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方案范文

2022-06-19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新课程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方案范文

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

2018-01-18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有关情况。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以及王湛、田慧生、韩震等专家出席发布会。

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一起来看:

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 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 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 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 坚持继承发展

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这次修订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 广泛深入调研

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委托有关高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具体化、细化,为课程修订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先后形成20余份专题报告,500余万字。

● 精心组织修订

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遴选260多位专家成立修订组,承担具体修订工作。加强统筹谋划,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6次全体会议集中修订研讨。在全国选择了19个省(市)4万余名学生对课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测试。

● 广泛征求意见

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务院等16个部门以及课程教材专家征求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2017年7月底将课程方案和标准送委员进行审读。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 落实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之后,专门召开修订组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 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把关

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实施。

课程修订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审议组,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

课程方案审议组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领域的4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熟悉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学者,包括院士和资深教授组成。审议专家在个人审读的基础上,听取修订情况介绍,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审议意见。此外还邀请了国内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审议。审议结论认为,修订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审议组由179位专家组成,每个学科一个审议组,同时专门设立综合审议组。学科审议重点对课标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综合审议重点对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还组织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审议组认为,修订工作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兼顾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修订后的课程是如何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的?

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

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此外,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什么?

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

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

● 把准两个方向

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 统筹两项改革

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

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

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 抓好一个关键

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高中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的、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民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集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学校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等。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或组织学农工商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护绿保洁等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广播室成员、校内小记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7、其它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组织实施

(一) 组织机构

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 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学分认定

(一) 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高三分散参加校内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不少于36课时。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少于36课时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 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2008年9月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讨论稿)

根据省厅和市局的部署,2009年秋季我校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工作。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推动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不仅需要全校广大师生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也有赖于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面向多元群体,整合多方力量,拓宽宣传渠道,为我校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一)统一全校教师思想。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充分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之自觉充当课改的宣传者、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二)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度,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宣传和交流,引导家长了解课改、感受课改、走近课改,达到认识、理解、支持课改的目的。

(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加强宣传和联系,征集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具体实施

(一)思想重视,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高中课改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视宣传工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确定成立课改办公室,并落实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建立由教务处、课改办、政教处、艺术组等组成的宣传队伍,明确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努力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家长、社会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了解高中课改,明确高中课改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共识,为我校高中课改的实施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培训先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每年7至9月,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

体系以及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突破和更新。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参加省、市、县、校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确保全体教师均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广泛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宣传网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及时、准确、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新课程,实现校内外宣传同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步,学校教育行为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步。

1、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在校门悬挂条幅、校内设置展板专栏等形式,结合每个月宣传教育的主题,不断改变宣传内容,将整个校园布置成为对社会公众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大课堂。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建)、校园广播台、校报专刊。我们将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台、校刊,报道我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进展情况,形成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发出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声音。

3、让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一些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一些课程可以聘请社会杰出人士担任教职员,一些报告的主讲人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尤其要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让社会各界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举办家长培训。拟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在每年的10月份上旬召开,主要议题是课程改革的通识教育;第二次在每年的12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学生选课问题。此外,我们还将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及不定期进行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发放宣传教育资料。在寄发高一新生录取通知的同时,向每一位高一新生家长寄发《致高一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详细介绍课改实施,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化解家长的担心和疑虑。除此以外,我们将发放给学生及家长的宣传资料主要有《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指导手册》。我们要求学生将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资料等都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让家长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6、设立家长接待周。在第一学期,我们将设立家长接待周和新课程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课堂,零距离接触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 并回答家长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7、通热线电话。在整个学年,我们将定期开通热线电话,组织老师接听,回答家长或社会人士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8、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决策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选课和课程评价等更是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课程资源的作用,让家长来参与学生新课程教育,引导家长在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程实施。

9、在高一新生入学训练期间,由课改办、年级主任及班主任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改宣传,做好迎接新学年、新学期、新课改的准备。

10、搞好开学教育,第一次升旗活动,第一次校会,第一次班会,各科任教师的第一节课,由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负责对全体学生进行课改的动员和宣传。

(四)积累经验,交流推广,持之以恒。

高中新课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宣传工作任务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积累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组织课改经验交流,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宣传。我校将利用《雷店高中校报》,每半年结集出版新课改中教师们撰写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等,给实验教师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并表彰课改实验工作的先进学科、年级,先进个人。推广好的做法,推进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多种形式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当然,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以事实说话,用成功的课程改革回报社会各界。因此,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要认认真真制订好每一个实施方案,切切实实安排好每一个工作环节,仔仔细细落实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紧张而有秩序,谨慎而有作为,从而把学校推进成灿烂的阳光地带,让新苗茁壮成长,把学校打造成学生昂首起飞的平台,让年轻的学子从这里展翅高飞,以此作为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第四篇: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思路

基于国际比较研究和对国家发展需求的分析,教育部决定对现行高巾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_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婆。

1.课程目标

根据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力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要努力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墓础。具体目标包括:

(1)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耍的课程内容,增强其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构建重视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规划人生;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评价制度,积极推进校内过程性评价,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顿由内各相近附抖日构成。谈置字刁钡域的王要目的是体现珊代抖学综合化的趋势,井且希望通过设置学习领域促进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方案共设有八个学习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厂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在八个学习领域中又分别设有不同的科目:语文、外语(含第二外语)属于语盲与文学领域,数学既是一个科目又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政治、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三个科目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资源地理)属于科学领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两个科目属于技术领域,音乐和美术或艺术统一归人艺术领域。其中通用技术、第二外语、艺术为新增设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由学校选用。

