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2022-04-26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者简介:任婧(1994.07-),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摘要: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教授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推动了我国行政学的恢复和重建。欣喜之余,过去的研究中,“引进来”是主线,走“国际化”路径是惯性,往往脱离“本土化”土壤。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1:

我国行政学的发展:挑战与应对

[摘要]行政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国的行政实践是行政学发展的现实依托和最重要背景。毋庸讳言,行政学对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行政学研究得好,不仅能在理论上将行政活动诠释清楚,而且能在解决具体行政问题的过程中为政府和公务员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可以说,做好行政学的研究工作,对于现代政府而言,大有裨益。

[关键词]行政学;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政府

一、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实依托

1.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改革开放无疑是我国行政学研究最重要的实践背景,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行政学就是要为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行政学也要有全球视野,吸纳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历史的、科学地、辩证地吸收和利用。换而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立足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中国行政改革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和具体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温饱问题、贫困问题,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伴随改革开放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又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很多是政策导致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如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社会价值混乱问题等等都有扩大的态势,如果不给以关注,适时纠治,势必会影响改革开放的大局,也会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新阶段,风险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问题都可能发生晕轮变化,这也给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一现实也要求行政学对相关命题应有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3.对行政学研究的走向与趋势进行预判。理论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总结过去,阐介、指导现在,也在于对未来有个清晰的描绘和较为准确的判断。基于此,行政学作为一门实践指导之学,不仅应关注过去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也应关注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着眼未来,未雨绸缪,有所规划,可以便我们面对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至于惶恐不安。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行政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配套。这既需要深入研究和开掘中国的行政实践,梳理和总结过去有益的行政经验,为行政活动提供理论前导,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在行政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有效理论,认真分析、融会贯通,加工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规范,为我所用,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中国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我国行政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对行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其中,政府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直接参与变成宏观统筹。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部门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公务员行为越来越规范,依法治国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方针。行政学的生命力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在实践中能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尽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不可否认,行政学理论所面临的对象是繁杂无序、变动频繁,这样对行政学相关理论的验证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些因素也可能成为导致理论与实践不相协调的重要诱因。

2.理论泛化,难以形成概念共识。短短30几年的时间.中国的行政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雏形出现,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毕竟行政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全球化与区域化、国际化与民族化之争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这些都给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影响。问题诸多、视角多样,在对一系列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也出现了诸多看法和分歧,即便连最基本的学科定义,如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都是仁智各见,至于其他具体的理论就更是公说公话、婆说婆理了。从逻辑上看,概念是判断的前提和基础,缺少必要的概念认同,只能自说自话,王婆卖瓜。在此意义上,必须“具有作为交流媒介的科学概念和术语”作为研究的基础。当然,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研究还是较为初步的,尚不够成熟。但需要清楚的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优秀的行政管理思想,虽然未形成完整、夯实的理论,但对于行政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应该重视的。开掘、升华中国行政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夯实行政学本土化的基础,必须“抓住当前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这一契机,以此为突破口,广泛、深入地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使行政学的理论走向现实,并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的变化与变化了的现实,不断修正、充实、完善自身,是行政学的希望所在。”

3.对待西方行政学理论照抄照搬有余,消化、吸收、创新不足。新世纪、新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独善其身绝不可能,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内容,当然这不能成为“盲目迷信”西方行政学理论的理由。可以肯定的是涉及行政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发端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在自由经济——管制经济转型之后,政府由过去的“守夜人”变成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控制者和干预者,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也逐渐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清晰的厘定出来,政府的权责边界不断的细化,政府运作的流程和形式日益规范,这一切都为行政学在西方的成熟奠定了实践基础。可以说,全球化一方面把西方的行政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来,有利于加强中国对世界范围尤其是欧美行政学的了解。正如马克思所言“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㈨行政学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借鉴结合,明确基本立足点,慎重对待西方行政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涉及行政学之言必及欧美,这也成为当下一些学者的风景。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对西方尤其是美国行政学理论的盲目崇拜,对中国行政实践活动和中国的行政思想缺少深刻把握和认知所导致的。

三、发展我国行政学的基本思路

1.理论研究不可懈怠,但要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理解行政系统本身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对行政学理论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或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念,否则行政认知会各

