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05-11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实践依据·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我校主要参加者中有1名教师被确认为县级骨干教师,多名被评县级模范班主任。参研人员,均为青年教师,具体主要参加者由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任课题组组长,专业一线教师参加,年龄轻(最小30岁,最大32岁),事业有成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主持人曾承担县级科研课题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项,通过了中央教科所的认定。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硬件上:学校办公电脑、远程教育能为开题开展提供网络研究的平台。

软件上:学校教育类刊物《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育时报》等能充分满足研究学习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配备了业务骨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课题组对参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2011年04月————2012年 4月止

学校将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努力创造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同时加强对本课题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协调好校内外各方面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努力创造有利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达成的目标:

1、主要目标: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有关识字要求及当前识字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识字教学的策略。运用识字策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逐步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2、相关目标: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优化环境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和人文环境;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学校办学特色。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研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识字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识字教学的策略。

3、实践问题:识字教学改革是一个新起点,如何在这个起点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内容:

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识字教学的策略、识字课的开展、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等,内容涉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着重在研究已有经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积极尝试、归纳和丰富已有的做法,力争本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传统识字与改革创新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识字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研究人员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教师科研意识。

六、研究操作方法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在研究形式上,积极探索“网络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而且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及时交流研究动态,沟通信息,并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调查数据的分析,让每一位课题研究者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在专家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同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并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效的探索,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具有特色的个案,最终通过案例、论文集、课堂展示、学生活动、经验分享等形式加以推广,逐步形成识字教学的基本范式和普遍规律。

七、研究成果:(具体见相关论文) 1.认真学习课标,明确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 2.摸索出了识字教学的相关策略。 3.理清了识字教学的突出问题与突破办法。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校内不设对比班,不进行对比实验,但要进行前测并进行常模对照,不进行新旧识字方法的对比,只研究不同方法的功能特性并恰当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子课题设置

(二)步骤:

课题组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上。我们要求每一个课题研究者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目标,制订好研究计划,学期中通过实验课、论文等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抓理论学习,重视资料收集整理。深厚的理论支撑是课题研究深入实施、并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

我们要求每学期每位组员精读一本相关的理论专著,组织学习《小学语文》、《小学教学》等专业期刊上相关课题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发现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及时推荐给课题组,重点内容做到人手一份。坚持以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做好摘录,人人一个资料袋收集相关材料。同时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精神。这样从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上做好准备,切实做到学习和实践和谐统一。期末进行学习札记检查活动。

采用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一年来先后邀请了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或听课评课,实验教师多次走出去参加各级学习研讨活动。

课题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不仅增强了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还开拓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水平,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促进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组织开展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1、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我们积极在课题组开展“六个一”活动:(1)一学期制订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每半月一次教科研例会,要认真准备,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3)围绕研究专题一学期上一次实验课。第一步,写好说课稿,在课题组内交流,根据大家的建议自我完善教案;第二步,课前上交有关教案,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便于听课老师及时评价,仔细琢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以便于进行针对性研究;第三步,实验教师课后及时自我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精心准备,对实验课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尤其要紧扣实验课题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4)期末一人一篇课题阶段性小结或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5)每年要对本学科工作、本课题提出一点带有创新性的改进和指导意见;(6)每年争取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得奖。

2、课题组负责人每月至少集中一次,进行学习、交流。组织好本课题的学习、研究活动,准备好各种学习资料,认真完成教研手册,注意收集并分类整理第一手资料。每次活动都要积累较详实的活动资料,期末写好总结,以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3、参加实验的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探索培养学生识字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在科学的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同时,精心辅导学生,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识字方法的能力。

九、反思与展望

反思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尽管告一段落,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笔者认为仍然是阶段性的。一方面,识字教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还需要我们在识字教学科研改革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相信在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领导和专家的关怀和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分析识字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是学生真正有效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基本平台,保证学生在小学学习实践以及课堂参与当中真正受益,做到学有所得,得有所获,才是小学教育真正得到落实的体现。语文课程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素养知识,有效参与实践教学,钻研教学有效策略,保证课程教学知识点在学生身上的基本落实,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识字教学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认识字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认识简单的异形或形体字,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基本教学内容。对于刚刚踏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参与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来源于好奇和兴趣,教师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地落实现代小学语文课程内部识字教学的策略是需要小学教师真正予以重视和思考的。

