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从基地建设的职责与义务、基地建设的双赢局面、基地承包制与项目聘用制和基地網络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是培养创业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以及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对湖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地运营机制、积极引入合作企业以及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创业素质等四方面优化湖北省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示范基地 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为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湖北省拟在各大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并且先后出台了《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鄂教学[2010]7 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评选细则(试行)>的通知》(鄂教学[2011]9 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的通知》(鄂教学[2013]1 号)等重要通知文件。截至2016年,湖北省在校生创业人数比2015年增长8.64%;2016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2015年增长20.12%,各大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潮。

二、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发展现状。目前,湖北省进一步推进高校和企业、地方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已建成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85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每年认定10个高校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总共投入800万元用来建设已形成的40个创业示范基地。还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高校基地,给予每平方米每天1元的场租、水电费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接近2亿元,并且已有82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场地(基地、园区),其创业场地(基地、园区)已有273个、创业面积达到20万㎡、进驻基地项目(团队)有2000多个。近年来给予奖励经费每年支持的10所示范基地的各项指标在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基本标准基础上,普遍有大幅增长(见表1)。

湖北省教育厅自2012年起每年评选10所高校的基地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截至2017年共评出45所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实行的是动态管理制度,每二年进行复评一次。2016年,湖北省已连续开展四个批次的创业示范基地的评选、一个批次的评选(复评)工作,每年平均有19所高校申请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举办地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在2012~2017年六年的时间里,湖北省全省绝大多数高校,都有积极投入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

2.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立充分发挥了创业示范辐射效应,带动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关的政府政策制度不完善,缺乏创业基地运营机制,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比较低,大学生创业意识模糊,缺乏经验等。客观认识这些问题对今后湖北省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未能足创业基地的需要。目前,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覆盖面比较窄,创业基地仍有很多问题是现行政策无法解决的,并且大学生在创业中未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导致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次,政府制定的多项政策在很多方面是针对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对于创业企业后期发展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对小额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财政贴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太明显。另外,大学生申请贷款的手续过于繁琐,要经过一层一层的审批,一次申请下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若在其中某一环节审批未通过,则贷款的申请无法获得批准。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是会导致一些比较好的创业项目得不到资金的扶持而夭折。

2.2高校基地运营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基地管理合理规划。创业示范基地中的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成长很关键的因素的是有一个相对优质的环境,具有良好的环境在于基地的内部管理体系的健全。目前,湖北省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在探索期,对于基地运营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无法为创业基地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能及时的为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提供帮助。其次高校缺乏对创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在2017年湖北省各高校创业示范基地中,部分学校的创业基地面积大并且创业项目数目也非常的多(见表2),比如武汉大学创业基地建筑面积为19000m2,创业项目数量为168个;但部分高校创业基地存在基地面积比较大但是创业项目少的情况,比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中,创业基地建筑面积分别达到19500m2和27600m2,创业项目数量为38和63个,其创业项目数占创业基地面积百分比仅占0.19%和0.23%;还有部分高校则是创业基地建筑面积小但项目多,有的高校创业基地建筑面积仅为1900m2,其创业项目数量达到118个,创业项目数占创业基地面积百分比为6.21%。这些创业基地面积与创业项目的不匹配,导致有些创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在高校创业基地中也存在一些滥竽充数的创业项目占用着资源,高校对创业项目的审核缺乏一个严格的标准,没有对基地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2.3学校创新成果项目转化率低,缺乏与企业合作对接机制。曼斯菲尔德曾指出,大学研究的社会回报率应高于30%。要得到一个高的社会回报率,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然而,当前湖北省高校培养人才主要侧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团队的建设,并没有突出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新成果产出不高;大部分高校研究成果是技术驱动而非市场驱动,导致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错位,与市场的距离较远,很难直接应用或者是产业化。此外,大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比例不高,创业项目受到当地和学生专业的影响,使得一些“创业项目”转化后融合度比较低。并且部分高校在管理创业基地是未能有效的与企业进行合作,不能合理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4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受到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更加倾向于工作稳定的单位,创业的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创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仍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虽然国家相继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很多学生对此政策并不了解。还有少数的大学生虽有创业意识,但是在创业行为上却缺乏深思熟虑,不具有创业的精神,或者严格来讲缺乏创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未能对自身有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创业知识上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于经营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束手无策。此外,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其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创业相脱节。并且,还有初创型企业十分依赖于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无法独立更生,对企业的后期发展没有适当的规划,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三、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者和倡导者,不仅要扩大创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而且要切实可行地出台和落实相关的创业政策。尤其在创业资金这方面政策措施,创业资金是企业生存最基本的元素,但往往是大学生创业中最缺乏的,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成立相应的信用公司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大学生创业中资金瓶颈的问题。近年来,湖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例如到基层就业有学费补偿、企业招用享税费减免,开网店可获贴息贷款,创业培训有补贴最高1200元,创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等,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后续企业发展的资金还是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资金补贴落实方面,政府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实施办法,以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其次,当前大学生创业基地正处于初创期,社会对创业基地建设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还比较低,在这个阶段需要政府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政府还需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机制,对创业项目的申报、运行要严格把关和监督,加强对扶持资金的管理制度,减少项目资金审批过程中的繁琐手续,确保将资金及时投入到创业项目。

