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0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支架式源自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以他的辅助学习观点为基础, 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业的“搭脚手架”的概念, 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 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 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 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 最后, 撤走“脚手架”。其优点是化繁为简, 使所学易于理解与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 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 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 提出明确的任务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在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合理分解任务

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 再将子任务往下分, 直到每个子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子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 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 (任务) 的欲望, 教师就得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任务情景, 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 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 在计算机教学中, 每一章是一个大任务, 每一小节是一个子任务, 每一小节中又包含几个二级子任务。如W o r d的使用这一章, W o r d的使用是大任务, 大任务下有四个一级的子任务:编辑文档、制作表格、插入图片、排版与打印, 在四个子任务中又分别有若干个二级子任务。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完成一个个二级子任务, 学生可自由发挥, 教师指导。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 使整个章节不断完整, 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 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然后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 制作出一个完整Word文档。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以供参考, 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知道这些功能或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 树立信心, 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2.3 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 (1997) 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 (collaboration) 学习。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中建构起来的, 而且社会性的交互 (协作) 更加重要。由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 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 因此可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 合作完成任务, 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

2.4 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某种产品 (如电子作品) 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任务驱动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任务, 其评价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面向能力, 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完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综合能力。

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作品评价”环节中,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根据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量规表, 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上台演示学习作品, 台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 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交流与争辩, 加深理解, 获得共识。最后教师点评, 指出每一学习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以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选取各班的优秀学习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 供学生互相学习。

3 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必须根据计算机课的具体内容, 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实际“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 方法和技能。“任务”要具体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将教学总目标分成多个小的学习目标, 并将学习模块在细化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具体任务, 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最终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设计“任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 认知能力, 年龄, 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合作, 协作, 通过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探索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 (苏) 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 (Lev Semenovich Vygotsky) [著], 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 吴尚智, 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5) .

[3] 徐明成.基于“任务驱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4 (12) .

[4] 冯秋菊.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 2005 (1) .

[5] 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一篇:由“角的度量”教学困惑引发对技能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