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色彩构成论文

2022-05-1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建筑色彩构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第一篇:建筑色彩构成论文

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概述

摘要: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行业发展快速。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建筑色彩教育的缺失,针对色彩构成在建筑院校的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色彩构成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色彩构成如何适应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研究,从调整教学目标,细化教学流程,增强建筑色彩分析。

关键词:色彩构成;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建筑色彩

引言

建筑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美感与功能机密结合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构成系列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训练,在当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程里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这个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构成系列课程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其中的色彩构成主要是从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同角度,系统地介绍了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色彩创造性设计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一、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色彩教育缺乏专业性和适应性

三大构成体系主要是面向艺术类专业,且最初也是以艺术设计学科引入到教学体系中,那么就很难适应建筑学的需求。对于建筑学来说,色彩构成主要是营造更好的氛围感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类的色彩构成与建筑类的色彩构成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艺术设计是满足大众的需求,在色彩构成上只有符合人的常规本能,实现一定的视觉效果。但是在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色彩构成偏向于抽象艺术,且色彩构成基本上都是脱离建筑背景,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会过多强调色彩抽象性和主观性,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却很难传达出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

(二)色彩训练要求缺乏专业适应性

三大构成体系最初是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被引入国内,主要面向的是艺术类专业,内容自然难以适应建筑学专业的特定需要。色彩构成之于建筑设计而言,更多在于辅助营造更有感染力和氛围感的空间。而工艺美术训练的色彩构成与建筑色彩设计过程联系并不紧密。不同于艺术创作大可特立独行而无需顾及他人是否可以理解和感受,“设计”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色彩构成的效果理应符合大部分人常规的本能联想,传递某种易于感知的视觉信息。然而,目前建筑院校的色彩构成练习有趋于抽象艺术的倾向,如色彩知觉、联想与象征和色彩对比调和练习大多是在脱离建筑背景的条件下开展。但色彩构成的目的并非为了“抽象”,“抽象”仅仅是构成的一种手段。而目前教學中色彩组织过于强调主观性和抽象性,试图表达艺术作品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情绪”,以至于难以传达其具体的主题思想。

二、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措施

(一)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目标

建筑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建筑学教育,不能改变主体地位,在围绕建筑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时,不能忽视建筑设计的教学,特别是色彩的构成。从目前的教学质量上看不能采用艺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更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建筑设计和色彩构成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美术院校中,色彩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色的创造力和视觉敏锐力。但是建筑学的色彩构成,不能只局限与色,而是在理解和运用的有效结合,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自觉应用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和色彩审美规律的掌握能力,实现用好色彩、善用色彩和敢用色彩的基本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对色彩构成教学设计出新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色彩构成教学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在目前已经拥有的教学内容,对色彩构成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改变教学思路,将色彩构成更好与建筑学相适应,加强色彩构成方面的联系,注重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色彩构成观念。

(二)统筹“三大构成”教学,色彩与平、立融合

从概念上看,色彩构成旨在通过调整色彩关系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营造特定的视觉效果。而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可理解为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使创造出的形态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可见,色彩构成和平、立构成在理念上是并行不悖的,两者既不是一种绘画技法,也不只是一种既定公式,而是一种语言。色彩离不开造型,色彩都依附于某一个物,而形体也需要色彩以显现。因此,在构成课程安排中,对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通盘构思,三者课程紧密联系,组成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在平面和立体构成中有意识加强与色彩构成训练的联系,在平、立形态构成的基础上,加入色彩的考量,把形式美法则中的节奏、比例、渐变、相似、重复、对比等视觉形式规律运用在色彩搭配上,并且强调色彩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力和对塑造氛围的重要性,这些原则不仅指导学生进行构成设计,也对理解建筑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鼓励学生借助色彩规律寻找并确定作品特定的色彩组合关系,即便是以同一个组合形体为出发点,不同的色彩搭配也能获得各异的表现效果,优秀的色彩方案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态构成上的不足,为作品增色。