2.完善基地运营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使大学生创业基地的良好发展,需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其次,完善基地运营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团队选拔机制,通过创业项目评审阶段挑选出适合创业基地的优秀创业团队的选拔机制;二是加强对入驻创业基地企业的筛选机制,选择比较好的创业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和较强的研发能力的企业入驻创业基地,同时建立在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见习制度,让大学生提前了解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见习期结束后挑选优秀的创业人才和企业进入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基地除了建立完备遴选制度外,也要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定期进行检查,将名不副实的项目予以取消。同时高校要对创业项目进行后期的跟踪与反馈,以便及时对创业项目全过程的指导。有些创业项目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由于自身管理经营上出现了问题,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以减少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3.积极引入合作企业,实现与企业的对接机制。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也是企业的公益行为。积极发展高校的科技能力,高校应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提高学校的创新成果项目的转化率,及时防止高校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相错位,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与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的支持,也能将自身经营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及时的提供给大学生创业者,并且高校和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优势,将两者优势相结合,可以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实现双赢。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校友的资源,积极吸校友对创业基地进行投资,促进与学校的进一步关系。所以政府和高校应该努力吸引在外的知名企業入驻创业示范基地,推进两者进行合作,实现与企业合作的对接机制。

4.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创业素质。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并经常开办创业教育讲座、竞赛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造了优良的创业环境。同时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通过加强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这需要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大学生身处于一个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平台。全面了解湖北省创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现状,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进而推进湖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招弟,杜楠楠,丁天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6):143-144.

[2]王宏.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7,(04):94-96.

[3]贾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7,(08):87.

[4]吴桂彬,龚剑.多中心理论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治理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3):149-152.

[5]李春宏.高校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4,(05):62-63+153.

[6]张继华.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4):84-85.

[7]朱静然,王岚.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81.

[8]余国宇.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76-77.

作者简介:史金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郑晚,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作者:史金平 郑晚

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摘要]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从基地建设的职责与义务、基地建设的双赢局面、基地承包制与项目聘用制和基地網络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基地建设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张佳(1982- ),女,陕西咸阳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91)

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

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建设的重要环节,换言之,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就无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为寻求实践场所四处奔波,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往往在亲戚朋友所在单位填表盖章,没有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同时,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地时,由于住宿原因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周边,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范围,即使能联系到合适的住所,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也会压缩活动时间,使得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紧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

(二)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

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以教师单项灌输教学知识为主,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基地的种类繁多,如创业就业类、志愿者服务类、教学实践类等,无论哪一类都是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通过就业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动手能力,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增加就业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生,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探讨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基地建设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前提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双方讨论、协商,以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各自在基地建设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并形成开展活动的依据。而目前建立的基地中,绝大多数“三下乡”类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协议书和必要的管理,通常只是在暑期派出服务队开展活动,而暑期活动结束之后与下一年暑期活动开展之前,会因缺乏开展各类活动而出现真空期。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为取得成绩,致力于求新、求变,通常选择以前学生没有服务过的地区,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实践基地在建立后没有学生服务的局面。因此,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首先应当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对活动的支持及认可,签订协议书,明确实践双方各自的职责与义务。作为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年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规模地在实践基地开展一至两次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选取有利于当地发展、服务当地人民的项目,以达到地方与高校互动的效果。而活动间隙,即学生假期结束返回学校学习期间,参与实践的学生要通过QQ、邮箱等方式积极和服务地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解决部分问题,另一方面收集相关情况,对实践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避免对实践基地的服务出现真空期。

