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记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清明记范文

清明祭祖记

“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清明节很快就到了。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回老家祭拜去世的各位前辈。

爸爸的老家离城区不远,妈妈的家可就不是了,它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我们决定先去祭拜姥爷。一路上,虽然带着几分忧愁,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很热闹,又是上坟的祭品,又是上坟的炮筒、鞭炮……

踏着路上的荆棘,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先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及其他前辈的坟前,插上花、插上香,祭拜后就来到了姥爷的坟前。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无心看周围的风景。舅舅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们大家在姥爷的坟上插满五颜六色的鲜花、花环,在坟前摆上祭品、插上香,舅舅点燃纸钱及坟两旁的炮筒、鞭炮,我们双膝跪地来祭拜去世两年的姥爷。想想姥爷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临终前被病魔折磨的样子,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妈妈、小姨、大姨都流泪了,我们大家哭成了泪人,好久才站起来。炮声和我们的哭声打破了坟地的沉寂。姥爷,你听见了吗?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您的!

我在回来的路上默默地想:先辈们,你们在天之灵好好安息吧!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一定会把家园创造得更加美好!

也许是长大的缘故吧,今年的清明节我感觉过得最有意义。

第二篇:散文:清明风俗记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特殊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这样的时节,正是一年中祭祖归宗、慎终追远的最好时刻。这一天,也正值仲春与暮春交替,大地回暖、雨水增多,枝条吐翠、原野尽绿。生机勃勃的春风里,人们正好顺应天时,远足踏青,以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一冬的寒气与抑郁。历经千年流变,清明已把节气与节俗有机融合,具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双重象征意义。没有风俗的内容支撑,节气就成不了节日,也难以流传千年。清明节只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是由其丰富的人文习俗作支撑的。时间是最好的分拣大师,在岁月的长河里通过它的淘洗,留下来的总是最有生命力的。清明节这天,到底有过多少习俗,现在真是难以考证了。但寒食、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习俗是一直流传着的。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由于中国地域、文化、民族的多样性,清明这一天的习俗也是各地有各地的不同。这就构建了清明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中原腹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亳州,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重性,在清明节上也是有充分体现的。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印象最深而且一直沿袭下来的,真是值得记述。上坟,是清明节核心仪式。上坟扫墓应该是秦代以后的事,至少不会早于秦的。先秦以前的祭祀以庙祝和家祭为主,因怕搅扰先人,那时是不去墓地的。即使这样算来,上坟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人们出于对先祖的追念,总会去上坟的。这一天雨水相对是多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啊。在这细雨烟笼添清愁的氛围中,人们携酒食、香烛、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焚香燃烛,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其神肃情穆、敦亲睦族,足以慰籍先魂。纸钱果酒祭酒、添土封坟插柳,这种上坟仪式全国大抵一致。但家乡却另多一道礼仪,那就是“哭祖”。扮演哭祖的角色基本都是女性,而且表演性极强。出嫁的闺女回来上坟,首先要回娘家所在的村子,刚进村头就会放声大哭,爹娘死的就哭爹娘,爹娘在的就哭爷奶,爷奶也健在的那就哭老祖。说是哭其实不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嚎。清明节这天早饭刚过,村村都有直楞楞的哭嚎声:我的个亲爹呀——我的个亲奶样——我的个祖宗啊——村里的人闻声而出,看看是不是自家女儿或者姐妹。当哭者望见自家亲人出来后,就立即停止了哭嚎,亲人们也会趋步走过去迎接。我在想,其实,这种哭嚎也许就是向娘家人发出信号:快来接我啊,我来上坟了!没有外嫁出女性的人家,男人们到坟地后也会哭嚎几声。男人们完全表演式的哭嚎,真与驴叫没有多大区别。小时候,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便在心里好笑。有一次,我问母亲上坟为什么要哭啊,母亲半真半假地说,“他们在阴界,说不定也正忙着种瓜种豆呢,不嚎叫几声,也不知道有人来祭奠啊!”现在想来,这种习俗真是有趣。寒食节是与先人对火的崇拜相伴而生的。钻木取火,保留火种是先人们生命延续的根本,人类对火的膜拜可想而知。每年仲春之初,人们就断火寒食一天,第二天再重生新火,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现在,河南开封府景区,每年清明节还举行盛大的“颁火”仪式。当然,这种由包公主持的仪式显然是为吸引游客表演而做的。寒食节禁火是为了迎新火,清明节祭亡灵是为了佑后生。 到了唐代,这两个内在特质关联的节日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寒食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及宋以后寒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项内容,寒食的意思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们家乡,清明节这天的寒食是“蚰蜒窝头”。这种蚰蜒窝头是由白的麦面、红的高粱面、黑的红薯面,由外及里的包裹而成;但光这三种面不行,还要加上绿绿的榆钱。外白中红里黑,绿色榆钱均匀在其中,而且和面时加了盐和五香粉,在七十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真算得上美食了。

