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

2023-03-22

第一篇: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

指导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效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①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骅西小学

于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支玉恒老师是这样陈述的: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更是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呀!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一种是:

一、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经常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同时对朗读情况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我们检测学生的朗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对朗读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读,即是师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读,即是生生互评。

现先来说说“师评”。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创造性、巧妙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奉行着它使我的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日渐提高。

我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模式,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并要求自己的评价语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自然。如在初读阶段,我会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来提醒来纠正学生:“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你读得很准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总觉得有人在追你,要不怎么读得这么急呀!”通过评价,让学生一步步地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秦,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而在品读感悟阶段,在学生读得好时,我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机智巧妙而富有激励性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还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长期地坚持得体的朗读评价,也培养了学生的评读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即是朗读评价的第二种—— “生生互评”。

教学中,培养学生评读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方法。因为孩子们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评读”不仅能使他们练就自己能读书的本领,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朗读评价可结合层次性的原则分以下三步进行评读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评朗读者是否能把文章读准,尤其是否读准了多音字和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通读时,评是否读得流利、通顺;精读课文时,评读是否强调了重点词句,是否再现了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境;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和读不好的地方用两种符号分别画下来。这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了。对于前两步的评读,学生很容易掌握要领,而对于第三步,则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学生只会说:“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套话,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师评”的牵带,学生逐渐地也能进行自主性评价了。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二种是: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气氛渲染的方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想像体验的方式;利用基本功图画再现等。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它。下面只讲气氛渲染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再使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教过《月光曲》一文的老师,也许就能感触到: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适合此类指导方法的课文还有五年级教材《二泉映月》,这学期在上这篇课文时因为一时找不到该曲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阿柄创作的情感变化,让他们感悟乐曲描写的意境,我就感到十分吃力,朗读效果自然遭透了。当时,语言的表述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后来几经周折找到音乐老师借到该曲的录音带,从家里借了儿子的复读机,在课堂上补充播放了乐曲,当学生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后,竟不由自主地捧起课本,入情入境地读起了课文。课后,一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说:“陈老师,你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们听这首曲子呢?它真是太奇妙了!听着它我似乎就看到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瞧,结合课文特点,适当地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来指导朗读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呢。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三种是: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针对一些意境深远,情境幽雅的、意义深刻的文章,进行范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情境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读一些句子读得不到位,这也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给孩子一个范读,让他们有一只抓手,知道怎么读会更好,这样有个引领,他们就不会迷茫。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还有很多,如增添提示语朗读,设计问题指导读;运用体态语提示读;比较读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探索得不够全面,但却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践过,印证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提出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另外,因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及有限的资源,使我们一些比较实效的指导方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施,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朗读是形式多样的,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最有情致、最赏心悦目的,而实效性的指导是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呼唤实效的朗读指导,让语文课堂因为实效性的朗读指导而更加精彩!

第三篇:浅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陈丽萍

摘要:要想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性、阅读实践活动 、朗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效率明显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课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状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教师自己也十分困惑。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谈小语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做什么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秋天》一课时,先给小学生朗诵课文,“这是如诗的季节!这是如画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纷纷飘落的红叶……小鸟在它的怀抱中尽情地飞翔;还有那满山火红的枫叶!这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呀!”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秋天的意境。此外,还可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泼、生动、直观感,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通常是听力比阅读能力强。 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读故事给学生听。听故事时,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字词的理解力。

除了自己大声给孩子读书,老师还可以让班里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孩子读书。

那么,大声读书,我们可以读什么?

读童诗,读经典,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孩子有帮助的书。

除了古典的诗词,还有很多优美的童诗,故事等,在记诵的过程中,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撒播下真善美、自信乐观、满怀希望的种子。 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的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建设不同风格的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需要带最少一本图书,放于书架。以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等多方共建的“班级图书角”,将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将图书放到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借阅,增加了学生接触图书的程度。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真读,“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是小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

从学生认识规律确定读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6年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在读。但是,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书面语和发展书面语,从而促进口语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而中年级则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到了高年级,朗读就不是简单的读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篇章语感心理图式。无论哪个年级,教师要先清除自己要求学生的读,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些,变换出再多花样的读都是徒劳无功的。

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韧性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可是,学生们由于受倒年龄和学历的影响,他们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洁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还有,小学生的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不论是对较幼小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

其实,教师提供阅读素材,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是我经常使用的。这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就到书店买了一本杨红樱老师写的《五三班的坏小子》。然后选了其中的几个小片段,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班里读给学生们听。他们的兴致很高,一直要求我继续往下读。而我为了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戛然而止,告诉他们明天才可以听了。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了。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学生去买了这本书,还有好几个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去哪买的书……通过这方法,我发现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得是特别有效。到现在为止,班里已有好多学生拜读杨红樱老师的其他作品呢。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是根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还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让“学”和谐的促进“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富有实效。其次,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引导、教学,学生才会积极配合,而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创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达到活跃而不失有序的效果,绽放出魅力的光彩!

