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纺织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中国和印度同为崛起中的亚洲经济大国。总人口占世界25%且山水相连,然而贸易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使双方关系近而不亲,加深经贸关系无疑是力促“双赢”的重要举措。

第一篇:纺织贸易论文范文

直面纺织品贸易新壁垒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尽管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福音,出口市场扩大了,出口量增加了。但是,随之而来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又将中国拉回了配额时代。因为中国纺织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无可比拟的出口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会设置种种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应冷静面对出口新壁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壁垒;应对

2005年1月1日,禁锢全球纺织品自由贸易的配额被取消后,中国纺织品业内欢呼声一片。纺织品出口企业认为出口障碍彻底消除了,出口市场扩大了,出口量增加了,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接踵而至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让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又陷入困境。经过几番磨难,相互较量,中欧、中美纺织品谈判终于艰难谢幕。根据2005年达成的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2008年前我国相关纺织品的出口年增幅被限定在8 %-125%和10%-17%之间。前景明朗之际,官方发言人亦言,“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而言,上述协议消除了未来3年在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两个出口市场上的大部分不确定性”。可是,未来中国纺织品出口真的会稳步增长,再无贸易限制的担忧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纺织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无可比拟的出口能力,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势必会再度出招,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仍会面临重重阻碍,在稳步增长之下仍会暗流涌动。

一、新贸易壁垒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在纺织品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税率都在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关税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已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障碍中,最主要的还是非关税壁垒的存在。

(一)特别保障措施

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是指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在认定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激增对其国(地区)产生“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可对中国已经取消配额限制的产品重新进行数量限制。截至目前,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纷纷根据此条款进行了国内立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要求与中国谈判,希望中国对纺织品出口主动设限。就欧盟和美国来讲,虽然达成了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在协议中欧盟和美国已经向中国做出承诺“克制使用特保条款”。可是仍然不能排除两个市场使用特保条款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进行限制。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委员会主席奥吉也表示将继续监视中国,并且随时准备在2006年提交特保申请,因为“综合双边协定保留了美国纺织工业继续提交特保申请的权利”。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之一。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形式非常多,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检疫检验、包装标签等。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非常重视纺织品对人体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影响,陆续颁布了相应法规。比如对纺织品服装有害物质使用量、残留量及禁用物质种类的规定。随着全球环保运动的发展,人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的绿色壁垒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这是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于1992年在对纺织品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专门用于检验纺织品上的有害物质。它具有严格而详细的纺织品环保项目和测试方法规定要求,其检测项目有甲醛、偶氮染料、PH酸碱性、五氯苯酚、卤化物载体、杀虫剂、染色牢度、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重金属砷、镉、铬、铜、钴、铅、汞、镍等并通过使用国际环保标签(Oeko-Lable)来控制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性。

(三)反倾销

反倾销是被国外频频使用的限制我国有关产品出口的措施之一。尤其欧美国家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就纺织品而言,由于2005年以前配额对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的保护,导致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反倾销案件不足十起,总体涉案金额低、影响不大。但从2002年起,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反倾销案件却有上升趋势,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反倾销将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者较有杀伤力的武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表现即为一国产业持续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占据较高市场份额。而我国纺织品正是因为这种低价格的竞争力,将使得国外挥起反倾销的大棒。当头棒喝之下,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和出口量必定严重受挫。

此外,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5年里,将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倾销幅度用“第三国替代价格”的做法,并且对同类产品不论出口实际价格的高低,均按统一税率征收反倾销税。尽管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中我国要求欧盟和美国“克制使用特保措施”,但美国和欧盟能否“克制”使用反倾销措施就另当别论,特别是在中国产能比较突出的男式外套、长裤及衬衫等敏感品种方面,引发反倾销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一些没有被列入特保条款加以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也可能成为反倾销的对象。

(四)反补贴

本来按照WTO发达成员的做法,反补贴措施一般情况下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但是,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通常都试图努力证明其生产经营均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求承认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使用自己的实际成本,以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地使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到2005年底,已经有43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然而一旦我国被完全认可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西方一些国家的反补貼法就会得到适用。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反补贴壁垒的先河,其中2起征收了反补贴税;2005年3月10日,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新议案“修订美国现行的反补贴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也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加拿大和美国的行动给我们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今后,外国将会更多地利用反补贴措施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所以,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及早做准备防范和应对反补贴。外国一旦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涉及面将更加广泛,将是一个行业或数个行业,而且政府的行为也将成为调查规制的对象。

