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2022-09-13

第一篇: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

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1992年,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他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心系祖国发展和吉林振兴,以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国多地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和经济转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他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悉心指导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为博士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4人次,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班级”。

他关心学生,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他目光高远,为学生和团队成员创造接触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进设备的条件,提供与院士等国内外顶级专家交流的机会,支持和资助2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

他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想奉献全部,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他平均每年出差130余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余天,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不计个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经验全部奉献给祖国,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海外归国人才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爱戴,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省委、省政府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活动。教育部追授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立足岗位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日前,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习近平说:“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待,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共鸣,必将凝聚起爱我中华、共筑梦想的磅礴力量。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视察吉林大学时强调指出,“黄大年同志是我们时代的见证者,爱国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升华。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是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第二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

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从国家需要和世界一流看,我们虽然努力了,但还很不够,还有距离‛——黄大年

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

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

2009年秋,黄大年为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他运用对比方法讲述了国内外地球物理的发展状况,为同学们描绘出一幅催人奋进的发展蓝图,改变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学生周文月为能听到这样一场大科学家的报告而感到幸运,而更幸运的是这位大科学家后来还成了他的班主任老师。更没想到的是,在黄大年的指导下,周文月也走进了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的大门,跟随黄大年老师从本科读到了博士。

2010年,吉林大学启动‚名师班主任计划‛,鼓励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当我问大年老师愿不愿意担任‘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时,他说‘我非常愿意’。‛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

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什么他愿意分神去当本科班的班主任?黄大年在一次采访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了说明。在他读本科时,正是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滕吉文的一次讲座给了他国际视野,让他决定‚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讲座,黄大年才能在数年后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他要做的,就是和滕吉文一样,培养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理念。

当上班主任后,他给班上的24名同学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说:‚信息时代就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手段,追求先进的理念必须从细节开始灌输。‛他走进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特点,介绍学科背景,有针对性地帮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黄大年在国外的专家朋友只要来到中国,他都会邀请他们来跟自己的学生近距离交流。通过与这些优秀人才的接触,学生们变得更自信了。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黄大年的助手于平说,加入黄老师的团队后,他们经常能与院士一起商讨问题,与国外专家平等对话。

对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团队成员的面试,黄大年总会花上很长时间。因为除了专业知识,他还要询问学生应考的初衷、专业外的特长、个人的发展意愿等问题,有时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

于平说,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

2013年,陈延礼作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加入移动平台研究团队,黄大年与他长谈了3个多小时,了解他的科研情况和研究兴趣,并为他规划了新的科研方向——水下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与装备。后又资助他参加高级别的海工装备与颠覆技术研修班,进行关键技术积累。

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

黄大年用各种办法让学生接触世界前沿技术。他为吉林大学引进了世界上技术最前沿的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软件平台,剑桥与斯坦福大学的参观访问学者在看过这套软件后十分震惊,因为就连这两所世界顶级的学府都没有引进如此先进的软件。对学生,黄大年有着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标准不仅仅是学分和论文,他更关心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具备了哪些能力。2014级硕士研究生乔中坤说:‚为了达到老师的严格标准,跟上他的节奏,我们都努力再努力。‛

出于工作原因,黄大年经常出差,却从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出差前安排学习任务、研究项目,出差过程中还要开视频会议,帮学生分析研究遇到的难点。开会的间隙,他也会看学生通过邮件发来的学习笔记和读书报告。即使生病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还为学生答疑。

黄大年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所学专业的指导,他还提倡学科融合,他认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鼓励学生做专也做博。学生周帅动手能力强,对无人机感兴趣,黄大年就给他买航模、送他去培训,还出资上万元资助他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2011级博士毕业生侯振隆对数学和编程感兴趣,黄大年就买来相关的书籍鼓励他学习,还手把手从公式推导教起。

‚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他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严师‛‚慈父‛,是学生对黄大年的定义。‚作为老师,不能亏待了孩子,不能耽误了人才。‛黄大年用父亲般的慈爱呵护着学生,事无巨细。夏天,他让爱人给学生们煮绿豆汤;雾霾天,他给同学们准备口罩;科研平台位于顶楼,冬冷夏热,他给每个房间配备电风扇和电暖气;学生丢了钱包,他给掏生活费;学生母亲罹患疾病,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提供经济援助,并帮助联系医生;他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学生报销路费,甚至还资助过多名出国留学的学生…… 生活中,黄大年还是学生的好‚玩伴‛。他平时自己舍不得抽出时间锻炼,却舍得牺牲宝贵的时间陪学生锻炼:周末羽毛球,净月徒步游,南湖沿岸走……这样做就是为了学生们都能有强健的体魄,将来更好地为国家搞科研。 黄大年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勤恳的耕耘换来了满枝硕果,他指导的44名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了国家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1人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3人获吉林大学研究生优异成绩最高奖‚李四光奖‛,1人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8人获国家奖学金;指导学生参加国际会议26人次,他指导的团队成员中,有1人被学校破格晋为教授。