一、采取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巧妙地应用游戏教学参与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保证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以小学二年级《交通工具》一节为例,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可以将其制作成卡片,当教师说出一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后,学生就要在所有卡片中找到相对应的名称,鼓励学生有效参与。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参与识字课堂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践应用手段,参与到小学语文的实践识字教学当中,使文字语言富有动感,保持文字字词本意的同时,给予字词生动形象的动态感,在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保证学生有效积累和掌握学习内容。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予学生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呈现出的文化和字词,正是教师传情达意当中的精华,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以小学二年级《走出校园识汉字》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把校园外的文字呈现在多媒体上,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通知、招聘、喜讯、启示等等信息的呈现,引导学生参与抢答,保证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文字的真正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识字就是学生参与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在小学识字教学当中细心参与,保证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其收益是无穷无尽的。

参考文献:

翟绍辉.浅析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之间的关系[J].河南农业,2011(04).

第三篇: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单位】 吴江市实验小学

【主持人基本情况】

李建华,男,汉族,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吴江市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任教中年级语文,吴江市学术带头人,2011年承担的“十一五”苏州市微型课题《小学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策略研究》获课题成果鉴定“良好”。2006年12月执教的《望月》一课获得中央教科所在南京雨花台区实小举办的“全国中小幼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7年5月执教的《槐乡五月》获得江苏省教育学会在溧水实验小学举办的第三届“蓝天杯”课堂教学观摩赛二等奖。并且有《将“资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阅读教学价值引导的几个“经典”方式》等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刊物上发表。

【其他研究人员】

本组语文教师,也欢迎有志于研究本课题的教师。

【研究起讫时间】

2011年10月--2013年9月。

【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新课堂在努力探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使他们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阅读、写作等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语感教学担负着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重要使命。

语文“感悟”教学的需要。1997年-2001年,上海小学就敏锐地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感悟教学”实验。其遵循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基本的运行过程是“准备阶段,读悟阶段,形成阶段”。在当时语文教学崇尚分析和多练的大环境,是一种反思与创新。但是感悟是一种形态,如果辅之以必要的质疑和运用,效果就更好。许多教师通过实践,探索了一些感悟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质量上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也因为“多元感悟”而变成了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由于“感悟”是一个范畴,一些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理性偏向,停留在感悟的表层阶段,未能进入核心,即感悟的灵魂。感悟的灵魂就是丰富阅读视像,依靠教师的情景创设和智慧教学,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阅读视像,在阅读视像中显现文字,让文字与视像互视,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让感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具体讲,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体会、揣摩、领会,进而“感”与“悟”。它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语文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特点,它依循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情感和思维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语文的感悟具有升华性特点,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2.“感悟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老老实实按照规律教学,在品词、品句、品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实现提高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3.“策略”:计策与谋略,即感悟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方式。一是教师教层面的方法与策略;二是学生学层面的策略与方法;三是文本层面的策略与方法。

4.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就是探索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文的策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学习发展语言能力的方法,学习形成良好语感的方法,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许多教师通过实践,探索了一些感悟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质量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阅读教学也因为“多元感悟”而变成了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但“感悟”是一个范畴,一些方法存在理性偏向,停留在感悟的表层阶段,未能进入核心,即感悟的灵魂。感悟的灵魂就是丰富阅读视像,依靠教师的情景创设和智慧教学,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阅读视像,在阅读视像中显现文字。文字与视像互现,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1997年-2001年,上海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感悟教学”实验。其遵循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基本的运行过程是“准备阶段,读悟阶段,形成阶段”。在当时语文教学崇尚分析和多练的大环境,是一种反思与创新。但是感悟是一种形态,如果辅之以必要的质疑和运用,效果就更好。语感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超越,它需要打破旧习,建立新观念,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模式、课堂形式、教师素质、师生关系、测试方法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在于:

(1)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多途径接受、发现、体验语文,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语言的实践,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的策略研究,是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学生学习语言质量,立足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研究。它是以培养学生语感为主要目的,注重整体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构建科学高效的语言学习新课堂。

(3)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的策略研究,在遵循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联系生活,整体感悟” 的原则上,关注学生的质疑、语言的运用和意义的生成;在审视“言语本质”、“文字与视像互现”、“体验”等心理的基础上,寻找提高语文“感悟教学”的有效性;在研究“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教学中,构建“感悟教学”新课堂的运行过程“唤起阶段--读悟阶段--感悟阶段--积累运用阶段”,探索当前阅读教学新课堂的实践操作性。