(五)劳工标准

劳工标准作为阻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一种壁垒已经渐行渐近。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在类似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年轻女工的事实被曝光,引起了公众、劳工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广泛抗议,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反血汗工厂”运动。产品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劳工标准也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标准之一。迫于这种压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制定生产守则以规范供应链上的工厂行为。在众多的守则中, 1997年10月美国经济优先权认可委员会发布的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简称)受到广泛关注。SA8000侧重于社会责任,重在劳工标准。例如,SA8000规定不允许使用童工,不允许强制工作,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不能因种族、性别、国籍等歧视员工,不允许采用惩罚性措施,还规定了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水平,尊重集会自由和集体谈判权以及企业要实施针对以上规定的管理体系等。

目前,跨国公司在其全球生产供应链上推行SA8000已是大势所趋。跨国公司所针对的生产供应链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我国的外贸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末端。所以,SA8000标准的实施尤其将对我国纺织品这样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会使一些出口市场在欧美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事实表明,SA8000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以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重要“门票”,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企业与产品均将被拒之门外。

二、突破新贸易壁垒之对策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消息,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346.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7.9%,约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5%。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1175.35亿美元,比2004年约增长20.9%,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5.4%。目前,中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25%。因为中国纺织品被欧美国家重新拉回配额时代,所以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更低的成本,可能将市场转向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这样就会影响到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所以面对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应该冷静分析,积极应对。

(一)建立预警系统,关注信息收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纺织品出口可能遭遇的种种贸易壁垒,中国政府要建立起一套纺织品出口预警系统,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网,从国外律师、进出口统计部门以及企业等方面搜集有关贸易摩擦信息,全面了解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建立培训和咨询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紧紧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标志等,提供给中国企业。

(二)苦练内功,强身健体

1重视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和我国纺织品仍被配额所限不同,东南亚国家由于享受无纺织配额限制的有利条件,与中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例如印度在过去3个月里,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每月都达到44%左右,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也有不俗的出口业绩。而中国每月的增长都在20%以下。所以,我国纺织品中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将慢漫丧失,如想在激烈的纺织品市场上继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低成本竞争优势,提高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和环境保护含金量,促进纺织产品升级,加快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

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采用新技术,政府应该从研发基金上给予扶持。企业可以利用专项国家研发基金,结合自己的研发费用,积极研发环保型纺织纤维材料,如彩色棉纤维、特色纤维素纤维、王米纤维、牛奶纤维、大豆蛋白质纤维等;积极开发生物可降解的染料及添加剂,关注环境和人类健康,实现少污染或无污染。

2打造国际品牌

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较小。因为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中低档产品,高档市场被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品牌牢牢占据。即使很多国内知名品牌,在出口市场上,也多是在为国外企业做贴牌生产。国际化竞争,需要国际化品牌。因此,企业在保证产品达标的情况下,应加强品牌开发和推广能力,尤其是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借助各种宣传工具,在广告、事件行销、新闻宣传中要不失时机的宣传自己是大品牌的信息。

3采用国际标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标准明显落后。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只有不足50%采用了国际标准。ISO9000是世界公认的质量体系标准,被各国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普遍认同;ISO14000是环境系列标准认证;Oeko-Tex Standard100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要求最为严格的生态纺织品标准;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标准。从ISO9000到ISO14000再到SA8000标准,企业从最初的抵制到最后的积极认证,折射出产品标准化认证已是全球趋势。获得国际标准认证,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进入欧美市场的贸易机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直面标准,了解标准,获得标准认证,是企业明智的选择。

(三)出口市场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虽然欧盟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但同时也是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高发地区。如果出口市场过度集中,那么就会出现因为一国市场需求的波动造成整个行业受损的情况。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扩大纺织品的出口额;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适时调整企业的营销地域,分散市场风险,既关注到美国、欧盟、日本的巨大市场,同时不断开拓南美、北非、东南亚和俄罗斯的潜在市场。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纺织品对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出口额在不断增长,向亚非拉地区、独联体及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重也逐步提升。同时,对其他敏感地区,如土耳其、巴西、南非等地的出口也恢复了较快的增长。

(四)关注培养人才,有备无患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中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只要拥有了专于某一领域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企业就不会对贸易壁垒懵懂无知,手足无措;有了人才,在遭遇到技术壁垒、反倾销等壁垒时,企业就可以积极应对,取得应诉或谈判的胜利,或者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目前我国熟谙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人才非常欠缺,在贸易壁垒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就更少。所以,行走于国际市场的企业,培养人才是关键。企业需要投资,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国家更应该从政策的制定以及制度的安排上为企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邵望予.论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6,(2)

[4]董蚰巖.纺织品贸易壁垒的演变与中国的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6,(1):101-103.

