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2022-12-20

第一篇: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策略

企业并购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但据有关资料统计,并购重组成功的比例并不多,大约不超过50%,并购重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忽略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资源,另一个是文化。当前许多企业在并购中,只局限于资源的实物重组,而文化的融合还需要作深度的整合,任重而道远。只有文化的水乳交融,才能体现出资产重组、资源再配置的最大优势。

一、文化整合的意义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交遇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冲突状态或现象。我们把化解、融合文化冲突的过程,称之为"文化整合".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非常重要。并购后企业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企业战略、资产优化、业务调整、管理整合固然重要,但是文化融合则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文化整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国外许多企业并购案例说明,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相互排异,导致兼并后生产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欧美和亚洲115个兼并重组的企业调查,调查表明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中,文化的差异高居首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国际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效益回报。麦肯希咨询公司也作了一次调查,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在并购的企业中只有1/4的企业获得成功,企业文化是否融合是一项根本性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未考虑公司文化的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世纪90年代,巴黎迪斯尼乐园因过分重视美国文化的背景而忽视欧洲文化背景,造成经营上步履艰难。美国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两家合并后,因为文化互不融合而难题不断。2002年联想对汉普咨询的并购导致许多原汉普高层管理人员和大批咨询师离职。原因就在于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严重冲突。汉普是一家以平等、更高自由为企业文化的知识型企业,而联想则被普遍认为是以市场能力为本的强势控制力企业,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文化是企业重要并购资源,注重资产的优化组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不同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的整合。要避免"集而不团"的现象,使企业兼并产生1=1〉2的效果,就要重视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二、文化整合的原则

在企业并购重组中,无论企业实施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战略,企业都将面临着以下四种文化形态:强势对弱势文化〔简称:强弱文化〕、强势对强势文化〔简称:强强文化〕、弱势对强势文化〔简称:弱强文化〕、弱势对弱势文化〔简称:弱弱文化〕。成功的并购必须遵循文化整合的原则。

1.文化先行原则。"资源整合、文化先行".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进行企业并购重组,首先需要解决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问题,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产生。否则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使并购夭折。但在企业并购的实践中,往往重视企业的有形资源的整合,而忽视无形资源的整合,重视企业物质的整合,而忽视文化的整合,结果造成企业并购的失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企业并购中坚持"文化整合在先,资源整合在后"的原则,把它作为企业并购的第一原则和第一要务。

2.高标准高起点原则。企业并购为企业提供了一次文化更新与文化升级的良好契机。新文化的建立要根据重组后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确定,用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注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成果,防止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组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宝钢是中国钢铁行业联合重组的先行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塑造新文化。1998年与上海冶金、梅山联合重组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该公司在强势推进宝钢股份先进管理模式上,通过对下属企业文化的深入剖析,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形成了文化整合的基本思路。即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宝钢股份制现代管理为载体弘扬宝钢先进文化;建立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员工队伍等。联合重组七年,宝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3.求同存异原则。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跨文化问题,涉及企业并购的战略问题。纵向并购战略往往面对的是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度文化,横向并购战略则主要面对的是跨行业文化问题。应根据企业的并购战略,分析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文化整合策略。对于横向并购战略,尤其是并购后处于强强文化状态下,并购双方对各自原有文化持保留态度时,应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实施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允许双方在基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一致的情况下,保留各自的文化体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允许被并购企业留有一定的文化发展空间,允许企业差异文化的存在。

4.因循渐进原则。企业有形资产的重组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文化的融合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为任何一家企业,在其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背景是由全体员工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不断地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着,它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深入到企业员工的精神之中,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在这种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员工多数会感觉到轻松、自在,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两种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并非一朝一日所能融合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文化整合看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要坚持因循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从物质渗透到非物质渗透再到文化交融的整合全过程。

