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论文

2022-04-15

小编精心整理了《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人口问题古往有之,顾名思义,人口问题,即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自从出现了人类就产生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失调的人口结构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凸显,特别是1979年社会转型之后,人口问题日益复杂。

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论文 篇1: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探析

【摘要】 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家宜予以政策法规保障,规划分类分区分步实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妥善解决好教育投入问题,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为将来全国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做出积极探索。

【关 键 词】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一、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必然要求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该地区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东部经济较发达的部分县(市)人才市场的实地调研发现,高中或中专学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最低学历要求。如果仅仅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县已经很难找到正式工作。教育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推进作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研究员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1]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保证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需要

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这要求各级政府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但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不少县(市),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三个增长”,更没有真正做到“三个优先”。主要表现在,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不上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以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不少县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高,往往将财政资金优先投入“显性政绩”项目。而在教育投入中,只重视义务教育的保障性投入,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则重视不足,一般限于保证教师工资。政府的这种不积极态度,直接导致了不少高中阶段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债务严重。我们调查发现,江苏、山东一些经济较发达县的普通高中负债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有的学校甚至连利息也支付不起。而一些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变得低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引起了高中教师的不满。因此,将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可以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调动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

当前,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县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低于国家标准要求,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江苏某经济较发达县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区奠基后因为经费问题迟迟无法开工,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新购的实训设备因为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校园内的自行车棚里。浙江某经济较发达县的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政府每年的经费投入只有一百万元,不够发教师工资,学校只能大量聘用临时工。二是招生困难。主要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社会评价低,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辍学率高。我们调研发现,东部相当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县的中职生辍学率已达20%左右。以山东某县为例,该县现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三校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13%、16.6%、20.1%;29.4%、26.5%、15.6%;15.9%、17.8%、19.9%。中职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厌学等,有些班主任也主动把一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劝退。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有效措施是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依靠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特点提高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招生困难和辍学率高的问题。

(四)建设群众满意的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2]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须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生初中毕业时刚满15岁,还达不到法定就业年龄,若不继续上学,往往闲散在社会上成为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的“三不管”对象,可能造成很大的违法犯罪风险。而高中阶段学校辍学的学生也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近年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威胁着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非在校生犯罪比率远高于在校生。以山东省某经济较发达的县为例,2008年因犯罪受到刑事处理的未成年人共43人,全部是非在校生。而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为16~17周岁。[3]这正是高中阶段教育时期。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果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使18周岁以下的学生普遍受到学校教育,将会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建设群众满意的和谐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其在未成人犯罪惩治和改造方面花费大量资金,不如实施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可行性

(一)基本具备了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经济实力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强。以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10年8月发布,不包括县级市辖区)为例,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4]而在全国入选百强县(市)的126个县(市)中,仅东部的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就有80个,占63.5%。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寿光市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34位,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3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数据来源:寿光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三级干部会议讲话)。按寿光市2009年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28129人计算,如果免除学生学费(每生每年1600元),每年教育财政需多支出4500.6万元,仅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4%,对当地政府而言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很多经济较发达的县(市)2010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接近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基本具备了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经济实力。

(二)基本具备了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基础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1997年就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而言,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9年为79.2%,规划到2020年实现90%的目标,但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很多地区早已超过了这一目标。从2009年各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浙江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江苏省为95.0%,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市)也已达到或超过90%。可以说,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就初中巩固率而言,2009年,浙江省为99.98%,江苏省为98.56%,山东省为99.20%。福建、广东等省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初中巩固率也达到了98%,已经超过了全国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的目标。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国家2020年的目标。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率先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条件。

(三)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数量减少提供了客观条件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适龄学习人口的数量在大规模减少。初中毕业生的人数已经从最高峰的每年2500多万,降到2009年的1797.7万。今后十几年,初中毕业生人数将保持在1700~1900万。[5]与全国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相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的数量也在持续减少。2009年,山东省初中毕业生99.6万人,比上年减少8.4万人;浙江省初中在校生176.72万人,比上年减少8.27万人;江苏省初中在校生256.22万人,比上年减少了22.06万人。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很多县(市)的情况也是这样。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的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育财政负担,降低了实施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难度。

(四)部分地区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诚然,免费教育不能等同于义务教育,但却触及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核心——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我国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在全国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但对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言,只要政府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高中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并不是太难。从2007年秋季起,珠海市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这一措施使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从原来的88%上升到现在的97%,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宁波市鄞州区从2008年秋季起,全区普通高中实施免费教育,全面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这些地方十二年免费教育的成功实践,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东部经济较发达的不少地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三年前的珠海、宁波已经相差不大,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借鉴珠海、宁波等地经验,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是可行的。