(三)压缩色彩基本理论课时,减少技法类作业数量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色彩构成理论的讲授占据了大量课时。教学内容调整后,我们将原有三部分的讲授内容压缩为一部分,同时加大了学生的实践训练部分,并且强调学生对表达内容、形式、技巧的自我选择,而并不是以技能为中心,以表现为目的,通过不同的实验和尝试,使学生不断分析和发现新的形式。在训练方式上我们可以引入现代电脑设计手段,使学生把精力从绘制和制作技术方面集中到分析创新上来。通过相关图形图像制作和处理软件的辅助应用,帮助学生快速的完成色彩构成习作,同时进行更多不同效果的尝试与实践。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手绘训练,毕竟手绘对于艺术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来说是永远无可替代的。这就要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既应重点的进行手绘练习,也要适时地应用电脑进行辅助强化训练。不过根据各自的特点,建议手绘练习适当多安排学时,电脑辅助训练相应减少时间,例如可采用3: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既手绘练习3学时再分配上机1学时,也可根据不同训练内容灵活应用学时分配。

结语

目前,尽管国内建筑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在探索和调整中逐步形成适合建筑学专业特征的教学模式,也积累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但仍有巨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清楚地辨析建筑基础教育中构成教学的现状利弊,在关注色彩领域的同时,走出色彩创作的迷局,回到色彩设计的本质,寻求源自建筑领域自身的力量,重新审视对建筑色彩规律的探索,围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立足建筑设计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正和充实,而非被动地简单沿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意味着对教师的色彩驾驭能力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色彩构成到色彩设计的色彩构成教学转变,不仅仅是从关注平面图形到关注立体形体,而是从单纯的关注色彩本身转变为关注建筑色彩设计中多个层面的内容,构筑精细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将对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及整个建筑学基础教育的创新促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32-35.

[2]庞蕾.形与色彩——设计基础教学资源与课题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185-190.

作者:张维

第二篇:《色彩构成》:训练学生色彩应用能力

摘要: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

色彩构成是具有90多年历史的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观念更新,艺术设计进入了新的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往往都沿用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弊端和不足。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际应用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基础教学的内容过多,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刻意强调色彩构成的定义和几种固定的构成形式,而往往忽略了色彩构成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对色彩感性认识的训练,不但造成了学生因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因僵化的形式和理论受到了约束和限制。

教学模式陈旧 大都沿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或者应用一般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常是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后,再进行手绘训练,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由教师点评。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用颜料这种一成不变的介质来表现作品。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颜料技法的运用,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用颜料再现给定的构成规律上。忽略了学生自身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把握,认为色彩构成就是色彩堆积,从而造成以后的专业设计过于单调、乏味,缺乏创新和创意。

专业结合性不强 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很多情况下都是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而开设,并且有时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色彩构成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都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把所学内容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这就导致了学习的不连续。有时学生会感觉学习色彩构成课程没有用处,学习效果很差,作业也只是敷衍教师。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和探索。

理论教学为辅,案例教学为主 单纯讲解理论教条和构成形式,不但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死记硬背构成规律的传统模式,注重案例的作用,通过案例学习色彩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教学过程的初期可以举中国传统的宗教壁画、民间年画等作为实例。这些典范是当代设计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迪。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经常安排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教案大都是单一的文字方式,在教学中用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课效果也不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展现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书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方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形式学习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让学生借助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代替颜料来表现作品,大大节省学生的制作时间,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涂颜料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色彩应用上。提高了学生作品的创新性和整体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色彩构成中应用电脑辅助设计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训练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

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 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清楚所授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课时,对色彩构成教学进行思考,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教师授课时以实用性为原则,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提出结合专业方向的案例,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例如,在环艺专业的色彩构成基础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实际案例可以是一些室内设计的配色实例:而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基础教学中,教师就要提出一些服装色彩搭配之类的案例。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色彩构成这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消除学生敷衍教师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在掌握色彩构成内容的同时,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能不自觉地应用色彩构成知识。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向专业设计类课程迈出的第一步,因此,一定要重视色彩构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以训练学生色彩感性认识为主,提高学生的色彩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刘青峰

第三篇:浅论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2012JY0011);本文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2012JY0011)

摘要:通过对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提出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挖掘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应用价值,利用PCCS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色调图、色彩印象体系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建立色彩理性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

关键词:PCCS色彩体系;色彩构成;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教学目的旨在色彩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色彩规律及色彩美学形式法则,提高学生的设计色彩驾驭能力。色彩构成具有典型的方法论意义,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色彩设计方法,为后期专业设计领域课程中的色彩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

