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文

2022-04-2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民族音乐得到发展,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一生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对黑暗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慨,他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作品表露出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文 篇1:

论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

摘要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世界音乐中也有着绚丽多彩的一页。然而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國民族音乐受到了世界主流音乐发展的冲击面临许多发展的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途径,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 多元化 途径

一 引言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互相了解和学习从而促进了各族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而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受到了来自世界文化交流的冲击和影响,各种音乐都在以吸收其它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革,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如此。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种类繁多,精品迭出。无论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民族器乐的奏法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而近年来,受世界音乐的冲击,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好、更长久地发展,我们需要在借鉴和吸收其他音乐优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族音乐,这样才能真正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下面本文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发展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各行各业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他们提出了更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民族声乐面临唱法单一的问题

中国民族声乐源于中国戏曲,而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也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然而,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主要培养基地由民间转向学院,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开办了民族声乐这个专业。规范化的教学确实为培养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者提供了更加规范、优秀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学院接受系统化的声乐教学,并构建自己的音乐体系,这无疑对专业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但学院化的统一教学带来的弊端是: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渐渐缺失了原来多样性、色彩性的演唱类别,而发展成千篇一律、千人一声的演唱技巧。尤其是以彭丽媛、宋祖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旗帜歌手以时代感鲜明的民族歌曲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之后,众多学院在培养民族声乐演唱者便以他们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中国声乐的唱法向着统一的标准发展。

当年的彭丽媛以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位不满二十岁却热情洋溢的歌手。端庄、大气的彭丽媛用高昂、柔美的嗓音唱出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成为广大歌迷和演唱者的典范。而彭丽媛对中国民族唱法的改进也使得其成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代言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追随者众多。而宋祖英则是彭丽媛之后的又一位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时代标杆,她的《辣妹子》唱出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她的《爱我中华》又唱出了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有很多人是通过彭丽媛了解了中国民族声乐,通过宋祖英理解了民族声乐,甚至认为民族声乐就应该是这种唱法,于是后人都以学习和模仿她们的唱法为主,统一的标准在迅速扩大了民族声乐演唱者队伍的同时,也使得演唱缺少特色,演唱统一。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是青年歌手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但由于青歌赛的打分标准相对规范和统一,歌手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出特色,不得不遵循同样的演唱方法进行练习和演出。这使得本来就缺少特色和创新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纵观十四届中国青歌赛民族唱法的参赛选手,有特色的唱法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歌手仍然采用学院统一学习的演唱方法,鲜有亮点。正因为如此,民族味儿更浓的李琼才能在1994年第八届青歌赛上一举斩获特等奖和观众最喜欢的歌手奖两项大奖。中国民族唱法需要的是更加多样、更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单一的演唱方法将使得中国民族声乐面临发展的瓶颈。

2 中国民族器乐面临发展表演陈旧的问题

中国的民族器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马头琴奏出了蒙古大草原特有的苍茫与悲怆,冬不拉奏出了新疆人民特有的欢快与婉转,而琵琶则奏出了汉族几千年的强弱兴衰……

由于中国的民族乐器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表演曲目和表演形式更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推敲,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和表演习惯,很多表演模式和唱腔在多年来只是进行了完善,并没有进行创新,所以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中国器乐面临表演陈旧的问题需要创新和改革。例如,上文所述的蒙古民族的特有乐器马头琴虽然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表演曲目多为代代相传的那几个,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些专家和学者对马头琴的曲目进行了创新并谱写了《草原新歌》《草原连着北京》等新歌,但曲目有限而且从那以后便鲜有新的作品出现。即使以民族器乐中应用比较广泛,基础比较好的琵琶来看其曲目同样多以古典曲目为主,反映时代精神的曲目同样凤毛麟角,即使有个别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无论在艺术价值和成就上都无法和古典曲目相提并论。

任何一种民族器乐的背后都是其民族沉重的历史。民族乐器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所以民族乐器的曲目如同一本书一样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独特民族历史,如大浪淘沙,去伪存真。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不同的民族乐器保留了极具特色的曲目,这些曲目代表了该器乐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正因为如此,当人们试图对一些民族乐器进行新曲目的创新时,发现很难超越前人的创作,于是便浅尝辄止,裹足不前。