三、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策法规保障,分类分区分步实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义务教育免费的重要经验。[6]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也应坚持这一原则。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2009年底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占全国总县数的99.5%,前后20多年。培养人才不能等,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宜早作规划、早出政策、早订法规,这样才能对各地包括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起到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作用。因为就目前各地的现实情况而言,即使当地已具备了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客观条件,也少有地方主动去实施。从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借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划不同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同时对《义务教育法》做出适当修订,增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条款。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级政府可以据此修订本省的《义务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当然,各省的情况不同,各市、各县的发展水平不一,即使在同一省内、同一地市内也不必规定统一的实施时间,而是由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各县因地制宜、具体实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省级政府可以将本省各县分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定不同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最晚时间、考核办法和奖励政策,这样就会有效调动经济较发达的县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思路,妥善解决好教育投入问题

教育投入是保障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关键。但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时不必立即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事实上,我国在1986年开始施行《义务教育法》时并没有规定义务教育免费,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后才增加了不收学费、杂费的条款,但直到2008年秋季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免杂费。可见,我国在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最终依然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鉴于目前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且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更需要国家支持的实际情况,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中央不予承担,而由东部的省、市、县共同承担,以县为主,分担比例由省根据各县财力状况确定。各县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采取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免费化分步走”的方案,或采取发行教育债券的方案,或采取上学时交费、毕业时退费的方案等等。

(三)突出重点,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单列,按照高于普通高中的标准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渠道,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行初中毕业生春季分流、中等职业学校提前招生并免试注册入学制度,扩大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探索实施六年制本科教育,有效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题。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免除学费、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合格毕业的学生予以奖励。实行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相关责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巩固率。

(四)攻克难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

农村高中阶段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是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难点所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县城学校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地在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时,应专门出台对农村高中阶段学校的配套扶持政策,使其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存在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子女、外来人员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出资、覆盖全体农民工子女和外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规范农民工子女和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收费和资助制度,[7]保障这一群体享受到平等教育权。同时,建立健全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教育发展要面向未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必要、有条件率先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为将来全国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

注释:

[1]蔡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要求教育优先发展[N].光明日报,2009-1-12.

[2]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1.

[3]卢营,苏丽亚.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3).

[4]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R].[OL].http://www.china- county.org/cms/article.php?action=show&id=4096

[5]周济.适龄学习人口数量减少是高考人数减少主因[OL].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090914/t2009091 4_406814.shtml.

[6]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J].教育研究,2010,(3).

[7]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J].教育与经济,2010,(1).

作者:高宏赋

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论文 篇2:

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研究

摘要:人口问题古往有之,顾名思义,人口问题,即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自从出现了人类就产生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失调的人口结构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凸显,特别是1979年社会转型之后,人口问题日益复杂。

关键词:人口问题;研究

一、人口问题的警情源头分析

(一)与人口数量、质量有关的警源分析。

1.人口数量庞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

(1)人口基数历史上就偏大。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生育,导致人口数量激增,使得中国人口基数历史上就偏大,这也使得当代人口的素质普遍不高。

(2)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东部发达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多,文化素质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受传统性别歧视文化影响深,因此女性受教育机会少,城市地区思想文化开明,女性相对能享受到与男性机会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不同,影响人口的质量。

2.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1)劳动力数量多,供给大于需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几年进入到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最高峰,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与空缺岗位的增设不成比例,因此造成了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2)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师资设备等的不足使得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低。现今社会缺乏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我国正是缺少这种人才,许多劳动者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出现人口问题。

(二)与人口结构有关的警源分析。

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1)传统生育观和性别歧视文化影响。传统生育观和性别歧视文化是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一直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只有男的才能传宗接代,人们普遍有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意识。现今中国家庭仍旧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

(2)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缺失。近期中国人口工作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而忽视了人口的结构问题;计划生育及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经费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使得出生婴儿的漏报和瞒报现象很多;孕期随访监控不力,出现孕妇私自流产现象等,这些计划生育管理上的缺失都是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原因。

(3)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为那些希望进行选择性生育的人提供了技术条件。人们可以通过B超、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培养染色体核查、羊水胎儿脱落细胞X 染色质检查等技术,在早期鉴定胎儿性别,然后进行性别选择。这就使得一部分孕妇在得知自己婴儿的性别之后,有选择的做决定,选择生下婴儿还是进行流产。

