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022-07-29

第一篇: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教育学论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摘要:我们知道,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教育一定会促进社会、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社会;个人;发展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Li Jianle 10 Transportation class 1 10101081024 Abstract: We know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ve huge rol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is to have a great influence,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Keywords: education; society; personal; development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 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 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 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二)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 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 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 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 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 教育与个人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之间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学上, 影响人的发展有先天 (遗传 )和后天 (环境 )的因素, 从哲学上说, 就是内因和外因。为了研究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中分化出来, 这样, 这些因素就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遗传、 环境、 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矛盾方向的变化, 而又有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方向之一是社会化, 方向之二是个性化。教育就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 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功能表现屡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的个性化功能。从广义上讲, 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 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忽然提炼的特殊环境, 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 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 同时, 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循序渐进的进行。

(三)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 明确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内容, 懂得教育方法, 能够有效地培

养学生。

(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 控制和利用, 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 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银行的一项资料表明: 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学习的作用越大,如印度学生的成绩, 80%归于学校, 11 %归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 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我们经常新闻媒体上看到教师对儿童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惩罚, 这些都显示着教育并非都是善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为人, 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 能动的主体, 因此, 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的主体自身, 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 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广度、 深度, 主要决定于他自己的努力, 决定于他在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力和工作能力, 这些活动也在相应地修正着天赋的素质。

参考文献: [ 1] 叶澜. 教育学原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 7. [ 2] 金一呜. 教育学原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2. 3. [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 教育学基础∀. 北京: 教育科 学出版社, 200. 7. [ 4] 魏青. 教育学.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 2.

第二篇: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论文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应该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始终,从婴儿期开始,通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其中,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性初步定型的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影响、社会文化传播工具等对儿童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是指儿童接受社会影响并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选择,从而将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个性特征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以致出现家庭教育的失误。因此,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1启蒙性与持久不间断性。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既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其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体力的成长和最初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时,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教育过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个体从出生到独立生活必然经历学校教育场所和教育者的变更,每一次变更,个体都有个适应过程。如,个体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适应新的教育方法和风格、适应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家庭这所“不变的学校”和父母这个“终生教师”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不间断的。

2感染性与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如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习惯等均会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气、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的仿效榜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3灵活性和及时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场所,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家长主要是通过生活过程或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和传统习惯去引导、要求儿童,如讲究卫生,尊敬长辈,不打断他人谈话,恰当地向他人问候,不随便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并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个体生活的基础在家庭,长期的朝夕相处使个体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是真实自然的,其优缺点、思想状况、个体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览无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等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带有血缘伦理权威性的教育来引导孩子。

此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

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与家庭生活相交织的独特特点,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个特点又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与影响家庭教育的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和家庭文化等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响着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往往主要是通过家庭的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和邻里之间等,而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且对其社会化影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据有关研究,父亲在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与父亲有接触的儿童,在其性别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有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儿童其社会化程度高。

此外,家庭教育还受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响。经济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家庭环境优美、整齐、清洁的能时刻熏陶、启迪着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观念、学习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等,它通过几种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影响着儿童,具有强化、认同、理解等功能。强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奖励他们认为正确的儿童的行为,惩罚他们认为违反规定的孩子的行为,同时将一定的系统的规范灌输到儿童的意识中,并且使得遵守这些规则逐渐成为儿童的习惯和内部的需要;认同,即儿童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并努力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识地观察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敏锐地回答着他们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不断形成自我意识以及交往的品质。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1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认为智力发展才是关系子女整个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子女的学习成绩始终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和家庭间彼此谈论的热点,看书做作业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内容。频频见诸于大众传媒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热、择校热等问题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当问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重要要素。

2教育方式偏失。独生子家庭容易产生娇惯溺爱;经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对子女放任不管;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会对子女采用粗暴专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娇惯溺爱、放任不管和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造成不良的个性特征;父母对孩子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 3教育内容单薄片面。为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勤俭品质的养成,忽视家务劳动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不太注重对子女进行关心他人和社会、关心环境和自然、关心集体和服务等更高一层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灌输,这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教育行为背离示范。家长往往对孩子正向引导,要求较严,而自身的行为榜样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评判能力的儿童易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对教育产生怀疑、厌恶,甚至会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的现象,直接影响儿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心态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的缺陷。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力的理性思考

