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识

2022-10-17

1 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1 合作、探究型的学习与有限的时间的矛盾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 0分钟, 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 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 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 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老师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 学生兴致很高, 老师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 让学生尽情发挥, 眼看下课铃响了, 一节课的内容没完成, 留下了遗憾。

可见, 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 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 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 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 就要及时引导、回收。像上面的讨论, 当学生的描述出现不断重复时, 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 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张弛有度, 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1.2 合作、探究型的学习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矛盾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 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强弱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

如某老师在《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在蓝天的映衬下,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哇。”这句中写细线为什么不用“几根”, 而用“几痕”呢?

生: (沉默) 。

师: (有点着急了, 但还耐心地启发着) 我们通常都说“一根线”, “两根线”, 这里为什么用“痕”呢?好好想一想。

生:电线只能用几痕, 不能用几根。

学生回答成这样, 老师只能尴尬的苦笑。要解决这个矛盾,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要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要重视培养他们勤动脑、勤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 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 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比如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 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 并选出小组长, 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 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 学会学习。

1.3 学生合作、探究型的学习中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完整性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发散思维, 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 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小学生毕竟受年龄限制, 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 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

2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因此, 教师通过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不仅可以在反思中解难, 在反思中完善, 在反思中提高, 在反思中成长, 还能为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1 及时的教学反思可以启发自我质疑, 在质疑中解决难题

作为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你钻研教材、寻求到适合你本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多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 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不能按你的备课思路回答,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 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2 科学的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 在探究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有这种感受, 一个人同时执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个班, 无任课前怎样认真地备课, 讲课时总感觉到天天第二堂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分析, 原因主要在于每上完一节课后, 不管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总结课堂中的一些得失, 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时进行调整, 正是由于这些总结和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这一点之后,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对课堂上的出色之处, 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还是某个引起了学生浓厚爱好的做法,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其内容是否清楚, 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 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哪些做得还不够好, 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 学生学得是否愉快, 我教得是否愉快, 还有什么困惑等。我都坚持较具体地记录下来, 把这些想清楚, 作一总结, 同时加以完善, 等待下次教学时拿来使用。而对于课堂上的疏漏、失误, 不但认真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 而且还找其他老师交流,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经常性的反思,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 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法, 收集各种教学“病历”, 多想想我错在哪?我的教学毛病在哪?然后, 归类分析, 找出典型“病历”, 并对“病理”进行分析, 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的改正。

2.3 细致的教学反思可以达到及时总结分析, 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 在此基础上, 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 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技术分析, 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 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知识点落实如何?或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节奏感、密度大小适当吗?有没有让学生体验感悟?有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反响如何?有关细节处理得当吗?有无改进提高之处?有没有对学生新的想法或观点质疑, 充分鼓励并因势利导?对突发事件有没有机智应付?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没有?讲练结合得好吗?课堂小结如何?重点、难点突出、突破了吗?上课有没有激情?有否感召力?如某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老师问:“你们平时都看过《三国演义》, 我们现在结合课文, 就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我们看谁评的出色。”有一个孩子回答说:“我喜欢周瑜, 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聪明, 是个很好的将军。”这时, 教师不耐烦地说“你觉得周瑜好吗?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对照这一典型案例, 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我行我素, 不考虑学生的需要, 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4 惯性的教学反思可以促进合作沟通, 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经验

“三人行, 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想法。善于和别人交流、合作是自己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就象“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 然而, 作为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与别人讨论。有经验的老师在每次上公开课时, 都会请很多老师到课堂上去听课, 希望他们能给予指导。听课老师不一定是专家, 但提出的问题常常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他们的建议往往能开拓教学的思路, 给予上课老师反思的启示。根据实际需要和大家的建议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 及时写出研究心得。通过别人的帮助、自己的研究, 不断反思,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每位教师平时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 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 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 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 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假如我碰到偶发事件, 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 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 得到教益。

反思每节课的成败得失, 持之以恒, 并及时做好记录。虽然点点滴滴, 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 是我们的真切感受, 因而是非常珍贵的。深刻的教学反思,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反思中寻找不足, 获得体验。要善于总结反思,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反思, 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吸取精华, 升华提高。

摘要: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型的学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教学时间的不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发散的思维与完整思维培养的矛盾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反思, 才能逐步解决问题。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可以在反思中解难, 在反思中完善, 在反思中提高。

关键词:教学反思,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力.预案·生成·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9.

[2] 鄂冠中.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组矛盾——源自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08,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高级中学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文秘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