5.充分沟通原则。文化沟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步骤,也是文化整合的原则。在向被并购企业注入优秀文化时,必须向企业员工作好宣传工作,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购方要深入企业基层与干部、职工,进行近距离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心境、掌握他们的文化脉搏。在沟通时应采用多种沟通手段,如标语、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文化传播,使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了解文化观念,避免误会、减少冲突。当然,对文化的宣传绝对不能任意夸大,而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攀枝花钢铁集团在并购成都无缝钢管厂的过程中,尊重被兼并企业的文化,坚持攀钢文化统一性,将文化渗透到被兼并企业之中去,将攀钢的日报、电台延伸到被兼并企业之中,并派遣攀钢文化宣传团到被兼并企业之中去,宣传攀钢文化,推广攀钢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行为规范;通过干部的交换流动,将攀钢文化辐射、渗透到被兼并企业。因循渐进,通过这些措施,最终完成了文化的整合问题,使企业并购十分成功。

6.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后,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并购方通过何种战略进行文化整合,一定要坚持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能将企业的发展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这也就要求并购方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当给予被兼并企业员工以充分重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被并购企业实现转型。

三、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

1.成立文化整合小组。企业文化的融合、重塑并不是一件简单

的事,任何一家企业所形成的文化都是根深蒂固的。而企业的并购带来的是思维模式的强烈变革,不同企业文化的巨大撞击,这种企业文化的裂变、再生必然伴随着保守与开放、落后与先进的较量。如果文化整合处理过于草率,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结果必然造成并购后企业内部更大的摩擦与消耗。因此,并购企业需要组建一个文化整合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并购双方选派具有一定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影响力的人员组成,也可从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该机构直接向兼并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策划和领导企业文化整合管理的全部运作过程。对其职责权力范围给予明确界定,以便今后开展工作。

2.制定文化整合策略。在文化整合中,根据企业并购的战略,

首先要判断跨文化的属性,属于何种文化交遇的类型,以便选择适宜的整合策略。一般而言,实施横向并购战略的企业主要面对的是跨行业文化问题。由于各行业的生产方式不同、交易方式不同、出产产品属性不同,形成各自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持基本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一般可采取文化分离策略,保持双方原有的文化脉络,尤其是处于强强文化交遇时,更需要如此。实施纵向并购战略则主要面对的是垮地域、跨民族、跨国籍文化冲突,根据文化交遇的情况,一般可采取上述的文化输出式、互渗式、吸纳式、重组式策略,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并购战略不同、所处文化交遇情况不同,就应选择不同的文化整合策略。

3.建立文化沟通机制。在确定了文化整合策略并制定了整合计划后,并购企业应建立文化沟通机制,加强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被并购的企业就是经营失败的企业"的思想,这种思想将阻碍着被并购企业人才的稳定,也难于激励被并购企业共同营造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因此,加强沟通便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为了避免员工抗拒收购,使被并购企业员工能够接受和认同并购后的新文化,并购企业应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优势与弱势,说明所建立的新文化的必要性。同时,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需要具备有韧性的和启发式的领导艺术,给员工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逐渐接受新文化,促使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达到充分融合。

4.制定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并购后被并购企业常常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员工担心新环境下的适应问题,以向外流动来躲避因两种企业制度在整合时产生的摩擦而引起的。而人才的大量流失等于宣告并购的破产,企业文化整合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留住人才、稳定人才从而减少因并购而引起的人员震荡,就成为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就要求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一个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一是明确对人才的态度。并购企业对人才的态度将会影响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去留。如果并购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被兼并企业人员将会感到继续发展机会的存在,自然愿意留任。二是并购企业还应采取实质性的激励措施。若有更好的任用条件,被兼并企业人才必然愿意留任。因此,详细的人才留任措施,常常成为收购协商中,并购双方关注的焦点。

5.建立文化整合反馈机制。人们的思想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文化形成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反复、不断循环反复的渗透过程,为保证渗透循环过程的不断升级,就要建立文化整合的反馈机制,对文化整合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

有效的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文化偏差,找出阻碍文化传播与形成的问题,使文化整合顺利进行。

第二篇:做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和融合工作

做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和融合工作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的战略选择。企业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间各自优势结合与互补,以达到资源共享,扩大生产的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里的“资源”既指技术、产品、资金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企业文化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企业并购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企业文化整合和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因素之一。