(4)法律和制度的不足。

无论是基本的法律规范还是在依法控制性别鉴定和选择堕胎方面,我国都还存在着不足,这就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加剧人口问题。在基本的法律中仍旧缺乏对女性地位保护的明确实施细则;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仍旧存在;对于依法控制性别鉴定和选择堕胎方面,我国的法律政策仍不完善,这些都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促成因素。

2.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人口的出生,使得国家从政策颁布以来人口的生育率大大下降,这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所以在今年新推出了计划生育新政策,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调整,以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问题。

(2)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增高、死亡率降低,因此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多,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使得老年人更加长寿,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逐年增加,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解释

将人口问题这一变量操作化得到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人口数量、就业压力、受教育程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对人口问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赋予其相同的权重各20%;就业压力又分成了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人员失业人数两个二级指标,其权重各为50%,受教育程度分成了文盲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两个二级指标,按照各部分的重要性将其权重定为各50%。

三、人口问题的警级划分

(一)人口数量。

1.人口的良性发展状态,即无警。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是8亿左右,那么在无警状态下,人口数量是合理的,人们拥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并不妨碍后代的生活质量。

2.人口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即轻警,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使其采取一定的协调人口发展的措施。在轻警状态下,人口与资源环境仍然会协调发展,但是人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逐渐变少。

3.人口的发展达到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状态,即中警。在中科院开展的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中,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算,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消费粮食最大600千克来测算的话,我国的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极限为16亿,即最多能养活16亿人。根据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达134735万人,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环境承载已饱和,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4.人口发展严重失调状态,即重警。这种状态已超出了专家预测的最大人口规模,会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当今人口已超13亿情况下,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在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搞好科研,发掘更大的资源储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我国的最大人口规模也许会允许扩大到16-20亿。

5.人口发展的不可调和状态,即危机。当这种状态来临时,资源和环境将受到巨大的破坏,国家会面临严重危机。

(二)人口质量。

1.文盲率在0.5%以下,即无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2年的人口状态。此时的人口质量能构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这是人口质量发展的最佳状态。

2.文盲率在0.5%—2.5%,即轻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9—12年的人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相较于无警状态都有所减少,总体的人口质量状况有所下降,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采取相关措施来控制人口质量的下滑。

3.文盲率在2.5%—4.5%,即中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7—9年的人口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64年上升到2010年的8.58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4.文盲率在4.5%—6.5%,即重警。人口平均受教育成都在5—7年的人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的人口教育问题已经明显的显现了出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控制警情。

5.文盲率在6.5%以上,即危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5年以下的人口状态。这种状态是人口质量发展的最差状态,人们在受教育等方面已面临严重阻碍,妨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应提高政策预见性,避免出现教育混乱的局面。

(三)人口就业。

1.大部分适龄劳动力是就业状态,即无警,失业人数很少。在此时,基本没有就业压力,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经济发展迅速。

2.适龄劳动力出现轻微的就业压力,即轻警,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国家的生产生活仍旧正常进行,一部分无业、失业人群生活困窘。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无业和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和再就业。

3.适龄劳动力出现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即中警,失业人数比较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7日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属于中警阶段,许多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些人面临失业。国家应该在此时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4.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即重警,大部分适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许多劳动力面临失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受阻,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出现政府与人民的巨大矛盾和冲突。

5.基本上人们属于无业和失业状态,即危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尖锐存在,社会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面临着解体。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

1.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03-107,即无警,出生男女婴儿相对数量,不会造成社会、家庭以及婚姻等方面问题。

2.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出生大男婴数量是107-115名,即轻警。会使未来出现轻微的男女比例失调,国家需要制定政策来调整出生婴儿性别比。

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5-123,即中警。2010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8.06,已经进入中警状态,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会造成冲击。

4.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出生大男婴数量是123-131名,即重警从理论上来说意味有一部分男婴在成年之后没有配偶,减少人口的再生产,阻碍人类的繁衍、发展。

5.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31以上,即危机,男婴的数量严重多于女婴,会出现严重的婚姻挤压、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平等、人口再生产萎缩等问题,引起社会的混乱。

(五)人口老龄化。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7%以下,国家尚未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即无警。老年人口数量合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恰当,人口结构没有呈现老年状态。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7%-16%,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口结构开始呈现老年状态。国家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轻警。2011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为9.1%,已经进入轻警状态,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加强养老制度的同时,减轻成年人的压力。

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6%-25%,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即中警。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将进入到中警阶段,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25%-35%,老年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结构及其不平衡,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即重警。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成年人造成很大经济负担。