(二)合作共建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保证

大多数高校建立的各类就业实践基地虽然具备协议书,但每年只是单方面地派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缺乏对基地建设的关心,而作为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企业也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样建立起来的基地缺少牢固的基础,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坚持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形成双方双赢的局面,各自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实践机会。因此,在就业基地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取与高校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在高校与企业资源的共用、专业课教师承担部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鼓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大多数学生通过常规实践活动,丰富了就业实践的经历,有利于提高就业成功率;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等相关情况,如果感觉不尽如人意,可以提前制定目标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再次,承担企业项目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带领部分优秀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加速课题成果转化,学生也可以利用取得优异成果的项目参加挑战杯等竞赛活动;最后,对于企业来讲,由于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专业课教师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等原因,提高了企业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积极性,确保了高校与企业间基地建设的稳固性。

(三)通过基地承包制、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在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与日俱增,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否所有的基地都发挥了其实践功能,是否所有的基地每年都有大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答案是否定的。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以“用我所学回报家乡”作为实践地选择的初衷,组建团队,在家乡开展支农、支教等活动,建立爱心助学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有回报家乡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一方面可能由于学业繁忙,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缺乏低年级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忽视了第二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该基地的废弃。因此,可以通过实践基地承包制、实践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对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地进行有效尝试。

所谓基地承包制,是鼓励学生进入大一后,以团队或者班级的形式,对学校或学院已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承包,责任期可为2~4年。通过这种基地与团队或班级之间一对一的模式,形成了学生在固定基地服务的连续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未来2~4年都要在同一基地服务,杜绝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服务后,可以充分总结经验、改善活动方案,在来年的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使基地的发展建设与自身努力之间画上等号。

实践项目的聘用制,是指可将某一基地内所需岗位进行具体划分,如支教类、法律援助类、文艺演出类等,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岗位竞争上岗,这样不但能增加岗位与学生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实践基地承包制的实施中,多是同一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的学生组队参加,增加了学生间的纵向交流。实践基地聘用制,提供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到同一基地服务的机会,增加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形成学生纵向交流与横向交流的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的连续性,从而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试点,推行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深化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随着高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运而生,高校内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地区可能建立了若干个实践基地,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虽然不同的实践基地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如果能把高校在同一地区建立的基地有效整合,形成社会实践的统一平台,将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基地的有效利用。

所谓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主要是指将邻近地区的基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开展各自基地的常规活动外,基地间可以联合开展某一活动,也可以相互开展交流活动。如某基地法律援助类项目做得十分出色,另一邻近基地支教类活动效果显著,那么这两个基地完全可以交换团队,到对方的基地开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同时,邻近基地可以共同策划某一实践活动,构成该活動的各类项目由各自基地的优势项目组成,继而实践活动可以在所有基地内巡回展开。这样不但有利于不同基地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基地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更有利于使基地内的优势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基地的网络化建设包括品牌活动的模块化管理和金字塔式结构,如某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急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那么可以推出支教类品牌活动,在该地区建立支教中心,在周边的各个村庄内设立支教服务站。支教中心负责在高校内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同时负责向周边各支教服务站协调支教人员。支教服务站则根据所在地区儿童的年龄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开展支教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以支教中心为顶点,各支教服务站为基点的一点对多点的金字塔式结构,有利于品牌活动的深入细化,也有利于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层层管理,是基地网络化建设的新型尝试。

[参考文献]

[1]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2]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

[3]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3).

[4]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J].理论界,2005(5).

作者:张佳

基地建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实施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存在的基地运行机制缺失、组织方式单一、基地建设主体倒置、实践内容深度不够、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阐述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架构,并从完善社会实践基地运行机制、明确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主体、建立国家职业导师制度、将社会实践内容课程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监督体系等方面论述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导向  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建设  实施

本文所论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其培养目标、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开展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社会实践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融为一体,具有显著的德育价值。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回归到社会进行实践,从而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形成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达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实践育人历史沿革

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共等有关部门就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总体规划、教学环节、教学改革、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

