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17年科技扶贫中,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具体做法和成绩。讨论了科技、产业和扶贫之间的关系,认为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发挥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对扶贫进行科技支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一篇: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科技园与科技企业孵化链

摘要: 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者相互协作可以构成孵化科技型企业的一个链条,本文在总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科技企业孵化链”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界定,使之更为清晰明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技企业孵化链”是本文作者在长期对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状,创新性的提出的一个概念。虽然之前也有学者和专家提出过类似的见解,例如,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的乐文,他提出“以企业孵化为基础,以产业孵化为导向的价值链管理模式”,认为脱离产业单独谈企业孵化已不合时宜,而是将其看作完整的体系。但本文首次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明确了相应的孵化主体和孵化内容,并按照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孵化链条。科技企业孵化链是指在科技型企业从生产、发展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应由不同的孵化机构,整合不同的孵化服务项

目,包括投资机制、扶持方式、人才流动机制等,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孵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新,其技术与产品需要通过创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知识、技术较为密集,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呈跳跃式发展,成长周期较短。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多的无形资产,大多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而存在、发展,对于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成长前景的一批。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表现其优越于传统产业高成长性的同时,也无法摆脱其高风险的特征。

高新区

1988年5月以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础,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给与18条优惠政策,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共建成54个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在内的五大支柱产业结构,但五大支柱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已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推动产业规模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高新区也从创立之初以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转变。

高新区以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30%,相比建立之初增长过百倍。在知识产权方面,截止2004年底,54个国家级高新区共拥有发明专利数13073个,购买国外专利数435件,申请专利25895件,其中发明专利12216件,占47.18%,有13个高新区中申请发明专利数比例超过50%[1]。高新区是各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迄今为止,已建设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69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为40.36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为11.31万元,人均上缴税额为2.3万元,人均出口创汇1.46万美元。当前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扩大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开发国内紧缺产品,满足全国生产建设需要;及时掌握和传播经济技术信息;培养各方面人才,以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工作的需

要。

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别

(1)高新区的产业和产品分布较集中,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为主,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也占有较大比重,但其产业、产品分布较宽泛,大量存在于传统产业。本文选取2003年的数据来说明这一区别。截止2003年,国家高新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238家,占企业总数的67.7%。而同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9.15%。由此可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及企业的比例低于高新区 [3]。

(2)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吸引人才方面的成效更明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外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绩更为突出。2003年全国高新区研发总支出为419.52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44%。与之相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外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优势。2003年末,全国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数14411家,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51.72% [3]。由此可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综合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技企业孵化链

首先,大学科技园应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孵化。该阶段,企业一般拥有一些科研项目或未定型的产品,此时企业急需的资源是科研技术指导及科技性研发人才,同时辅以一定的种子基金帮助其顺利启动。大学科技园利用其自身优势激起处于高校与企业联结点的特殊地位,成为该阶段科技型企业的最佳孵化主体。大学科技园通过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进行孵化,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质量的科技型企业。其次,当企业项目、产品顺利研发成功,企业实力得到增强,一般成为能够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该阶段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产业化,急需工程技术和工艺人才;同时,由于产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无绝对把握,企业无法从一般融资机构,如银行等获取产业化所需的资金,此时风险投资的介入显得至关重要,高新区在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方面成绩显著,既可为该阶段企业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平台,又可提供充足的工程技术和工艺人才及风险投资,从而成为孵化产业化阶段科技型企业的最佳选择。最后,产业化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批量型扩散运用阶段,需要考虑的已不仅是产品创新方面的问题,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管理类及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同时,由于产业化的成功,产品获得市场认可,获取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甚至通过IPO上市,进行国际化发展也可以进入企业日程。这时,企业种类更为齐全,各类人才汇集,更多外资进入,更为外向型发展和接近国际市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更适合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小结

