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语录

2023-04-02

第一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语录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然而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万花筒一般的哲理性。同张爱玲一样,米兰昆德拉将他对人性细致的观察与体悟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他的文字当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破众人本千疮百孔的面具,尽致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既然很轻,为什么生命还无法承受?米兰昆德拉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轻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不会“永恒轮回”,不会一次次重复发生,举无可举,受无可受,自然便无法承受。

可是,何谓“轻”,何谓“重”呢?

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然而,当这些沉重从我们的肩上消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豁然开朗,而是我们曾经看重的生命如今变得如鸿毛一般,轻得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他感受到了他所可能要背负的生命之重,因此他害怕承受特蕾莎的爱,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付出他的所有。于是他用极不负责的方式迫使特蕾莎给他所谓的自由。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切沉重都瞬时消失了,他却开始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特蕾莎时的感觉,于是生命之重变成了生命之轻。

尽管托马斯努力的逃避生命的重负,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了生命的轻。有时候,生命的旺盛正是因为有了“重”的存在,“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当有一天我们摆脱重担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却变成空虚与空白,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然而,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可能会压垮脊柱,麻木人的神经。面对生活,我们既不能确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也不能使生活完美以后再来度过,那么,对于平衡生命的重和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也许生活,就像《活着》所说的一样,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轻与重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三明学院中文系09汉本蔡文文

第五遍仔细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魂再一次受到拷问。不止是对托马斯每一次行动选择的认识态度,更是在托马斯面临一次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灵与肉”的时候,就像残酷的罗马统治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一样,我也再一次被钉在沉重的十字架上,如此般锥心的疼痛。我不禁沉思:人生在世,何为轻,何为重,何去何从?

书中的主人公,托马斯,游离于特雷莎和萨宾那之间,游离于情感与肉欲之间。特雷莎的单纯,天真,萨宾那的成熟,他一直在抉择。后来,他选择了与特雷莎隐居小山村,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当中。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这个字,比重更让人捉摸不透。因为它的虚无缥缈,因为它的难以定义,这也正是最让人承受不了的字眼。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白玫瑰与红玫瑰中,他选择了那抹白。这也是我最爱的结局。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至轻莫过于责任。

正是因为对特雷莎的责任,使托马斯终究放下了一切,与她隐居山村。

责任这种无形的东西,比任何一种有形的东西都来得让人喘不过气。

因为背负对父母的责任,我们不敢轻易选择死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背负着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忍受了工作上的一切艰辛;因为背负着对子女的责任,我们的心头总是放不下在远方的游子;因为背负着对朋友的责任,我们的心与他们同在。

当然,还有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最复杂的责任了。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匆匆人生,如白驹过隙,恍恍惚惚。何为生命终极的意义?一路执着追求着的又到底是什么?我想,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对人,我们真诚相待,包容理解;对事,我们尽心尽责,恪尽职守。纵然曾经受到过伤害,我们也无愧于心,因为我们对自己尽到了责任。但求无愧于心,海阔天空。

我不去追求今天的自己是否开心或难过,我不去追求今天的自己是收获还是损失,我只追求今天的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担负起了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三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

人物性格分析

赵晓敏 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2012221102410003

摘要: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感受作者那如同音乐奏章般的断章法、通俗的笑剧模式、对集权社会的犀利观察与剖析、浩浩荡荡的哲学思辨。并思考本书提出的人生命题,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重?怎样的选择才能不算“根本没有活过”。

关键词:生命之轻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特蕾莎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是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重要与否我无法评价,但经典是一定的。犹记得初中翻阅这本书时,就被它尖锐的讽刺,生动的描写逗得捧腹大笑。这次翻开,多了思考,更能看到作者对社会的犀利观察,对男女爱情的深刻剖析。这由轻到重的读书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吧。

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显然深谙“开门见山”的写作技巧,开头的诘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想必打动了很多人。但我更喜欢的是后面的一句话,“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某种程度上,它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或然律相契合,万千种可能性里只发生了那一种,生命本身就兼具了残酷与美丽。不过,人类到底是不喜欢这种不经彩排的演出,总想去弥补和修正什么。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改变历史,或是穿越到过去,修正错误,多半是出于这种心理。却没有想过,生命之美就在于它不经雕琢的朴实。一次次修正出来的“人工品”,既不可能达到完美,同时也失掉了最开始的纯粹,还极有可能把人拖入修正的偏执与疯狂里。就像《蝴蝶效应》里的男主人公伊万,最后绝望地毁灭了一切。所以,还不如好好地把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活得真实就够了。