一、要理清文化整合与文化融合的概念

文化整合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重组企业对各自内部积淀的文化进行总结梳理、筛选提炼,目的是为了企业重组中的文化更好地融合。不同国别、地域、行业、规模、性质之间的企业并购重组,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碰撞和冲突,既有产权、股权、运作机制、分配机制等深层经济性矛盾,还有不同企业文化和利益牵动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整体价值观、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感情等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

文化融合,指的是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结合,相互吸引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企业文化融合,指通过有效工作,使参与重组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形态企业文化中优秀部分相渗透、吸纳、结合,起“化学”反应过程。在文化融合中改塑对方、引导对方,从而提升新企业品质。

文化整合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有不同,但是结果都是形成更符合企业实际,更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文化,是文化的创新,也标志着文化的进步。

二、要处理把握好文化整合与融合的几个关系

一是动与静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和技术资产优势都是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但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在并购重组进程中,企业文化更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为外部经营环境必然发生一定的发生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人员素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企业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培养领导人的组织程序,对贯彻新的文化理念作用十分巨大。因此,现代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应从静态的转为动态的。

二是人与物的关系。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而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认同与抗阻。认同,与管理者合作,企业就能成功,就能取得好的效益;如果不认同,或者说是抗阻,企业就难以成功,也难以取得好的效益。现代企业管理日益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一种潜意识即“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

三是异与同的关系。核心理念是提高核心能力的指南和动力。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企业领导者思维方式应从单一取向的求同模式转变为多取向的求异模式,以促进创新,知识与信息时代的特质架起了“求异”与“创新”的管道。但这种求异是基于在理念融合基础的,没有“协同”,也很难发挥个体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真正的能够持久的应当是“竞争”与“合作”两者的平衡,为战略的“协同”而存策略和战术的“存

异”。

四是张与弛的关系。并购时,“急风暴雨式”的改革多数效果不佳,而无法保持一定的平稳度,这时,文化的整合特别是经营理念的渗透、灌输就更加重要和迫切了,加大力度,张扬文化个性理念,排除不合适宜的文化环境因素对生产经营的干扰,由这种融合让企业在“运动中瘦身”来强健体魄才是上策。相应地,对于企业文化差异不大的并购重组,则可以立足于消除或减弱“文化记忆”,努力理解并发现被并购企业的深层次文化,扬弃、补充,保持对新的文化效果的低调处理,把经营与发展战略与核心理念的融合系统化,引导员工自觉地改造自己过去的信念和预期。

三、高度重视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和融合工作

首先,要摸清并购重组双方的企业文化基础,制定好文化融合方案。要把企业文化融合纳入并购重组的工作目标,在并购重组之前要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组织专门人员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性,注意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挖掘和清理重组双方各自的文化资源,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制定文化融合的方案,明确企业文化融合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的任务,以及措施和手段,为并购重组取得成功打下基础。其次,选择适当的企业文化融合方式。文化融合是减少摩擦与冲突,加强合作的有效手段。要根据并购双方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融合方式。若并购方的文化为强势、优秀文化、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文化为弱势文化,被并购企业对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认同度很高,则被并购方接收并购方的文化;若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强度相似且互相欣赏,愿意调整原有文化的一些弊端,则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若并购双方均具有较强的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改变,同时,并购后双方业务相对独立,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冲突,则并购双方的原油文化可暂时保持不变,根据重组后的企业发展,兼容并蓄,相互融合,再逐步整合建设新企业文化。

再次,要打造企业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企业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研究文化融合和创新,对企业文化的融合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切实推动。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是搞好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十分注意广泛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积极性,投入到企业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来,自觉用融合后的企业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企业文化顺利融合,保证企业并购重组取得成功。

还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融合机制。一是设立企业文化融合机构,制定具有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影响力的专门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二是注重建立和完善并购重组后的企业理念体系,并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宣传贯彻。特别是重视用新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励员工的斗志,形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注重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把企业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广大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融合步入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和操作规范化的良性轨道;四是加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建立企业识别系统,统一企业标识,塑造企业新的品牌形象。