当前的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以天天换新的流行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节奏和习惯。中国民族乐器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创新和改革表演方式和表演曲目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三 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途径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和谐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要想適应世界音乐发展的潮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在接受和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中国民族音乐的表演方式和传承理念,使得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呈现世界发展主流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应当如何沿着多元化的轨迹进行发展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完善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量个方面进行。

1 完善多元化的表演形式

中国的民族声乐起源于中国的民族戏曲。中国的戏曲种类达三百之多。种类丰富的中国民族戏曲为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潜力和丰厚的文化资源。然而,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却渐渐偏离了中国戏曲这片肥沃的土壤而转向学院统一的教学模式和表演形式。经过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上有了更加系统化的进步,但就民族音乐的创新而言仍然缺乏多元化的表演形式。

中国的民族音乐需要的是多元化,富有创新精神的表演形式,这样才能赋予作品更多、更强的时代精神。音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人们的生活不再是单一式的发展途径时,单一型的音乐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对音乐的需求的,人们需要更加灵活,且更具时代特色的多元化表演形式。仅靠个人,单个乐器的表演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所以,中国的民族音乐需要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和发展模式。

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我们需要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音乐,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器乐都是如此。从声乐而言,中国民族声乐需要摒弃学院派教学所造成的千人一面、千声一律的现象,不再要求演唱者采用统一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式,而鼓励更多的演唱者采用更具民族音乐特色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中国丰富的戏曲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吸收民族戏曲中丰富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民族声乐的唱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使民族声乐更具时代性和市场价值,我们的民族声乐需要添加更具时代性的元素,例如,从服饰、化妆、舞美设计等各方面对民族声乐的演唱环境进行包装,此外在演唱形式上也应该吸收流行音乐更接近观众的演唱形式。如在春节晚会中我们看到的宋祖英和周杰伦合唱的《辣妹子》便是将中国民族声乐和时代特色完美融合的经典演唱。而民族器乐同样需要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与改革。毋庸置疑,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民族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进行广泛的交流,各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至真至纯的曲目,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时代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我国的民族器乐应该在吸收西方乐器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曲目和表演形式,使得我国的民族器乐能够符合更多现代人的需求。如今盛行的女子十二乐坊便是一个吸收现代音乐表演形式的民族器乐队,其表演形式更加前卫,表演曲目也更加富有时代性,更容易被现代听众和观众所接受。时代赋予了中国民族音乐新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在挖掘自身文化潜力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更具潮流和时代特色的表演形式,使得中国民族音乐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更具时代特征。

2 构建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来完成对其的传承和研究,音乐作为一项文化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而教学无疑是对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继承方式,通过教学,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分散在民间各个民族的民族音乐,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对所收集到的民族音乐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更具计划地将民族音乐传扬下去。为了避免由于统一、规范的教学而造成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缺失,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首先,我们在构建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尽可能多吸收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中国的地理广袤、复杂,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更是浩如烟海,所以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时容易忽视民族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只是将其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为了保证民族音乐更具民族特点,更具多元化的本色,我们需要构建复杂、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其次,吸收国外先进的音乐表演形式和音乐制作理念。近年来,国外的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冲击同样影响到中国的民族音乐。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应该主动接受国外各族音乐先进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制作理念,并将其融合到中国民族音乐表演和制作上,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更具国际特色和时代特色,符合国际音乐发展的潮流,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多元化地发展。

最后,以创新的精神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就要求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者以创新的精神来进行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的改革和完善。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手段。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想来进行改革和发展从而推动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发展。

四 结语

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也必须以创新的思想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 姜华敏:《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走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 韩东茹:《新民族唱法的探索与发展》,《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4] 王永桦:《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到中国唱法》,《艺术教育》,2007年第8期。

[5] 彭天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梁冰,女,1980—,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作者:梁冰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文 篇2:

论阿炳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成就

【摘要】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民族音乐得到发展,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一生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对黑暗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慨,他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作品表露出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