在这本书里,米兰·昆德拉别出心裁地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 托马斯和萨比娜是轻的代表,特蕾莎是重的代表,而弗兰茨则是轻和重的结合。作者用他们探讨着轻和重的选择,试图回答巴门尼德未完成的辩题。但把结局留给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学说,把答案留给了读者。我想,作者的意图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他是在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选择轻或重全在自己的意志,只要最后有重复的幸福就好。

一、坚持灵与肉统一的特蕾莎

特蕾莎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因为她象征着重。执着而又认真的她,用同情心拴住了“登徒子”托马斯。但拜她那极端粗俗而又贬低一切的母亲所赐,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错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也就是说,她以“重”的标准衡量身边的一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身体独一无二,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与其他女人别无二致的性工具。强烈的嫉妒和不安使她陷入了沉重的痛苦,噩梦不断,终日惶恐。二是,她要求灵与肉的绝对统一,即“她无法明白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带来的乐趣”。于是,她想学会轻松,从而纵容自己与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但她错了,她得到的报偿不是轻松,而是更强烈的道德谴责,这沉重甚至不亚于之前的嫉妒与担忧。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特蕾莎很爱托马斯,她甚至把托马斯看成自己的整个世界。但也是她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用同情心迫使他就范。直到最后,卡列宁让她明白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不断背叛的萨比娜

萨比娜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因为她和托马斯是一类人。他们都不计后果地追求生命之轻,萨比娜这种追求甚至比托马斯还要来得彻底。在萨比娜身上,这表现为一次又一次地背叛。她的生命就是由不断地背叛组成的,背叛父亲,背叛丈夫,背叛爱情。她的画作“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她的人生也是如此。表面的自由与不羁的背后,是童年悲哀的记忆和祖国沦陷的苦涩。她为什么要不停地背叛呢?对托马斯来说,背叛会带给人罪恶一般的快感。但萨比娜之所以背叛,更多的是因为生命之重给她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带来的残酷阴影。而“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她被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因为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她只能漂泊,就像在空中行走,没有安全保护。

三、在轻重之间挣扎的弗兰茨

弗兰茨是米兰·昆德拉最瑰丽的创造物,他是轻与重的结合。或者说,他一直在梦想和现实两个世界中挣扎。一开始,他是重的代表。担负着对妻子的责任,对女儿的义务,道德的虚伪一直把他的心钳制得死死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对萨比娜的爱情。因为

萨比娜是个背叛者,她对世界和世俗的摒弃和背叛是他想去做但一直做不到的。弗兰茨一度以为他在萨比娜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努力捍卫这份爱情,不让它流于俗气。单从弗兰茨强壮的外表看,做到这一点似乎不难。但实际上,他的力量是对外的。他错误的爱情观让他面对他所爱的人时,表现得很软弱。而萨比娜又是个渴望暴力的背叛者,背叛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在萨比娜的引导下,对家庭之重失去了耐心,转而投向一个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的怀抱。他真的爱那个女大学生吗?恐怕不是,在我看来,他只是爱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轻”中微醉。最后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的斗殴中死去,自认为摆脱了懦弱而又卑微的自己,实则已经流于“媚俗”。轻与重没能平衡好,梦想和现实矛盾重重,他的死就像个玩笑。

四、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

看起来,托马斯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竭力追求着真正的自在。他拒绝婚姻,拒绝任何感情投入,甚至拒绝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子。任何的束缚都被他抛弃,任何社会观念都于他如浮云,他沉浸在“黑色的醉意”里,把使命当成玩笑。然而,最后他却不得不屈服于特蕾莎。这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带着让他挣不开的依赖和执着。可是,他又不愿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和与无数情人建立起来的“性友谊”。在矛盾中,他放手了。短暂的愉悦之后,是特蕾莎走后留下的巨大虚空。而这虚空,就如书名那样,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实际上,托马斯是带着永恒轮回的观念的,他坚信“非如此不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被绑在了特蕾莎的身边。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承受的不是轻,因为再轻也有重量。我们承受不起的是轻的离去,留下的空洞没有相应的东西填补,会让人觉出疼痛和刺目来。所以,我们愿意背着重负前行。这重里,有对父母的责任,有朋友的情谊,有伴侣的羁绊。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背负着重前行的我们才懂得人生的美好。人生不是水墨画,再好的“留白”也需要和墨笔勾勒的山水相搭配。若不会平衡人生的重与轻,你的人生就称不上精彩。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百度百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四篇: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读后感 )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生活,让身上的重量把我们压得更低,更贴近大地,即使这样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辛苦。但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我们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学会了从容面对责任。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