‚四海同仁扼腕叹,满园桃李呜咽鸣。‛黄大年去世后,学生们想起平日里太多的过往,有太多话想对他说: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啊,我多么希望用我生命中的十年、二十年乃至后半生换回您!‛

‚您没有看到我成才怎么能忍心离开,您还没有喝到我的喜酒,我还没有尽到我的孝心,您怎么能走,您怎么忍心。‛

‚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这辈子都是您的孩子,您未完成的事业有我们帮您完成,老师您好好休息吧,我们不会让您失望!‛

‚我想这只是一个梦吧,梦醒了,您就会回来了,是吗?涕泣涟涟,再也唤不醒我敬爱的黄老师。老师,您走了,您安心地走吧,我们会牢记您的教诲,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我哭,哭不能再与您时时相见,不能再感受到您的呵护;我悔,悔自己没有更加努力用功;我恨,恨病魔就这样无情地夺走我最爱的恩师!我只期望老师您再看看我们,不要您再费心为我们讲述,只需要您往日温和的笑容。黄老师,我想您!黄老师,您别走!黄老师,不要走!‛

‚7年了,每次出差都为您随身带着咖啡,以后我还会带,但您却喝不到了。我特别想对您说,您睡了几天了,该起来了,该为我们改报告了!‛

‚做您的学生真的很幸福,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学生……‛ ……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他是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惜时不惜命。他忘我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鞠躬尽瘁。

在学生和团队成员的眼里,黄大年的工作有两个状态:加班和出差。学生们背后送给他一个雅号——‚拼命黄郎‛。 是的,他真的是在拼命!

地探学院所在的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这条‚禁令‛却对黄大年不起作用。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有时候出差回来,还要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楼下看门的大爷总被黄老师敲醒,就和我们抱怨,让我们劝劝老师早点下班。后来时间长了,大爷对黄老师产生了敬意,告诉黄老师无论多晚进出,喊他一声就行。‛乔中坤说。

除了加班,黄大年还要经常出差。‚黄老师是个惜时不惜命的人。7年间,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几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于平说,‚他出差来去乘坐的都是午夜航班,因为白天的时间他都在工作、洽谈,等到实在不能打扰别人的时候,他才会登机。‛

‚和他一起出差,飞机上的时间也不放过,关心完你的个人生活,马上进入工作。‛于平说,黄老师就是个三句话不离工作的人。

只要他在学校,就总会有学生和青年教师来向他请教问题。‚很多时候他办公室门口都排着长队,我开玩笑说得准备个叫号机了。‛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说,‚别人问一个问题,他能给讲两三个小时,把所有的知识都倾囊相授。对学生们的‘骚扰’,他总会舍得大块儿的时间,从来不会厌烦。‛

除了科研和教学,他还承担起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团队,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到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他心系吉林振兴,作为省委组织部专家咨询团队成员,他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地方产业转型,牵头筹划在吉林省建立‚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他多次担任国家‚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为国家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供服务。

为什么要忙成这样? 2016年元宵节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的黄大年,发了一条朋友圈信息,或许可以给出答案:‚办公楼内灯稀人静,楼外正是喜气洋洋。我们被夹在地质宫第5层,夹在‘十二五’验收和‘十三五’立项的接合部,夹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取舍的中间。‛

是啊,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他急啊,他急科研的进展,急人才的培养,急我们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 他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2010年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北戴河休假专家的合影,他常和学生们说,之所以要挂上这幅照片,是因为每天都能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鼓励和关切的目光,他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就是这份紧迫感和责任感,急得黄大年顾不上妻子和女儿。 2016年教师节,在外出差的黄大年在朋友圈发文感叹:可怜老妻一再孤独守家,周末、节日加平时,空守还空守……回国6年多,妻子‚从灿烂到忧郁‛‚从微笑到焦虑‛。他总安慰说‚再有一年就忙完了‛,但他却一年比一年忙,而今天人永隔。 在对亲人愧疚的同时,黄大年似乎没意识到他连自己都顾不上了。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说:‚大年是院士评审专家,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我劝他抓紧,可他却说要先把事情做好,这个暂时不考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所有时间都慷慨地用到工作科研和教学上,对自己却十分吝啬。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黄大年参加学术会议或是讲座,能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荣誉材料啥的,半页纸都不到。