本文通过对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仔细对比,从完整的“科技企业孵化链”角度,明确大学科技园应对什么样的企业进行孵化,应当提供怎样的孵化服务,使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清晰。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浮华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使之成为输出优质高新技术企业的源头。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8),1-8

[2]王树海,闫耀民.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2009,(6)11-13

[3]张克俊.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6,(3),22-26

作者简介:

胡巍(1985-),男,汉族,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科技产业管理。

作者:胡 巍

第二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

摘 要: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17年科技扶贫中,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具体做法和成绩。讨论了科技、产业和扶贫之间的关系, 认为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发挥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对扶贫进行科技支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广泛吸收高等院校参与,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与贫困地区需求相匹配的扶贫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陕北;科技扶贫;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标识码:A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Anti-poverty in North Shaanxi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ANG Jun,GAO Xiang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North Shaanxi;anti-poverty;indu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扶贫工作长期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198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通知》。1994年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解决“老、少、边”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安邦富民、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1989年开始,国家确定把陕北老区作为科技扶贫点,按照科技部和陕西省的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了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迄今已历时17年。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

17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将陕北科技扶贫放在重要的地位长抓不懈,通过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以产业带动陕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方式, 为陕北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陕北延安、榆林20个国定贫困县,1993年共有贫困人口141万人。截止2003年,20个国定贫困县中已有15个越过温饱线,贫困人口减至17.4万人。榆林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42元增加到2003年的1 438元,延安市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1 707元。[1]陕北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劳动者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一)明确扶贫思路,选准产业

陕北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差,生产技术落后,没有主导产业,群众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实际,如何找到科技扶贫的突破口,改变贫困群众靠天、靠政府吃饭,无心脱贫的老思想,增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积极出谋划策,以制定产业规划为重点,参与到扶贫开发的总体设计中,提出了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利于环境保护,收益面广的产业,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同时,以产业为桥梁,围绕产业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帮助陕北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陕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1993年为初创时期,主要围绕烤烟、苹果、羊、马铃薯等产业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技术。1994-2000年为扶贫攻坚时期,省科技厅会同科技部扶贫团确定在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在陕北白于山区实施“百万亩杏基地建设”,在无定河、延河流域土石山坡实施“50万亩酥梨基地建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川地、台塬地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即“枣、杏、梨、菜”四大产业。2001年至今为拓展阶段,主要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开展实施高效设施畜牧业、农业优果、资源生态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能力培训工程等五大科技扶贫示范工程。[2]实践证明,这些扶贫措施紧密结合陕北的实际,产业带动效益明显。

(二)强化科技服务,壮大产业

为使扶贫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学校制定了“以科技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每年按照每个产业配备3-5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重点加强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产业示范等工作。以“枣、杏、梨、菜”四大产业为例,科技人员先后示范推广了与四大产业相关的实用技术20多项,培训咨询农民40多万人次,培养了近2 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示范样板2 600多公顷。经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枣、杏、梨、菜”四大产业现已成为陕北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1.红枣产业。科技人员针对贫困地区红枣生产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病虫危害严重的实际,以推广枣树肥水管理、修剪、病虫防治3项技术为主,手把手向枣农传授技术,使枣农学得懂,用得上。先后建立枣综合丰产示范园1 600多公顷,促进红枣单产由1993年的2 400公斤/公顷,提高到2004年的3 150公斤/公顷。陕北红枣面积由1993年的4万公顷发展到2004年的10万多公顷,产量也由2 000万公斤提高到1.2亿公斤。[2]同时为保证红枣的产业化经营不断持续的发展,科技人员还研究出了陕北鲜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相关的加工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已建成巨鹰、北特等5个深加工企业,63个初加工企业,230多个季节性加工点,年加工转化能力1 300万公斤。