不相同,不但实践中难有疗效,即便交流和沟通也会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应把这些有益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改造。用升华了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如此将大有裨益。当前,我国行政学研究更多的着眼于对西方理论的探讨,大有“崇西”的倾向,往往把西方理论舶来后,并未按照“引进——吸取——消化——创新”的逻辑来输入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诚然,西方行政学研究主要是依附于“三权分立”理论极其相关实践,而我国的行政学理论研究更多地依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实践,这也成了中西行政学研究最大的不同。对于国外行政学理论,我们不能不加区别、没有批判地完全照抄照搬过来套用自身行政实践。就中国的行政学研究来看,更多以描述的方式或借鉴、或传接西方的成熟理论,缺少宏观上的系统考察,尤其是对原初理论的行政生态考察不足,致使行政学研究丛林现象频出,这也直接导致我国行政学研究裹足不前,难有突破,甚至饱受争议。从中国的行政实践反观中国的行政学,本土化、实践化的特性彰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自身的发展。

2.行政学必须向行政实践摄取营养,同时要发挥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行政问题的广博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为行政学研究提出了许多课题,既需要对行政实践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电需要对行政理论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些都是复杂、艰巨的任务。伴随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的加快,行政学研究会越发的热起来,但无论如何都要注重理论研究的中国化问题。所谓的行政学研究中国化就是着眼于中国自身的行政生态来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行政现象和行政活动,能够厘清行政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阐介相关基本理论、对于相关行政问题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等。换而言之,要真正的发挥行政学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转型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迁,关注政府系统外部因素的变化,关注这种变化对中国行政发展的影响力,力求准确地把握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因。”必须清楚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行政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行政活动,不在语意上折腾,避免“执著于概念领域”的无休止争论,从“问题——理论——问题”的逻辑思考问题,而不应从“理论——问题——理论”的逻辑上思考问题,防止只注重理论而忽视问题的情况发生。

3.注重帮扶,为行政学研究提供资源保障。行政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也直接阻碍了行政学研究的人群扩大,行政学专业就业不容乐观的形势逐渐向硕士和博士逼近。就业的出口直接影响着行政学的人员入口,很多人可能喜欢行政学,但碍于就业压力可能就要转投别的专业。加之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对行政学专业的要求并未占据优势,多数情况下,只要与行政学相近或相关的学科都可以考相近的职位,这样一来,行政学的优势在公务员考试中并不能体现出来,而专业所学也未必能够派上多大用场。行政学的专业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行政学专业的人口,因此,必须加大资源保障力度,使从事行政学研究的人多起来。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是对行政学研究给以资金保障。行政学研究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因为行政学研究得到了政府、基金会等的资金支持,而我国在行政学研究的主体依靠上也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院、校等,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说我国行政学研究的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补偿性供给,而在行政学研究的创收上还非常不够。二是为行政学研究拓展空间。对于行政学而言,不能只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必须与行政活动相结合,不能一味的“出点子”,还要深入行政实践,深入政府,了解行政实践中所面临问题的来龙去脉,在理论上进行诠释、阐介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改革的流程、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向等内容都需要在理论上尽可能的“说得清楚、讲得明白”,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到哪儿算哪。三是把行政学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常态工作。比较而言,公务员是最应该掌握行政学知识的群体,而在现实中却往往不是这样。可以说行政学培训是必要而重要的,通过培训可以使政府内部的“明白人”多起来。这样,政府在出台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落实政策,防止出现对相关政策的“非故意误读”性错误。

作者:周柏春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2: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任婧(1994.07-),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教授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推动了我国行政学的恢复和重建。欣喜之余,过去的研究中,“引进来”是主线,走“国际化”路径是惯性,往往脱离“本土化”土壤。本土化与国际化,二者皆不可弃,如何取得“中国式的行政管理研究平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行政学研究路径;本土化;国际化

一、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渊源

历史资料显示,我国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层两次跻身独立学科之列。其一,1896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倡导“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通过翻译、译介,行政学成为一种新兴的舶来品。其二,改革开放后行政学与其他政治学学科重登历史舞台。

行政学的两次发展都离不开走“国际化”道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飞速式”发展阶段。随着有识之士们对政治学学科重构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断了30多年的行政管理研究也重获生机。由于几十年的研究空白,不少学者对重拾行政管理研究深感晦涩。此时“引进来”的方式似乎是最便捷、最迅速的构建行政学理论基础的手段。朴实的手段映衬了这种朴实的愿望。第一代行政学先辈把满腔热忱投到了“引进来”这项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的工作:翻译、出版国外学者的著作;开授行政管理学课程;成立中国行政学会;恢复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等等。也许将这种“借鉴并改良的方式”呼之为“行政学的国际化”较为浅层,但这为我国行政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化路径产生的成果与不足

