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2022-11-25

第一篇: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

再 别 康 桥

(男)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女)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男)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女)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女)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男)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女)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合)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男)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女)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男) 我/挥一挥衣袖,

(合)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二篇:《再别康桥》赏析

_小和尚I_一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作之一。

徐志摩(1897—1931),字摩诘,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英等国。回国后组织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本诗写于1928年,收入《猛虎集》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此前作者曾写过一首《别康桥》的诗作。

诗人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读书。在那里,受到英国文明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康桥理想。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破灭了。康桥,英文原名Cambrige,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正如徐志摩当初把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译为很有色彩的冷翡翠一样,康桥这个兼有意译的音译也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安乐的桥,壮美的桥。徐志摩曾经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留学生活对徐志摩影响的巨大。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徐志摩在留学康桥时期确立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理想,确立了自己的爱与自由与美的人生观,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恋爱的失败,使他备感失落。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面对着康桥,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惋妁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层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或者说这里说生命的见证,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去重温生命。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见“参差荇菜”而“左右流之”了,才会在康

1 _小和尚I_一

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对于这梦幻过于的沉迷,而不忍心破碎了这样的梦,所以才“轻轻地”“悄悄地”,所以想放歌而不愿意,而用“笙箫”来代替。笙箫的呜咽正是诗人内心痛苦而不能说出的情感的代言。

徐志摩的诗作十分注重艺术技巧。

(1)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在诗中,诗人紧紧围绕着“寻梦”这一中心进行抒情和想象,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和景色三者融会在一起,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2)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行整齐,具有建筑美,但是又在整齐中有所变化,使诗行具有灵动之美,具有动态之美。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的字数也大体相当,有着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给人一种建筑上的美感;但每节

二、四两句的错落又使诗作显示出灵活的情韵,而不像闻一多的诗作那样的板滞。全诗每节两韵,随节转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重复而又有所变化,所用韵脚又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另外还使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等复音词,使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

(4)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诗作以“寻梦”为抒情线索,整首诗作抒情主人公“我”到康桥告别的经过。时间是从傍晚——“夕阳”,到半夜——船星辉,再到夜半更深——“星辉斑斓”,再到清晨——“西天的云彩”。这是整个一夜的时间。空间上从近处的河畔,到波光,到榆荫下,再到船上,到弃船等岸。人物和他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高处——西天的云彩,到稍近的“波光”,再到“夕阳下的金柳”,再到“榆荫下的一潭”,再到“青草更青处”。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然后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由近及远到更远。时间和空间在不断的流动之中,而情感也在不断的流走中。先是写康河下景色的绚丽,接

2 _小和尚I_一

着写“寻梦”中的沉浸和忘乎所以中的“放歌”,转眼又写“不能放歌”,转入沉默状态,最后又回应第一节“轻轻的”而“悄悄的”告别。梦可以使人放歌,但又使人不能放歌,相互矛盾,形成情感的张力。沈从文说:“徐志摩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圆的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幻眩目。”

诗作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调。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首诗的风格飘逸清丽。整个这首诗极力表现诗人的哀伤迷惘的情绪,但情绪浓烈却不张放,整个的格调非常切合中国传统诗学的“哀而不伤”的蕴籍风格。

《再别康桥》诗歌创作很显然受到闻一多诗歌主张的影响,但徐志摩对对新月派诗美主张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的独特的才情使诗歌更加具有灵动性和才情。伟大的诗人总是在规则之中找到灵活的形式,以适宜地表情达意。徐志摩善于表达轻柔的情感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生活内容,所以,他被茅盾称其为“中国小布尔乔亚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小布尔乔亚的最后一个诗人。”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文档限制编辑。

我的文库,里面或许有你想要的资料,欢迎访问!!!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id=6&un=_%D0%A1%BA%CD%C9%D0I_%D2%BB#7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读出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以诵读为主,整体感知诗歌意象,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

2、品读入境,合作研讨,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之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不少离别诗歌,哪位同学能帮我们列举一首?

