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论文提纲

2022-09-01

论文题目:胸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摘要:目的:明确肩胛骨、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与胸椎椎间隙的毗邻关系,评估胸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同时测量胸椎椎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在行胸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时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拍摄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胸椎CT影像(男27例,女27例,年龄20岁-70岁,平均53岁)。在椎间隙横断位CT上,结合Moro方法,将椎间隙及其前后分成六个区,椎体前方为A区、椎体后方为P区、椎体前后缘之间从前到后等分为I、II、III、IV四个区,观察肩胛骨、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在椎间隙侧方的分布情况,并测量椎间隙的中间长度(左右方向)及Ⅱ区加上Ⅲ区的总宽度(前后方向);在正中矢状位CT上测量各椎间隙的中间高度(上下方向)。分析在每个胸椎节段两侧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比较男女胸椎椎间隙的各解剖学参数的差异,分析各解剖学参数随胸椎节段改变的变化趋势。结果:肩胛骨在椎体两侧,位置对称,在超过80%以上的受测个体中,T1-4的Ⅱ-Ⅲ被肩胛骨阻挡;食管在椎体的左侧,大多数都分布在A-Ⅰ区,在T4-9有3.7%-24.1%的受测个体位于Ⅱ-Ⅲ区;胸主动脉位于椎体的左侧,较为粗大,一般会占据多个分区,在T4-9各有80%以上的受测个体占据Ⅱ-Ⅲ区,这一数值在T9/10、T10/11分别为55.5%、20.4%,在T11/12,胸主动脉均位于A-Ⅰ区;奇静脉主要分布在A-Ⅰ区,在T4/5右侧有3.7%的受测个体位于Ⅱ-Ⅲ区,在T5-9左侧有3.7%-18.5%的受测个体位于Ⅱ-Ⅲ区。T4-12男性椎间隙的中间长度(左右方向)为(33.57±5.68)mm,Ⅱ区加上Ⅲ区的总宽度(前后方向)为(11.74±1.69)mm,中间高度(上下方向)为(6.98±0.99)mm;T4-12女性椎间隙的中间长度(左右方向)为(31.18±5.34)mm,Ⅱ区加上Ⅲ区的总宽度(前后方向)为(10.62±1.43)mm,中间高度(上下方向)为(6.32±1.05)mm;T4-12椎间隙男性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12椎间隙的各解剖学参数随着胸椎节段的下降逐渐变大。结论:由于肩胛骨的阻挡,不建议对T1-4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在椎体左侧,对T4-11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易损伤胸主动脉,食管和奇静脉也有一定被损伤的风险,对T11/12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椎体右侧,对T4/5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易损伤奇静脉,对T5-12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安全可行的。胸椎椎间隙的大小在节段或性别不同时差异明显,掌握其解剖学参数有利于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胸椎侧方椎间融合器。

关键词:胸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安全性及可行性;CT研究;椎间隙;解剖学参数

学科专业:外科学(骨科)(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

2.4 扫描设备

2.5 影像观察及测量软件

2.6 研究方法

2.7 术式介绍

2.7.1 病人的一般准备

2.7.2 极外侧入路通道的放置

2.7.3 椎间隙的处理与切口的关闭

2.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肩胛骨在各胸椎椎间隙的分布情况

3.2 食管在T_(4-12)椎间隙的分布情况

3.3 胸主动脉在T_(4-12)椎间隙的分布情况

3.4 奇静脉在T_(4-12)椎间隙的分布情况

3.5 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在T_(4-12)椎间隙Ⅱ-Ⅲ区侧方的比例

3.6 T_(4-12)椎间隙的各解剖学参数(mm)及男女测量值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胸椎椎间融合术手术方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前馈控制社会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发展生态农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