[5]周顺. 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回顾[J].国际经济合作,2006,(2):25-28.

(责任编辑:孙桂珍)

作者:许海清

第二篇:迷雾下的中印纺织贸易

中国和印度同为崛起中的亚洲经济大国。总人口占世界25%且山水相连,然而贸易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使双方关系近而不亲,加深经贸关系无疑是力促“双赢”的重要举措。就在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印度经贸投资合作论坛上,中印两国商务部长均表达了力促双边贸易发展的意愿,并强调双方贸易的互补性,表示力争今年完成双边贸易额600亿美元,而这其中,就包含了纺织领域的合作。

纺织贸易互补性强

众所周知,印度最显著的优势是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棉花种植。纺织业在印度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工业生产总值为55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工业总值的14%,出口总额的17%,劳动人口的20%。作为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第二大棉纱生产国、第二大丝绸生产国以及最大的黄麻生产国,印度现有纺纱生产能力3750万锭,并拥有193万台织机。目前,印度无论是纺纱还是织造都在进行扩充和技术改造,并且随着针织服装的快速增长,针织生产能力也在大规模的扩张。

放眼中国国情,由于国内棉花供应不足,国内需要大量进口棉花。未来受美国棉花减产的影响,中国会将对原棉的需求转移到其他供应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原棉供应国,印度占据了中国进口总量的27%~28%。像shamkar-6号这样的优良品种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印度棉纺织品出口促进会会长韦拉·于赛曾在2009年表示,在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往来中,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印度的棉花和少量的纱线,印度则进口中国的面料。印度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棉花资源,而且就本国纺织业的需求来讲产量还是过剩的;中国的优势在于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仅这两方面特点,就使两国在纺织领域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互补关系。韦拉·于赛认为,如果中国企业能直接到印度投资建厂,就省去了进口印度的棉花,或者进口印度的纱线后进行面料生产,再出口到印度这样一系列的环节。韦拉·于赛说,印度现在可以称得上是纺织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纺织出口大国。印度纺织服装的70%-80%是满足印度国内需求的。因此,中国企业到印度去投资办厂,生产的面料可以直接在印度当地销售,还可省却物流环节。

印度纺织工业已经制定了至2012年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未来印度渴望与中国建立一种新兴的纺织品贸易模式,达成两国的资源互补,利益互惠。

中国和印度在纺织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今后能拓展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合作领域,促进区域内贸易,促进两国间企业的合资、合作,交换纺织和服装行业间的贸易信息,注重品牌以及零售网络的建设。

互惠双赢是关键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的发展友好和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为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因素和现实基础,但是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各自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较小,而且多以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

从中国出口到印度纺织品贸易结构上分析,中国纺织原料在印度所占份额最多。日用和工用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也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在今后与印度的纺织品贸易合作中应该更加侧重于这两类产品。从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总量及分类数据变化上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纺织原料类产品,近年来都基本上保持在95%左右,占了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的绝大多数。

中印的服装纺织品贸易中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指数2001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尽管中印两国在服装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有相似的比较优势,并且互以对方为竞争对手,然而两国在自然禀赋、产业政策、工业发展周期、贸易开放等方面的差异却为其进行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可能。

中国和印度纺织品贸易合作可以促进双边按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安排生产,从而深化产业分工和写作,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使两个大区域按市场需求的商品结构安排和调整生产的能力提高。此外,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合作可以产生动态的合作效应,也可以产生市场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会在更大程度上来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促进双方沟通与合作,实现中印纺织品贸易互惠双赢,这是对双方都会有利的举措。由于中国和印度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国,在纺织品一体化带来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贸易竞争将不可避免。中印应加强纺织品贸易领域双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对话,加强沟通和理解,减少贸易摩擦。一方面要引导纺织企业有序出口,监督纺织品出口的量与价的变化,减少因为低价竞销引起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加强,做到在良性竞争中实现中印纺织品贸易互惠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印度纺织界的对话协商,保持紧密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对方的贸易政策动向,随时向产业发出预警,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

中國企业应积极“走出去”

加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对话,为双方寻求更多的利益,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印开展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共同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发展,推动亚洲实现更加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印应该加强在世贸组织等多边经济组织中的协调,增强发展中国家在WTO的非农业市场准入磋商中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实力,增加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也为双方寻求更多的国际市场机遇,争取更大的利益。