科目下面设有模块,模块是以科目内容为基础的.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具体科目的内容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按模块来组织课程内容,以解决课程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的矛盾,也力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为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便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使学生能集中有效地学习某一学科基础创造条件。每个模块一般为36个学时、2个学分;也可以设置18个学时、1个学分。

普通高中的模块结构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必修模块的主要目的是使不论是继续学业还是从事某一职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设置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和选修口两类,选修I仍然为国家提供的选修课程,选修II则可以通过地方和校本课程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程的比例大约为62.4%,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选修I的课程大约占29. 1%,选修D的课程则占课程总比例的8.5%。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莫定基础,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时代性,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新进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C2)基础性:精选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选择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倾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与管理

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和原来课程的管理方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大纲、一套课本和一个进度进行学习,学校几乎没有课程自主权,学生也没有选择权。新课程开设了必修和选修课程,因此也就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同时也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师资条件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如何选修课程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此外,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这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事物,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一套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在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骏,真正使学分制的管理方式为促进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5.考试评价制度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相对于过去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的评价注重结果,多为选拔服务,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更强调对上佰奋。即幸尊县升卜切封合七答部门俗帝_对受桥俗寮分的论证和准备的基础上,完成对全体上岗教师的全员培训后,从起始年级逐步推进。自2004年到2009年底,已陆续有20多个省市实施高中新课程。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新课程的推进是平稳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看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及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高考改革也和高中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不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是各个新课程实验省都在充分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稳步推进高考试题的改革,努力体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又保证社会的稳定.四)新澡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和教育玫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玫学理论水平、教学技佬技巧和白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教师急需加强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愈识与能力,调整自己的印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和教学反思的能力,在教好书的同时,要成为教学的ff究者。

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仅仅学习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均。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确定以及在教笋过程中所作出的决策都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以及每个改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是教师白身的教育理含在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习一定沟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把握教学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主动和肾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规律的认只,有助于促进我们对白己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而使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和自觉地摸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去、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发展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方.

本文由机械格栅http:/// 喷泉设备http:/// http:///撰写,转载注明出处!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同步研修培训考核评优方案

本方案规定了考核评优的原则和办法,旨在引导和鼓励学员以丰富的高中新课程学习资源为支持和引领、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合作学习为环境、问题解决为中心、经验反思和探究为方式开展高中新课程同步研修,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最终学到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

一、考核评优原则

学员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方式,通过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交流四项指标考核。考核以激励教师学习为主,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给“不合格”的评定。

(一)评价主体

各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团队

(二)评价内容及标准

核指

习时

间 要求课程学习时间大于等于32小时,即1920分钟。 成绩核算标准 权重(% 备注 30% 若实际完成学时达到或超过32小时,则该项成绩为满分30分; 若实际学时未达到32小时,则该

项成绩=实际学习时间/32×30。

共需完成作业4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作业为例:

其中提交1次得2业

分;批阅为优秀得5分;

批阅为良好得4分;

批阅为合格得3分。

共需提交2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内容为

学设计与反思

例:

其中提交1次得4分;

批阅为优秀得10分;

批阅为良好得8分;

批阅为合格得6分。

共发表6篇研修日志,满分为18其中发表一篇研修日志,得3分;

共发表10篇主题帖,20满分为14分。 发表一篇主题帖得

18%

在研修日志中,学员共需提交“研修日志”8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研修日志,辅导教师对学员“研修日志”可进行评价。

在班级论坛或学科论坛中,学员

12发主题帖不少于10篇,回复帖不少%

于20篇。 20%

在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学员每学期必须提交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全学年共计2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按专家发布的要求提交教学设计与反思。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发表“教学设计与反思”进行评价。

在我的作业中,要求学员每学期必须完成 2篇作业(全学年4篇)。 说明:

1、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的“我的作业”进行评价。

202、此项考核成绩将作为学年综合%

评定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修日志

坛交流

0.6分,一篇回复帖得0.3分。

二、评优办法

为了调动远程学习中各角色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计划开展评优表彰制度。优秀学员按照不高于5%的比例,由班、县(区)、市(州)逐级等额推荐。优秀学员在学员考核成绩的基础上参考以下各项指标进行评优。

评优指标

评优核算标准 备注

学员每学期需提交1篇“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全学年2篇),说明:学

1.由班级辅导教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师对学员的“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进行推荐。 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由班级辅导教师对优秀作

2.如未完成“我的教育叙事故事”任务,学

品进行推荐,此项作为学年综合评定

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员将不具备评优资格。

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合格”;低于60分则为“不合格”

学学习成绩评为优

习成绩 秀。

(三)注意事项

1、优秀学员由各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定,由市(州)培训机构负责人及地市管理员负责审核。

2、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作业内容在班级辅导老师批阅、推荐后无法修改。

3、班级辅导教师针对学员的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我的作业中优秀内容,可进行评优、推荐,推荐作品会显示在项目主页、学科主页、地市班级等各级主页中,以示鼓励。

4、教学设计与反思及我的作业两项考核的具体内容要求、提交时间,需结合教学进度的安排由省级学科专家确定并公布。

5、作业基本要求:

作业内容:必须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分析深入、概括准确、逻辑性强,与学员日常教学工作相关。

作业表述:论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总结格式及范文下一篇:后备干部笔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