5.危机,老年人口的数量过多已经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劳动力严重缺乏,社会停滞不前。

四、解决人口问题的相应对策

综合而言,将五个预警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而形成相对综合的大预警系统将会更加有效,这样也就避免了单一预警系统的片面性,保证我们对人口问题的预警能够相对准确的反应实际的社会情况,为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了保证。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出生性别比四个指标均进入中警阶段,人口老龄化到达轻警阶段,所以可以确定我国的人口问题正在加剧,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当前状况。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提高问题意识,采取适当的举措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人口年鉴2010.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2010,p102-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人口年鉴2008.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社,2008,p88。

[3]王青菊:《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渊源、现状与对策分析》,载《实践与探索》

[4]陈清莲:《独立学院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载《科学咨询》2008年

[5]朱万晶:《关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载 《法治与社会》2007.02

[6]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载《人口研究》1989年。

作者简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

作者:徐杰

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论文 篇3:

基于发展能力的工业园区产业链构建分析

摘要:为解决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构建工业园区产业链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提出产业链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发展能力两个概念,以其作为构建产业链的理论基础。产业链的构建应根据产业内在联系,理顺其逻辑和时空关系,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链生命周期;产业链发展能力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in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Development Capacity

LU Zhong-hua1,LI Yue-yun2

(1.Business School,Linyi Normal University, Linyi 27600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park;life cycle of industrial chain;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经常使用的“产业链”一词,至今仍未有统一的概念。借鉴刘贵富,赵英才(2006)的定义,笔者认为,产业链是基于同一产品的生产交易的内在联系,以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关系组成的链式结构。因此,产业链构建应根据产业内在联系,理顺其逻辑和时空关系,推动或促进产业链“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变迁。

目前,关于产业链构建的文献较少。龚勤林(2004)认为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和延伸产业链两个方面,提出了产业链接通和延伸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产业链的接通对区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可是研究未对产业链构建的内涵进行深入界定,也未分析如何进行产业链的接通和延伸。吴金明,张磐,赵曾琪(2005)阐明产业链培育的关键是产业的配套类型与配套半径,企业的自生能力与其所对接的标准和产业的配套半径成正比。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形成机制的“4+4+4”模型,为产业链构建奠定基础。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2007)指出产业链培育存在“需求拉动”、“创新驱动”和“传导”三类机制,培育“核心企业”与“龙头企业”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根本。 如果说龚勤林博士的研究是横向水平面式的分析,那么吴金明教授等人的研究则是纵向分析,分析一条产业链内部的产业关联。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将产业链的形成机制、配套类型和半径、三种类型的企业在具体的区域环境下统一起来呢?此外,林媛媛(2006)对厦漳泉地区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对策研究,值得借鉴。

现有文献对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链构建的研究极少,笔者将在学习和总结文献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东部欠发达区工业园区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相应对策,尝试解决——为什么园区经济中需要构建产业链?如何构建园区产业链?在经济欠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何构建园区产业链?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益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持续提高。

二、东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园区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1.工业园区产业链的意义

(1)产生集聚效益。当同一产业的工业企业以产业链形式在园区汇集一般会产生园区和产业两类集聚效应,促进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深化,提高规模经济、经济外部性和收益递增水平。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将有限的区域工业发展资源和潜力在园区中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园区产业链的双重聚集效应,能够既好又快地发展区域工业。

(2)改善企业竞争发展平台。构建起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主导企业为核心的园区产业链,能够切实改变落后地区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离散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政府、社会机构和区域外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区域服务经济和专业化服务的深化;能够促进企业竞争方式的升级,实现产业链竞争。

(3)促进产业、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企业聚集到园区形成产业链后,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发展负效应的有效治理,实现产业、经济、自然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使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生活方式落后的情况,促进销售水平提高,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人口的集聚和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人民“求富”、政府企业“求强”、国家盼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感受更深刻,一是受到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压力,二是客观存在的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日渐拉大,使危机感不断增强。

就全国而言,以“政府扶持和拼资源”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无法进行国际竞争;持续、和谐发展理念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新理念需要新的发展途径与之相匹配,东部欠发达地区就是要在相对低劣的背景下去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和产业链的提出和实践为此提供了新的选择。

放眼寰宇,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方式已经实现由企业间竞争向产业链竞争的根本性变迁。现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力的国际企业通过产业的国际生产布局、市场营销策划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竞争的直接结果是其它国家必须以同样或更加先进的竞争方式与之相抗衡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工业园区和产业链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此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可能性