可以以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为契机,促进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促进两国纺织品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使两国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时能够抵御纺织品一体化带来的冲击,并保持其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以后,两国贸易变成零关税,将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价格将大大低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因此中国可能会把自己大部分贸易转移到印度。同时,印度也将会更多的选择同中国开展贸易,两国都将在竞争中获胜。

另外,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中国纺织品出口结构。中国与印度的纺织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在纺织业产业链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发展政策也不相同,印度目前的发展政策主要是采取以量取胜的方法来占领尽可能多的世界市场份额,产品加工附加值低是目前印度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产品深加工能力和技术均落后于大多数纺织品生产大国,印度在短期内不会对高品质的世界纺织品市场带来冲击。

因此,中国应该意识到印度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大国优势和劣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培育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规避没有竞争力或者竞争性较弱的产品。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特别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避免与印度在产业结构和贸易产品结构的雷同,从而使中国在从参与国际分工和推进纺织业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经济发展利益和应有的比较利益。

作者:苏珍珍

第三篇: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貿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输欧纺织品在头四个月就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其市场的纺织品频频设限。2005年6月10日和9月5日,中欧先后两次就中国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中国输欧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的短短几个月后部分敏感纺织品又被纳入数量限制并进而实行主动配额限制。

欧盟针对我国“特保”条款立法情况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贸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第242段规定了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到2008年12月31日,其他WTO成员仍然可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

欧盟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中的保障措施条款以及《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条款相继修改其相关的国内法。

欧盟规定纺织品进口的基本法规是1993年10月12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EEC)N03030/93法规,即有关从第三国进口的纺织品共同规则,其中有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

2003年,欧盟理事会又通过(EEC)No138/2003法规,在原(EEC)N03030/93法规的基础上加入了第10a条,对原有的保障措施作了补充,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工作组报告》内容转换为欧盟国内法。

欧盟的相关国内立法保护非常周到,从产品监控到预警和适用执行,从针对纺织品服装的一般保障措施到专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不断调整补充,并通过立法,成为了欧盟针对中国输欧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的法律依据。

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原因分析

中国输欧产品进口激增,价格下降

尽管《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了逐步取消配额的四个阶段及最低标准,但是各主要的设限国都在取消配额上“后滞”。根据SALLY BADEN在题为《欧盟服装产业的贸易政策、零销市场和价值链重构》中所分析的欧盟执行ATC的原则是:1、遵守最低量要求,不高于。2、选择不受欧盟多种纤维协议(EU定书MFA)配额限制的产品开放自由化。3、国内敏感产品要求主导放开配额限制产品的选择以及对特定种类和国家的配额增加。4、所选产品多倾向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从纺织品一体化进程的安排看,自2001年1月1日起,进入过渡期的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16%、17%的基础上又有18%的产品取消配额限制,这意味着至少还有49%的产品在2005年1月1日前仍然受配额限制。欧盟在执行上的后滞结果是留下303项、70%的配额到2004年12月31日才最后取消。在欧盟看来,前两个阶段并未触及敏感种类产品,第三阶段的到来才暗示着有很多对欧盟非常敏感的产品将不受配额限制。所谓敏感产品即所有最紧俏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有出口潜力和竞争力的产品。ATC对配额取消的量上作了较广泛的规定并未细到每一组产品的具体数量,而且对价值也没有要求,所以欧盟选择了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且在前三个阶段避免了对欧盟市场有竞争力的敏感产品,尤其是服装。

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发展为25国,一方面,新人盟的10国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一并计人欧盟,使得给予中国的配额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从2004年5月1日当日起,中国现行输往欧盟纺织品配额类别产品(多为敏感产品)出口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马耳他(“新增十国”)受到中欧双边纺织品配额限制。尽管限制期只有8个月,但是配额的全面取消也使输往新增十国的原配额类产品在配额取消后出现量上的增长的显性效果,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以很强的竞争力影响着欧洲的销售市场。

欧盟区内纺织业的发展强势依旧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二大出口地区,仅次于中国,同时是世界上纺织品设备制造地区,时装设计的领袖。根据ILO、UNID、Eurostat和OETH统计,早在1998年纺织品雇佣人数世界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盟占5个,服装欧盟占6个。通过分析2003年、2004年全年以及2004年1-9月和2005年1-9月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可以看到:欧盟服装进出口总额几乎是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两倍,其中服装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服装进口总额比纺织品进口总额分别高出26%、27%、31%,纺织品贸易为顺差,而服装贸易为逆差。