作为科学家,搞好科研是本分,但优秀的科学家则会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黄大年不是仅仅把眼光盯在自己的实验室,而是把科研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一切有利于国家科技发展的事情,都是他义不容辞的工作。 为把事情做好,黄大年几乎把一天当两天过。可他却在百忙之中,接受了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的邀请,做起了会长。任波告诉他:‚具体工作可以由我来做,你出面就行。‛可黄大年却说:‚我从不做挂名的职位,我要做必当倾尽我所能。‛黄大年在任职期间,总是认真策划活动方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海外学子共同报效祖国。

有时,他还‚不务正业‛,看到别的高校申报的课题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他就会放下工作,帮助人家去跑项目、跑资金。他的热心,往往把竞争变成了合作。

紧迫感和责任感令黄大年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无暇顾及的也越来越多。2016年3月,黄大年赶早班飞机前往北京开会,晚上11点又回到了地质宫,和团队成员继续进行项目申请书的编写与修改,直至凌晨3点。6月底,他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办公室晕倒,醒来后不顾身体,接着布置工作,然后又忙着去赶火车。11月28日晚,在北京飞成都的飞机上,黄大年因腹部痉挛昏迷,到成都简单治疗后,他又出现在了29日的会场。12月4日,他在长春做完检查后,又急着赶去北京出差。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被大夫催着住进了医院。第2天开始,他就有计划地叫一些学生来病房,布置学习任务、安排工作计划。第3天,他在短信里对学校领导说‚争取两周内重返岗位,治疗期间不会对工作有影响。‛

王献昌说:‚在黄大年的身上好像从来就没有过‘疲倦’这两个字。在他手术前,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去看他,他还把我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小板凳上,和我们谈了两个半小时的工作。‛ 12月14日手术后,黄大年的身体情况时好时坏,可他还不忘安慰前来探望的同事们;圣诞节时还录制了一段语音微信,祝同学们圣诞节快乐;当刘财去看他时,他还惦记着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

今年1月8日,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把生命中最璀璨绚丽的部分贡献给了国家……正如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里写的那样: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 诗书传家翰墨骨,兴邦济世沁香魂! 黄大年不知道,在他昏迷期间,他的学生不断从祖国各地赶来,守在病房外不肯离去,自觉地站成一排手拉着手默默祈祷; 他不知道,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千人专家‛联谊会换届,专家们在得知了他的病情后,默默地为他投票,推选他为副会长;

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后,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他在国外工作时的伙伴,都纷纷表示要尽其所能,帮助他的团队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他不知道,党组织没有忘记他,根据他生前意愿,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追认黄大年为中共党员; ……

大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你的科学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后来人不断投入振兴祖国的洪流;你的家国情怀就像一座灯塔,为更多海外赤子照亮回家的路;你的言传身教,就像一盏烛火,永远辉映在学生们心中! ‚翰墨传家为偿强国兴邦之愿赤胆丹心身许科研伟业,鞠躬尽瘁为成筑梦拓新之事克俭躬亲挥洒一生豪情‛。黄大年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科技报国的典范,他的灵魂与歌唱祖国的旋律有着如此和谐的共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时代里,他将身躯铺架在了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把一生谱成了一首他最爱的长歌——《我爱你,中国》!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用爱国书写心中大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看到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不少熟悉了解黄大年的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爱国情怀,这就是黄大年的精神支柱,这就是黄大年的幸福源泉!‛

作为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见证了他为祖国科技事业付出的全部心血:‚黄老师一生为国,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他心里有祖国、有学校,却没有考虑‘小我’。‛

‚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采访过黄大年的新华社记者王海鹰回忆说,黄大年为了国家,一切都可以舍弃:金钱、房产、职位、家庭、健康……这个‚科研疯子‛把自己全部献给了国家。 鞠躬尽瘁兴邦梦,赤胆忠心爱国情。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宛若一部有血有肉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爱国之情,每一篇都抒发了强国之志,每一章都印证了报国之行。