首先,“国际化”研究在短期内为羸弱的行政管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学科空白期,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学研究思路,体系化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行政管理技术,这难以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潮流和学科重构的需要。其次,“国际化”的研究方式使我们少走弯路。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科研工作找对了方向,避免误入崎径。再次,“国际化”的路径可以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来回答亟待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譬如:如何定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调整不同时期政府在市场中的调控作用等等。此类问题或在其他国家产生,或得以解决,都给予行政管理研究参考价值。

当时代变换风起云涌,其不足也日益显现。片面地走国际化道路引发的瑕疵主要有:第一,“引进来”的方式不能代替我国自身行政学理论建构,反而排挤了“本土化”的行政学理论诞生。第二,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以往的研究千篇一律,而后续的研究难以突破现有范式。第三,行政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足。第四,“引进来”已自发地成为一种“捷径”,削弱了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三、“呼之欲出”的本土化研究

在早期行政学家的观点中就蕴含了“本土化”的思想。例如,罗伯特·达尔曾说:“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反思“国际化”思路的合理性。张成福教授指出:“介绍、移植并不能替代建构中国的行政理论。事实上,在行政科学领域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普遍理论。”因此,将研究视角转向到行政管理的“本土化”势在必行。

本土化路径对行政学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第一,本土化研究可针对中国国情做出合理剪裁。例如,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低生产力的状况、特殊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口结构等因素,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城乡差距很大。结合国情,我国提出“城镇化”,而非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化”标准来衡量城乡人口结构。第二,本土化研究丰富了行政学理论知识。它既巩固了行政学学科地位;又创新了切合国情的理论建设,缓解了长期以来理论大量舶来西方知识经验的不足。第三,本土化研究从我国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入手,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不会出现“理论移植致使水土不服的现象”,更可能作为实践的直接指导。

然而,现阶段本土化研究难度还很大。其一,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不深刻,无法在中国社会中扎根成长。第二,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理论和概念错综复杂,对每种分支学科进行中国化研究是很有难度的。并且,行政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很难实施全方面本土化研究。

四、正确处理行政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多方面的改良国际化路径

盲目撅弃国际化之路是不明智的,势必会动摇我理论根基。既然无法敬而远之,我们就应转变思维方式,趋利避害,合理把握国际化研究的量与度。

第一,从实际出发,合理裁量国际化的边界。针对那些强调范式的规范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前沿成果,应走国际化路径,沿袭国际化惯例。反之,理论研究应着眼本土化,把视野从传统的国际化的理论借鉴中解放出来。第二,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研究的水平与档次,提倡国际间的行政管理研究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我国行政学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既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向西方学习,更要不忘初心地积极影响世界范围内行政学界的理论突破,争取国际影响力。第三,注重比较行政研究,区别我国行政学与西方行政学的差异,避免同化,保存学科独立性。就环境政策而言,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过治理农村污染少,环境污染问题不太严重。因此,西方政府提出是“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政策。相比,我国城乡污染问题普遍严重,对此,四川省政府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实践证明,这项通过行政比较而出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果。

(二)行政学本土化的路径

本土化研究既是当前行政学理论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未来行政学发展的领标与趋势,需要学者们克服当前的困难,积极推动新生事物的发展。

第一,实现学术界与实践部门的联动,共同架构好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前者要加强对研究归纳总结,加深对研究素材的积累,探究规律;后者要加强与前者的互动交流,诚实反馈客观事实,提供丰厚是素材和试验田地。第二,本土化理论建设必须吸收我国文化特色传统,遵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我国有3000多年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经验。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整体的思想、仁义忠信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因此,在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理性”的优先性。第三,针对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在短期内,每一项都走本土化途径难度很大。我们可以从整体出发,提炼符合整个行政界的本土化的理念和思想。

(三)科学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张成福指出,“假如模仿和照抄也是一种国际化和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话,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角度看,本土化则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郑杭生教授谈到:“只有真正本土化了,才有可能国际化。”但从现实出发、从国情出发,现阶段我们更要突出本土化在行政管理研究中的作用。无本土、不国际。我们需要的国际化不是单纯地被国际趋势同化。同化只是低质量的国际化,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路径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深入本土、立足实践是当下行政学研究的趋势,只有带有“中国情结”的行政学研究,才能在契合地指导实践,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伟.如何借鉴国际行政学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2] 黄元龙.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作者:任婧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3: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学科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质要求公共行政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教学案例“三多三少”现象,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程度不足以及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失衡、脱节等困境。通过提高重视程度,把握科学内涵;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案例库;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案例研究,提升案例教学等路径可突破困境。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困境;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和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780年率先使用案例教学法。所谓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指的是在公共行政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以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精选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传统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导致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无法实现预期培养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外高校公共行政学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经十分广泛。与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呈现不少问题,尚未达到提升公共行政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需要深入研究。