【关键词】阿炳

音乐创作

民族音乐

《二泉映月》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出现了众多爱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弓弦乐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流变之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二胡的独奏艺术,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卓越的民族音乐革新家和天才音乐家、民间艺人阿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阿炳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的论述,探讨他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成就。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93年,父亲是无锡道教洞虚宫雷尊殿当家主持华清和。阿炳出生后不久,被送到老家无锡东亭小泗房村托亲戚哺养。东亭是一个民间音乐非常丰富的地方,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丝竹乐广为流传,阿炳自幼被这些鲜活又多彩的乡土音乐耳濡目染。8岁被父亲接回无锡,在雷尊殿当一名小道士。从他跨人道院起,道教就伴随了他的一生。雷尊殿是一所规模很小的道院,然而华清和在无锡道乐界颇有名气,他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笛、笙、胡琴、三弦等,尤以琵琶最精,素有“铁手琵琶”之美称。华清和对阿炳的管教非常严格,阿炳以他的勤奋、灵气,在他17岁时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结构复杂、技巧多变的梵音、锣鼓、以及吹、拉、弹、打、唱、念、做等,父亲常请众多道乐名师点拨阿炳,很快他成为闻名全城的“小天师”。18岁时,因其技艺超群已为道教音乐界所公认。20岁时,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父业做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他30岁离开道门,以卖唱、奏乐为生,被人们称为“瞎子阿炳”。

阿炳学习音乐起步于道教,源自家传,但是他并不拘泥于此,他曾向杨荫浏先生学习琵琶曲《将军令》中“撒鼓”的弹奏方法;向无锡华光国乐会的李永诚、马少初学习广东音乐,了解《三潭映月》的换把姿势;向滩簧的伴奏琴师学习唱腔中过门的演奏知识;曾求教过北方丝弦大王王殿玉演奏擂琴的琴艺;曾求教于评弹艺人张步赡的琵琶弹奏等。

阿炳的一生正处于我国近代史上最大历史变革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此起彼伏,激烈地交织在一起,阿炳处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身受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他耳闻目睹了统治者们的凶狠残暴和被奴役者的悲惨遭遇,亲身体验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前途的渺茫。面对黑暗的现实,阿炳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鲜明的爱憎感情坚决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人民一边。由于生活的流动性,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音乐素材。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穷苦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的音乐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潦倒而低俗,反而透露出一种来自社会低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作品表露如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从阿炳作品所反映的意境内容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慨,对黑暗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

这类器乐作品有著名的《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大浪淘沙》三首。《二泉映月》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乐曲主题委婉动人,柔美、静之中潜在着哀伤悲愤之情。随着主题的不断变奏发展,这一乐思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乐曲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的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用心灵体验生命的律动,阿炳的作品里不是悲观、懦弱、颓丧、消沉,而是深邃的思索、愤怒的反抗、热情的探求和超然的洒脱,这正是阿炳音乐中最积极最可贵之处。

二、对民族英雄的讴歌,充满强烈爱国热情

作为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就是二胡曲《听松》,阿炳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古喻今,用岳飞击败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他的抗日爱国思想。乐曲结构短小。构思新颖,以铿锵有力的音调,磅礴的气势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民族气概。它是人民群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在艺术创造中的生动体现,再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阿炳才艺出众,他奏乐、说唱、特别是自己编唱各类新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编唱了《抗日名将马占山》,十九路军在上海孤军奋战,他编唱了《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抗日期间他又编唱了《汉奸没有好下场》,落魄贫困的阿炳虽然靠卖唱奏乐为生,从不随便收取施舍,得到报酬也不道谢。阿炳的音乐作品是他一生经历的概括,但又不是单纯个人意志的表露,阿炳爱憎分明,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他通过奏乐说唱,敢于揭露抨击。