2.杏产业。杏树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 在干旱少雨的白于山区发展杏树,特别是仁用杏,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增加群众收入。科技人员在陕北8县(区)开展试验研究,探索出了“浸种秋播、切腹枝接、低位嫁接”等适宜于陕北干旱寒冷气候特点的壮苗繁育技术和一整套抗旱防寒配套栽植技术,总结出了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杏树丰产管理技术措施。通过采用“建立试验示范点、发展科技示范户、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科技赶集、放录像、印发技术资料、上门服务、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在陕北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仁用杏良种和丰产配套技术。先后向陕北引进龙王帽、一窝蜂等仁用杏良种12个,建良种采穗圃80公顷,推广良种杏苗繁育技术2 200公顷,建成高标准示范园1.09万公顷,辐射带动陕北发展杏规模达到2004年的10.5万公顷。[2,3]

3.酥梨产业。陕北沿黄河一带是的酥梨生产的气候优越区,但由于长期以来,群众只栽不管,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了酥梨产量、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科技人员深入到酥梨产区,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陕北地区酥梨育苗、建园、整形、早果、优质系列栽培技术,使陕北酥梨基地建设中达到了4年结果、5年丰产、亩产值4 000元的良好效果。建立优质梨示范园330多公顷,辐射带动梨树面积已发展到2004年的3.3万多公顷,其中优质酥梨已发展到2万多公顷。[2]同时,科技人员还根据生产实际,开发了梨果的套袋技术、实用贮藏保鲜技术等配套技术,提高了酥梨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4.蔬菜产业。陕北光照资源丰富,发展日光温室大棚条件优越,经过充分地分析与论证,科技人员首先选择在安塞县进行示范,辐射带动陕北其他县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棚蔬菜迅速辐射到陕北25个县市,大棚数量由1993年的24棚达到2005年的1.4万公顷[4],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实践中,科技人员组装集成大棚蔬菜的高效种植技术,先后推广了“黄瓜嫁接换根栽培技术”、“棚菜立体种植技术”“番茄、辣椒秋延后栽培技术”、“CO2施肥技术”、“茄子嫁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陕北日光温室蔬菜瓜果因连作而导致病虫害严重及品质低劣等技术问题,使大棚菜的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二、关于陕北扶贫中农业科技支撑的思考

(一)发展产业是陕北科技扶贫的基础

贫困地区面貌改善的前提条件不仅在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贫困地区人口自我扶贫的主动性,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没有具体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扶贫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就会在阶段性的脱贫和返贫之间徘徊,这一点已经是各方面扶贫的共识。只有通过产业将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贫困人口强烈的脱贫愿望相结合,扶贫才能够深入,效果才会持久和显著。在陕北科技扶贫的实践中,正是找准了适合陕北贫困地区自然和生产条件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得以点燃和爆发,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改善。

(二)科技在陕北扶贫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陕北扶贫中,以“枣、杏、梨、菜”为代表的相关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推动作用。贫困人口本身的生产基础就非常薄弱,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使这些生产者灰心丧气,甚至停滞不前,正是由于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在四大产业中的普及,才使贫困群众的生产有信心,背后有依靠。通过科技扶贫人员的努力,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迅速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产量和效益均大幅度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改善。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各种人才的培养使贫困地区增强了自身的“造血机能”,进一步推动了贫困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学科技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遍把依靠科技变为自觉行动,使产业扶贫与智力扶贫得到有效的结合,帮助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之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科教单位的技术优势在扶贫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科学技术的应用来说,一个产业的农业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加工等多个学科,同时也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方面的技术服务,正是由于这种要求,才使得科技扶贫中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和成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北科技扶贫中,充分动员和组装多学科的技术成果,从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技术的组装配套,扶贫技术人员选择与培训等多方面,针对各个产业,组织多学科的人员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将产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充分进行研究,使科技在扶贫中的应用有针对性,成果先进,覆盖面宽,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技术优势,保证了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有4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扶贫工作,有30多项科技项目在扶贫点实施,其中红枣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酥梨丰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陕北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三、关于科技扶贫的建议