欧盟纺织品进口主要市场在欧盟区内,区内市场进口占总进口额的68-69%。纺织品出口市场也主要在欧盟区内,占75%。新增10国和原EU-15国相比,EU-15国是其区内、区外纺织品贸易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以2005年1-9月为例,区内市场进口EU-15国占到79%,区外市场进口Eu-15国占92%,区内市场出口EU-15国87%,区外市场出口EU-15国94%。

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受到外部竞争压力

原欧盟15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主要有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虽然这些国家在技术、品牌、产品档次上仍然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一些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地区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面临竞争压力,受到一定影响。

1、法国:根据法国服装工业联合会公布的2001、2002、2003年三年的数字,法国每年进口服装近70亿欧元,出口服装30亿欧元左右,连续三年法国服装进出口贸易逆差,2003年达35亿欧元。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的服装,70%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法国的前10位进口国中,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服装最主要的供货国,排名第一位。2003年达16.08亿欧元,占15%。

法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01年法国本土服装生产量减少11%,2002年减少20.1%,2003年减少20%。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已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向国外转移。目前在法国已经找不到100%法国产的裤子、衬衣和内衣,除非是奢侈产品。从世界闻名的法国高级时装,到中低档的大众服装,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生产的踪影。

2、意大利:意大利是久负盛名的高级时装和高品质纺织面料生产和贸易大国。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出口的14%,是意大利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业雇佣员工为68.8万人,雇佣人数占整个意大利制造业人数的14.8%,

纺织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制衣和出口能力的增强,意大利成衣出口在世界成衣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10%以上减少到目前的7%左右,2000年,成衣出口占当年世界成衣出口总额的6.66%,是近几年来份额最低的年份。

可以看到,增速慢、成本高、市场份额减少、就业人数减少、进出口结构变化是这些老牌欧盟国家出现的共同趋势或者现象。与此同时,纺织业也是新入盟10国重要产业之一。事实上,原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的收益增长慢,甚至有负增长,而新人盟国家纺织品与服装收益增长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国家相关产业的增速要快些。另外,纺织品与服装相比,新人盟国家在成衣(服装)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与我国输欧纺织品服装结构及特点类似,具有共同的竞争点。

从以上列举分析看出,纺织品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涉及产品的敏感性、欧盟国家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盟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是欧盟不断对我们设限的重要原因。引用ITCB主席K.M.Chandrasekhar在2004年5-6月布鲁塞尔举行的2004年后的欧共体纺织品与服装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话:“简言之,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有目的的政策干预早已有之。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政策干预应该是我们讨论的后2004时代的(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心。以前,我们有配额……近段时间,我们(依靠)的是富有想象力的运用原产地,辅之以使用方便的相对而言高的关税和区域贸易安排。不无不同,其作用是加强发达世界国内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优势。另外,以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名义进行的微妙的斗争,有时借助政府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的(手段)。”欧盟纺织品与服装组织(EURATEX)在2003年公布一份重点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市场最新非关税壁垒报告中,就明确地将非关税壁垒分为注册、证件、标准、技术性要求、补贴和知识产权等等。事实上,WTO对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定义在文字上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接受的定义,使得非关税壁垒受到各成员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内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纺织品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自然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但是,多种因素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受到影响。

首先,国内纺织品行业投资过热,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正在冲抵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样增加了出口成本。

其次,随着2005年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土耳其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制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美元/小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最高,低勞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步消失,加上土地、水、电成本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又恰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纺织服装出口比重高达77.87%,因此,我国低成本的出口优势受到影响。投资偏重于见效快的中下游产业,使原料供应短缺。产业链供需出现失衡,出口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以定牌、来料加工为主,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工贸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存在。

最后,欧盟区内新人盟国家在劳动力、吸引投资方面的成本优势,也部分抵消了我国纺织品的低成本出口优势。

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

在冷静对待、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首先,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宏观引导,制定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和开拓,包括技术、品牌和市场创新等。其次,海关、对外贸易、质量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争取实现信息的共享。及时掌握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帮助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出口数量和产品结构。通过信息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纺织品与服装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数量、价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反馈到企业,做好产业损害调查和预警,以便协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再次,行业协会应该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行业自律,避免出口数量短期内对某一市场的激增、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避免价格上的恶意竞争等。最后,企业应该重点做好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具有优势和领先地位的行业应鼓励制定行业内的技术标准或运用国际技术标准,要避免盲目跟风等。同时,充分利用贸易优惠协议或自由贸易区条件,促进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作者:范云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基基础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融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