提起好友黄大年,同为海归学者,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有不舍,更有敬意:‚大年是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报国理想和报国冲动的人,我能够很深刻地感受到他这种迫切的心情。他是我所见过的对国家科学事业、对国家繁荣富强最痴心的科学家。‛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是黄老师从年轻时就秉持的信念,并终生为之奋斗,他将满腔热血全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球物理事业。‛黄大年的学生赵思敏说,‚作为他的学生,我愿意一直秉持‘黄大年精神’,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让生命为祖国而澎湃。‛

‚响应总书记号召,学习黄大年首先要学他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就是只争朝夕,拿出成绩。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尽一份绵薄之力。‛跟黄大年同一批入选‚千人计划‛的专家闫大鹏说。 以创新成就复兴伟业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每次想到黄大年老师生前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这句话,黄大年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总是心潮澎湃:‚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黄老师‘科研疯子’的精神,更加勤奋地工作,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在科技赛场必须有‘一招鲜’,必须在若干领域创新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说,当下,我国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要像黄大年那样瞄准原创性、颠覆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技术创新,前瞻性和引领性地部署任务,才能在世界科技赛场上实现‚弯道超车‛。

黄大年科技报国、无怨无悔的精彩人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

‚‘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准确概括了黄大年老师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为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面人生旗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阳说,‚我们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勇攀科学高峰。‛

即将启程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蔡永强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计算数学方面还有差距。我会在国外努力学习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像黄大年老师一样,在自己的领域精深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国家在材料应用方面提供更为精准的计算方法,推动产业发展。‛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对黄大年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极大褒扬,也体现了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孙科说,作为科技主管部门,要更加关心和爱护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支持他们安心、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以担当扛起责任使命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回忆起学生时代,黄大年的学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李丽丽说:‚当年,黄老师创造各种机会送我去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毕业后还为我留校四处奔波。‛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黄大年的这种敬业精神、育人情怀深深感动着大家。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那就是全心投入、鞠躬尽瘁,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吕红在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后眼含热泪,‚我们要努力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切实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刘晓晶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道,还要育之以德,教育他们脚踏实地做科研,不负时代、不负年华,成为与祖国同行的人,为祖国的事业而奋斗。

黄大年教授永远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点亮了信仰之光,照亮了报国之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田元景说,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让人思考:青年一代到底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应当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在黄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到了榜样的力量。‛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唐小童专门用了几个小时读遍了有关黄大年的报道,‚我不仅要将所学所感分享给身边人,还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黄大年教授走了!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 男,广西南宁市人,汉族。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

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委员、副会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1981年1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赴英国留学。

2010年归国,任教于吉林大学。

黄大年事迹介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1 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得知祖国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填补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黄大年。

这本纪念册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留言,是黄大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写下的。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于1992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当得知国家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向母校表示要回国。

带着先进技术,黄大年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它能探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封锁。

这张贴在办公室里的日程表,见证了黄大年的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当天最晚的午夜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为了实现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他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为标志,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我国的深部探测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2 2016年12月8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打着吊瓶还在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

在回国整6年的那一天,黄大年写下的“朋友圈”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强大后盾,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从未言败,也几乎从未败过!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3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4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5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6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

7 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

8 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9 习近平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2017-06-02 15:01:51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感悟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生命,为祖国澎湃国家相册:带你走近爱国科学家生命,为祖国澎湃那一刻,我们终于懂了他采访持续了近一个月,我自己泪奔过很多次。和我一起采访的几位男同事也哭了好几次。黄老师这么一个经手的都是几亿大项目的人,回国后却只有几十万元存款。他对自己那么“抠”,可是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他带给我们每个走近他的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精神的洗礼。超然于世、至情至真!人生充满选择 去留之间照鉴情怀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智慧,更照鉴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黄大年一般的民族脊梁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他们的英名永在,他们的事业长存,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走近他的团队 是一次难忘的过程采写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是一次难忘的过程。我们一直在追问,寻找一个可以为他的人生轨迹、为他的不同寻常作出合理解释的答案。我们一次次走近他的团队、朋友和学生,我们渐渐有了叹服,有了敬仰,有了瞬间迸发的泪水,有了长留心间的感动。

第四篇:黄大发先进事例学习材料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下面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欢迎阅读。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

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2017年,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贵州遵义

出生日期 1935年11月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修水渠

性 别 男

人物经历

1935年11月出生。

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黄大发走在去水渠的路上

1958年至1963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1963年至1966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

1966至1992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至2004年任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至今在家务农。

个人荣誉

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主要成就

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

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先进事迹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

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

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巡渠也成为黄大发的一种习惯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黄大发心里美极了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的村庄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旧坚持下地劳作

他家的李子今年又丰收了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年份英雄‛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