一、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符合公共行政学科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质要求。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源自对公共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其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众多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方法之中,案例方法无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1]与此同时,中国的行政学理论是西方的“泊来品”,而建立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公共行政理论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只有充分利用和探讨中国自身的公共行政案例资源,才能够更好指导学生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知识,并建构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行政学理论。

(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动形象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此外,案例教学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案例教学是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现代教学理念,也是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不仅需要任课教师要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需求调查”、“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等基本阶段开展教学活动,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引导能力、启发能力。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学水平,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分析

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式教学/“满堂灌”为主,案例往往变成了证明理论观点的“例证”,案例教学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单纯的理论教学所花时间过多,而对案例教学所花时间较少。此外,对案例教材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入,只是表面上进行理论分析,对微观的情节和细节设计考虑不周,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对理论层面,导致案例分析浅尝辄止。不少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例子性的案例教学,只要举了例子就是案例教学,这其实是片面的;有的认为案例教学就是问题解决式的案例分析,不需要学习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就可以获得公共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误区;有的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错误之处或片面言论急于纠正,导致学生发言有所顾虑,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能使案例讨论自由、充分展开。

2.教学案例“三多三少”问题。我国当下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过去的案例多、现在的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中国案例少的“三多三少”现象[2],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起步较晚,主要依靠西方国家的既有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性质与中国差异较大,其适用性受到不小影响;二是当前中国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匮乏,再加上教学经费有限的制约,使其调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相对缺乏;三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而不愿投入案例教学及其研究。这是因为结合学生实际制作高水准的教学案例,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精力和时间,而教学效果不像科研成果那样具有较强的衡量性。

3.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程度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难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材上的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和考试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和惯性。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也影响到他们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即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或缺乏表达能力,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在班级的案例讨论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案例讨论主要采用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的方式进行,但是每次几乎都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和善于表达的学生上台发言,其他学生因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教学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4.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失衡、脱节。人所共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情景模拟”和学生角色的易进入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案例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选择并被学生充分讨论和有效接收才算最终完成案例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并不是针对学生“量身定做”的,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缺乏深入进行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研究,而对公共行政学案例有深入研究的教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案例教学,很少也很难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这就导致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出现脱节现象。此外,客观上存在理论研究的比较收益高于纯案例研究,也导致公共行政学的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出现失衡现象。

三、深化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

化解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若干困境,既是案例教学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路径来解决。

1.提高重视程度,把握科学内涵。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是贯彻教学整体优化思想的体现,也是努力使公共行政学教学系统结构得以优化和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的需要。以案例教学法等新方式化解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弊端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任课教师需要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消除案例教学的误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3]教师要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的学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实现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的积极互动。要更加科学地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内涵,防止各种误解的出现,从而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的开展。

2.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案例库。选择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理论知识的吻合度,以有效服务于学生学习。案例选取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从中把握当代社会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视野的目标。国外院校十分重视大型教学案例库建设,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搜集了1500多个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学习使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案例库建设既要注重提高数量,更需要重视案例的典型性和本土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保障和推进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

3.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公共行政学教学中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学习者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增强参与程度。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越强,教学效果往往就越好。教师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意识,也要将学习者参与讨论的表现情况作为学习成绩评判的主要标准,增强学生的压力感和积极性。比如采用专题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采用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其讨论兴趣;还可采取辩论赛、小组对抗赛等形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任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系统掌握本学科及了解心理学、语言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逐渐增强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案例选择要恰当,具有紧扣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的案例答案要有可探讨性和伸缩性,使学生的多向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要注重案例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而不仅仅是为了找问题的“解”。这有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实现应有教学效果。

4.加强案例研究,提升案例教学。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它需要案例研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的水平离不开高水平的案例研究,只有在高水平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才能有真正的高水平。教师要完善案例写作和设计,不断加强案例研究,注意案例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案例设计环节。同时要针对说明型、解释型和理论发现型等各类不同的公共行政案例采取有差异的案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庄国波.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中的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54-55.

[3]张宗坪,宋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59-60.

作者:何得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危害论文下一篇:施工企业索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