人以食为天,美食对馋嘴的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诱惑了。清明节能吃上两三个“蚰蜒窝头”,成了我对这个节日期盼的根本原因。柳条串烧饼,可以说是孩子们每年清明节的最好礼物。象征着圆满吉祥的圆形烧饼,用翠绿的柳条串着,纯白、青绿、焦黄,麦面的纯香、芝麻的焦香、新柳叶条的清香,混在一起真可谓色香味一体。清明节的早上,家家户户到烧饼炉子前买柳条串烧饼,是家乡亳州的一道风景。这个风俗应该有一千多年了,北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此景。《东京梦华录》载: “寒食节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挂于门楣……”;《事物纪原》一书记述更详细:“以发面夹大枣蒸成饼,饼成飞燕形,以柳条串之,挂在门楣上,故称‘枣锢飞燕’”。据说,这种寒食,原本是为祭奠先贤介子推“割股奉君不言禄”忠烈精神的。但后来却演绎成了给孩子们的吃食。

清明节这天,柳条串烧饼不是父母给子女买,而是姥爷姥姥给外孙、外孙女送。当然,亲姥爷和姥姥去世的,这个任务就由舅舅承担了,没有舅舅的再由姑娘承担,反正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柳条子串烧饼,谁不吃谁嘴肿……歌谣都这么唱一千多年了,谁还不赶紧买两串烧饼给晚辈送过去呢。更何况,在传说中这种烧饼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挂在门旁风干,夏天小孩子吃了可以治“苦夏”。能治“苦夏”的道理何在?我弄不大清楚,甚至不太相信。我倒记得,夏天那风干了的烧饼嚼在嘴却能满嘴留香好几天。现在想来,在我童年记忆里的所有节日,似乎都与吃食有关。因此,也记忆最真切。

2017年清明节于古井集团

本文内容来自原创,想知前面发生了何事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字体,选择查看“历史消息”,欲知后来之事请明天继续关注!公众号原创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留言!

第三篇:清明节祭祖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王明凯一大早就和爸爸、妈妈乘车回老家祭祖。

他们到了老家后,顾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来到祖坟前,爸爸、妈妈把准备好的烧猪、鱼、鸡都贴上红纸盛在盘中,放到墓碑前。接着,把香烛点燃,全家人一起诚心诚意地磕头祭拜。王明凯在心中暗暗祈祷: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学习进步,保佑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王明凯祭拜完以后,跑到另一边和叔叔点炮仗。

突然,对面的山头很吵,好像起火了,因为风势很大,火浪卷著黑烟扶摇直上。正在这时,王明凯一家烧的纸钱也随风飞舞起来,火苗吹到了干燥的草和树枝上,慢慢燃烧起来。这一下爸爸、妈妈全慌了。王明凯却很冷静,马上想到自己在学校学过的防火灭火知识,他立刻拿了一大瓶水浇灭了火苗。爸爸、妈妈都夸奖他反应灵敏。王明凯得意地说:“我在学校里学过防火灭火的知识,老师也告诉我们祭祖要注意防火安全,以免发生火灾。”爸爸说:“明凯,你说得对极了,对面山头的人肯定是粗心大意,祭祖后没有注意观察就走了,我们一定要检查确认没有火苗后才能离开,不能学他们粗心大意,要不然会造成巨大损失的。”

(指导老师:黄春媚)

第四篇:记清明黄帝陵祭祀典礼

◇ 刘自力 罗双全

时值清明,我们一行专程前往陕西参加201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

4月5日,我们九时许到达黄帝陵。黄帝陵位于黄陵县桥山,史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山形似桥,沮水环山而过。是时,艳阳高照,天清气爽,漫山漫嶺花开正闹。高远的天空纵伸数条乳白色的气带,像长长的白练铺展在天空。空气中飘逸着清明特有的气息,前往参加祭祀的人络绎不断。

祭祀典礼时间未到,我们便在轩辕庙一带信步游览,这一带建筑巍峨庄严、气势恢宏。庙前广场巨大、视野开阔,轩辕殿、诚心亭、碑亭、碑廊、祭祀大院等,环境幽雅、古柏苍翠、老槐峥嵘、杨柳青青、桃花灼灼、小岛红亭、水曲石岸,令人赏心悦目。其间,有一巨大的柏树,下竖一碑,碑文为“轩辕柏,此柏高五十八尺、下围三十一尺,为群柏之冠,相传为轩辕黄帝所植,距今五千余年。”下方书“黄帝手植柏”。此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冠”,“中华第一树”。有诗赞曰:干直枝阔覆天地、身浮凌云揽天机、根到九州无曲处、叶纵八埏千古奇。立于树下,深感此树蕴中华五千历史沧桑,佑华夏人民生生不息。似悟古柏常青、黄帝不死、中华永在!

9时50分,公祭典礼开始。时间是取“九五之尊”之意,代表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现场击鼓34响,鸣钟9响。34象征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地区,9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鼓声铿锵,钟声悠扬,在桥山沮水交织回荡,人们的思绪似乎也随之飘回五千年前,追思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的伟大功绩,心中亦涌起“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情怀。

„„

五千年生生不息,赖吾祖肇启文明;十三亿殷殷康恭,蒙吾祖福佑苍生;黄发垂鬓,无不念慈;华服洋装,遐迩诗颂;时时不忘,俎豆常新;岁岁绵延,龙脉永承!