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园区产业链的现实可能性表现在:一是国际国内发展园区产业链的经验。综合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园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凡是取得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综合的产业链竞争力;而不成功的工业园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设想或者没有构建产业链。二是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除却比发达地区拥有更高的自然、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裕度,东部欠发达地区毗邻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容易获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实现市场的有效对接,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可以获取较多的市场机遇和生存发展空间。三是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先发优势。东部欠发达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一般具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较好的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资源比较优势;基本形成较多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初步建立起区域工业基础或特色工业;向发达地区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为其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东部欠发达地区积极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产业链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发展能力

根据定义,构建产业链是促进产业链“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变迁,因此必须探索如何构建产业。为此,提出产业链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发展能力概念,以此说明构建产业链就是根据产业链不同的生命阶段培养发展能力。

(一)产业链生命周期

产业链生命周期是指产业链像生命体一样具有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基本阶段并且不断循环的现象。

1.产业链生命周期的机理

根据唯物辩证法,可知事物一般都有一个出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产业链也不例外。产业链生命周期的演化源于产业链的系统动力与阻力之间此消彼长的规律性波动,系统动力是产业资源、生产交易能力和市场需求的合力,系统阻力是要素价格、资源配置成本上升和需求降低的综合作用。

开始时,促进产业链产生的系统动力小于其阻力,企业间的产业关联通过市场交易展现,各自拥有完整独立的产权,产业链就不会产生,而处于孕育期。经过漫长的市场竞争,系统动力和阻力基本平衡,在某些区域市场出现产业链的萌芽;随即平衡被打破,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链,产业链获得迅速扩张,此即成长期。产业链在资源、市场竞争以及组织运行成本的约束下扩展的速度逐渐降低,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此即产业链的成熟期。当产业链的系统阻力比动力大到使产业链无以为继时,衰退开始了,直至崩溃。

再根据区域、产品、企业、产业区位生命周期理论,区域、产品、企业、产业区位都具有一定的生命阶段,而产业链是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为最终目的的有序组织,因此沿着共同方向运动的四种具有生命周期的因素组成的系统必然是以其最小公共正周期为周期的运动系统。由此可知,产业链是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区域空间中的充分展现。

2.产业链生命周期主要阶段的特征

从产业链企业的数量及其经济绩效角度分析,产业链在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产业链的孕育期,企业数量不断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社会资本逐渐增强,但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的产业关联处于自发状态,企业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市场进行,企业、其他相关组织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合作或协同;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产业链的出现,即与同一产品或产业相关的企业和组织及机构已经意识到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采取措施组建了具有统一性质的产业链组织。

产业链的成长期始于产业链的建立,直至产业链的企业或组织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此时构成产业链的企业不断增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和每个企业的效益也不断地上升,这是产业链最具活力的阶段。

产业链在成熟期表现为入链企业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但是由于产业链的聚集效益产业链整体和企业的绩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很理想,此时的产业竞争竞争力最强。

产业链衰退期的特征表现在:入链企业逐渐退出或被淘汰,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市场占有率明显降低,直至产业链的崩溃。此后,在区域经济社会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产业链的孕育、发展、成熟和衰退的演变过程

(二)区域产业链的发展能力

1.产业链自生能力和发展能力

哲学知识说明,生命体或者组织是物质的,其生存发展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换;存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存在的继续;历史地看,存在是发展的特殊形式或阶段。

林毅夫,刘培林(2001)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进而,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超过社会正常利润的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发展能力,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自生能力的扩展和深化,当某一组织的发展能力处于社会的一般或中等水平,该组织具有自生能力;当组织的发展能力超越一般或中等水平,该组织就具有发展潜力;如果组织的发展能力处于社会的一般或中等水平之下,该组织则不具有生存能力。

由此可知,产业链的发展能力是指产业链获取超过该产业正常利润的利润的能力,即获得产业超额利润的能力。既然产业链的发展能力源于产业链的超额利润,那么决定产业链超额利润的因素就是决定产业链发展能力的原因;超额利润源于资源、生产和交易三个方面;因此,产业链发展能力是成链企业及相关组织控制资源、使用资源、影响几个的能力。进一步,产品、企业或区域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效益水平只不过是其发展能力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产业链的发展能力是产业链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效益水平的内因。

具体地,资源控制力包括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发展水平、区域范围、控制强度、主导资源状况等,资源使用力是指资源的使用技术、组织、制度的水平及其学习、创新、适应能力,产品价格影响力则由影响价格的强度、范围、时间,以及交易成本标志。

