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人才供求问题分析

2022-10-20

目前,在我国的保险业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保险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保险人才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我国保险人才数量缺口巨大,人才素质有待提高。据发达国家的有关数据表明,保险从业人员的比例应该是占社会总人口的1%,按此比例计算我国保险从业人员至少在1000万以上。而现在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只有200万人左右,总的人才供求比例在1∶4左右,形成了保险业进入门槛过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因而只有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大保险人才的吸引、培养、留存才能全面提升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实力,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1 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求失衡的表现

中国保险业的人才储备缺乏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主体迅速增加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陡增,有材料表明,近几年每年的保险人才需求一直徘徊在16000名左右。就精算师来说,保监会颁布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要求经营全国业务的寿险公司至少需要3名保监会认可的精算人员,区域性的至少1名。据专家预测,随着保险公司的继续大量批设,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精算师的市场需求缺口在4000~5000名左右。但据统计2009年度一共才有中国精算师141人、中国准精算师839人。

其次,在有限的保险专业人才中,高质量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0多万人,但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保险专门教育。北京保监办的一项市场调研表明,有57.1%的市民认为国内保险公司目前提供的服务仍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就是保险前沿阵地上的保险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诚信缺失,丧失信用。另外在核保、法律、精算、IT等方面人才奇缺,至于能够把握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精通保险业经营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和保险规则的高级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但是,在“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下,保险业中的其他专业人才如精算、核保、核赔、法律、管理等人才储备和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才总体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使保险行业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2 我国保险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原因

2.1 保险市场规范化程度不够,对人才吸引力不强

2.1.1 保险起步晚,保险意识不强

我国保险行业经历了近20年的停办,起步较晚,大多数人保险意识还不强。

2.1.2 保险行业形象差

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队伍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相关部门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监管不力,出现了一些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误导甚至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部分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破坏了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2.1.3 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

人们在选择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时往往把职业的社会地位当作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而保险行业相对于律师、医生、公务员等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职业危机感强。

2.2 保险市场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恶性竞争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通过高返还、高手续费、提高保障范围、帮助企业融资等手段在市场上争揽客户。这种不计后果的竞争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而且影响了人才对保险业的认可程度,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引来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留住原有的精英。

2.3 保险公司的人才培养和留用机制不健全

人才是形成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短时间内我国保险教育体系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满足不了保险公司的需求。所以面对数量一定的人才,很多公司不是从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下手,而是使用挖别人墙脚等卑劣手段来暂时性的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造成了公司企业文化混乱、孤儿保单、人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保险公司只有打造出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才是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及打造独特品牌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益。

2.4 保险教育面太窄导致专业化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保险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在: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轻基层业务人员素质教育。商业院校乃至经济、管理学院都应该开设保险课程,而事实上保险课程只针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中小学生保险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保险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相当多的保险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从业过程缺乏对客户专业化的指导。

3 解决保险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对策

3.1 普及群众的保险观念,树立现代理财观

广大群众保险意识的提升以及现代理财观的树立,必然使得更多的人去投身保险事业,从而使保险业获得优秀人才。

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这应该是政府和保险业的共同任务。对政府来说,应该加速保险立法,为国民保险意识普及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保险业来说,则是应该加大保险宣传,首先要加强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保险是转嫁风险损失最有效手段的宣传;其次,要探索面向广大客户全体的服务举措,语言关切服务——在节假日和自然灾害来临前的预报提醒等关切语音服务,防灾安全宣传等都将使全体客户受益,保持了日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系,突出了公司品牌和印象,有利于减少损失发生,使广大客户感受到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公司对客户的亲和力。同时以人才吸引人才,让人们感触到保险业是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精英强将投身到保险事业当中来,共同创造崭新的保险市场。

3.2 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保险人才市场

尽管我国在分业经营体制的大环境下已经出现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但是目前对已有的综合经营仍以分业的机构监管为准。这与金融监管的内在要求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不一致。鉴于此,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以功能型监管为主导的监管模式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监管机构能够较好地决定金融创新产品监管权的归属,将新产品纳入法定的轨道,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因此,功能性监管无疑为我国金融创新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3.3 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流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激励机制的企业就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险公司要在人才竞争中取胜,关键是制定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用分配方式和人事方式并行的办法:分配方式主要通过拉开不同岗位工资档次,设立奖励基金等方法;人事方式主要采用晋升和能力培训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设计、参与管理、企业文化等激励形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这样的改革才会使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流入成为可能,改变以往只有流出而没有流入的局面。

3.4 充实我国保险教育资源,优化保险资源配置

首先师资是发展保险教育的关键为解决我国保险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除了开展联合办学外,保险公司应当积极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金融实验基地、课题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保险院校还应加大“兼职/客座教授”的力度。其次,应建立一套能真正反映世界或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的主干教材体系,各院校应根据自己专业的特长和研究方向编制专业和特色教材,以丰富教材内容,避免与保险业的发展相脱节再次加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目前,我国保险学历教育满足不了保险业界对人才技能结构的需要。因此,需要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衔接。只有靠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保险业界对保险人才的需要。

3.5 发挥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学会和协会的作用

首先要重视保险监管部门在培养保险人才中的作用。加强保险教育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的沟通,使保险监管部门在法律、政策等方面为保险人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险监管部门可以牵头定期举行与院校、保险公司的研讨会,来解决保险业人才匾乏的问题。其次,强化保险学会和协会在培养保险人才中的作用。保险学会和协会应积极发挥在保险理论研究和保险教育方面的作用,为保险公司培训保险从业人员,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今后应尝试赋予其强制性培训的权力,以弥补保险公司对人才培训的不足,真正早日实现构造“中国保险教育链”的梦想。保险行业的所有参与者应通力合作,建立保险产、学、研及监管结合的保险教育结构体制,合理开利用我国保险教育资源,解决中国保险教育供需失衡问题。

摘要: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保险人才匾乏。随着“入世”后保险市场的全面放开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步伐的加快,我国保险业人才开发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使得人才的合理利用受到限制。本文着力从加强保险教育、加强业界与学界的沟通以及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对解决保险人才失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供求,保险教育,理财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市政道路石灰稳定土底基层的施工下一篇:基于公共服务理论看行政法学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