(一)广泛吸收高等院校参与,推进科技扶贫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和社会事业,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扶贫中,应当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参与扶贫工作。同时,应该正确看待扶贫任务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中心任务的关系,扶贫兴农工作只有和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表明,扶贫项目、扶贫措施只有和教学、科研结合紧密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在贫困县设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培训贫困人口、转化科技成果、研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既能够为农民提供科技技术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能培养科技人员和部分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两者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扶贫不仅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也促进了高校的产学研紧密结合。

(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

科技扶贫的核心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传播,并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地方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的功能受各种原因的限制,不能够有效的运作,亟待建立高效运作的扶贫技术推广模式。在十多年的陕北科技扶贫实践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出了一条以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政府为推动,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科技扶贫技术推广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科技扶贫的实践中要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充分调动科教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扶贫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员、地方农技部门、农民技术员、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构建扶贫技术推广体系,使项目、技术顺利地进村入户,使科学技术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建立与贫困地区需求相匹配的扶贫技术支撑体系

在以往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活动中,政府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在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主要的分配和组织作用,这也为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今天,贫困农村既有科技供给能力的不足,为多样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我国农村在科技扶贫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派生出了新型的政府和农户关系,也促使政府不断地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5]因此,急需改变简单强调将科技以政府渠道送到农民手中的扶贫思维模式,建立多层面和充分考虑贫困人口技术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横向联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征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具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科技服务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科技需求,是以提高综合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技术服务,科技扶贫组织形式适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专家大院、示范基地、高科技示范园区等,又拥有贫困农村专业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组织,各个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务组织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信息共享,协调发展,覆盖贫困人口不同层次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哲浩.陕北:十五年科技扶贫谱新篇——访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N].科技日报,2004-09-23(4).

[2] 唐俊昌.陕北老区十五年科技扶贫汇报[R].陕北老区科技扶贫工作总结交流会,2004-09-27.

[3] 杨途熙,魏安智,杜保国,等.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05 (1):59-62.

[4] 党永华,吴金娥.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6):269-272.

[5] 刘冬梅,石践.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15-119.

作者:王 军 高 翔

第三篇:浅析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功能差异

摘 要:本文就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功能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其相关功能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延伸,指出高校只有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孵化器 功能

概述

科技企业孵化器又叫创业中心或者创业辅导中心。一般来讲,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可以为企业提供可租用场地、支援服务的商业发展服务设施以及可以创造成功的、创新型的新企业的综合系统,其目的是成功地协助创业家创造出充满创新战略的企业,及时地为那些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企业有组织地提供一些帮助,促进其有步骤地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于其特殊的运作方式以及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促进新企业创业的目的,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的孵化器实践始于1987年,以武汉东湖创业中心为起点。目前,全国孵化器总数居世界第2位。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种,也是在社会变革、知识经济大力兴起的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如今,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截至2007年2月底,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合格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多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多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作为企业和高校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科技园,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科技部、教育部近日决定在今后几年,新建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使总数达80个,总孵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源动力。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科技园工作走上了快车道,而作为高校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科技园工作,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落实到实处,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孵化器是培育和和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予以解决:1.加强领导,确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在科技与经济工作中的地位。2.增加投入,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扩大孵化器的整体规模。3.拓展功能,强化孵化器的孵化、抚育能力。4.突出重点,强化孵化器的“投资人”角色。5.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孵化器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6.促进合作,重点加快孵化器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设。7.完善组织,促进孵化器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由此可见,孵化器的功能一共有如下几点:

1.提供物理空间与基础设施。孵化器一般都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孵化场地及厂房,从几百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不等,供企业办公、科研及生产用房。还有会议室、接待室、展览厅;电话、传真、打字、网络、复印、停车、保安、保洁、住宿、餐饮、水、电、气等公用设施,以及相对便宜的用房成本,减低初创企业的投入成本。

2.提供服务支持。这里面的服务包括帮助企业办理注册、财务代理、项目评估、年度审计、成果鉴定等,还包括帮助企业进行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最重要的是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引进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种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资金保证。