2.产业链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

产业链通过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现代市场竞争机制的外在推动,以比较优势原理和链式分工协同机制为基础,逐步发挥积聚效应(规模经济、外部性、产业公共物品、中间产品市场、专业化服务、技术外溢)和循环累积原理的作用,逐渐学习创新和适应环境,以构建培育其生存和发展能力。

3.产业链发展能力的演化

产业链的发展能力在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基本趋势是“由小渐大、由低向高”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产业链的发展能力是其生命周期的一个标准。

在孕育期,产业链具有基本的资源控制力,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为核心资源,主导企业量少力弱,产业匹配性差,企业各自为战。产业链的资源使用力表现为主导企业掌握区域性适宜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层次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没有形成。产品价格影响力仅限于区域市场。

在成长期,产业链的资源控制力迅速提高,资本、技术为核心资源,主导企业初具规模,产业匹配明显改善,行业标准基本形成,主要在国内市场获取资源。资源使用力迅速提高,产业链层次的科技研发的分工协作不断升华,创新不断,产业链组织和制度日臻完善,生产交易的链式协同能力日益提高。产业链决定产品的区域市场价格,能够影响国内其它市场价格,品牌初步展现。

在成熟期,资源控制力日趋稳定,知识、信息和社会网络成为核心资源,主导企业实力强劲,专业化、行业标准普遍实行,能够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资源使用力提高的速度减缓,并最终稳定下来,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主导者,组织和制度基本稳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稳定强有力的价格影响力。

在衰退期,资源控制力日益降低,核心资源贬值最快,资本、自然资源也迅速贬值,国际资源、国内资源和本区域资源的拥有能力依次下降;资源使用力依然很高,但是已没有价值的;产品价格影响力跌入低谷。

四、构建临沂工业园区产业链的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临沂工业园区政策与园区产业链的发展相脱节。临沂工业园区是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产生发展的,最初只为吸引投资,园区产业选择和产业链的构建则是次要的;兼之园区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以及园区专业化服务、市场资源流动滞后,从而导致园区政策和产业链发展的脱节。

第二,入园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与产业链发展能力的提高相去甚远。实践已证明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临沂工业园区也是如此。临沂是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商贸城,工业并非其所长。虽然几家入园企业发展能力较强,但区内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关联度低,合作意识薄弱,基本上各自为战。这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业链竞争大有距离。

(二)思路和对策

1.调整园区发展思路和战略,由招商引资转向培育园区产业链发展能力

发展思路和战略决定着发展方向、空间和资源配置,根据客观实际适时调整思路和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临沂市各工业园区经过多年招商引资,已经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实力;现在需要根据产业链的发展阶段,转变思路和战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区域主导工业,为园区产业链的构建奠定产业基础

任何区域都存在生存发展的资源禀赋,或者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临沂农产品加工业、木制板材加工业、小五金加工、以及医药、化肥等是其优势产业。应充分结合临沂商贸城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有利因素,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努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主导产业,奠定园区产业链发展的坚实基础。

3.调整产业政策,激励区域主导企业成长,为园区产业链的构建塑造企业核心

产业链归根结底是企业的一种结合方式,而结合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主导企业的影响,甚至决定;从而产业链的主导企业是构建园区产业链的核心。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适时调整,保障市场公平的市场竞争,推动主导企业的阶段性的技术变迁,有效提高园区主导企业的资源控制和使用能力。

4.积极深化专业化服务,多方鼓励市场竞争,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扩展产业链价格影响力

虽然主导产业是产业链构建的基础,主导企业是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支撑它们发展的是以高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专业化服务为基础的区域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品市场的拓展和深入。在深化和优化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不但鼓励本地区企业进行竞争,而且积极吸引其它地区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还不断支持本地企业走进其它市场,进行开放式竞争,在宽阔的竞争舞台上配置资源,拓展市场,争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5),27(141).

[2]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3] 林媛媛.构建厦漳泉区域产业链的构想[J].特区经济,2006(4).

[4] 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5] 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中国工业经济,2007(1).

[6]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7] 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8] 王黎明.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20).

[9]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

[10]易开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文化演化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11]胡美琴,李元旭,骆守俭.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家管理周期匹配下的动态竞争力模型[J].当代财经,2006(1).

[12]林毅夫,刘培林.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J].经济研究,2001(9).

[13]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责任编辑:古 岩)

作者:卢中华 李岳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论文下一篇:惩治腐败问题的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