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

2022-09-11

思想品德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定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当代最新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主导作用,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 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一、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求知动机

对《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来说, 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如果树立了这两种意识, 才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走出一条从实际出发,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

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和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与实现理想和前途的关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理想和前途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打算。一旦学生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生活》, 对于他们实现伟大抱负和个人美好前途作用重大, 就会把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实现个人前途的愿望变成求知动机, 变成学习的内驱动力, 就会为祖国、为家乡、为个人美好前途发奋学习, 矢志不渝, 孜孜以求。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深入浅出, 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提高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 幻灯片等多煤体直观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树立主体思想, 切实加强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 在教学中, 要常常组织学生多参加探求知识的活动,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

首先, 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洁、明快、巧妙,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 切忌拖拉或绕远;内容要精选, 条理要清楚, 环节要紧凑, 提问要准确, 小结要精练, 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知识扩展”、“案例分析”等部分留下宝贵的时间。其次, 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这样能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 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 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

只有这样, 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 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 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活动, 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 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注重知识积累, 寓道德教育于生活

知识不断积累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条件,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时, 才会产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兴趣。所以, 教师应让学生经常读课外读物, 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各类事件, 最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学以致用并能有新的见解时, 就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面向生活,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 去认识, 去感悟。但是, 应该清醒地看到, 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求、社会道德标准同客观生活实际有时会有较大的反差, 给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带来困惑, 教师必须及时引导, 消除其负面影响。例如, 在课本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 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 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等内容, 但现实社会中挤着上车、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 视而不见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教师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 正视这一社会现实, 并让学生明白这些人的行为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 更说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每个公民只有按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标准的要求来约束自己, 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现象, 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不是“教”教材的人, 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 听一听他们说的, 看一看他们做的, 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 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总之,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教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 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 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 摆正教学过程中主体的位置, 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引发纠纷及解决途径下一篇:从“原生态”歌唱角度——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