3.促进成果转化。这是科技企业孵化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扶植企业、培育企业的方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直接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作贡献。

4.培育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最高的平均生产率。美国99%的企业平均雇员不到100人,90.1%企业的雇员不到20人,单个小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较之大企业要高2.4倍。但是小企业失败率却高得惊人,它的高失败率产生了中小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低下。企业孵化器就是要培育新兴的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及配套措施,减少初始成本、降低成长风险等方法,使新兴中小企业由产生到慢慢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完善的企业。培养企业的同时也培养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培养成功的企业家。

5.发挥区域和产业发展先导地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落实区域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中能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谓先导产业,是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可能成为新一轮主导产业,但目前尚处于幼稚期的产业。培育和发展先导产业,是培育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积极作为的重要方面。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在先导产业的培育起步阶段,谁抓得早、力度大,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之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大、做得强。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植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先导产业,进一步成长为区域优势增长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校的特点及其创新优势

我国高校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之可以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温床,而与其密切联系的孵化器也尤其重要。

首先,高校有丰富的项目资源,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高校每年获得国家级、省市级项目不胜枚数,大部分最新的项目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这些成果技术水平高,技术集成度高,供开发和孵化的可选择性大。

其次,高校有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我国高校专职教师超百万,其中从事专职科研机构的人员有三万多人,仅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就有17万多人,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千万计的本科生,此外还有无数毕业生和留学生与母校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再次,高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高校通常都有非常完备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大量相关的书籍和数据库储备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最丰富、最前沿的信息。

此外,高校有强大的硬件支持。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心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无数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多种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其中有很多都是一般的企业梦寐以求而难以获得的。

三、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

依托高校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在一般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提供物理空间与基础设施。由于大学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完善的研究场所,其提供的主要场地应该是具有完善配套设施的办公场所。此外,教师创业可能主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因此提供的办公场所价格也不能太高。

2.提供服务支持。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管理者大多为高校教师,他们精于技术开发而疏于企业管理,因此提供的服务应该重点侧重企业管理、政策咨询、财务代理等等这些方面。让师生员工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同时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渠道,包括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种渠道迅速、充足地给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依靠市场资源,与各中介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使在园的教师或企业家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同时还应经常性地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辅导,让广大师生员工不仅获得技能培训,更能获得创业观念和精神上的提升,培养创业精神。

3.促进成果转化。高校的科学研究大部分走在科研最前沿,因此也是高新技术成果最集中的地方。对这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也就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科技园要注重对企业入园的把关,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为大学服务的功能。

4.培育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大学科技园中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大学教师,他们都是“学者型企业家”,身负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和利益(课题组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家在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创业者拥有企业家精神,是大学孵化器的重要功能。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经验事实表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企业家,除取决于其个性特质外,还取决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因此,大学科技园还承担建立良好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与机制的功能。而培育的企业应依托于所在大学的科研工作,使产学研真正联系在一起。同时,大学科技园还能给依托大学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创新。

5.发挥区域和产业发展先导地位。大学通常在所在区域的某些学科、科研领域走在最前沿,其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也处于领先水平,必然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

6.加强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大学教授的人力资源,发挥其在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影响力,加大对内对外交流、沟通,大大有利于孵化器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利于提高服务素质与水平,以日常操作的职业性、行业性、规范性,同时面向海外,探索、实践和完善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海外科技园等各种合作模式,可以使科技园走出国门,在项目和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按照国际标准创建高水平的孵化组织。这些也是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较难做到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科技园较之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项目、人才、信息资源等优势,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地。高校只有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震.企业孵化器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1,(2):33-35.

[2] 李永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建设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2):21-22.

[3] 李昕.试析大学孵化器的孵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23-26.

[4] 关于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的理解 中小企业信息网白山网 www.bshsmejl.gov.cn.

本文受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JG07KT08和南京邮电大学校科研基金NY207121资助。

作者:李 胤 邱国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