第四篇: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篇:浅议如何指导农村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选择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生活的经典名著去阅读,并寻找契机,结合课文教学,影视作品等巧妙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坚持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从内容、要求、方法等方面予以悉心的指导,正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差异,肯定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关键词] 指导 课外阅读 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心理学界也普遍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重视。在当前“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的琅琅书声中,读什么,怎样读,也需要我们去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一、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亲近经典,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阅读经典,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接受要求。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的宏大、深奥的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显然是不适宜的。对他们来说,经典不仅仅是《唐诗三百首》或是《西游记》等四大古典名著,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故事等。因此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名著时,数量不宜太多,篇幅不宜太长,宜以童话、寓言、或独立成章的名著片断为主,既有可读性又容易读懂。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范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仍有所侧重,中学的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专门设立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学期推荐3部名著。如七年级上学期,就推荐了《爱的教育》,《繁星•春水》和世界著名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三部作品。但我认为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只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阅读情况由教师二次推荐。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读物,才能成为学生的经典,才有兴趣去阅读。

2、选择一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品。 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爱的教育》,这是一部专门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恩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非常切合小学阶段儿童的的生活实际,而且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爱。《伊索寓言》风趣幽默又充满人生的智慧,其中一些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常被用来阐述人生道理。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读《淘气包马小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班级中就有“马小跳”,书中讲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3、寻找合适契机,巧妙的开启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有了兴趣,学生会形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之余就可以推荐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让学生阅读,以他历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成长的烦恼,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著片断、经典节选,教师借助学习课文的契机,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就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另外,现在的学生爱看电视、电影,中国的四大名著,国外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不但被改编成电影,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把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和原著结合起来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做学生阅读的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深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 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体味到了一些阅读的快乐,但还并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快乐有效的阅读还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效组织,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积极的阅读评价,使学生感觉阅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体会到阅读的收获和成就感。

1、教师要做阅读的参与者。

教师自己参与阅读的过程,也是组织学生阅读的过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阅读名著,教师自己却对作品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有效地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从客观上讲,学生课外读过的书教师不可能都读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去读。我在教学中,就坚持做到,自己先阅读,再给学生推荐;如果学生因兴趣自由选择阅读的书,也要去读一读他们喜欢读的书的扉页,查一查目录,看一看重点章节,问一问读书的感受,说一说赞赏的话,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关怀、赞赏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鼓动力。

阅读活动要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组织是关键。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进行“好书推荐”和“好书大家看”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放到“班级图书角”里,资源共享。有了资源,读书时间是问题,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坚持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全班统一行动,专门进行阅读或读书汇报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阅读中可以随意交换读本,也可以自由讨论遇到的难题,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伙伴一起读,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读书,学生们觉得轻松自然,无忧无虑。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则组织校外读书小组。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组成阅读小组,由小组长安排时间集体或自主阅读。实践证明,这种阅读方式切实可行,深受家长及学生欢迎,它改变了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生活单调的局面。

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的条件,也培养了一种积极、快乐的读书氛围。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好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良好习惯和态度又将不断的促进课外阅读的进行。

2、教师要做阅读的指导者, 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说起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在推荐阅读内容和布置要求上应材施教。在布置阅读量上要适当。一般来讲,小学生在每学期,能根据兴趣及老师的指导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即可。同时,阅读要求也不宜过高,要允许学生“不求甚解”,甚至是囫囵吞枣。这是因为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小学生,甚至是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著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目标应该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比较容易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就会浓厚起来。对于中学生,知识水平及理解、阅读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阅读量上,除了教材或教师推荐的统一读本外,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如;可以在课余时间读指定的名著,这样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在寒暑假就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读本。在阅读要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课外阅读,虽然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教师还要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深度等方面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如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才更大。再如,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写读书笔记,作批注,制作摘记卡片等。对阅读过程要加以监督,对阅读效果要加以检查。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要关注询问,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倡导学生查用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允许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样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

3、教师要做阅读的评价者。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达到有效的阅读,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因此,学生进行了阅读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量上,也体现在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评价上。我认为在阅读评价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即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西游记》中有的孩子关注的是七十二变,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有的孩子却喜欢猪八戒„„

面对在阅读中存在的体验差异,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评价,即要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第

二、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比赛、喜欢表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或阅读后,来点游戏比赛等能极大的激励学生阅读。如果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中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如读书交流会、专题辩论会、撰写读书心得等活动。“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如在学生阅读《水浒传》后,来一场“梁山好汉之我见”的专题辩论会,即是对学生阅读成果、个性体验的了解,也提供了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也可以把写得好的心得体会、专题评论,分期分批地在宣传栏或宣传报中刊出,进行交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载,便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也推动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活动。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将会引导学生的阅读从兴趣发展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从而终身受益。

位:宁夏灵武市回民中学 姓

名:李文山

联系方式:13995391396 邮

编:7514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下一篇:如何推动党建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