(4)本课题研究突破前人仅把语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做法,自觉总结前人经验,系统设计小学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方式,广泛开展实验,不断完善,力争为一线教学提供成熟的实践方案。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是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是以学生的经验知识为信息源的,是两个信息源相遇的产物。因此,阅读文本以后,建构的真正有效的意义就是感悟。

2.多元解读理论:作品本身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存在着无数空白点,读者参与作品的创造,具有个体性的感悟。新课程理念认为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与体验,使其提高能力,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语感论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轴心。语感教学集中在实践上,就是如何寻找语感教学形式化、线性化外部操作方式的问题,关键是找到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语感图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处,使两者有得于实现内化的可能,达到语感教学的“1+1”的作用。

3“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是指教学活动的本体。所谓“本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所确定的对象本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是“教学之本”。实际中要确立教学价值观,强调给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确立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能动发展的生命体;确立师生伦理观,强调高度地尊重学生; 确立教学效能观,充分地信任学生;确立学习主体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表现在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支配者,还表现在学生中有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剖析现状,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读中得到理解与体验,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2)通过研究推进形成“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和谐教学策略。

(3)构建感悟教学的课堂运行过程“唤起阶段--读悟阶段--感悟阶段--积累运用阶段”,探索当前阅读教学新课堂的有效性。

(4)促使师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发展,发挥个性特长和人格魅力。

2.研究的内容

(1)研究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的文献。

(2)研究小学生感悟语言的调查。

(3)研究丰富文字与视像的互现策略。

(4)研究“感悟、积累、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5)研究当前感悟教学新课堂的有效性。 3.研究的重点

通过的“感悟”教学的文献研究,现状的剖析,构建感悟教学的课堂运行过程“唤起阶段--读悟阶段--感悟阶段--积累运用阶段”,探索当前阅读教学新课堂的有效性,促使师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发展和提高语文的素养。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1)突出一个目的。“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2)体现两个特性。一是整体性,课堂是整体、文本是整体,感悟与积累运用是整体,感悟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二是综合性。教学目标综合性,师生关系的定位、生成与预设关系的合理把握、思考问题的多向引导、感悟积累运用的多种策略。

(3)注重构建感悟教学的运行过程的四个环节:“唤起阶段--读悟阶段--感悟阶段--积累运用阶段”。

2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9-2011.12):论证确立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职责,建立课题组规章制度、课题实施方案、研究人员职责及分工一览表等规章制度,组长全面负责。

(2)启动阶段(2012.1-20012.6):组织实验课题,监控研究过程。请有关专家修改完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理论。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相关课题情况,学习书目及笔记,副组长负责。

(3)实施阶段(2012.7-2013.6):全面研究实施,反馈研究深入。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专家讲座资料,学习笔记及研究体会,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研讨记录,教学案例及论文。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4)总结阶段(2013.7-2013.12):直接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撰写科研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成册;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结题报告,学生成果汇编,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教学设计集等。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具体措施为: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开展研究,有效实施;精心组织,规范研究;形式多样,反馈总结,努力构建新型感悟教学研究体系。

3.研究的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阶段总结、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 段 成 果 :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的文献研究

论文

2011年3月

小学生感悟语言的调查报告

论文

2012年6月

丰富文字与视像的互现策略

论文

2012年12月

“感悟、积累、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

2013年6月

“感悟”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

2013年12月 最 终 成 果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

报告

2013年12月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研究力量。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主要是学校的教导、教研组长、教师,富有研究与创新意识,德才兼备,有的是苏州名师班的学员、是学校语文中心组成员,其中管老师是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1位是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位是苏州市语文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余是吴江市学科(学术)能手以上教师,有一定的学科学术背景。基于探索学校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示范,课题组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阵地,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实验组所在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能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如:立足教学实践,进行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在确立研究课题时,我们从中外的教育中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感悟”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我校在“感悟”教学方面已经具备的理论基础和已总结的实践经验,并组织全体课题成员学习,加深课题成员对“感悟教学”概念内涵的理解,了解了我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同时,对前期开展的语文“感悟”教学,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三方面进行问卷,对目前语文教学、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语文教学中家长与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并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诊断,找出了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请教有教科教研专长的专家同志对课题进行了设计与论证,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框架,制定申报了本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还通过学校多种渠道,开展语文青年教师“锤炼课”、骨干教师“挂牌课”、教研组“同题异构”等系列教学研讨活动,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课题得到踏踏实实的研究与深入。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但坚持“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积极倡导广大教师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我校有较好教育教学设施及装备,也有较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料。我校是一所直属小学,因此能更多地得到吴江市局领导的热情指导与帮助,尤其是教研室、教科室领导的积极指导、热情扶助。学校教科室是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题组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学校设有局域网、图书馆,能提供理论的帮助;学校制定了学习制度、交流制度与研究制度,在研究时间、课题活动、专家引领上给予支持,能通过研究资料的获得、获得学校支持,合理使用经费。

