席这次大会,看到许多新生力量,许多有勇气、有才华、有责任心、敢想、敢写、创作力极其旺盛的,对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的青年、中年作家,......但是我心灵中仍然燃烧着希望之火,对我的社会主义祖国和我们无比善良的人民,我仍然怀着十分热烈的爱,我要同大家一起,尽自己的职责,永远前进。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民、对历史负责。我现在更加明白: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绝不是一个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的人。”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对后辈充满希望的人。他守护自己的信念走过了一生,直到他看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他便一个人默默离开了我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存在问题和不足范文下一篇:单词记忆小窍门范文

热门文章

巴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