在我国设计教育届存在如此的现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科盲”,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对艺术也知之甚少,两个群体的学者各自固守在自己的那块领地里,相互之间筑起了高起的围墙,延续着C.P斯诺在上个世纪中叶批评过的“两种文化”的隔离[1]。传统的色彩构成在教学思想上主张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坚持以美学经验技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色彩体系”的教学内容仍将其作为“标准化色谱”在色彩构成课程设计中简单略过,仅强调色立体可以利用科学编码标号为色彩定名等标准传达色彩信息的功能,忽视了其可以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三维空间关系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色彩理性逻辑的重要作用,其中对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重视程度尤为不够。

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伴随经济环境、设计产业及信息技术等因素的积极变化,设计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提倡设计教育与市场应用紧密衔接。由于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学生只关注花哨的色彩形式,在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独立的色彩设计创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设计条件与要求,仍无法掌控色彩的各种特性,陷入临摹容易、创作艰难的尴尬困境。所以,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文化隔离”,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对于应用型色彩构成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2PCCS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

色彩体系(色立体)是按照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基本属性,对色彩进行有秩序地整理、分类,形成规律性排列,并借助三维空间的形式,组成一个可视化的立体旋转模型。1666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七色色相环理论奠定了现代色彩研究的基础。1772年法国数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亨瑞·朗姆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提出色彩金子塔模型,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得以上升到三维体系(色相、明度、纯度)。伴随人们对色彩规律研究的逐渐深入,出现了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等重要色系理论。

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Practical Colorordinate Syste的简称)是日本色彩研究所1964年公开发布,以色彩调和及配色为目的的实践性色彩体系。其结构以色彩三属性为基本空间要素:色相(Hue)以“红、黄、绿、蓝”心理四原色为基础,按视知觉等距插入24色的色相环;明度(Lightness)以视知觉等距为基础分为18级(最高9.5,最低1.0),即色立体纵轴;纯度(Saturation)以各色相的最高純度为上限,统一分为9级(最高位9.0,最低位1.0),即色立体横轴。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出了“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综合成“色调”。色调经过命名分类后,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区域,形成“色调图”,类似于等色相面,如同一个D字。D的垂直边为无彩色调,分为5组色调(白W、浅灰ltGy、中灰mGy、暗灰dkGy、黑Bk)。有彩色调分为12组,用v、b、s、dp、lt、sf、d、dk、p、ltg、g、dkg十二种名称来给各个色调命名(即鲜、明、强、深、浅、柔、浊、暗、淡、浅灰、灰、暗灰)。

日本PCCS色彩体系建立了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对颜色进行分析及评分,将“动态—静态”、“生硬—柔和”作为表达色彩感受的评判标准, 根据分值在坐标中确定其色彩印象的位置。利用SD方法(语义分类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精心筛选出能够表达人们对颜色感觉的多个形容词,然后对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中的1000个人进行了相关的色彩印象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后得到了单色印象空间、配色印象空间、形容词印象空间。

3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空间结构利于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

在传统的色彩绘画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例如在前期传统色彩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面对客观对象,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光照作用下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进而真实再现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学生色彩经验的培养偏重于个体的观察体验。而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又将色彩原理解构成独立模块及众多概念。学生从开始分别学习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到掌握各种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方法,这种看似完成众多知识点的散落式学习,由于忽视了色彩空间逻辑性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色彩理论是一种割裂式的理解,导致对色彩的综合应用陷入混乱。例如色彩会同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属性特征,而在设计实践中,色彩配置不会只面对单色相的明度组合或单色相的纯度组合等单一色彩属性的色彩组合应用。由于缺乏色彩体系逻辑化的训练与支撑,初学者容易混淆其中的关系,尤其是明度与纯度。所以孤立的看待色彩属性或仅凭缺乏色彩逻辑性的个人色感,在色彩设计实践中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色彩属性的空间逻辑,相对于其他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在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使显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PCCS色立体对色彩采用更灵活的纯度分级,使外形比孟赛尔色彩体系更加完整光滑,同时摈弃了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机械椎体外形,根据各色相的实际明度差别确定色调环的倾角,准确建立色彩三属性的空间维度关系。既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形象的、直观的理解各种色彩特性,亦能使后期的色彩众多知识点建立在色彩科学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使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例如学生可以根据PCCS色彩体系的显色结构清晰的理解各色相在明度值方面的差异。3.2色调概念利于学生掌握实用色彩搭配方法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大程度上偏重对众多色彩知识点的理论传达,训练方式也多为独立单元,割裂了各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以至于色彩搭配方法缺乏体系化,学生对色彩配色的综合应用浮于表面。同时,色立体的三维特性对于色彩设计方法论的指导效率显得过于复杂,缺乏实效,导致色彩构成教学脱离了设计应用,陷入虚幻的色彩形式游戏当中。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规范示例可以模仿出大同小异的色彩构成作业,但当面对真正的设计课题时,在多种综合因素和色彩元素面前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供了极具实践性的色彩搭配方法。其提出的“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整合成联动的整体,把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简单的色彩三属性之间的搭配,拓展至纯色调、浊色调、暗色调、无彩色调等色调间的搭配,使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色彩搭配方式。不同的色调分别具有强烈、明亮、柔和、黯淡等色彩感觉,教学中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色彩配置方法与色彩情感及设计意义之间的联系。