考察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育观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1确立以发展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观。观念指导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围,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狭隘的家庭教育观念培育出来的是有缺陷、有隐患的个体。因此,家长应从理念上树立起与时代相符的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进,孩子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孩子有效参与民主的社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

2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优、人格健全的子女。

3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个体的社会性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可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向家长介绍教育学专业知识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社会是个人力、财力、信息等丰富的资源库,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开设家庭教育辅导机构或制定和实施指导计划。例如:美国密苏里州通过实施“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对父母进行辅导;英国在中学普遍开设家政课;日本很早就为家长开办了学习班和讲座,政府还定期编辑和发送家庭教育参考资料。在我国上海一些学校也通过家长集会、“星期天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及“家庭教育报”、“教子有方”有奖征文等活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力量,形成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推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注释:

[1][2]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7)

[3][5][4][8]高芹.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

[6][7][9]吴俊.论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1)

第三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4.()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7.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

8.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10.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1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

12.“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3.“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4.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5.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D.学生亚文化

1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

17.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

18.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教学思想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

1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

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

2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意识形态

25.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B.校规C.办学思想D.校风

26.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

27.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8.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A.正式性B.特殊性C.非正式性D.情感性

29.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0.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B.布鲁纳C.皮亚杰D.舒尔茨

31.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

33.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B.人才C.劳动力D.科学知识

3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

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

3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6.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7.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39.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40.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 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 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2.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答案:选择题

1.B2.A3.D4.C5.C6.C 7.D8.D9.A10.B

11.C12.B13.A14.B15.B 16.D17.B18.B19.A

20.C21.A22.C23..B24.B25.D 26.D27.D

28.C29.B30.D31.D32.B33.C34.A35.B

36.B37.C38.A39.D40.A41.A42. C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

2.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的要求。

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理论。

5.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

7.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8.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9.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0.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为核心。

11.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12.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3.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___、多样性、互补性和生成性四个特征。

14.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5.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上。

1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作用。

17.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和教育的观念。

18.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__、制约___。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_____教育_____。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22、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

2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和___。

2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___,二是___。

2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教育可以促进___。

答案:填空题

1.培养人 2.生产力水平3.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4.人力资本

5.政治经济制度.6.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7.政治经济制度8.生产力水平9.校风10.课程改革 11.科学技术12.学校教育

13、非正式性14.信息技术15.教学内容 16.动力17.学习18.校园文化1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21.舒尔茨22.“科学的体制化”

2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24.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25.舆论力量;政治民主化

第四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有的学者把学校观念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 教育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进而也文化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也叫制度化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要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构,明确成员角色和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它有三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也受生产力发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2)教育为政治培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展水平的影响。 养专门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是设施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1)教育再生产劳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3)教育对当前的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动力。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的生产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

8、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明的教育作用。 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相互制约的关系。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学校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确立;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2)凝聚功能;学校文化的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文化;古希腊时期崇尚知识和理性,因而当时的教育目的凝聚功能,表现为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扩大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是一种高效是培养哲学家和哲学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员行为的纽带。(3)规范功能;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的再生产。(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心理相容、和谐有序,这就是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

9、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学校文化对其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 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成果。 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原有文化和传承与改造的过程。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组

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1)在当代,教育

10、教育对于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主要表现: 织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起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2)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1)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创来的。

二、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造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整合的过程。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有产生的重大影响。(3)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2)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机结合构成的整体。

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出的是教育通过科技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3)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出巨大贡献。 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创造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化中,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与动力。 教职工是主力军,学生是教育对象。

四、学校文化的形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

1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1)在当代,教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信息技术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2)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4、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社会和一个子系统,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它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习和教育的观念。学习和教育既可以是师生互动、现场面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授;也可以是生机、生生和师生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进行的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技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发展作联系外,它还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互动交流、相互学习。(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出巨大贡献。 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首先,

12、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同教育与政治经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1)教育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其次,信息技术实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定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主化。 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是一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

5、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人力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的关系。(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1)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政治制度。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力超前和之后。 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他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

15、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的一部分。 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用?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它就成为文化本体。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党的十六大报造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

13、学校文化建设: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战略地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美国学者华勒。在1932年,他就在其《教育社会学》中使位和作用。第

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用了“学校文化”一词。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第

二、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素。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 年。(3)政治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核心。第

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第

四、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16、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已经成为全党的一致共识和行动。