最后,要建立顺畅的企业文化沟通渠道。企业文化的融合基础是建立和谐的

内部环境。要充分理解和尊重重组各方员工的文化传统和感情因素,注意吸收各自优秀的文化内容纳入新的理念体系,健康地实现文化再造。这样的过程需要出传播,更需要沟通。企业文化沟通要强调成员的平等相处,相互尊重,要建立沟通机制,通畅沟通渠道,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沟通,促进价值观、管理、信息、情感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切实增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凝聚力。

第三篇:企业并购关键策略文化整合

并购策略与文化整合

关键词:

持人: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原惠普(中国)首席知识官 高建华

嘉 宾:

科龙集团董事、副总裁 严友松

小天鹅集团副总裁 徐 源 南京斯威特集团董事长 严晓群

和君创业咨询公司董事长 王明夫

万盟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王 巍 引言:

这是一场进程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论坛。我们没有想到几位或中或洋、或产或研等不同背景与经验的并购专家,不仅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各有千秋,而且在诸如“文化整合是不是并购要害”等基本并购理念上也存在巨大差异!而“各执一词”不恰好是处于转折与多变中的中国现状在并购领域的必然反映吗?

为了读者便于理解,我们在编辑时冒昧地将嘉宾们的发言按辩论思路强行冠以了正反方的帽子,仅供参考。至于孰是孰非,恐怕眼下只能见仁见智吧。 〖并购中,存在文化整合吗?〗 高建华(正方):企业的兼并整合实际上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决策,就是我想兼并谁,兼并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对我这个企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把两个企业合并起来,这个合并的过程,中间可能要得到政府、投资者、股东、员工等各个利益方的认同。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整合兼并完了,双方签字了,但是如何把两家公司真正地合在一起?前两个阶段是在高层做工作,第三个阶段就变得非常具体。我们也知道,整合最困难的是文化整合,那么各位嘉宾理解的文化整合都涉及哪些内容? 严友松(正方):大家知道,格林科尔并购了科龙,然后又并购了美菱、吉诺尔。科龙的冰箱业跟海尔不相上下,占市场很大的规模,从技术研发实力到生产系统的控制,应该都是不错的。美菱稍微弱一点。三个不同企业的整合,文化的冲突也就有不同的重点。民营企业的文化是少花钱,多办事。顾雏军有一个很好的背景,他是硕士,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在企业做过,在资本市场也做过,他有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眼光。他自己的梦想是想把中国家电业做一个大的整合,让世界家电进入一个中国制造的时代,他一定是要做强做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国有企业像美菱,实际上企业文化上有很多的冲突。比如:国有企业里有很多围着不同的领导转的小圈子,它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是局部利益、小集团利益最大化,整体是没法协调的。那么像科龙这样快速扩张的企业,如果价值观不同,一定不行。所以,兼并中必须要整合,肯定要做文化整合。 徐源(正方):我原来是国有企业的,我给国内几个国有企业做过兼并,也在长春的中外合作的企业做过,我受公司委托参与了全部过程的工作。我体会:什么是文化?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完全可以领悟的。第一个就是管理风格,第二个是思维方式,第三个是价值观。

王巍(反方):我个人感觉并购跟谈恋爱差不多,一回事。谈恋爱有很多经济计算,人力、双方的家里条件、个人的气质、文化教养。一旦处理不好,他都说感情不合。并购呢,经济计算到最后,可能定价不合理,可能是人事安排没搞好,或者技术走错方向,但是你把它总结下来,都属于企业文化磨合不好。如何处理文化整合?这就像谈如何使两个人结婚之后保持感情一样,有很多变化。我个人感觉在讨论企业整合的问题时,不要太多把它归结为文化,还要做更具体的分析。

王明夫(反方):我自己一直做兼并,我个人感觉:文化整合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有产业整合、价值链整合、资源整合,但是文化本身是不能整合的,它只能融合。并购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企业文化整合的问题,存在的是文化应该怎样重新塑造和变革,它是一个改良和再生的概念。并购重组里面,企业文化是很关键的,关系到成功失败,但它不是整合,而是文化的变革、转型。 〖并购整合的核心是文化吗?〗