第四篇: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姬玲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在三年“单元整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总结出”单元整组教学“的五种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中同类对比、主题升华、诵读训练、整组练说、课堂练笔等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 ,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设计相对单一的策略难以圆满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者又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寻求系统性教学策略。本研究在三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概括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五条策略。

一、同类对比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着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埃默等人的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成正比[3 ]67 。本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题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 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明。

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 (1)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 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我们认为适合于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 (1) 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 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语,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 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 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D Morrell ,Lawrence Flick ,Camille Wainwright. Reform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by Student Teachers[J ] .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04 ,104(5) :199. [2 ]韦义平. 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J ]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 :105. [3 ]徐彦萍.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J ]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

第五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小学语文中开设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速度,同时增加阅读的数量,可谓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小学生多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群文阅读具有生成能力、引导兴趣以及知识的潜移默化等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68-01

群文阅读是教师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一组文章进行组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师生需要针对这组文章选择一个或多个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但现实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现状

1.群文阅读运用不当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觉得群文阅读没有效果,甚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这部分老师应该适当改变自己的阅读计划。很多老师在群文阅读具体运用过程中,对于篇目设置几乎没有考虑,这就导致学生有时遇上两、三篇浅显易懂的文章,读起来过于轻松;有时候却要面对

七、八篇深奥难懂的文章,学起来又显得非常吃力,读后常常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而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大多教师不仅方法单一,而且太过放手,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缺少引导和监督,因此收效甚微。

2.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无法做到平衡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认识的汉字数量不多,阅读中也就会出现许多障碍,他们的阅读速度就会较低。群文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都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是老师刻意去培养学生的某一个阅读能力,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举个例子,某老师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于是在群文阅读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选取了很多篇幅较长且比较简单的文章。学生长时间阅读这类篇幅长、字面意思简单的文章,并且老师一味强调阅读速度,到了学生真正去阅读字面意思较深的文章时,往往就读不懂了,那么纵然阅读速度提升了,阅读质量却得不到提升。其实,速度和效率难以同时提高,老师如果刻意去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那么学生阅读时将一篇文章读得比较透彻就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就难以得到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合理调节速度和效率的关系,保证两者可以达到一个平衡。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分析

1.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比如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那么开始时选择的文章篇数就应该较少。到了中高段,学生阅读的篇数也会随着增加。对于主题而言,最好选择紧扣阅读目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整体而言,篇数和主题都需要老师灵活选取。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教师开展以“季节”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可以选择教材中体现四季的四篇文章,《春雨》《所见》《秋天》《看雪》,然后拓展名家名作,比如老舍的《春风》、贾祖章的《萤火虫》、鲁讯的《秋夜》、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体会各个季节在不同作家眼里有着不同的韵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综合群文内容深化问题模式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有效的问题设置会促进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Q问题的习惯。问题会让学生把群文共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质疑和解惑。教师有效的问题把群文的共性进行了提炼,促进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本质和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展现了群文阅读的功效。

例如组织六年级学生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群文阅读时,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几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民风民俗呢?你最感兴趣的民族风情是什么?你能通过作文或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现出来吗?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催化”下积极有效参与阅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不知不觉得以提高。

3.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均衡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寻求均衡,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置。

比如班级学生阅读速度较低,那么就以阅读速度的培养为重心,如果学生的阅读质量较差,那么就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需要兼备,不能只提升阅读速度和只培养阅读质量。针对速度和质量的不同,老师选取的文章也应该有所差距,提升阅读速度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简单,而培养阅读质量的文章篇幅不应过长,内容则要较为深奥。

三、结语

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提高获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寻找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使群文阅读更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例谈[J].语文学刊,2012(16).

[2]纪少莉.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2012(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下一篇: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