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智慧教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运用,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智慧教学,让语文课堂走向智慧,让教学智慧有效,教师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内容的创新、方法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感悟质疑导引

摘要:语文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构成,以及一生中的发展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传统语文的教学,却往往流于形式,未触及本质,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感悟、质疑、导引这一具有实际创意的三段教学模式,以期能对语文教学能有实际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质疑;导引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语文是一门主要学科。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一生知识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构成,以及一生中的发展走向,都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从孔子到魏书生,从苏格拉底到陶行之,古今中外,无数的先驱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无数的思考和尝试,他们的经验教训,无疑有待我们去鉴别吸取,其成败得失,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更是需要我们进行扬弃。这里无意对前辈们的探索作任何评价,只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理解,作一点尝试性的探究。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其他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年来的语文教育,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都发生了扭曲,与语文学习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并有日趋走向其反面之势。语文教育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辯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于,它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教师对文章字词句篇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事务。关于教师教学这一面,研究者和研究成果都颇多,方法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而就学生接受学习这一面,就目前所知,研究者不是很多,且研究多停留在外表层面,多是一些外科医生所作的手术,无非是如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运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被动地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能力的培养。至于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也就是自身的素养方面,却很少有人去进行研究。对于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也就是学生自身的素养方面,却极少有人去关注。没做,很少做,或者只是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学生。实际上,这是打着“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却在操作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一点来说,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自五四以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对外国特别是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中国的白话文教学,甚至于文言文教学,大致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即认字,释词,造句,讲篇,后来为了提起学生兴趣而兴起一个牵强附会的导入。教师讲课,总是从文章标题开始,介绍作者,思考问题,强化练习,一篇文章,教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全凭教师的主观臆断,全然不顾学生感受,毫无尊重或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可言。这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最终导致的是没有语文味的教学。真正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着想的教学,应该由如下的方式构成,那就是:得由学生悟,惑由学生提,导由教师引。

一、学生感悟

悟即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它是指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和创新。[1]和数学类等理科学习不同,作为母语,语文的学习决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它更多的是以一篇篇活色生香的文章作为范本,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和营造一定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感悟,品味和咀嚼,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和运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人格,涵养文明性情。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理念核心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及其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的养成。由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感悟最为重要。懂得重视感悟,就是懂得了语文教学的秘诀。可以说,悟是开启学生心智之门、进入语文学习殿堂的钥匙。作为文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教授方法自然和理科不同。抽象而言,理科学习,一般按照记忆、理解到运用的步骤,而文科类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则有其自身独特的认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认识—领悟—内化”。实践证明,这一公式应该是符合文科,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规律的。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2]同样地,和理科一章一节的学习不同,和记忆、背诵公式定理再理解运用不一样,文科类的学习是将文本内容熟悉领悟后,再融会贯通,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显于自己的行为举止。对于文章的感悟,举例来说,由于学生各自年龄、性别、民族、风俗习惯、生活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等的不同,在其心中留下的印象,刻下的烙印自然也不相同,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师教学中的兴趣点不一样。文本中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表达的方式、写作的手法、修辞,甚至于段落的排列、特殊的语句、一字、一词、一标点等,如果教师善于引导,都会成为各个不同学生的兴奋点,或称为兴趣关注点。古人早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譬如,同是斜阳映照,王之焕眼里是“白日依山尽”,一派苍茫,孟浩然则“日暮客新愁”,愁肠百结,陶渊明却是“山气日夕佳”,一脸悠然。这都是因为所感不同,所悟各异。学习语文亦是同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尤其是要有意识地想到,学生将会有,一定会有这些发现,这是第一遍学习课文。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表达看过文章后的第一感想,不要对学生有任何暗示(有的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有意无意的要让学生去往自己划定的套路上去思考,这样得来的结果注定不会真实),这个时候学生说出来的必定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他们会从惬意的阅读体味中,从教育意义,感官体验上,得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展开丰富生动的联想。如此的感悟还可进行第三遍,通过学生自带工具书,自己尝试解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信马由缰地在文本中寻找自己所关注的一切。

二、学生质疑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学方法,总是教师或教参设计者一厢情愿地设置许多所谓的问题,诱使,说具体点就是迫使学生去解决,其结果是这些不切实际而又索然无味的问题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大减,望而生畏。我们要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3]。人不同,思想想法也必定不一样,因而在教学中,最好的作法是,让学生根据文章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要么是形式方面的,要么是内容方面的,要么是语言方面的,要么是语句方面的,要么是修辞方面的,要么是字词方面的,要么是情节方面的,要么是标点符号方面的,要么是文章结构方面的,要么是有关人物方面的,要么是有关事件方面的,要么什么方面的都不是,或者什么方面的都是,只是由本篇文章所联想到的!作为教师,对于学生读了课文会提出的任何问题,千万不要怕,也不要烦,更不用担心回答不了,学生肯提问是好事,说明他动脑筋了,学习主动,信任老师了。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真正擅长教学的教师不是自己问,学生答,而是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去引导学生解决。自然,学生提问会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在上课之前作好充分准备,注重积累必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问题的解答,作为教师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够做到大胆宽容。教学相长嘛,艺术点处理,也没什么丢面子的,相反,学生还会对你产生亲近感,教师也是常人,学生会这样想,我现在当好学生,兴许将来也能当老师,或许还能当比我们的老师更好的老师呢。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三、教师引导