一、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二、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四、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五、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六、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7、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和教育的历史变化。这一界定包含着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第二,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第三,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第四,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化的教育。

18、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和谐发展观、共性与个性统一观。(2)教育目标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根据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和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从而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社会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3)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一是指课程结构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二是指教育内容本身既要保持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又要反映时代的最新科技成果。(4)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指在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充分调动人和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5)教师队伍现代化。一是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个性结构等搭配合理;二是指教育者个体水平的提高。(6)教育管理现代化。指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教育组织合理化,调控方法理性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校舍、图书资料、仪器用品及其他的设施,既能反映出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又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8)教育制度现代化。一是指建立结构优化的学制体系;二是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从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看,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下列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

第五篇: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一、 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 填空题

1. 中小学生阶段正处于个体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 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人

生的一个里程碑。

2. 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根

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 整体性、 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

3. 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4.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 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并由反应的 外部特质

表现出来。

5.

6.

7. 气质的类型主要是 胆汁质 、 多血质 、黏液质、抑郁质。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知觉方式的不同把性格分为 场独立型 、 场依存型 两种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 个性两

类。

8. 学生性格发展受到他们已有的 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

有不同的效果。

1 个性 气质 性格 能力 自我意识 社会性 同伴团体 友谊 亲社会行为 社会技能 性别角色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动 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的人的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 生理自我 、 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 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 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因 李伯特。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是斯普兰格 。 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体型气质说 。 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多血质气质类型。 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不可遏制型神经活动对应于胆汁质 。 活泼型神经活动对应于多血质 。 自私属于人的性格 。 狡猾属于人的性格 。 懒惰属于人的性格。(注:需掌握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如怎么,勤劳、节俭、懒惰、遵守纪律、认真、疏忽、自信、自尊、自负等)自觉性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注:需掌握自觉性、果断性都属于意志特征)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斯金纳。主题统觉测验的开创者是莫瑞。测量性格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用来测量性格特质差异的方法是评定法。主要用于精神异常者诊断的性格测量方法是墨渍测验 。 主要用来了解人们的需要和成就动机的是主题统觉测验。“活泼好动”是气质表现。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文化价值观说。 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 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不灵活。 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性质的心理学家是奥尔波特。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 父母哪种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合作、温顺和社交等良好性格民主。“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的独特性。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性格的测查主要有问卷法、投射法、评定法。英国心理学家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49.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体液说的提出者是希波克拉底。

三、 判断题

1.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认识他人而逐渐认识自己的。

(√)

2. 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和维持的积极的

行为过程。(√)

3.

4.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是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而中学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可能对其以后的人际关

系起着定型和预告的作用。( √)

5. 亲社会的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它主要有两种

类别:合作与助人。(√)

6. 中小学生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一个人社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

其社会交往的效果。(√)

7.

8. 学前儿童在资分配上是自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得慷慨。(√) 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重要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作用于儿童的社会性

行为。(√)

四、 简答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先生。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先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第三位先生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 等到第四位先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请分析四位先生的气质类型,并说明其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位先生是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精力充沛,能经得住强刺激;主动与人交往,乐群性高;直率急躁,情绪难以控制;思维、语言、动作反应快,但不灵活,不准确。性情粗豪,宽宏大量。《三国演义》中的猛张飞,《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晴雯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第二位先生是多血质,又称活泼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活波好动;善于交往,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易转移;情绪发生快,但体验不深刻。思维敏捷,随机应变,热情奔放。《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第三位先生是黏液质,又称安静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安静稳重,交往适度;善于忍耐,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不易转移;情绪慢而微弱,不易外露;思维、动作反应慢但不灵活。这种人城府极深,老谋深算多阴险令人难以防范。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司马懿。《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花袭人。4个性特征的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什么特点? 气质与性格有什么区别?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怎么样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怎么样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 什么是友谊?友谊具有怎么样的价值? 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分析社会技能训练技术对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价值。 运用实例分析怎么样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同伴团体?如何发挥同伴团体的功能?

第四位先生是抑郁质,又称弱型。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好静但孤立;情绪发生慢不外露,体验特别深;动作反应慢但准确;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内秀。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动辄对花流泪,对月伤情。多愁善感,封闭孤立。

案例二:

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

(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案例三:

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

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予关心、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下一篇:深化节水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