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年制高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13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职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化课程, 它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而设置的。《机械制造基础》综合了过去的多门课程, 涵盖了机械工程材料、金属毛坯的成形方法、机械零件尺寸和形位误差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现代制造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多, 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广, 但每一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 如果不进行梳理和整合, 势必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太多, 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企业需要的机械加工专业高技能适用性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理论教学环节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 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扩展和开发,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适用性人才。我们在广泛调研的的基础上, 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开发了《机械加工》课程。整合后的课程包括机械加工中的钳工和车工两个部分, 钳工部分以工具钳工为主, 车工主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通过实际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开展市场调研, 修订教学计划, 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基础

学校要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适用性人才, 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不修订教学计划, 不进行合理有序的调整和改革是不行的。为此, 我们根据我校地处苏北、机械工业欠发达、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到长三角地区工作的实际情况, 分别对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及本地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其目的是掌握我校毕业生的从业情况, 深入了解毕业生和企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 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建议、请用人单位的专家为我校的发展支招, 发挥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我校制、修订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计划, 提供可靠的依据。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主要特点是:

(1) 计划针对性强,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分组、分层教学, 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从实际出发, 以“一般了解、初步掌握、够用为度”为原则, 课程设置简单实用。对于基础好, 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则在课外拓展、强化训练、技能提高上下功夫。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面广量大的中间学生身上,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动手能力强, 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适用性人才。做到不以同一模式要求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 找准自己的位置,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2) 采用模块化教学, 我们将《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工艺学》和《车工工艺学》进行了整合, 开发了钳工和车工两个模块, 钳工则以企业需求面广量大的工具钳工为主, 车工则以轴、套加工为主。编写的《机械加工》教材以项目为主体, 以任务为驱动, 与项目化教学相配套。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要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要开发的校本教材将钳工和车工的每一部分又分成三个项目, 即初级项目、中级项目、和高级项目, 每一项目下设几个任务, 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使教学计划更有针对性, 更加合理。

(3) 课程开发综合化, 一是能够使教学内容紧凑、精练, 二是在综合过程中精简内容, 去除繁琐的公式理论推导和陈旧的、重复的、过深的理论知识,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的应用。在计划制订中, 我们不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重点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 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如: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技术测量》、《钳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车工工艺学》等渗透到我们开发的《机械加工》课程, 由此, 建立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形成了学科间的横向综合。使《机械加工》课程“有血有肉”, 深受学生欢迎。另外, 在课程实训、课程考核上也确定了综合化的方案, 对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 改革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手段,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文化基础课, 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最后去实训。这种分隔式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时, 理解困难, 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 学得枯燥, 提不起精神, 产生厌学情绪。而实训时, 部分学生又因为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实践中无所适从, 无所应用。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打破传统分隔式教学模式, 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使文化课专业化, 专业课技能化, 实习课模拟化, 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如我们开发的《机械加工》课程就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在授课时, 用各种实物、模型、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将车、铣、刨、磨、钳、钻等机加工零件, 搬进课堂, 让学生对照教材、图纸和实物加深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抽象的具体化、深奥的浅显化、枯燥的趣味化的教学效果, 使教学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如:钳工操作, 我们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划线、锯削、钻削、锉削等基本操作做起;车工则从轴、孔、套、端盖车削做起, 在加工过程中学会各种刃具、量具和夹具的使用, 学会磨各种刀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动手能力, 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根本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 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 要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对于《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 我们则在强化技能训练上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上课前经常到企业索取企业正在生产使用的图纸, 让同学们从分析图纸入手、了解图型投影、使用材料、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尺寸链、应使用的工艺、工装等。学会找基准、划线, 学会使用工具、量具和刃具。自已拟订加工工艺路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组, 对一张图纸、一个零件共同分析、讨论, 各人提出意见, 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则在现场巡视、检查, 及时加以指导。我们在上课时还尝试企业的正常运行情景,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正常的生产情景, 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教与练融为一体;学与用融为一体, 真切的感受企业实实在在的要求和实实在在的文化。在教学中, 我们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如, 以前我们毕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到企业后, 通过短期培训, 很快就能上岗操作,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但有一个问题用人单位对此有意见, 就是有些学生不会磨各种机加工刀具, 要在师傅帮助指导下, 才能磨刀具。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学校的声誉。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专门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搞专题培训, 专门教学生磨各种类型的刀具, 要学生懂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机加工操作工人不仅要能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合格产品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车刀的刃磨方法, 如各种刀具的前角和后角、切削刃的磨削技巧等。要能依据不同的刀具材料选择不同的磨削方法。再如:在钳工技能训练时, 我们不单要求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锯、锉、钻练习而是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图纸, 对图样中的形位公差、尺寸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明了, 保证在技能训练时达到相应的图纸要求。在技能训练前, 实习教师将《机械制图》、《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相关知识点与加工实习的课题、模块结合起来讲, 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4 加强校企合作, 搞好“订单”培养, 是打造实用人才的保证

加强校企合作, 搞好“订单培养”, 是打造实用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 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能够变革封闭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 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 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设置, 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 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问题。五年制高职最后一年学校受资金、场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很难满足《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要求。一般学校的车、钳工实习条件尚可, 而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后, 则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对铣、磨、刨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的了解, 接触市场上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能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 在就业时具备和企业“零适应期”的素质。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学到真本领、真技能。

5 结语

五年制高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坚巨的、复杂的任务。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总结。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将五年制高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改革搞好, 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摘要:《机械加工》是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开发的一门重要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涵盖内容广泛, 涉及内容多, 如果不进行梳理和整合, 势必会造成理论知识讲授太多, 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为避免这一现象, 我们将《机械制造基础》、《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整合后开发了《机械加工》课程, 通过实际验证, 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江平.高职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9) .

[2] 李晓芳《.机械加工》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5) .

[3] 宋兴川, 张志华.工科内院校实习基地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4] 雷先明, 等.机械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2) .

[5] 张元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职特色的重要抓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环卫行业政工工作的新思考下一篇:化工制药废水可生化性分析及处理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