王巍(反方):我觉得一谈文化就比较痛苦,并购就是商业行为,文化是后面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台上的企业家都是做好人,不管做了什么事情,都想在道德上说得通,文化上如何如何。在我们整个从事并购中,人人都想做好人,不想做坏人。其实在商业里不存在道德,并购是在破坏状态,就是要改变,改变就要得罪很多人。包括科龙,一开始就被媒体判断为坏人。但企业家首先应把并购回归到商业行为,回归到资本形态。

王明夫(反方):我从金融出身,中国并购市场真正活跃的是金融性并购。它多是收购和控股。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文化的冲突不是很严重。你总不能用金融公司文化去同化产业文化吧!你是善于做资本运作的企业,你把做种子行业的公司给收了,你去改变农民文化?那肯定是不行的。中国十来年,在并购领域最活跃和大手笔的是什么人呢?不是做实业家的人,而是做金融的资本家。他们面对并购里的文化问题有点儿不大一样。刚才王巍讲得很对,应回归商业本质。

我想补充的是,我感觉企业之间因为并购文化冲突所导致的管理局面的复杂程度,并不高于没有文化冲突的企业的管理复杂程度。两个企业走到一块儿就会因为文化冲突造成门派,那么是不是单一企业就没有门派?那个复杂程度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文化冲突造成的影响估计有点儿过高了。无论什么企业都一样复杂。你一个很小的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你搞大一个企业,也就那么复杂。所以对于文化冲突问题,尤其一个企业家,做老板的人,不要太纠缠于员工的心态冲突上了,跳出那些麻烦的事,回到商业本质上去。否则那没完没了,天天都会有矛盾。

高建华(正方):一个企业里面有很多冲突,但是在一个企业里,大家也就接受了。而外来一个企业,心理上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

第四篇: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并购行为愈演愈烈,因而,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并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从企业实际并购结果来看,成功率只有43%,而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件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因此,了解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问题归因尤其重要。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才能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在近代工业史上出现了多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会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是,据统计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有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最优融合与升华,其实质就是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新的企业组织中充分发挥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文化相碰撞必然会有冲突,因此并购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同时,由于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与实践比较晚,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归结出其中的几个显著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整合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的统称,泛指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本文所指的文化整合存在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ln,1984)。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兴起发展的,与企业创始人的品格、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

3、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磨合和新型文化的培育过程,对于并购中其他方面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影响,且文化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协同效应的大小。由于将原来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合成一个全新的企业,两种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必然在劳动人事、价值观念、经营模式、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文化冲突,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文化整合恰恰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

二、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冲突重视不够

企业文化的易被忽略性和更替的迟缓性

首先,企业文化的作用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容易被忽略。由于企业的价值形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使得文化过程也变得自动机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令人感觉不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潜在性,其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并购中往往难以有意识地提出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但坏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已积重难返,使人不易适时把握。

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行为相比,前者是“慢变量”,后者是“快变量”。由于文化的存在可能长于组织的存在,企业并购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依然会在整合的企业中延续并存在,既有企业文化的滞留效应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长期性特征。企业文化与企业扩张行为、企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时间差,即企业结构变动完成后,企业文化还需要一段艰苦的磨合阶段才能完成融合,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之初,通常会面临双方企业文化对立、文化冲突及文化迷失等困扰,这就为并购扩张中的文化整合加大了难度。

此外,企业文化作用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等特点还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易见效果,在并购过程中,倘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或能力缺乏,就很容易被忽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文化整合无意识或认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无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软性化”的,只要并购双方将资产、技术、债务、产品等“硬性”的东西解决了,“软性”问题则不攻自破,文化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另一些实施国内并购的管理者则认为双方同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环境相同,企业管理方法、制度、员工工作氛围一致,并购双方就不会存在大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中的企业双方产生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行为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并购双方对文化冲突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并购的彻底失败。

2、对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整合与并购不同步,行为拖沓。许多企业认为并购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独立、分离的,即认为在并购谈判达成协议后,整合工作才开始,因此,文化整合也是在并购协议签订之后自然开始的。实际上,文化整合与并购重组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整合也不是签订并购协议后的下一个环节。从并购重组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并购目标相一致的文化整合计划,即在并购的筹备阶段,就要进行有关文化整合的考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并购企业对即将面临的文化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重组后文化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并购前,并购双方宴充分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明确并购双方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并购双方应列出各方的文化要点,提出对对方公司对待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期望,并找出各自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视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则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进行公司的变革,诸如: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人员的精简等,该阶段是双方文化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些企业实施文化整合时并未认识到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