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 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检查预习,补充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第8页注释①,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作品有《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本诗写作背景:

1920年到1922年作者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幸福、最难忘的两年, 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 趣味,因此他对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故地重游,美景虽然依1

旧,但经历了无数挫折的徐志摩却心境全非。他只好“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诗人 对旧梦的依恋,对母校的深情,对现实的失望,全都凝结在这轻灵优美、细腻清丽的诗句中 了。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时语调柔 和、舒缓)、情(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一男生读。对照朗读要求,简单评价。

3、一女生读。可与男生读的效果做简单对比评价。

4、听多媒体配乐朗读。设置问题:

①诗歌共计七节,每一节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试作简单概括。

②这些画面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五、品读入境,合作研讨。 第一节写挥手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挥手作别云彩图)

三次用了“轻轻的”,写出了作者一个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旋律柔和。既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多媒体演示板书: 依依不舍)

第二节写河畔金柳倒影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河畔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表达 了诗人无限的欢喜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无限的欢喜)

第三节写康河水草招摇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康河水草招摇图)

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 河柔波的爱抚。“招摇”生动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 深恋情。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多媒体演示板书: 强烈的依恋)

第四节写榆阴浮藻清潭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榆阴浮藻清潭图)

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那覆盖着榆树浓荫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 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是如何的充满了诗意!面对此景,诗人不禁入梦了,充满永久的 眷恋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永久的眷恋)第五节写撑篙漫溯寻梦图。(多媒体演示板书:撑篙漫溯寻梦图)

他已忘记自己将要离康桥而去了,却想像着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更深处漫溯, 去寻他的“彩虹似的梦”了。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 斓里放歌”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多媒体演示板书: 迷恋之情) ①第六节写夏虫沉默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夏虫沉默图)

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 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 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情推向了 极致。(多媒体演示板书: 情绪低落) ②二——五节诗人的心情是兴奋而热烈的,第六节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这种感情反差 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因为作者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他回 到母校康桥,眼见优美的康河晚景,正如自己自由的理想王国,产生了无穷的欣慰与兴奋, 当诗人“梦”回故里,现实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一节写招手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招手惜别云彩图) 与开头呼应,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不愿 惊动康桥的情意。和第一节虽然节奏相似,但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起到了一唱三叹、往复 回环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 一种洒脱。(多媒体演示板书: 恋恋不舍)

8、归纳小结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 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六、引导学生归纳本诗的艺术美。

问题(投影显示):徐志摩尊崇新月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

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绘画美

七、课堂总结。

本课时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请举例谈谈本诗与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在离别对象、离别时的情感、离别时的氛围等 方面的不同,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1、挥手作别云彩图依依不舍

2、河畔金柳倒影图无限的欢喜

3、康河水草招摇图强烈的依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迷恋之情

6、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7、招手惜别云彩图恋恋不舍

第四篇:2《再别康桥》

一、背景介绍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最自由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年轻的徐志摩是在1921年春天走进康桥的。这一个特定的春光明媚的季节,成了志摩和康桥永恒的春天;那些不能释怀的日子,成了志摩一生的感动。志摩也算是个见过真山远水的人,但他却毫不迟疑的断言:“我感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在康河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二、新月诗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成员由胡适、梁实秋、陈西滢,他们不满足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药保持一个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

三、新诗的格律化

音乐美:要有节奏,有平仄,有韵脚 建筑美: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称 绘画美:要有传统的诗画相通

四、作者简介

徐志摩被誉为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主张诗歌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要作品有诗集 《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集》等。本诗选自《猛虎集》。

五、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六、字词积累

七、听朗读

八、请学生朗读

九、讨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十、比较:

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十一、分析

这是一首离别诗,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在诗人眼里,康桥是优美、宁静、和谐。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为全诗奠定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体会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十三、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

B、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十四、诗歌美

1、诗歌美在哪里?

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诗歌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三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形,梦;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1)选择独具特色的意象。

(2)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3)通过动作性强的词语绘出动态的画面,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十五、客观物象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

四. 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4) “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7)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迎中秋庆国庆演讲稿下一篇:衍纸画社团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