也许不应该在“轻与重”当中选择什么,但是在人生态度以及原则面前,我们就要在“轻与重”当中作出选择。

第五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书笔记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内容简介:a主要人物--托马斯(外科医生)特蕾莎 萨比娜 弗兰茨

b时代背景--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C主要内容及其篇章布局--由七部分组成(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通过主要人物的之间的交际,在国家民族危机的政治大环境下,抛出众多的思考范畴,如: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等,是一场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场盛宴。

我的浅谈:

翻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种神圣的感觉。无疑,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换言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在书伊始,尼采以永恒轮回的姿态现身,而最沉重的永恒轮回告诉我们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我们一直在追求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不断的重复。但是现实却是,建立在一个不轮回的世界--它的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理人。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负担就是意味着责任。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人,生命之轻,意味着生命的虚无,这当然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主人公托马斯,对存在之轻提出疑问,对于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表现在人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使得一切真正的选择成为不可能;而他爱上的特蕾莎却是一切偶然性的化身。六次的偶然,特蕾莎对于托马斯而言--是个被人放在了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托马斯爱特蕾莎,但是他却认为爱情与性欲却是不同的--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而正好相反,特蕾莎正是对两者绝对结合的坚持,她对于托马斯唯一也是无敌的筹码就是--忠诚。虽然,她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试图尝试生命之轻,但是,最后她依然回归,因为与爱情的沉重相比,她更无法忍受的是生命之轻。于是,她选择痛,并幸福的快乐着。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卡列宁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渴望的真爱。说到底,托马斯是试图在挑战人群的媚俗,勇于突破世俗的偏见,用放浪形骸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进行自己的性友谊,又这么深爱着一个敏感的特蕾莎,可以无视自己的孩子存在。事实证明,在他回到单身生活后,在特蕾莎与七年后离开他之后,他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空间: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一个他追求的可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维度时,他不禁也发现原来这生命之轻,他也是不能承受的,他到底回去布拉格找特蕾莎了。追回了自己存在的重量。

而与托马斯一样的,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她用极端的背叛来演绎对媚俗的挑战。她相信,美就是被遗弃的世界。在她身上,涌动的是背叛的快感。从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漂浮不定,悬浮空中。

第三个生命之轻的人物就是弗兰茨了。他追求萨比娜,满足了情人的愿望,却始终缺乏天堂之爱。他推崇忠诚,却背叛了他的妻子。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却死于抢劫的毛贼,真是死得轻于鸿毛。

einmal ist keinmal(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正如波希米亚的历史不会重演,欧洲的历史也不会重演。欧洲和波希米亚的历史是两张草图,出自命中注定无法拥有生死经验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的人类之笔。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地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地东西。生命终将逝去,那么他们留下了什么?---那些垂死的柬埔寨人留下了什么?--一张大幅照片,照片上那位美国女明星怀里抱着一个黄皮肤的孩子。

托马斯留下了什么?--一句碑文: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贝多芬留下了什么?--一个披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的忧郁的男人,用一种阴郁的声音说:es muss sein!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卡列宁---卡列宁安息与此。它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直蜜蜂。

在媚俗的世界上,我们注定无法逃脱。何谓媚俗,媚俗就是对生命的绝对的认同。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如果说美学媚俗意指英和伤感类作品的低级艺术情趣,那么政治媚俗则只对既定秩序和既定思想的盲从,文化媚俗则指对多数的,流动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人类学媚俗则指人类在无条件的认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表现出的乐观盲从和拒绝思考的态度。那么,既然无法选择避免,,那么我们就拥有自己的信仰,不能偏离人性的轨道。

总结: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人生的偶然,让我们往往非如此不可。灵魂和肉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一部经典是反复的咀嚼而成的。因此,认识还有待升华。

通往布拉格的蓝色石子路因为昆德拉而成为一道风景。

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大学生更是如此。虽然我们拥有很多选择。有人选择宅在寝室,有人选择忙碌兼职,有人则是穿梭在学校和图书馆之间。但无论如何,对自己过于放纵的生命之轻,我们是无法承受的。我们需要不找理由的去学会生活,学会去承受。唯有这样,我们的价值方能有所体现。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20110510023政治学院

王双双

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书籍装帧设计开题报告下一篇:树立五个认同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