„„

煌煌中华,自强复兴,千秋大业,砥砺乃成,仰吾祖之英灵,佑华宇之繁荣! 陕西省长娄勤俭宣读的祭文道出了现场人们的心声。

乐舞告祭是典礼上的最大亮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序礼·心祭》,身穿汉服的舞队在舞台进行“奉香、献爵、献花”仪式。第二部分《舞祭·尚礼》,在两侧礼仪舞队的配合下,手捧汉唐古乐的舞者演奏礼仪音乐。第三部分《舞祭·明德》,64名舞者身穿“云纹”服饰,展现出一幅颂扬黄帝功德,大气恢弘的舞乐场面。第四部分《龙祭·复兴》最为精彩,伴随着庄严的音乐,两侧礼仪舞队挥舞着有鲜明“龙”符号的旗帜,与中心祭台的表演不断互动,变化着各种造型,这时,一条数十米长的黄色巨龙从右侧舞动而出,到得前台,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夭矫灵动,活灵活现如似真龙一般。末了,舞者轻放舞杆,巨龙便缓缓腾空而上,一直飞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脑子忽地浮现出黄帝驭龙升天的画面。拉回思绪,这似乎更是龙腾中华的象征意味。

整个祭祀典礼庄严、肃穆、宏丽、高雅。同时把黄帝陵本地传承久远的公祭仪仗礼仪乐入其中,展现出“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理念和浓浓的民风民俗。

参加这次公祭典礼活动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和台湾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万余人。当宣读公祭活动中唯一的企业代表“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时,自己心里油然升起几分自豪。典礼结束后,我们一行也到黄帝像前敬香祭拜。

祭祀黄帝陵,是中华名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旨在和睦九族,和合万邦。公祭大致起于春秋,世代相传,历代黄帝莫不重视。据传历史上祭祀黄帝陵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的是汉武帝。公元前110年10月,汉武帝返回长安,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命士兵一人一担土,堆起了一座高20米的“祈仙台”,第二天又命八十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桥山、印仙台,三山向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招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向黄帝祷告,保佑江山平安。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无不隆重祭奠。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推选孙中山为民国大总统,派人参加祭祀黄帝陵,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篇气壮山河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高潮,为了共同抗日,4月5日,国共两党互派代表参加黄帝陵祭祀,双方各自宣读了祭文。这次祭祀典礼双方的共同参与,对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载入史册。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出之于心者也”,意思是祭祀不是外在物化的表现形式,而是发自人们的内心。为什么中华民族对黄帝如此虔诚崇拜呢?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论党派团体、海内海外,无不以炎黄子孙为自豪。因为,轩辕黄帝是民族的始祖,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15岁被民众拥戴为部落酋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一生经历52战,降炎帝、诛蚩尤,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

这样一段文字总结了黄帝的功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文初祖,始制衣裳。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烂衣服去开辟山林),胼胝辛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创文倡礼,凤鸣来翔。周车指南,德记八荒。服牛乘马,功垂华章。盈昃推演,易利农桑。淳化鱼夫,赖及四方。中华巨野,域舆宽广„„黄帝功德,千古传唱。”

轩辕黄帝创建了永恒不变的道德准则,创建了言物记事的文字系统,开创了承载民生的辽阔疆域,留下了永世流传的医学经典。总之我国古代时期的衣食住行、工农矿商、货币、文字、图画、音乐、历数、婚姻、阴阳五行,乃至伞、镜的发明,均始于黄帝时期。这些发明创造,为后世子孙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贡献跨越国界,超越国度,这不能不使我们怀念崇拜这位高大伟岸的历史和文化巨人。饮水思源,当怀感恩之心,敬拜祭祀,不忘祖先之德。

在轩辕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碑文:

“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次年,台湾全岛士绅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先至南京、又飞西安,拟前往黄帝陵告祭轩辕始祖,至耀县,雨克未果,前行就此遥祭黄帝陵,空留历史遗憾。

物换星移六十载。今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为完成先人遗志,弥补历史缺憾„„再组团拜谒皇帝陵寝,并祝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我族繁衍昌盛,以彰祖德。

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二零零六年九月二日敬立”。

读罢碑文,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六十年感情依然传递,六十年心香依旧燃烧。台湾同胞那种念祖感恩的赤子之情,那种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归属之情,那种期冀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殷殷之情跃然于碑文的字里行间。

时下,我们在倡导以中华文化为根,以中国精神为魂。而根在何处,魂在何处,此时此刻已然找到了答案。正是这根在、魂在,我们才看到了海内外华夏儿女那份对祖国“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的厚重千钧的情怀,那份魂牵梦萦不离不弃的眷念。

真是不虚此行,至少心灵得到了洗礼净化,精神得到了荡涤升华。

坐在返回的车上,望着络绎不绝的人们还在走向黄帝陵,心中默默祈祷: 愿黄帝陵前香火不断! 愿黄帝精神永远不灭! 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愿华夏文明薪火传承! 愿炎黄子孙砥砺图强! 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第五篇:清明的来历|清明的由来|清明诗歌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

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你笑了范文下一篇:冬之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