致使文化整合在并购中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当,往往实行先并购后整合的策略,这导致并购有时会因文化冲突的存在而难以进行。

3、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并购行为已经完成,但有些并购后的企业(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各自员工独立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仅仅是提出口号,制定文本规章却很少实施,缺乏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只强调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与创新而忽视精神文化整合与融合。

4、员工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领导者独断专行,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主动参与公司事务,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员工对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低认同,对新企业的各项措施的不理解。并购企业~些文化整合策略实施以后,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或不通畅,员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员工对文化整合策略的实施采取不支持、低配合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

5、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当

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注入式、渗透式、隔离式或破坏式,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企业的并购战略、并购双方规模的大小、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包容性、并购双方原有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等等,并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析判断具体采取那种方式。但实际中,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案例中,普遍采用注入式模式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这些并购企业认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被并购企业,企业员工也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形成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的状况,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加大文化整合难度。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

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采用的只有一种方式,即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制性地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一种企业文化凌驾于另一种企业文化之上,这种方式有时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企业文化,使重组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容易使其他企业文化遭到压抑而产生并积累反感,导致冲突。如果被并购企业内部有较强的文化或内部较团结时,就会使企业内稳定中深层潜伏着危机,使企业文化损耗掉不少“杂交”后所应具有的优势。现实中,许多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并不是直接起因于文化冲突,不是被兼并企业文化无法融合兼并方企业文化,而是并购方企业有关人员的“战胜者”姿态引起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强烈逆反心理,产生过激行为,致使文化整合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从而阻碍了并购的进程。

6、缺乏创新性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些并购企业在未对目标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评估的前提下,模仿其他文化整合成功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整合方案。在此过程中,并购企业不考虑自身特性,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整合策略,其结果

往往是失败的。其所建立的文化整合方案轻创造,缺乏企业个性,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文化整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 体制性和社会性障碍的存在

1.政府行为的影响。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由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配套环境不完善和市场运行规则不明确等弊病难以完全克服,加之缺乏企业并购经验,因此我国并购重组仍不十分规范。从本质上讲,企业并购应属企业行为,由市场主导,即使政府参与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通过中介组织来进行的。而从我国情况看,企业并购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内部推动的特征,有不少属于政府的“拉郎配”,片面强调规模或“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而非市场的自发选择。因此,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利益主体,企业还必须通过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事宜,这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处于实质分割状态,导致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渠道不通畅,从而增加了整合的难度,很难实现文化的统合与协调。

2.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落后观念的束缚。企业并购扩张中的危机常常是因为企业文化观念、模式与方式的滞后与陈旧而导致的一系列失误,从而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新旧体制转换条件下兴起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带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另一方面新的矛盾也不断生成。新旧矛盾交织就构成了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的落后观念使企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镣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企业的吃、喝、拉、杂、睡等事宜,统统由企业自己办理,有些企业领导者甚至用封建官办企业的思维方式来看企业并购重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对外来因素持怀疑和恐惧心态,不想在重组中当配角,如果重组使自己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即使是最佳组合,企业经营者乃至职工的思想抵触也“可怕的巨大”。

员工的强依赖性,没有时间观念,造成了企业倾向于“求稳怕变”、不愿冒险,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短期行为盛行,人际关系封闭等,这些现象在一些国企、集体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企业实行并购重组时,给文化整合加大了障碍。另一方面,即使在并购重组企业文化已培育生成的条件下,各企业往往还很难摆脱其原有文化残余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企业并购后经济发展已失去价值的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文化因素,将与新文化体系勉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残余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文化残余机制,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固化作用,它使企业在并购之后,难以有效地按照新的结构模式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企业内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胶着状态。而当这种受残余文化约束的非正式组织不能得到正确引导时,便会阻碍企业新文化功能的发挥。