日本PCCS色调图通过二维语言表达三维色系结构,简单的图形展示了丰富的色彩应用(见图2)。一方面,其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学生能够直观且迅速掌握色彩搭配的实用方法。PCCS色调图以横轴为纯度阶,以纵轴为明度阶,各色调组内部或之间的纯度与明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教学中可以利用PCCS色调图二维空间的视觉距离帮助学生明确各色彩属性的对比差别:距离越大,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强。距离越小,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弱。另一方面,日本PCCS色调图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计算机数字色彩与传统色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效衔接,例如在photoshop软件中,拾色器的色彩选取方式采用平面化的观察视角,其中默认的HSB模式(H明度、S纯度、B色相)在设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与PCCS色调图的表色方式极其类似,便于学生在计算机数字色彩设计中学以致用。

3.3色彩印象体系利于学生建构色彩情感的逻辑思维

“色彩意向及情感化表现”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传统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仅强调色彩心理特征的功能表达,例如仅解释色彩具有联想性、象征性、文化性等表意功能,忽视了情感语义与色彩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及多变性,使“春夏秋冬”、“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等配色主题训练陷入不明确的个人经验配色的误区。当学生需要根据设计语意,创造某种意义的图形及色彩组合时,往往显得一筹莫展。

日本PCCS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建立色彩印象空间,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研究色彩情感特征:一方面,建立以“(柔和)—(强硬)与(动态)—(静态)”的心理判断力为基准轴的PCCS单色印象空间,利用单色印象色彩分布特征,帮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色彩印象特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红色与蓝色、黄色与褐色等各色彩在印象空間上的距离差异及相应色彩的位置等视觉性情报,一目了然的对比色彩情感差异;另一方面,在配色印象空间中,将相似感觉的颜色归纳为一个集合,并为每个集合归纳相关色感的关键词,如“纯净的”、“自然的”等,然后制作相应的配色色卡,进而准确反映配色特征与印象差异。在形容词印象空间中,利用人们对色彩印象经常性使用的类似“温柔的”、“可爱的”等形容词,将色彩印象与文化语义联系起来。例如配色印象空间与形容词印象空间的印象坐标都是相同的,假设打印出一个“配色印象空间”和一个“形容词印象空间”形状的胶片,此时位于相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形容词可以说是具有相同的意义,换言之,位于“配色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颜色配置”完全可以用“形容词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形容词来形容。通过这种方式比较“颜色配置”与“形容词”,学生就可以判断出不同色彩组合带给人的色彩印象,进而建构明确的“色彩印象—情感语意—设计主题”的色彩印象逻辑思维,并由此策划出一套科学客观的配色方案。(见图3)

综上所述,色彩构成课程不是简单的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为导向,强调与设计市场接轨。所以将PCCS色彩体系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将PCCS色调图与PCCS色彩印象体系等实践性内容导入到色彩构成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色彩理性逻辑思维,帮助其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洁,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少煦,李陵.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以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为例[J].美术学报,2011(06):3841.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艺海,2009(6):9697.

[4] 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118.

[5] 刘卉.色彩构成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48.

[6] 杨莉.色彩设计教学理念的重构与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07(09):120.

作者简介:闻佳(1982—),男,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作者:闻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汽车空调检修论文下一篇:社会工作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