如果以为语文教学就是由学生去感悟,质疑,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就能教好学生,这种想法肯定不切实际。首先,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见识差,其见解,看法,主张,自然要教师去进行悉心的引导。其次,各年级,各单元也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地,尤为需要教师去理性的进行讲解传授,这样才是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学会以真心诚心去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热情去与作者和学生作真诚和坦诚的交流[4]。如在教學《乌鸦喝水》一文时,有意识时地让学生体会乌鸦喝不着水时,心情会怎样?再如在教学《阳光》一文时,文中有这么一句:“……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对这一“跳”字,学生很难正确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我们都知道小兔可以跳,小狗可以跳,那阳光并没有腿,它怎么可以跳?”这样一问学生就会马上醒悟,从而意识到一个“跳”表明阳光像小动物一样活泼可爱[5]。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内修,所以学生的主动是关键,俗话说,牵马河边易,使马饮水难,只有学生对学习主动的感兴趣,其他相关问题都好解决。诗歌要朗读,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的良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充分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切实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感悟,质疑,引导这一宏观教学模式,上出原汁原味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应该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沈月红.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感悟[J].中等职业教育,2008,(20):52-53.

[2]左昌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注重四个结合[J].小学教学研究,2001,(8):20-21.

[3]陈慧.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8):9-10.

[4]陈驰.还我语文课堂——本色[J].华商,2008,(18):24-25.

[5]曾腊红.感悟朗读?摇体验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J].教学广场,2006,(3):35-36.

作者简介:朱明顺(1964-),男,讲师,教育硕士,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余年,现为贵州省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

作者:朱明顺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探讨

摘要:智慧教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运用,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智慧教学,让语文课堂走向智慧,让教学智慧有效,教师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内容的创新、方法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就智慧教学的内涵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进行解读,并提出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方法。

关键词:智慧教学;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优化

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一本书、一张桌子、一间教室”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智慧教学的落实,可以增强预习效果、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真正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就智慧教学的内涵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进行了解读,并提出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方法。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分析

1.定义解读

智慧教学是指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在信息化技术准备、学习平台的运用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更精准、更高效。智慧教学其意义在于唤醒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它以良好智慧学习环境的创设为辅助,以智慧学习为基石,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剂,促使初中语文教学走向智慧教育绿线,突出语文课本特点,完善语文课程标准,促使课堂教学时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2.原则分析

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要想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要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要基于人本理念,遵从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在智慧教学过程中,在选择素材、制作课件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发展需求为前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利用资源帮助其实现文化积累,继承和发扬语文学科优势。

第二,要重视素养培养,结合课标要求。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结合音频和视频,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模式的优化,培养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能力。

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新課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在资源拓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会降低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培养语文素养。而智慧教学是以互联网为辅助,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资源,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比分析、多文本鉴赏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2.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提高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使其会做题会答题以外,还要提高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智慧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为前提,设计真实情境,再现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还可以丰富思想情感,让语文教学活起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真正实现寓情于景。

3.有利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每一步教学环节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初中语文智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解析课中难点、引领课后复习,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针对知识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在线教学引导,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对接,在精细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语文智慧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三、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

1.借助互联网,进入佳境,创优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还要丰富思想情感,提高理解能力。但在以往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导致学生对语文核心思想情感理解不准,很难把握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设计真实情境,在还原教材内容的同时,以看、听、说、演的过程中,创优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语文内容时,主要是通过民歌学习,认识木兰精神,认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课件,在课件中为学生播放木兰从军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木兰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民歌和视频为辅助,在看、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通过交流沟通,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后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小组借助互联网手段,选取自己喜欢的木兰从军片段,进行表演,在角色扮演、实际演绎的过程中,创优教学氛围,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源,将木兰的人物形象特点、木兰精神进行演绎,从而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互联网,上下对接,解析难点

受课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差,在学习重难点的时候,很难掌握和消化,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时间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而互联网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对接,在教学引导中,解析难点,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内容时,借助这篇文章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在感悟母爱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认识母爱。在学习时,为提高学生对母爱的认识,为让学生感受朱德笔下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除了课堂讲解以外,在课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在线教学引导,以钉钉、微信平台为辅助,在平台中,以“认识我的母亲”为主题开展难点解析交流会,让学生搜集有关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在对比现如今的真实样貌,在外貌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母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事实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在线引导,提高对难点的理解。最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母亲的印象认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母亲的感情。在重视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绪在情感的渲染中进入文本,认识人物性格特征。

3.利用互联网,引领预习,培养自主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以往教学中,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或者在预习的时候,学习目标不明确。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利用互联网,制作微课课件,引领预习,在明晰学习内容、认知重难点的同时,让学生会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语文内容时,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预习的时候,为让学生认识作者愤懑的情怀,正确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思想,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微课课件中,为学生导入思维导图,在导图引导的过程中,引领预习,使其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明确预习思路,提高理解能力,如:

(1)认识作者,感悟文人情怀

(2)探索背景,提升文章感悟

(3)深入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立意

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按照作者、创作背景、文章脉络等形式,进行层层渗透。在微课引导中,促使其在预习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预习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引导中,让学生以文章立意为主题,通过深入预习,绘制立意导图,提高预习学习效率。最后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将文章内容和立意进行导图设计,使得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围绕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在互联网引导下,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采用互联网,再现生活,丰富资源

在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到:要善于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在资源拓展的同时,开阔学习视野,让语文回归生活,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智慧教学的过程中,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采用互联网丰富学习资源,再现生活场景,在引用生活素材、探索生活的同时,促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有效应用。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语文内容时,文章从济南山、水等角度描写了济南的冬天,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在教学时,为促使学生学会寓情于景写作手法,可以借用互联网渠道,设计文章内容,将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美景再现,在场景模拟的同时,让学生说出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样子?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欣赏美景阅读文章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散文文章特点,认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此外,也可以“家乡”为主题,播放家乡美景,在观看的同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介绍家乡文化,在丰富思想情感,拓展资源的同时,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作形式以“我的家乡、家乡四季之景、家乡情”等主题进行写作。通过互联网手段的有效利用,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让学习更加具有实效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智慧教学。

5.借用互联网,巩固复习,夯实基础

复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收尾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基础知识。因此,在智慧教学的时候,可以借用互联网手段,进行知识点总结,在学习平台发放复习单,让学生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知识构建,制定复习计划。通过互联网教学引导,实现自主复习。例如,在复习《古代诗歌五首》语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复习课件,在课件中,按照层层递推的形式引导复习学习,如:

基础板块:

思维大爆发,文学常识巧相连

陈子昂   盛唐   《陈伯玉集》

杜甫    初唐   《王临川集》

王安石   北宋   《剑南诗集》

陆游    清代   《定庵文集》

龚自珍   南宋   《杜工部集》

提升板块:

字词巧解,真情赏一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指什么?

超越板块:

科学鉴赏,情意探索

1、请你談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地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通过微课课件的有效制作,在微课引领复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让学生会复习,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从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要凸显语文学科特点,还要发挥智慧教学的优势,在智慧教学引导中,改善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促使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段,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教育智慧化,让学习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马清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119-120.

[2]何晓铭.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2):35-36.

[3]杨瑰.“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4):54-55.

[4]王可成,姚书丽.“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09-110.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甘肃 金塔 735300)

作者:葛建花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小学语文五层阅读教学模式实验探究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总结归纳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五层;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能否拥有最准确、最直接、最完整的信息,从而为他的分析、判断并做出正确决策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应该坚决承担起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为己任。

阅读行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相反的,一个人的阅读行为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是应该从阅讀起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都进行有针对性处理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阅读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归纳了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并由此而提出了小学语文“认知-理解-探究-评价-创造”的五层阅读模式的构想,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 处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

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有不少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从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感知”入手,通过这个环节来组织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本的大体意思。这是一个常规的做法。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紧接下来,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喜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由此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两个环节的安排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泛读环节的整体感知而顺利进入精读环节的理解感悟。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好的话,我们就可以说课堂阅读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而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语文教师在这两个环节的衔接方面处理得不够好,导致学生在进阶阅读方面遇到障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初读感知”,我们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课文的大体意思是不难的。但是在“精读感悟”环节,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没能从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入手的话,那么学生往往就不能发现课文的微妙所在,从而对课文的理解出现不必要的偏差。比如说文中对小男孩的刻画,如果我们没有把故事的过程与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不同时段小男孩的表现,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小男孩是一个傻瓜的结论。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初读感知”深入到“精读感悟”环节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分析的要点。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沿着正确的阅读方向取得成效。

二、 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

对于以往的传统阅读课堂来说,如果我们较好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那么我们往往就说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仅仅这样做还是很不够的。这是因为,完成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只不过是完成了共性的阅读理解任务,对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还根本没有涉及。所以说,在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还要提倡“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教学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也正是因为如此,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探究评价是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还是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在完成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就以为完成了教学目标,就此“鸣金收兵”的话,那么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完成了共性的阅读理解教学,对于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还未涉及,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说,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把学生的阅读理解成果仅仅局限于文意把握、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个人阅读理解的角度进行交流汇总,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得到展示,得到印证,进而得到矫正和深化。比如说我们往往注重从小英雄的角度去歌颂他,反过来贬低德军军官,认为他是一个愚蠢透顶的人。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去说一说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你就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喜的东西。

三、 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哲学家米尔如是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正因为创造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好地进行学生创造力的训练培养呢?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源于他思维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则是由他的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感悟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注意从中发现学生创造火花,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地创造。承接前文关于德国军官的话题,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没能引导学生关注这个陪衬性角色,那么是学生就没办法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当然也就无法谈得上思维的创造了。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9.

[2]黄晓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7.

[3]潘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

作者简介:

王艺精,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作者:王艺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态电源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态旅游发展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