3.社会性障碍的拖累。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型后的稳定期,企业面临的社会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仍兼有生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等多重职责。当企业实行并购时,既要考虑并购后的绩效,又要避免员工大量失业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分流化解富余人员的工作就不容回避,这使企业内外压力加大,许多企业家为大量事务重重围绕,很难从一开始就注意文化,很少能冷静下来思考企业文化整合等深层次问题,即使已引起重视,也很难放到全局和根本战略位置上来抓。这使整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失去了核心企业的作用,而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新文化生成

的条件

三、文化整合对策

1、注意文化整合的速度

并购中文化的整合不会是短期快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急,就会使员工感觉是并购企业在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但同时,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员工依然各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信仰,企业内部难免会出现冲突,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并购企业应找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选择适当的整合速度,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逐渐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2、将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并购全过程

文化整合应贯穿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首先,做好并购之前的企业文化调研工作。在企业并购前应进行文化调研,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状况,合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差异,让双方员工接受此次并购,并能互相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其次,制定适宜的文化整合策略并进行有效实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文化整合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并与员工积极沟通,使整合策略不仅存在于规章制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并购全过程中真正实施下去。再次,作好并购后的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购企业应建立危机意识,大力宣传新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认同、接受,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3、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参与文化整合的积极性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不断与企业员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积极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形成群体意识,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避免层层传达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文化整合措施,不断的去引导员工,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实施,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开展。

4、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

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在正式组织中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力求实现文化的整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不向非正式组织渗透企业文化,或灌输的企业文化受到非正式组织的抵制,往往会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5、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首先,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双方员工之间平等交流,逐渐磨合,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次,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整合理论,结合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诸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

6、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并购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模拟等。企业不光要对员工进行跨

文化培训,有效解除双方员工的文化障碍,加强每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两种不同文化能更好的融合,同时也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使领导者意识到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培训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思维灵活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改变一味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整合策略的做法,增强创新陛,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

7、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实现后,并购双方应积极配合建立一种适合于现有企业的新的企业文化。文化整合毕竟不是将两种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叠加,而是要将不同文化通过相互的接触、交流、吸收、渗透,从而融合为一种全新的统一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新的企业文化还应尽可能的借鉴原有优势企业文化,同时吸收异质文化某些精华部分。所以,并购方要加强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考察、评估和吸收,切不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统一,更不能强行植入优势企业文化,或强迫被并购企业完全放弃自己原先的文化,并购企业需要给员工一个逐渐接受的适应时期。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逐渐的接触、磨合,并购企业领导者只有依据实际情况,客观、灵活地选择文化整合模式,加强与员工的积极交流,并进行适时的文化培训,才能使文化整合过程顺利完成,企业并购目标也才能顺利达成,从而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

思凡贝特思凡 贝特

第五篇:企业跨境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一班陈武梅2009051251

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并购行为愈演愈烈。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 联想、塔塔、TCL、吉利、通用等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开始了海外并购,然而其并购结果却不尽人意。据调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成功率只有43%,在并购成功的贡献因素中,良好的企业文化适应性排列第三;而在失败并购的决定因素中,文化的差异性则位居首位。在跨国并购交易中,跨国文化的差异更大, 社会 环境更加复杂,可能导致整合失败的因素更多,如何在跨国并购中避免文化冲突并实现最优整合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企业跨境并购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跨境并购文化整合整合策略

一、并购失败或者没有实现理想盈利的案例。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 但是在并购的后期,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发展的却不那么不尽如人意。首先,全球PC业务都在萎缩;其次电脑硬件挣钱的年代早就已经远去。2010年3月28日,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然而在收购之前,沃尔沃的业务连续出现亏损。在1999年,福特汽车公司耗资6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如果报纸上的报道属实,福特计划以20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那么也就是说,在运营沃尔沃的11年间,福特损失了投资在沃尔沃身上的45亿美元和数十亿的运作成本,吉利能否收购成功,也还存在很大的疑问;2008年,塔塔与23亿美元买下豪华汽车品牌捷豹,而且还“买一送一”多送一个路虎,虽然现在断言这桩收购的失败还为时过早,但之前业绩良好的塔塔受到路虎捷豹的拖累,已成不争的事实。通用与萨博的合作时间是1989年到2009年,通用花费30亿美元收购了萨博。然而在2009年,通用破产,而萨博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自通用收购萨博直到破产,这30亿美元也没有挣回一美分。在这些失败的案例中,虽然并购的失败也有经营上的失误,但是文化整合的失败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文化整合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1、跨国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及其表现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埋藏于潜意识中的。一旦这种本质的规定性受到挑战,人们便会产生有文化冲击带来的排斥心理。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2、跨国文化的表现。