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2016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历时36年,老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贵州日报记者深入团结村草王坝进行蹲点调研,深挖‚大发渠‛背后的故事。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在灵宝山上,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

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着给邻村的亲戚卖力气干粗活拉扯长大。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23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开始了这段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

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草王坝人祖祖辈辈盼水,我们共产党人不去干这事,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他们,不管有多难,就是要拿命去换!‛黄大发思忖。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被贫穷和干渴冲散的人心还能聚齐吗?为了检验群众修渠的决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题:草王坝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万元现金,水利站技术人员马上就位! 黄大发连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开会,决定按每亩土地39元逐户收取集资款。动员会上,有人抵制。黄大发的舅公杨春发指着他说:‚大发,你要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散会后,杨春发还是悄悄将39元钱塞进黄大发的手里。

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陆陆续续凑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乡场上卖了换钱,总算凑足了一大摞皱皱巴巴的集资款。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难,物资运输难,聚拢人心更难。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马驮运上工地;没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两顿,可人心聚不齐,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党员思想落后,群众就不齐心,我们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每月初,黄大发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个党员开会,号召党员冲锋在前。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管仓库的工作人员想要资助他买双鞋穿上,他却婉拒了。

春去冬来,餐风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1995年端午节,当汩汩清流从沟渠一泻而下时,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辈辈刨食的旱地变为稻田。

半坎组49岁的徐开伦和黄大发跪在地里热泪纵横,年年岁岁的盼哟,终于圆梦了。这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锅‚敞开干‛,徐开伦一口气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风拂面,壮志有声。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寻‚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就是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探寻和汲取不竭的动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如今的草王坝,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黄大发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去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团结村计划2017年从贫困村出列,这是任务,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紧上报减贫名单,其他村干部已经分头下到村民组,发动村民规模种植辣椒、柚子、核桃。在乡野田畴,林间地头,村支两委正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变幻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宗旨。

大发渠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一段峥嵘岁月;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启迪我们,只要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第五篇:黄大年先进事迹

黄大年,广西南宁市人,195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生前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和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同志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教授于1978年至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继续在应用地球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地球物理学大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古宾斯教授。199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第一时间返回选送单位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兑现学成归国承诺。1997年1月,经学校批准,再次前往英国,开始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曾先后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2009年12月,在国家和母校事业的召唤下,他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全职回到吉林大学担任教授,是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在吉林大学教学科研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领率团队、拼搏创新,成就显著、功勋卓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黄大年教授是享誉国内海外的卓越的科学家。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研发,专攻高效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被同行公认为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团队之一,在移动探测技术行业内长期被作为跟踪和赶超的主要对象。作为战略科学家、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黄大年教授长期为国家设计、跟踪和管理资源环境领域“863”计划项目,并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他负责的“深部探测技术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2013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他的成果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与多位著名科学家并列上榜,“十三五”期间担任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家组成员及多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副主任委员。

黄大年教授是无私的爱国者。作为华侨精英,旅英期间,他生活富足,工作如意,但仍心系华夏,一心报国,曾多次回国讲学,并以多种形式支持国家建设。2009年12月,在国家和母校事业的召唤下,他毅然回到母校、回到祖国。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研究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航空测量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中。“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黄大年教授是杰出的人民教师。他担任学校本硕连读实验班“李四光班”(本科)班主任,指导班级获得长春市“十佳班级”荣誉称号。他指导研究生在《地球物理学》杂志发表亮点文章,获国际专业年会特邀。他注重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创造国际交流和系统培训机会,提高了青年师生在国际层面的交流互动能力。他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团队,赴甘肃金川等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赴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参加吉林省委组织部专家咨询团队,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区推动和协助地方产业转型。他多次担任国家“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为国家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供服务。黄大年教授曾获得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界贡献奖”,是吉林省劳动模范、长春市劳动模范、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

黄大年教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思想进步,拼搏争先,于198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以后他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未能参加党组织生活。归国后,他的政治表现和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在此期间,他曾主动向党组织申请恢复其党籍。经基层党支部和学院党委审核推荐,吉林大学党委审议决定报请中共吉林省委追认黄大年教授为中共党员,2017年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委同意追认黄大年教授为中共党员。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和国防事业,奉献给了培养他成长、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吉林大学。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黄大年教授是吉林大学全体师生的光辉榜样,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的优秀典范,更是当代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先锋楷模!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吉林大学全体师生和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激励着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他的逝世,是国际地球物理学界和吉林大学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组驻村工作亮点下一篇:活动方案电子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