1992年6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阐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2012年,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在多方面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校企合作等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缺失。社会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缺失主要是指责任分工、评价机制等的不完善。社会实践育人本质上就是开放适合教育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够了解各种职业或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从最初的体验到跟随到最后的认同,让学生实现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转变,最终实现劳动观和劳动价值的传承。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本身就是劳动单位,本身就是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因此,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和技能后回归到社会进行实践,最后提升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形成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社会共同的认识。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教育涉及政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高校、学生家长、学生等多个主体,而现行制度缺乏具体的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责任分工和评价机制,使得每个主体都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优质的社会资源无法做到开放。

(二)社会实践组织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过于简单,更多的是停留在社会调研、志愿服務、“三下乡”、勤工俭学、低层次的见习等层面,很多优质的资源,特别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优质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开放,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职业品格的体验和职业能力提升。很多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和自身所学的专业没有联系,学生社会实践针对性不强。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主体倒置,管理和建设标准不明,数量不足。社会实践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资源属于社会各类主体,因此,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主体应该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但是现实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学生开放不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和建设标准不明,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社会实践基地激励措施不到位,很多基地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教学。

(四)社会实践内容深度不够,未形成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内容深度不够,体现在学生参与的只是停留在看看和了解层面,未能深入进行体验和探索。很多适合社会教育的资源没有课程化,更未形成课程体系,学生实践内容较为分散,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受挫。

(五)社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社会实践教育重在社会实践,重在让学生真实感受和参与职业实践,体验行业模范职工的职业品格和职业能力,因此,社会实践育人的教师应该在社会实践基地中产生。但是由于对社会实践基地教师的产生、选派以及激励等方面缺乏机制保障,导致负责社会实践育人的教师队伍极为不稳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从“劳动是人发展的本质属性”角度和传承劳动光荣的使命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实践育人,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是指以培育未来职业人为目标,以社会中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为资源开放的主体,通过统筹规划在各地各行各业普遍建立和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特别是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实践的场地和机会,让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实现劳动价值和劳动文化的传承,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普遍建立和共享社会实践基地是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的重要落实环节。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涉及党委政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高校、学生家长、学生等主体。党委政府主要职责是责成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特别是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对社会进行开放,接待学生见习。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主要职责是开放和开发适合教育的资源,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选派职业指导教师,接收学生进行实践见习,同时和高校一同研究和完善见习课程体系。高校是负责把学生到实践基地见习纳入培养计划,开放和开发适合教育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见习。学生家长为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供财力和精神支持。学生是按计划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完成见习任务。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四、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实施策略

(一)完善社会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基于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社会实践基地。针对当前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畅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一个社会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应包含基地课程的开发、基地教师的组成和课酬标准、基地的建设标准、基地日常运行经费、基地的管理办法和基地的监督等。只有基地上述要素得以明确和落实,实践基地才能运营得好,社会实践教育才能真实落地。

(二)明确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主体。针对当前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责任过度压在高校上的现象,应把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回归到社会,让实践教育的主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落实主体责任。国家可以考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实践需求,统筹规划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普遍建立与适合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由建设主体按原来的经费渠道给予解决。对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国家也可以给予奖励或者税收优惠。

(三)建立国家职业导师制度,采取兼职聘任方式组建社会实践教师队伍。针对社会实践育人的教师队伍极为不稳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国家可以考虑建立国家职业导师制度,采取兼职聘任方式解决社会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国家职业导师由各地各行各业选派德才兼备的职工和员工担任。具体可以由各地各行各业的社会实践基地的领导和实习需求方高校根据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联合选拔和确定。国家职业导师实行聘任制,在聘期内负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技能的传承。国家应明确从事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兼职课酬标准,明确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可以相互聘任国家职业导师,国家职业导师从事对学生的“传帮带”工作,按规定可以享受劳动报酬。

(四)将社会实践内容课程化。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实践内容深度不够,未形成课程体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内容,将实践内容课程化。当前,社会实践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对实践基地重视不够,相关激励措施不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对此,应完善针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促使实践内容丰富起来,进而建立起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高校和社会实践基地主体组建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社会实践内容课程化主要工作,在双方的努力下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課程。

(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监督体系。任何事业,没有监督,不可能取得进展。社会实践基地的运行涉及培养新型劳动者,是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关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监督体系是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的基本保障。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监督应重点监督基地建设是否达标、基地教师选拔和课酬是否到位、基地经费是否有保障、基地是否常态运行等。

【参考文献】

[1]赵蓓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基金项目】2018年度柳州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研究专项公开招标课题(A类)“柳州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研究”(2018SA004)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作者:梁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论文下一篇: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高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