三、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民间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段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源泉之一。如果说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是阿炳音乐创作的思想基础,那么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则是阿炳创作的艺术来源。他自幼按照道教沿袭的习艺方式。不但熟炼的掌握了吹、拉、弹、打各种技艺,还广泛的学习了当地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艺术。他从常锡滩簧、吴地山歌、小曲、丝竹乐、苏南吹打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且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如,阿炳在演奏琵琶曲《龙船》时,用琵琶模仿敲锣击鼓。一般三通鼓后,抬头做出朝前看的姿势,高声喊道:“看啊,第一条龙船来啦!”所谓的一条龙船其实就是他在锣鼓段后夹插的一首小曲。小曲则完,又一通锣鼓,他再抬头高喊:看啊,又一条龙船来了,边喊边忘情的弹奏,情景生动。阿炳器乐曲的创作是扎根于江南民间音乐土壤之中的,他的器乐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太都沿用了民间的创作手法和原则。如在结构上多采用了民间的变奏特点、段落连缀的特点;在旋律上运用即兴式的变奏发展手段以及民间调式、调性转换方法等。在他创作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享受到丝竹乐旋律的柔美丰满;曲调流畅、顿挫有致的道曲音乐;感受到锡剧音乐的明快风趣;体验到十番锣鼓节奏的抑扬顿挫;以及江南音乐柔情明媚的旋律和健朗的气质。这一切都十分协调的融于一体,使人亲切地感受到江南艺术的泥土芬芳。

四、对民问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

没有丰富多彩的江南民间音乐,也就不会有阿炳的艺术创造。阿炳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民间音乐,但并不是民间音乐素材粗糙简单的堆积和翻版。他对民间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由于在创作中时代情感和乐曲意境的需要,他并不是呆板地墨守师承和技术上的单纯模仿,而是发挥了自己在创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旋律个性,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特别是在他的二胡作品中扩展了其传统表达思想感情的幅度和音乐意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地。在旋律创作上,《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波浪式旋律线进行的基础上,恰当地交替运用二胡各个把位音色、音量的对比色彩,丰富了民间音乐旋律线的变化,为情感的表达和逐步深化开掘了层次的阶梯,配合多样节奏型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完整旋律线图案。如在二胡曲《听松》中,阿炳运用了小鼓的节奏型,创造性地应用了民间音乐中罕见的曲首高音,并使之与传统五声音阶很自然地柔和在一起,使二胡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奏出雄劲有力的号角声,赋予旋律鲜明的时代气息。特别在《昕松》第二段,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应用各种切分节奏音型,形成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的动力,音调挺拔,气势逼人,扣人心弦。

五、在演奏技巧上具有较深的艺术修养

阿炳特别注重“功夫与神韵”的结合,强调演奏技巧要为乐曲的意境和情绪服务。他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阿炳不仅能用二胡惟妙惟俏地模仿鸟叫鸡鸣、男女的苦笑声、叹息声和用无锡土白讲话,而他却从不看好这些。在二胡演奏方面他突破了江南民间音乐传统多用一个把位内音域的习惯,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的演奏。不断在演奏、创作上发展变革,为我国现代音乐史开辟了新的篇章,他为人类留下了二胡曲三首:《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三首:《大浪陶沙》、《龙船》、《昭君出塞》。这些优秀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生气,最富于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炳立足于本土文化为主的创作,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内不断地向前伸延,特别是他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乐曲以其委婉流畅的曲调,无限深邃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千万听众。二胡曲《二泉映月》已被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钢琴独奏、民族管弦乐、弦乐合奏、大合唱、舞剧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是当今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获“23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51阿炳的身世是不幸的,但是他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奉献给人类音乐珍品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付明华 王 伟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文 篇3:

努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摘要】民族音乐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中国特色,是我国艺术殿a堂中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可谓是任重道远,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迷失方向、低估自我,又不可妄自尊大和自我封闭。在坚守自身应有的特点的同时,还应当广开思路,来发展自我。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具备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既体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又保存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命力。但是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地的逐步侵润,导致了我们的部分音乐人士的盲目崇拜,致使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健康发展,加之西方由于在近现代发展的强进势头,形成了他们趾高气昂的处世态度,造成了我们部分音乐人的自我弱化,无论在音乐理论还是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就会不自觉屈从于西方的模式甚至是标准,这样的跟从式的选择,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影响是严重的,导致我们自身民族音乐的元素被弱化甚至是丢弃,以至于我们对因此而产生的作品听不懂辨不明,以至于有悲观情绪的人士因而丧失了对民族音乐再发展的自信心。

