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历史《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如按类别分,这部分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专门史。这些专门史既具有通史的共同特征,同时兼有专门史的个性特征。现行的新教材,大多数都体现了专门史编写的特色。这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以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章、节、目的编写体例,而改成“课”的体例,一“课”一课时。

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论文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讲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如按类别分,这部分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专门史。这些专门史既具有通史的共同特征,同时兼有专门史的个性特征。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 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 、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

变化而进行的, 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 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 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 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 ”。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 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 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1、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 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2、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 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如: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而成。

通过对不同的战争具有不同的性质的分析和讲授,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崔 然

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论文 篇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的讲授

历史《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如按类别分,这部分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专门史。这些专门史既具有通史的共同特征,同时兼有专门史的个性特征。现行的新教材,大多数都体现了专门史编写的特色。这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以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章、节、目的编写体例,而改成“课”的体例,一“课”一课时。“课”的容量较小,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为例,单列的以军事史内容为主的就有第一册的第7课春秋五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18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以及第二册的明末农民战争等13课。文化史的编写则更集中,如第一册纯文化史的就有8课,第二册纯文化史的则有10课。新教材编写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专门史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专门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军事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之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贲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

如: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而成。如: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交战;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国的领土和人口,是争霸战争、掠夺战争,因此具有非正义性。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力量逐渐强大,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国这时进行长平之战等,是统一战争,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义性。通过对不同的战争具有不同的性质的分析和讲授,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陈 利)

作者:屈志红

初中历史教学中军事史论文 篇3:

文化史教学探讨

【摘 要】文化史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常被忽视。本文探索了文化史教学的意义,提出了问题,并列举了一些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文化史 教学

人类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化史作为对灿烂文化的总结,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授课转化为对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的提升。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文化史因为考点少,而被认为不重要,致使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将丰富的人文知识转化为简单的考点记忆;尽而失去了文化史最吸引人的魅力,文化史教学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难以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不能让学生领会古今中外灿烂辉煌的文化。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文化史的作用,并深刻认识文化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正确的教学对策,以期发挥文化史学习的真正作用。

一、文化史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

文化活动是人类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之外的第三大活动,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等各个方面,博大精深,对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学习这些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获文学、艺术、哲学、地理、科技、语言、礼仪等方方面的知识。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学中,学生可以知道故宫的前世今生,可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阔,可以了解《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的英雄色彩,可以知道《三国演义》里的政治哲学,可以从体会《红楼梦》里的人生悲情,更可以了解明清生活的万千形态等等,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如“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可以认识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可以认识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这些知识的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化所展示的民族精神无处不在,通过学习先民的优秀文化,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初中历史一开始便讲“中国文化的勃兴”一节,从儒家文化的说起,而儒家文化的要义就是“仁政”,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通过列举经典中的一些小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醒,进而通过不断的思考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应试思维模式的影响,因为文化史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尽而教师在教学中用功不深,不能很好地教授文化史,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把握文化史知识不准确

文化史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而许多教师本身所受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少,文化素养偏低。因此,面对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感觉束手无策,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蜻蜓点水”,只求考试不失分就行,不求让学生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材编订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材编写侧重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所占比例小,有的还是选学选修,属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细枝末节,可讲可不讲,许多教师就选择了不讲。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是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知识面广阔的文化史,不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综合教学,进而让充满知识情趣的文化史显得枯燥不堪,不能调动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

三、做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修养,适应文化史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史教学放在增加综合知识、培养民族精神、提高道德修养的高度来对待,下大力气、大功夫做好备课和授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余应把提升自身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的驾驭教材,与学生一同融入优秀文化的精神境界,体味人文价值,塑造完美人格。

(二)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释放文化能量

文化史内容广泛,且生动形象,给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文学史的讲授,可以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化史关”,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综合教学,初一下学期教学实践中,可以把整个文学史的内容摘编出来,按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学”的结构进行集中教学,并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其中的精彩篇章为例子,进行授课。如此以来,学生不但了解了各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特点,而且知道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化史的教学

文化史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文化史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史的内容。如在教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节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故宫和长城的一些知识,班内除了极少数学生去过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到过故宫和长城。那么,教师就可以制作“走进故宫”和“走进长城”的多媒体教材,首先播放《故宫宣传片》、《长城宣传片》,让学生对两处古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图片对“午门”、“城墙”、“琉璃瓦”、“汉白玉栏杆”、“角楼”、“皇极门”等具有特点的景观进行详细描述,还可以在介绍的过程中穿插诗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日照长城”,让学生了解历史古迹的作用,尽而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文化史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人文学科,它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各类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要做好文化史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学习,深刻思考,不断实践,与学生在学习中一同成长提高,培养出素质能力更高的一代新人。

作者:彭泽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择业观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