管理理念、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在管理理念方面,根植于不同的国家社会文化、受到地域文化影响,各国企业的管理理念有较大差异;在员工激励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理念的不同,激励可能会表现为各种不同方式;在协调组织方面,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形成组织协调方式选择的不同,例如在日本的企业中,组织协调可能会采用“和风细雨”的商谈式 方法 ,在美国企业中可能会采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与约束方法;在领导职权方面,西方管理中往往对企业部门及负责人有较为严格、明确的职责、职权、职务解析,并按照科学管理的规则,遵循一系列授权规则使企业规范运行,形成有序、配套、系统的各职级行使原则。而在东方文化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理性追求、重视情感联系的信誉氛围、崇尚礼遇礼节的风尚,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权分配方式,难以形成与西方模式等同的领导职权分配与运用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企业文化的也各不相同。

3、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文化整合的必要性文化作为“软环境”是决定跨国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新企业员工的士气和精神,而且决定企业的决策行为,影响的企业组织的效率,制约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文化整合是并购后企业最艰难的工作之一,因为文化的整合需要改变并购双方历史的企业文化差异,需要通过实现两种企业文化的交融,化解冲突,最终实现认同整合。因此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对并购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

三:文化整合的策略。

1、企业精神的整合。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成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由于并购中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也不尽相同。如果新企业的员工在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就无法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目的,因此并购后应加强宣传动员,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规范为一种适应新企业、新文化的统一的价值观,这是企业精神的整合是关键。企业的精神只有通过科学、先进的制度文化为中介,才能转化为企业的物质文化,才能使职工得精神激励。

2、 制度文化的整合。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以既定的条例、规范、标准约束员工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方式和领导风范影响员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组与制度相适应的约束性文化。并购后应按照新分工协作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努力消除被并购企业对新制度的抵触,使这些制度规范更好的体现价值观,更好的转播整合后企业文化。但要注意新制度的设立不可过于繁琐,不要束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物质文化的整合。

企业并购必然涉及资产重组、产权变更、继之在物质上表现为资本结构的变更和调整、员工的增减、产品甚至行业的变化、厂房设备的更新等企业有形资产的整合;其次企业并购还会带来员工结构的变化,由此员工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文化生活设施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应通过改善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等这些“硬件”,来物化企业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及员工的归属感。

4、人力资源的整合。

从表面上看,并购后企业人事关系似乎只是“雇主”与“雇员”员的关系,其实不然,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微妙,并购后的企业员工必需寻找新的向心力。在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案例中,原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参与感比较强,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是管理线条上的上下级关系,关系比较简单。而并购重组后,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感觉成了“打工者”与企业的关系,员工感觉以前的主人翁地位被完全改变。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出台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尽快使员工完成角色定位转换,特别在购并后尽快出台明确的人才政策,尽快定岗、定编、定人,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5、企业形象的整合。

并购后企业要对技术形象、公司形象、经营者形象等进行整合,以便给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全新的印象和风貌。在内部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细节上如统一的服装、企业的标志物、整修厂房车间、改善工作环境来可以增强员工的纪律感和归属感。在企业外部,通过对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提高信誉和顾客满意度,赢得顾客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总结。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境并购中,并购后的企业员工,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的工人,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想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在跨境并购中就会很明显的存在文化冲突。只有合理的解决文化冲突,实现并购后企业的文化整合,才能是并购后的企业实现预期的盈利。

参考文献:

[1]秦学京.《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5期.

[2]甘瑟尔,罗杰斯和雷诺.《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主光,张建明.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J].对外经济贸易实务,2009,(10)

.[4]宋联可.中央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融合[J].企业文明,200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班级纪律管理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