一、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一极,而绝非处于附属地位

中国有着悠远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唯一仅存,在这样的文明绵延中,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征。例如,中国别具一格的五音或称五声,就是在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产生的,并被命名为“宫、商、角、徵、羽”,并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七声调式”,像,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燕乐“宫、商、角、清角、徵、羽、闰”,这样的独具风格的音乐体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悠扬、绵长、低婉、深沉的曲风,给人以空旷、灵动、清新、秀美的自然美感。比如说,古琴曲《广陵散》、笛子曲《姑苏行》、古筝曲《高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箜篌曲《清明上河图》、二胡曲《良宵》、编钟曲《杏花天影》,等等,虽然有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虽然是不同的曲目,但是所体现出了的都会具有显著的中国民族特征。像古筝曲《高深流水》,不仅有着感人至深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更有其“临山水与微妙,赋琴弦与激荡”的艺术造诣,向世界人民奉献了中国人民自我的既形象又含蓄的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音乐元素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体系,烘托出了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整体辉煌,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的时间更久、贡献的更大、引领作用更强、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为此,我们应当坚定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

二、在坚持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外来的有益因素

(一)充分挖掘和表现民族元素,积极利用和发挥好自身优势

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广博的地域元素,有着56个民族的不同优势,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应当搞好自身元素的融合,就会更加坚实我们民族音乐的底蕴。民族歌剧《江姐》中有一个经典的《红梅赞》唱段,这个唱段已经成为了歌剧《江姐》的代表,只要提到《江姐》,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红梅赞》的美妙曲调,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红梅赞》中吸收了中国江南滩簧的曲调,也融汇了四川扬琴的曲调,还融入了越剧、昆剧和京剧等戏曲中的优秀元素,造就了《红梅赞》的充满民族气息、富有乡土风情、具有华美旋律的艺术成就,即使脱离剧情,也不会影响《红梅赞》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近段时间,中国的乐坛上迸发了“谭维维现象”,之所以称其为现象,绝非贬义而是属于褒赞,是因为初出茅庐的谭维维大胆搞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轰动效应,在《我是歌手》中谭维维和“杭盖乐队”的配合,成功推出了《乌兰巴托的夜》,在表演中完美的揉入了蒙古长调和呼麦(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深情衬托了乌兰巴托夜的宁静“连风都听不到”、“连云都看不到”,渲染了歌者对故去的父亲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带有鲜明特点的民族风韵装饰音,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是起到了“红花绿叶”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有效结合就如同时下的“互联网+”的效果,起到了叠加式的突变效应,超越了“1+1=2”的局限性,提升了层次,上升了水平,创出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全新道路,

(二)合理借鉴外来的优质音乐元素,发展民族音乐

强调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并不是因循守旧或故步自封,我们更不是排斥外来元素,相反在坚持自我“风骨”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对外来元素的合理吸收。我们在讲一个谭维维的故事,在上海东方卫视栏目《中国之星》第三期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有理一次震撼中国人的合作,展示了民谣和摇滚配合的风采,做到了摇滚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完美融合,达到了东西方音乐相互碰撞后所产生的振荡效应,起到了“中西合璧”的典范作用,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确实给了我们“一点颜色”,而且这样的“一点颜色”绝对堪称“浓墨重笔”正如,崔健所感慨的“朋友们,你们知道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吗,你们看到的真的是一个教科书级摇滚乐!”更如刘欢老师所评价的“接地气”。

传承和弘扬是我们面对中华民族民族音乐应有的态度和坚持的做法,这样传统文明才会更加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必须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我们在坚持正确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把多出精品作为音乐创作的光荣责任,让我们的精品制作,成为既能够饱含民族音乐的精髓,又富有其他音乐艺术的有益成分,在时代创新大潮的涌动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征的新生中国音乐。

作者简介:宋成贵(1969-),男,吉林吉林人,大学本科,文学硕士,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宋成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政策性经济法论文下一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论文