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艺术设计教改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2-09-11

1 高职类艺术系学生的学习观分析

1.1 浅薄的专业认识

我们的学生年龄在20~23岁之间, 这时期入学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在以往的义务制教育中艰苦, 枯燥, 缺乏个性与自信心鼓励的教育使他们备受打击。

1.2 盲从性

一部分学生认为, 在短期的突击艺术学习中得以考上学院, 今后有了出路, 终于解脱了高中时期苦闷的学习压力等认识。在过久的内在抑郁后开始爆发, 肆意地对个性的放纵等现象。在入学的初期, 有些学生在新环境下开始表现出懒散, 过度自由的学习态度。浅薄的专业认识无法提起他们的兴趣, 造成了缺乏专业自豪感、专业方向感、造成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让学生一上来就学习技术性应用, 很容易表现出厌倦、不自信的感受, 所以说在初期的基础型学习中培养学习热情成为重点, 而创新型思维模式的学习成为突破口, 在感性多于理性的表达中, 让学生感悟自己的创造力, 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并由此逐步转换为自觉学习的理性认识中。

2 教学中的误区引发了对教改的思路

2.1 教学中的误区之一:盲从电脑技术至上的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教条化

(1) 注重培养多种创新表现方式的主张。

在艺术设计的视觉表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 并不是单纯的电脑技术就能包罗万象的, 有时电脑技术只是起到多种表现方式的整合作用, 例如CG的表现方式, 就是由“手绘+平面电脑软件+三维电脑特级综合合成”的特色, 在艺术设计中由于其创造性创新性的要求较高的特点, 所以经常性的会应用除电脑之外的多种表现方式。

(2) 艺术设计的主旨先在于主题, 后在于技术表现。

艺术设计的主旨先不在于技术的表现, 而在于表达设计产品的主题。我们做设计的是为了设计产品的主题而服务的, 研究产品的设计体现是否贴切产品主题、表现创造性、创新性、延续性;最后再通过技术表现出来。

(3) 电脑不是万能的。

电脑是代替人脑思考的一枝笔, 在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尤为突出, 从艺术设计的定义出发:先有设计想像——其次有计划——再到艺术表现, 可见电脑的应用属于末端的表现应用方式, 其主要在于前期设计思维的精彩与否。

(4) 电脑技术并不是学习瓶颈。

电脑技术并不是瓶颈, 因为电脑技术 (设计类软件) 的开发形成就是为设计师最人性化、便与操作而服务的, 只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都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再者, 电脑软件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 对于另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脑技术应用学习则要注重相关技术的关联性应用, 比如电脑三维特效的应用, 面对较为复杂的画面效果表现, 都需要团队合作, 合理分工才能完成复杂的电脑特效。

2.2 教学中的误区之二:忽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等于忽略了与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相联性

(1) 注重基础科目的训练。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为训练设计思维的形成与艺术表现多样化的感受做铺垫的, 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 就不能做到运用恰当的表现方式来恰当地表达设计主题, 很难在后期去深入设计的深度。

(2) 设计思维基础。设计思维的特征就是它在思维过程中, 有明显的辩证逻辑特征, 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独创性、关联性、发散性、综合性。独创性:独具慧眼, 不落他人俗套。关联性: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关联性: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综合性:对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思维过程。

课堂运用案例:

“苹果落地, 牛顿想到了地心引力, 你想到了什么?”艺术5071班 (5转3) 属于创意小游戏, 用语言、草图绘画、或表演形式表现创意。

学生创意回答如下:“青蛙王子的爱情转换为苹果王子的童话故事”、“后羿射日, 转换为后羿射苹果”、“一大一小的苹果在天平称上的平衡关系, 寓意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爱的比例关系”等。

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达到设计中异质同构的想象思维。

(3) 设计表现基础。注重深入浅出的训练方法, 在传统绘画与设计绘画实践中区别纯艺术感受与设计艺术感受中的差别。设计表现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课堂案例:

传统绘画训练:注重客观再现的对象写照, 如图1所示。

设计绘画训练:注重主观再现的对象表达, 如图2、3。

2.3 教学中的误区之三:忽略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1) 综合性学科交互应用学习的趋势。综合性学科的交互应用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平面设计在社会实践的运用中, 如今已经体现为多元化的表现趋势。为了达到平面设计的不同效果, 应用三维特技、影像等效果来塑造多级平面化的关系, 最终成为大视觉的效果感受!

(2) 在艺术设计的学习领域中还要考虑到影响产品设计的其他因素, 如群体的消费分析, 爱好意向等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地理、人文方面的深入了解, 才能给设计师以感悟并制定出让客户信服的设计作品来。这就意味着学习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学、营销学、行销学及相关人文学科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正如迪尔诺特在《超越“科学”和“反科学”的设计哲学》中所言, “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一方面, 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 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

摘要:在高职类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其技术应用的教学, 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达到设计思维模式的形成。文章从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两方面阐述了基础课程对设计思维的形成与技术应用并重的重要性, 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又有创新思维, 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设计人员。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设计思维,设计实践,交互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工业设计全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技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